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儿在哪儿过冬

2016-08-27 推荐阅读 阅读:

【芽儿在哪儿过冬】

芽儿在哪儿过冬(一)
芽儿在哪过冬

【芽儿在哪儿过冬】   第四站――大千世界:你知道芽儿在哪儿过冬吗?你知道聪明可爱的白鲸喜爱听什么音乐吗?你知道动物的尾巴有些什么作用吗……大千世界,有很多奇妙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探索哦!

  现在,似乎一切植物都在麻痹状态中。可是它们都准备好了迎接春天,准备好了开始发芽。
  这些嫩芽在哪儿度过冬天呢?
  树木的嫩芽会悬在半空中过冬。各种草儿的芽,也纷纷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过冬方法。
  例如林繁缕,它的叶子在秋天就枯黄了,整棵植物好像死了似的。它的芽还活着呢,颜色是绿的,它们在枯茎的叶脉里过冬。
  而触须菊、卷耳、石蚕草,还有许多其他的矮小草儿,不仅在积雪下保全了芽,而且还把自己保存得完整无恙,准备以绿色的盛装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些小草的芽,都是在地上过冬的,虽然离地不是很高;其他草儿的嫩芽也有自己特有的过冬方法。
  去年的艾蒿、牵牛花、草藤、金梅花和立金花,这会儿在地上什么也没留下,只剩下半腐烂的茎儿和叶子。如果要寻找它们的芽,你可以在紧挨地面的地方找到。
  草莓、蒲公英、苜蓿、酸梅和蓍萆草的嫩芽,也会在地面上过冬,不过,这些嫩芽被一丛丛绿色的叶簇紧紧包裹着。这些草儿已经准备好了浑身嫩绿地从雪底下钻出来。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草,把嫩芽保存在地底下过冬。像鹅掌草、铃兰、舞鹤草、柳穿鱼、狭叶柳叶菜、款冬等的芽,附着在根状茎上过冬;野大蒜、野葱等的芽,依托在鳞茎上过冬;紫堇的芽,则藏在小块茎里过冬。
  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的芽,就在这些地方过冬。那些水生植物的芽,可以将自己深埋在池底或湖底的淤泥里睡个好觉。
  1.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包裹( ) 麻痹( )
  完整无恙( )
  2.文章讲了哪几种过冬类型的芽儿呢?每种过冬类型的都是些什么芽儿?请把它们分一分
  类,再写下来吧。【芽儿在哪儿过冬】

芽儿在哪儿过冬(二)
科学创设自然角散发教育新魅力

【芽儿在哪儿过冬】   摘要: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常规性活动区域,地位十分重要。要做到有效设置,就要有价值地提供观察对象,适时适当地抛出探究问题,具体形象地记录过程与结果,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细则,积极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从而使自然角创设的过程,成为深入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调整思路,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的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策略
  幼儿园里的自然角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特性、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常规性活动区域。但自然角的创设中,存在着应付了事,有始无终等现象,折射出的是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观念问题,直接关系到自然角的教育效能的发挥。对于老师设置的自然角是否被幼儿关注,幼儿是否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成为了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科学设置自然角,让自然角真正体现其价值呢?
  策略一:有价值地提供观察对象
  自然角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其教育价值,要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最大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自然角中有序呈现各种动植物,有结构地加以合理组合,激发孩子对自然角的观察兴趣,让幼儿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现。
  1.有序提供  摆放合理。长期以来,自然角里的植物和动物的摆放大多很随意。教师常常只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加以组合,呈现各种动植物。虽然摆放得错落有致,但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的优美上,很少考虑其在幼儿观察探究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果无所侧重,把所有的动植物一下子呈现出来,那么,幼儿就很难对某些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主题开展情况、季节特征等)有序地呈现,有所侧重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让自然角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成为幼儿观察探究的对象,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
  如: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水果”,我们把幼儿收集的的各种水果(苹果、橘子、菠萝等)陈列在自然角,一方面,让幼儿感受水果的丰富多样、品种繁多,另一方面,有所侧重地引导幼儿观察每一种水果的特征,了解水果的名称,获得关于水果的初浅知识与经验;我们把家长带来的各种植物(草莓、小番茄等)分别种在泥土,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在“小兔乖乖”主题活动中,我们饲养小兔子(如:小白兔、小灰兔),提供各种蔬菜供幼儿喂养,在喂养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兔子的外形、食性等,获取关于兔子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动植物的有序呈现,突出了观察的重点,幼儿的观察就更有目的性,观察也更深入。
  2.精心组合细致引导。自然角中的各种动植物,要根据其特点和观察重点合理地加以组合。这样,才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较。摆放时,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子、茎、花、根的不同,加以组合,让幼儿发现和感受植物物种的丰富多样,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别,鼓励幼儿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根、茎、花和果实进行探究和认知。
  如:我们可以分次把青菜和萝卜、荷花和芋艿、葱和大蒜种在透明的容器里,摆放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根、茎、叶的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等的不同,加以组合,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发现小动物之间的差别。
  如:我们把饲养螺丝和蜗牛、龙虾和小乌龟的容器放在一起,让幼儿在观察、喂食的过程中,比较它们外形和进食的不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动植物、相同的动植物的不同品种进行合理的组合,就会显现出其观察探究的价值。
  由此可见,教师在自然角中有序地呈现各种动植物,合理地加以组合。它给予幼儿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观察的重点,凸显了每一种动植物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的观察更具目的性,观察更深入。
  策略二:适时适当地抛出探究问题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系统性差,概括性低,在观察中,他们往往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印象。因此,需要教师适时地做幼儿观察的引路人,适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的简单有趣的问题,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有所侧重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逐渐养成孩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
  1.注重问题的适时性
  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会有明显的变化,我们需要适时地提出关键的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探究。
  一天,雨夏在自然角静静地观察小金鱼。忽然,她对许一诺说:“许一诺,我看小金鱼好长时间了,它怎么不动呀?”许一诺也过来盯着看了半天,见金鱼仍然不动,就用手指轻轻地敲金鱼缸,逗弄小金鱼,小金鱼稍微动了一下又不动了。他俩疑惑地跑过来问:“老师,小金鱼怎么不动呀?”我说:“天冷了,小金鱼就动得少了。”“咦,不是运动起来就会暖和吗,小金鱼为什么不运动运动,让自己暖和一点呢?”听了孩子稚气的话语,我笑了,对她们说:“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想。”于是,我们召集全班幼儿讨论:“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得多?”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回家去查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看百科全书。“我请爸爸打开电脑上网查查。” “我跟爸爸妈妈到新华书店看动物世界的书……”孩子们的办法真多。我们设计了一张《动物怎样过冬的调查表》,让孩子们带回家去。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通过看书、上网等多种途径,了解了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贮粮、增厚毛皮、沉入水底、冬眠等。回到幼儿园,他们又相互交流、谈论开了,很轻松地形成了信息的网络。
  教师及时抓住孩子的疑问,引发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同时,获得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真是受益多多。
  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要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建构概念。
  如在探究阳光对植物的影响时,我们通过各种小实验让幼儿观察比较有光照和无光照植物的生长情况,“找找光在哪里”,“长长的蒜苗歪向哪儿了”,“蒜苗为什么会歪?”在老师的提问下,有的幼儿便发现许多植物都是歪着长的,并且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原来植物生长有个小秘密――向光性。接下来就“怎样让长歪的蒜苗变直”,在集体中展开讨论。有的幼儿提出将盆转动一下,让蒜苗另一半对着阳光。最终得出结论:为了让自然角的植物不变歪,把这株植物转个方向,看看它又是如何转回头迎着光生长的。幼儿在观察议论中,也是在进一步探究着,活动中所提的一系列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帮助幼儿建构植物向光性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形成概念。   3.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
  我们把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把青菜和莴苣种在透明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把大蒜头、蚕豆、土豆等种在塑料小盒中……我们不断地向孩子提出诸如“叶子会长出来吗?”、“大蒜头会长出根吗?”、“青菜和莴苣要喝水吗?”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幼儿不断思考,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探究,幼儿发现了葱和萝卜的叶子剪了还会长出来、植物会长出叶子和根等有趣现象;获取了关于植物的根的概念和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等简单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萌发幼儿关心照顾植物的情感。
  一个个简单有趣的问题,不时地提醒着幼儿应该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幼儿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发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
  策略三:具体形象地记录过程与结果
  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记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幼儿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把它运用到自然角探究活动中,则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记录的方式应该突出具体形象。我们常常以照片的方式及时记录幼儿观察活动的精彩瞬间,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共同分享。也运用实物记录、标记符号等方式,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帮助幼儿理解。如:在“青菜要喝水吗?”活动中,我们把青菜种在装满水的透明矿泉水瓶中,水位到瓶盖拧下后的圆环处,抛出问题,“青菜种在哪里?”、“瓶子里有什么?”、“水灌到哪儿?”、“什么在水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青菜生长的地方,把黄色的纸条贴在水位处。又提出问题:“瓶子里的水会变少吗?”让幼儿猜测。几天过去了,瓶子里的水少了许多,青菜的根露在水面上,取出红色纸条粘贴在现在的水位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先后两次瓶中水的变化。诚诚伸出小手点着瓶子说:“原来水到黄线线(圆环)这儿,现在水到红线线这儿了。”“猜一猜,青菜的什么喝掉了水?”大家一起讨论起来,“须须”有的孩子说,“不是,这个须须叫根!”诚诚忽闪着大大的眼睛得意地说。“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了,青菜的根快喝不到水了,怎么办?”老师故意装作着急的样子说,“装水!”清清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抱起种着青菜的瓶子来到盥洗室灌起水来……瓶子上黄色的环、红色的纸条,真实地记录着先后两次瓶中水的情况,直观地展现了两次水位的不同,让幼儿通过对比观察,获取青菜要喝水的相关知识。教师以拟人化的方式激起幼儿给植物浇水的愿望,萌发了他们关心照顾小植物的情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细致。
  中大班幼儿就可以逐步培养他们自己记录的习惯,过渡到人手一本小记录本,可以用图画、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记录本中有时间、主体、发生的事情。一般要求一有变化就记录。记录的对象一般是动态的、有变化过程的动、植物,如蝌蚪变青蛙、蚕结茧、种子发芽等,而静态的、成品类、观赏类,过程变化不明显的无须记录。
  如春天到了,中班的老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种下了豆子、黄瓜、西红柿、丝瓜。大家精心地给它浇水、晒太阳。几天后,豆子顶开了上,伸出了头,黄瓜、西红柿也紧跟着长出了嫩芽,只有丝瓜迟迟不露面儿。孩子们焦急地等待着。又是几天过去了,丝瓜还是没有动静。大家怀疑它不会发芽了,性急的小朋友甚至想要扒开土看一看。又过了几天,丝瓜芽儿顶着黑黑的壳慢慢露出了土面。孩子们发现活,兴奋地奔走相告:丝瓜发芽了!丝瓜没有死!老师和孩子们看了看记录表,数了数天数,原来,丝瓜要比豆子晚12天才发芽。种子发芽的时间原来差别这么大呀!
  饲养小蝌蚪:从饲养小蝌蚪的第一天开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管理、发现并获取答案,如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之前先长出了什么、后长出了什么?最后有什么变化?先请大家记录下小蝌蚪现在的样子,引导孩子观察小蝌蚪每天的活动如游水、进食等,当发现小蝌蚪长出第一条腿时,可以用惊奇夸张的语气激发孩子记录的热情,当小蝌蚪完成青蛙的转变后,帮助孩子对记录本进行装饰,如塑封,让孩子的记录本成为区域活动中的小图书,供大家阅读
  从“记录”到“书”的转变,孩子对记录的兴趣不断得到提升,可以说老师及时放大孩子的劳动成果,充分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对孩子是最大的鼓励。教师千万不要忽略了每一次机会,要及时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这种快乐,并把它放大再放大。
  策略四: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细则
  1.分清层次。管理自然角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管理劳动。
  小班的幼儿主要是观察和协助教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可以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增添食物等。
  中班的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用值日的方法,分工轮流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也可以集体共同清理自然角。
  大班的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好自然角的管理工作,自己分工,建立值日交班制,头天值日的幼儿向第二天值日的幼儿交班时,应告知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清扫自然角时,应自己准备工具,结束时要收拾整理好工具,教师在幼儿劳动过程中只是起督导检查的作用。
  2.给予时间与空间。在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的观察和学习教师要遵循“放手”原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一般在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宜:晨间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因为这三个时间段的孩子都是陆续的、零散的,不至于使原本不大的自然角显得拥挤,影响观察的质量。在孩子的参与自然角的活动时,教师应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让他们的观察与学习能顺利进行。
  3.教给方法。老师还要教给孩子种植、养护动植物的基本方法,如:给金鱼换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换,而要在自来水中加明矾或把自来水在脸盆里放三天再用;太阳照射强的时候,把植物放在阴凉的地方;给金鱼喂食每天喂几粒就够了,喂多了会撑死的。针对小金鱼的喂食问题,我们想出了在鱼缸上贴小点点的主意:一天最多只能喂10粒食物,喂过一颗就贴一个点点,没有贴到10个点点的可以继续再喂。虽然做法幼稚可爱,但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自从用了这个管理方法,再没有金鱼因喂食过多而胀死的现象了。   4.改变方式。改变以往浇水工具,和幼儿一起制作、创造神奇的浇水工具,如复合式多功能浇水工具,这是幼儿和老师一起用雪碧瓶和输液器相连,做成的控制水流过滤的浇水工具。悬挂式浇水法是把不同材料的布条绳、毛线绳、鞋带等系入瓶中,使植物喝上水等。这些神奇的浇水工具出自于师生的探索和创造,不仅引发了幼儿对浇水的兴趣,对植物的关爱,更使幼儿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科学经验,让浇水成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和获益很多的活动
  策略五:积极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自然角当然包括其中。如何利用好家长资源呢?
  在此前对于自然角中的家园互动往往仅限于请家长带来各种动植物。一天早上,东东的爷爷看到小值日生给水仙浇水时,说不能浇这么多水。因为它已经到了生长后期,需要充分干燥,否则影响芽分化,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养花大有学问!仅靠老师的力量是不行的,何不请家长参与其中呢?于是便请东东的爷爷来担任自然角植物类的管理“顾问”,他很乐意将多年的养花经验与我们共享。随后我们又有了动物类的管理“顾问”等。
  一次亲子活动,我们专门以自然角为平台,开展“剥蒜、种蒜”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将蒜头剥开、种下、浇水,并写上名字、贴好标签。此后,家长对自然角的关注程度加深了,他们经常利用接送之时和孩子一起观察大蒜的成长。这些互动使家长们感到自然角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在积极加入。这种直接参与的方式,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促进了家园共育。
  总之,自然角创设,是深入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调整思路,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的过程,需要教师随时观察记录幼儿的学习行为,并通过分析幼儿的学习,反思幼儿获得的科学经验,进一步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是教育经验总结的过程,是教育的再反思,也是教育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耐心、真心和对科学的热心。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处处彰显了教师的智慧,如何发挥自然角的最大教育效能,让孩子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获得认知、发展能力、赢得情感还有待于我们老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占兰《让孩子们在自然角中获得更多的发现》《学前教育》2003年第10期
  [2]陈帼眉 冯晓霞 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P141-P144)。
  [3]贺剑虹.《浅谈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 【芽儿在哪儿过冬】

芽儿在哪儿过冬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63427/

推荐访问:植物的芽儿过冬的方式 同步过冬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音乐课堂的导入 下一篇:分析微商经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