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

2018-11-10 创业故事 阅读: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共10篇)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一)

根据目前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形式分析未来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
(字数越多越好)

  (一)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已经在多国蔓延.美国5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迫使美联储放弃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降息政策.欧盟5月份通胀为3.6%,创16年来新高,6月份进一步达到4%.部分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巴西,通胀水平都超过10%,据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物价涨幅将达到两位数.在全球物价高涨的同时,我国CPI涨幅已经从2007年前5个月的2.9%提高到今年的8.1%,尽管受季节性因素和食品价格回落影响,5月份当月同比涨幅略有下降,但物价回落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中长期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一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攀升.前5个月,大豆、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价格分别上涨77.9%、75.6%、78.8%、64%和66.9%.在刚刚结束的与澳方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我国接受了铁矿石上涨80%—96%的涨幅.二是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国内市场粮价远低于国际市场,5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比国内市场每吨高3560元、200元和80元.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农民种粮效益偏低.为保障粮食安全,防止出现粮食大规模走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呼声很高.三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加速上涨.前5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当月涨幅从1月份的11.9%逐步提高到5月份的21.4%,其中钢铁、原煤和成品油价格分别上涨40.4%、33.2%和17.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自去年10月以来逐月攀升,今年4月份达到创历史新高的23.6%.四是成品油、电力和煤炭价格理顺将增大涨价压力.为缓解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市场原油倒挂问题,国家近期调整了国内汽柴油价格,将影响全年CPI上涨0.5个百分点,但上调后大体相当于原油价格每桶90美元的水平,距离当前约140美元的国际油价,还存在很大的调整压力.同时,解决“市场煤、计划电”、电力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电力价格调整幅度也是远远不够的.五是城市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大.当前,城市垃圾处理费、污水处理费以及供水、供暖和供气等公共服务价格仍然偏低.
  通货膨胀一旦超过一定的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改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越南今年以来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涨,6月份高达26.8%,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当前,要密切关注我国通货膨胀走势,防止通胀水平过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同时,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体系,这样做短期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但抑制不合理需求、刺激供给的作用也相当明显,实际上有助于控制通胀.靠价格管制来解决通胀问题很难奏效.从国际上看,美国1973年左右曾试图依赖价格和工资管制遏制通胀,反而适得其反;委内瑞拉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虽把成品油价格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但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却超过20%.
  2007年我国新增石油消费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近40%,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上调后仍然偏低,甚至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国水平,国内石油需求居高不下,加大了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据中金公司测算,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提高50%,炼油毛利就能达到国际水平,国内供给就会增加,也会抑制部分不合理需求,减缓油价上涨压力.而且,如果2008年中期国内油价提高50%,则我国2009年通胀水平将降到7.3%;如果不提高,则2009年通胀水平将达到8.7%.
  (二)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前5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若考虑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的因素,出口实际增长下降较快.特别是在一些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前4个月,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低于全国24.4%的增长水平,比上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回落10.7个百分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更大冲击,广东省前4个月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0.7%、7.4%和7.6%,回落11.2、18.5和29.2个百分点,全国服装出口5月份已经出现同比0.64%的负增长.在出口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不少出口型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有的甚至陷入亏损状态,但许多企业表示,目前只能暂时以牺牲利润来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这种局面难以长期为继.
  近两年来,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措施.部分加工贸易规模较大的地区对此反映强烈,认为政策调整范围广、出台时机急,而且过于频繁,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过大.而且,这次政策调整使很多外商认为我国原有的外贸外资政策产生了方向性变化,对政策风险的忧虑与日俱增,经营信心受挫.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主要是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政策的出台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欧美经济濒临衰退造成的严重影响,时机选择不尽合适.建议暂缓出台新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保持已有政策的稳定性,给企业缓冲期,避免对出口造成过大冲击.同时,建议对出口增长和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的情况,要按行业和按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评估政策调整的效果,不能仅通过行业平均数变化来看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区别对待.对纺织服装、玩具等我国优势突出、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产业,特别是其中一些高端产品,应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可能出现逆转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房价涨幅出现高位回落,不少大中城市房价开始下跌.前5个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增长11.3%、10.9%、10.7%、10.1%和9.2%,呈逐月回落态势;月均环比涨幅为0.2%,明显低于去年1.0%的涨幅,5月份当月有12个城市出现环比负增长.分地区看,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新建住房价格今年以来呈负增长,成都、重庆5月份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4%和-0.1%,北京、天津等环渤海主要城市房价小幅上升,但涨势明显趋缓.在一些城市,名义房价虽没下降,但开发商已经出台“买房送车”等隐性降价措施.二是成交量大幅萎缩.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在价格上涨趋缓和成交量萎缩的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前5个月同比增长3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不少专家分析,这是前期在建规模过大所致,不一定反映需求仍然旺盛.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房地产和建筑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10%,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5%左右,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约20%,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地方干脆就是“土地财政”.截至6月底,我国资本市场股票指数自年初以来已经下跌近50%,而同样作为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影响非常显著,一旦出现房价大幅下跌,影响不可小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房价大跌引发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前期,也曾出现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的情况.当前,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房地产行业资金链、交易量和开发投资方面的情况,密切关注并及时分析房地产市场走势,稳定和调整调控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另一方面,要科学评估和防范房地产市场对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产生的潜在风险,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出现因房价大幅回落而集中暴露财政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四)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农村用工成本和农机作业费大幅度上涨.春耕备耕期间,磷肥、钾肥涨幅高达100%至200%,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目前,农肥涨价压力仍然很大,尿酸、磷酸二铵国内外价差也分别由去年9月的每吨690元、1042元扩大到今年5月的2050、3800元.6月20日,国家调整柴油价格,将使以石油及其制品为原料的农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粮食直补与粮价上涨难以抵消种粮成本的上涨,农民种粮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据有关农户调查资料估计,2008年一亩小麦纯收益为153.5元,比上年减少49.74元,下降24.5%.
  目前,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粮食最低收购价不能发挥指导作用,形同虚设,不能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粮食最低收购价不应仅是作为托底价和保护价,还应当起到指导价和标杆价的作用.从当前情况看,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操作成本也低于不断增加各种补贴的方式.据有关估算,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1毛钱,农民将增收达1千亿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当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证农民种粮收益.
  (五)“热钱”流入规模增大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速加快.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比年初增加26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增长5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除去提前结汇、资金到位比较集中等因素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热钱”加速流入.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将构成威胁.一是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央行被动结汇,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以缓解由此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受到制约.二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这些短期国际资本将可能利用我国经济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和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对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目前,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境外资金可以借助可兑换项目,通过复杂多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跨境流动,隐蔽性很强,监管难度很大.解决“热钱”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利益机制调整,弱化资金流入的动力.汇率调整有利于弱化升值预期,但调整方式需要完善,防止强化单边升值预期.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情况变化,在具体执行中进行调整.在继续收紧银根、控制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目前企业资金偏紧的问题.建议加速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适时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和定向灾后重建债券,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的因素,应做好解释工作,把握好出台时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场大的波动.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为缓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可以降低收费公路通行费等税费标准,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抵扣.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供稿)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二)

关于 理想 的好词好句好段
有关于理想的文章,帮我摘抄 好词好句好段,加起来共600字左右!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去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解读理想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在社会发展浪潮中,理想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理想是效益,理想是气魄、胆识和智慧的显现.
先进的科技、多元化的信息、优质的服务……电力系统在不断发展改革中潮头勇起,剖展延伸,每一分钟、每一秒都在不断的更新.我们迎来的将是电力发展的新起点,翻开的将是工作中的崭新一页.我们也许在想也应该去想,未来的电力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新画卷?似水年华里该怎样在这里谱写无悔的青春之歌呢?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我认为理想是一种动力,企业的未来将有我们每个人大大小小的理想来支撑,在
我们不仅要有理想,而且要不断的超越放飞.电力发展站在经济的发展的最前沿,作为其中一员,我们既要感到荣耀而又要有无穷的压力,因为城市建设中给了我们充分展现的机会,同时又孕育着无穷的挑战,虽然我们的公司正逐步地发展壮大,但与其他竞争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在优胜劣汰中需要我们的睿智去应对,需要我们放飞的理想去憧憬.只有高瞻远瞩,我们的企业才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远大理想,我们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社会的发展如湍急流水,任何平庸与狭隘的理想都无法溅起成功的波澜.如响誉十九世纪的美国雷诺公司,只局限兴盛时期的丰衣足食,因没有深远的理想和目标而停滞不前,最终无法逃脱被吞噬的厄运.
再如一个故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只狮子不停地奔跑,但是前方却没有猎物.有人问它为什么要奔跑,狮子说:“我只有跑得比猎物快,才能获得食物.”同样,一只小鹿也在独自奔跑.有人问它为什么奔跑,小鹿说:“我只有跑得比其他鹿快才能不被吃掉.”故事告诉我们:不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只有先行一步,不断地努力,超越他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在社会发展改革浪潮中,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要想我们的公司赶超时代步伐,做竞争中的强着,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思维,开阔的眼界,需要我们去放飞理想翅膀,去游弋寻找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理想是迈向成功的跳板,但理想决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曾几何时,又有谁会想的到,我们公司从原来的一个电工组发展到现在所辖12个电工组服务于全区4万多户居民和几百家企业的的电力大军,从寄生于别人的电网到拥有自主建设管理的电网体系,五年中电量从2千万到2个多亿的十倍的跨越……
有人说:“东营的电力市场是一个富矿,等待我们去开采 .”的确,在这片具有无穷发展潜力的电力市场里,我们仅仅只占有7%的份额,还有93%等待我们去挖掘.现在公司已经进入“十一五”规划阶段,我们电网正在无限地延伸,我们科技正在快速地发展,我们的员工也不断地博学多识,未来发展广阔环境,给了我们每一个有抱负的人广阔空间,
这里是我们成功的工场,这里是我们酝酿崭新人生的作坊.
让我们放飞理想,用理想滋养我们的思想与人格,用理想激荡我们的灵魂与心智,用理想孕育我们新的精神与智慧,去定位那永恒的成功!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三)

关于“中国社会初级阶段”的调研报告 以某地区(经济或文化或环境保护等)发展为例
具体要求字数1000-3000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指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是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我国生产力不发达,这种状况首先是由旧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决定的.建国前夕,我国现代化工业经济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90%,基本是靠手工劳动,这是和古代远没有多大区别的.因此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以排在世界第七位,一些重要产品的总产量,如粮食,棉花,煤炭,石油,钢铁,电力等都区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指标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6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第117位.我国的人口已经接近13亿,今后每年还要以1000多万的速度增加.我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占了全世界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将近1/4.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仍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根本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改变这种不发达的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归纳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的特征.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越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三)、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现代化进程又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和科学发展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四)、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
  (五)、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六)、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动荡,停滞和缓慢发展,起根本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存在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说的是整个阶段需要什麽样的精神状态.
  (八)、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为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将对世界现代闻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几个方面,既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目标,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完善,上述基本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其中,先进的、积极的因素将会不断扩大,消极的、落后的因素也会逐步缩小.
  初级阶段贫富差距加大是必然的,因为这与原来的社会主义有这本质的区别.
  高级阶段是会消除差距的,因为穷人生存都背剥夺了,只剩下富人.
  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依然严重的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节制中国发展的政治意图,各种敌对势力也不会停止破坏,甚至演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要战胜困难和风险,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决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1首先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2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克服各种干扰,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基于以上三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助于教育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现实,正确看待中国的不发达,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最有效方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助于克服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固守传统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僵化观念,更好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最可靠保证.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四)

十一五从那年开始?我国前十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然而,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第四个五年计划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第六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再次酝酿编制“六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计划草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是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未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1)工农业生产总值,计划年均增长4%,在执行中争取达到5%.(2)争取消费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适应,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3)大力降低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消费资料的生产大体协调.(4)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泛地开展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技术革新活动,同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作好“七五”发展的衔接.(5)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努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6)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增强防御力量.(7)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适当集中资金,使国家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开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8)大力发展经济贸易,有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9)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0)加强环境保护,制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发展.
“六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10%.
第二,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1985年与1980年相比,钢产量增长26.1%,煤炭增长37.1%,发电量增长35.8%,原油增长l7.9%,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1.4%,棉花增长92.8%.
第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0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完成更新改造项目20万个.
第四,财政状况逐年好转.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l59亿元,年递增l2%,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第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我国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第七,全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六五”后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提交1985年9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根据《建议》,对计划安排又反复研究、平衡、测算,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2)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间的综合平衡.(3)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4)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5)坚持恰当地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6)坚持把建设重点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7)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智力开发.(8)坚持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把国内经济建设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结合起来.(9)坚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1)坚持在各项事业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开展,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2、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3、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计划规定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到199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粮食42500-45000万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原煤l0亿吨,原油1.5亿吨,钢5500-5800万吨,全社会各种货运量94亿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296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50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760亿元,其他投资l200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6000亿元.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五年内培养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八五”时期中国的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稳步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棉花、肉类.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钢和化学纤维.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
在整个“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比“七五”高l3.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年均增长22.9%,大大高于“七五”年均4.1%的水平.
“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这些项目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新增产电力年均增长9%.
“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初步分开,汇率顺利并轨,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八五”期间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对外开放的县市超过ll00个,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和l3个保税区.
“八五”期间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高于“六五”的12.8%和“七五”的l0.6%.年出口额已突破1000亿元,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重从“七五”的1.6%增加到3%.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十一位;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736亿美元,比“七五”末期的111亿美元增加5.6倍.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57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分别为7.7%和4.5%,大大高于“七五”的3.7%和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达6727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l0.6%,大大高于“七五”时期3.3%的水平.1995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
“八五“”期间,城乡新建住房面积43亿平方米,到1994年末,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7平方米.
“八五”期间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约增加50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增加3740万人.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
“八五”期间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l990年的14.39‰降到l995年的10.55‰.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8%,比1990年提高4和5个百分点.
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第十个五年计划
“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分别是: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五)

某公司要对其下属两个工厂的工人劳动状况进行调查,现有两种调查方案;1)各厂组织人分别调查各厂管理人员 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综合结果分别在各厂办公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分别将结果提交公司:2)两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管理人员共同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综合结果在两厂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对策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向公司提交结论 你认为哪种调查方案提供信息的可靠新更大,为什么?【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

可能都不可靠.因为这种调查本质上都可能是对管理层实绩进行的评判.那么依靠下属机构进行调查,岂非是“自己配药给自己吃”? 通常而言,结论都是皆大欢喜的.这对公司管理进步不会有真正的益处.
我认为,要对预期目的进行落实,首先要明确需要了解哪些内容.不外乎有“硬件”和“软件”之别.硬件内容完全可由相关部门(比如财务、生产等部门)递交统计数据,并且同时提供他们的分析结论递交到公司专门办进行;软件部分建议注重直达现场的调查表方法,同时也设计出数据化的表述方案.如此,可能能够比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六)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
材料四 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
材料五 “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此时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分)
(4)依据材料四、五,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3分)

(1)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

特征:以欧洲为中心;雏形开始出现。(2分)

(2)地位:世界工厂;(1分)世界贸易中心。(1分)根源:工业革命的完成(1分)

(3)组织形式:垄断组织;(2分) 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2分)

(4)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1分)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1分)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半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建设性作用。(1分)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七)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000----5000字

  市场定位准确是取得经营成果的关键
  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是杭城著名的大型零售商场之一.几年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由于重视调查研究,搞好市场定位,掌握商战主动权取得了明显成果.1993年杭州大厦购物中心重新装修后,即以中高档定位作为目标市场.为了验证购物中心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揭示经营效果与市场定位的相关性,我们开展了商场客源的调查,井通过对顾客的基本情况及其购物动机的统计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性的判断.
  一、调查目的
  考察顾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和经济收入等关于顾客的基本情况;调查顾客的购物动机.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以来购物中心购物的顾客为调查总体,从中随机抽取1487名顾客作为调查的具体对象.
  2.调查问卷.问卷分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经济收入厦购物动机6个项目.各题均采用封闭式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作为对该题的回答.
  3.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商场工作人员在商场内随机分发,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
  4.数据处理.:调查问卷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顾客的性别构成.1487名调查对象中男顾客699人,占总数的47%,女顾客为788人,占总数的53%.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性别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来商场购物的女性顾客明显多于男性顾客.
  2.顾客的年龄组成.如表1所示,34岁以下的顾客1106人,占总数的74.4%;而35岁以上的顾客仅有381人,占总数的25.6%.卡方(x2)拟舍度检验不同年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 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主要是年轻人.
  表l 顾客的年龄组成
  25岁以下 26-34岁 35-54岁 55岁以上
  511(34.4%) 595(40.4%) 333(22.4%) 48(3.2%)
  (注:表十括号内为该年龄组人数在1487名调查对象中所占的百分比数.经下各表相同.)
  3.顾客的居住地分布.如表2所示,来自杭州市区的顾客有956人,占顾客总数的64.4%.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居住地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主要是杭州市区的顾客.
  表2 顾客的居住地分布
  杭州市区 杭州地区县市 省内其他县市 省外
  956(64.4%) 173(11.6%) 177(11.9%) 181(12.2%)
  4.顾客的职业分类.如表3所示,顾客职业是公司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的人数分别为447人、349人和198人,三种职业的顾客人数占总人数的66.9%.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职业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0 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职业主要是公司企业职
  员、事业单位职员和工厂工人.
  表3 顾客的职业分类
  职业 人数 百分数(%) 职业 人数 百分数(%)
  公司企业职员 447 30.1 其他职业 66 4.4
  事业单位职员 349 23.5 军人 41 2.8
  工人 198 13.3 退休人员 39 2.6
  个体经营者 110 7.4 农民 33 2.2
  教师 104 7.0 学生 100 6.7
  总数 1478 100
  5.顾客的月薪收入.如表4所示有748人,占总数的50 3%;在1001月薪在50l-lO00元范围内的顾客2000元范围内的顾客有376人,占25.3%.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月薪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有75.6%的顾客月薪在501—2000元范围内.
  表4 顾客的月薪收入
  顾客月薪 人数 百分比(%) 顾客月薪 人数 百分比(%)
  501-1000元 748 50.3 3000元以上 97 6.5
  100—2000元 376 25.3 2001-3000元 82 5.5
  500元以下 184 12.4 总数 1478 100
  6顾客购物动机的分析.如表5所示,顾客购物动机主要是商品档次高(22.4%),购物环境好(19.9%),商品质量好(14.1%)和服务好(13%).卡方(x.)拟合度检验不同购物动机顾客的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
  表5 顾客的购物动机
  购物动机 人数 百分比(%) 购物动机 人数 百分比(%)
  商品档次高 333 22.4 商品品种齐全 142 9.5
  购物环境好 296 199 商场信誉好 89 6
  商品质量好 209 14.1 交通便利 36 2.4
  服务好 193 13 其他 17 11
  价格合理 172 11.6
  不同性别顾客的主要购物动机排序如表6所示.在前三位动机中男性顾客比女性顾客更注重购物环境和商场的服务,而女性顾客则更注重商品的档次和商品的质量.另据卡方(x.)独立性检验,不同性别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 001).
  表6 不表性别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男性顾客 购物环境好
  (143 20 5%) 商品档次高
  (130.18 6%) 服务好
  (103.14 7%1
  女性顾客 商品档嵌高
  (203 25 8%) 购物环境好
  (153 19 4%) 商品质量好
  (128.16 2%)
  不同年龄组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如表7所示.年轻顾客更注重商品档次和购物环境,而老年顾客则更多地考虑商场的服务和商品的质量.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年龄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7 不同年龄组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25岁以下顾客 商品档"史高
  (124,24,3%) 购物环境好
  102,20%) 商品质量好
  (71.13 9%)
  25—34以下顾客 商品档"史高
  (142,23 9%) 购物环境好
  (12l 20 3%) 商品质量好
  (83,13 9%)
  35—54岁顾客 购物环境好
  (66 19 8%) 商品档次高
  (63 18 9%) 服务好
  (50,15%)
  55岁以上顾客 服务好
  (12.25%) 商品质量好
  (11 22 9%) 商场信誉好
  f8.16 7%)
  表8 不同居住地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杭州市区顾客 商品档洗高
  (237 24 8%) 购物环境好
  (211.22 1%) 商品质量好
  (1 30.13 6%1
  杭州地区各县市顾客 价格合理
  (3l 17 9%) 商品档洗高
  (28 16 2%) 商品质量好
  (2615%)
  省内其他县市顾客 商品档-史高
  (35 19 8%) 商品质量好
  (27 15 3%) 价格合理
  (26.14 7%)
  省外顾客 服备好
  (38.21%) 购物环境好
  (3318 2%) 商品档次高
  (37 20 4%)
  不同居住地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如表8所示.杭州地区和省内其他县市的顾客更注重商品档次,杭州市郊的顾客注重商品价格的合理,而省外的顾客则把商场的服务放到了第一位.其次,杭州市区和省外的顾客还较多地注重购物环境因素;各地区的顾客都较看重商品质量因素.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年龄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
  不同主要职业(若该职业的顾客占总顾客数的7%以上为主要职业)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表略):公司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者的购物动机完全相同;工厂工人、教师和事业单位职员的购物动机基本类似,但工厂工人更注重价格合理,而教师更注重商品质量.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
  验,不同职业的顾客购物动机各不相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O.001).
  不同经济收入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表略):经济收入不同的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虽有不同,但购物动机基本类似,如月薪501-l000元的顾客动机和月薪为l00l—2000元的顾客动机完全相同.除了购物环境好和商品档次高这两个动机外,月薪较低的顾客和月薪较高的顾客都较注重商场的服务和商品齐全.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月薪顾客的购物动机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显著性水平为O.05).
  这次顾客基本情况的调查,共计发出调查表1487份,回收1487份,回收率100%.统计分析表明,在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的顾客中按性别构成分,男性顾客699人,占47%,女性顾客788人,占53%;按年龄构成分,34岁以下顾客1106人,占74.4%,35岁以上顾客381人,占25.6%;按居住地分,杭州市区的956人,占64.4%;按职业分,公司、事业单位职员占53.6%;按月薪分,50l—2000元的占75.6%;按购物动机分,认为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质量好和服务好的占69.4%.由上可见,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的顾客群中,以女性为主,34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杭州当地市民为主,公司及事业单位职员为主,月薪50l—2000元的为主.无须多加解释,这样的一个顾客群主体,其购物动机必然是要求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质量好和服务好.换一个角度说,正是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把目标市场定位在中高档,并以此不断努力创造出特
  色,因而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中高档商场的形象,久而久之使之成了一批追求中高档顾客的购物去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杭州大厦购物中心3年前的中高档市场定位是准确的.今后的任务是在经营商品和服务上再下一番功夫,以更好地迎合自己固有的顾客群,在巩固和发展有一定档次和个性的顾客的同时,争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八)

对中国沙漠治理问题的看法

  1、 谱写治理沙漠治理的新篇章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
  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
  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
  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
  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
  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1.9 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
  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
  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
  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1.2万亩.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九)

一.课题 二.调查内容记录(不少于800字) 三.调查结论 四.结论分析及反思(不少于500字) 越快越好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表
活动地点:街道、超市
实践主题:废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实践目标:明确废物分类回收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实践成果:1、总结了人们对待废电池的态度2、得出了科学回收废电池的方法3、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调查报告:
一、主题:废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二、活动背景:废电池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各国已开始着手进行废电池的回收工作,并不断寻找废电池再利用的最佳方案.
三、活动设想及方法:实地调查、访问专家、查找资料
四、预期成果:得出结论、制作的实验样品
五、准备工作:.1、了解废电池有哪些危害2.借鉴世界各国回收废电池的措施,设计一套适合在高中生开展的回收废电池活动方案
六、任务分配:⑴任务分工:实地调查 (2)访问专家 (3) 查书面资料(4)发倡议书
七、日程安排:2月6日—7日查找有关资料,对课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借鉴前人经验 2月8日—9日设计回收方案 2月10日——11日进行废电池回收宣传活动 2月12日总结实践活动
八、活动的意义: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主题:了解野生动植物
  时间:xxxx
  地点:生态园
  组织者:自定
  内容:去生态园参观多方面的野生植物动物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深入了解野生动植物
  感想: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动植物,也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去保护这些动植物,保护大自然中的宝贵物种.
  主题:为人民服务,打扫卫生
  时间:xxxx
  地点:某某小区
  内容:打扫小区卫生,改善社区环境,打扫社区内球场及活动场的卫生.
  服务对象评价意见:打扫的比较干净,劳动积极性很高,很有带头组织能力,在这次社区卫生劳动实践中,做的很好.
  感想:这次劳动,是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既锻炼了身体,学到了为人民服务,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又懂得了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明白了帮助别人,同时是提高自己的机会.让我们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我的内心.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才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基础,以后我一定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我也是高中生,社会实践是跟毕业有关的,跟高考时没有关系的,不过你没毕业当然不能高考.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十)

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瓶颈有哪些
用于初三上册期末考复习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


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提供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就有机会提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就有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
浙江是"资源小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即资源和市场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产的产品有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商业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地办起了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场的领先发育,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出外经商,或创办外地市场),如今浙江省内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1978年以来,各类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347个,总成交额3606亿元,连续9年列全国第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拥有摊位24350个,成交额已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市";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领带、诸暨珍珠均占全国交易量的80%.
到1999年底为止,浙江专业市场已在外地开办分市场30个,在国外开办市场3个.漂洋过海办市场,成为浙江农民"赚洋钱"的又一条捷径.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匈牙利、喀麦隆、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已创办或即将创办自己的市场.

四、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业有的是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品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小型产业.
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全国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浙江的服装、纺织业可说是一支独秀.如今浙江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近40%,浙江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装业三巨头"茉织华"、"杉杉"、"雅戈尔"同样也是全国服装业三巨头.一省有2个城市(宁波和温州)都一年一度举办"国际服装节",争创服装名城,全国也唯有浙江.
温州和台州地区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区.温州目前已建有30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如龙港的包装印刷、平阳的皮鞋、温州的服装、乐清的低压电器、瓯海的眼镜、永嘉的桥头纽扣等,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


五、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
历史上,浙江企业具有"轻、小、集、加"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小企业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的增加,特色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的特点.
浙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属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密.浙江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62.8%,重工业只占37.2%,而且相当部分重工业属于轻小型的机电、金属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轻型工业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业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9.8%,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
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如今,浙江的小企业已经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加强了专业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浙江工业的特点还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比重大,个私经济发展基础好.在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占89%,其中个私工业占45.6%(表3).浙江个私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全国最大私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有数量也列第一.温台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90%.民营经济大多决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我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从而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表3:浙江与全国工业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例比较(%) 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城乡集体工业 个体私营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浙江 10.2 31.9 45.6 12.3
全国 28.2 35.4 18.2 2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浙江年鉴2000》
1999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更高达7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
1979-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新增量的78%来自乡镇工业.1999年浙江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6%.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实缴税金的绝对额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近20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市场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轻型工业的基础较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制约瓶劲
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钱、正在投资的项目没有地、正在生产的项目没有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濒临东海之滨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贯穿市区,为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事实上,宁波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如今宁波、舟山地区年缺水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边地区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库建成,但因经济一直飞速发展,这一缺口仍将维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情况相当严峻.
宁波市的缺水形势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对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宁波市的沉降区域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宁波整个市区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国家动能经济研发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的电力短缺最为严重.据统计,从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电损失电量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城区就涌出了12家自备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存货也一销而空.” 诸暨市机电设备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短缺,去年浙江几乎每家企业,连理发店都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浙江十强县(市)的诸暨,全市共有自备发电机约11655台,发电容量26.05万千瓦.
电力短缺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和浙江企调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问题作了调查.
根据调查,这次调查的浙江省596家企业中,已迁往省外的企业196家、有意向迁往省外的企业74家、省内迁移的企业128家、省内意向性迁移的企业48家、外省迁入浙江的企业150家.总体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外迁企业最为关注的前三位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力供应,认同率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应,认同率为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百姓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历次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看,浙江工业往往显现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点”.浙江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浙江以中小企业为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和特大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这导致浙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一遇到宏观调控等形势,经济发展速度就明显下滑.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临土地紧缺、电力短缺、水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时,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可能优先保证大企业.”浙江温州一位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并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要找出新的推进工业化方式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急需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当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
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水资源瓶颈制约相当突出.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电力企业建设劳动者大军调研范文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943046/

推荐访问:必须建设劳动者大军 要建设劳动者大军

创业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业务合同方面 下一篇:业务员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