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

2018-11-14 创业故事 阅读: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共8篇)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一):

阐述一位熟知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1500字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
  “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着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着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着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二):

我改变了卑微的色彩 作文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张九龄《感遇》

黯淡且灰白,我们也不过如此。

洛可可式的喷泉绽出点点水珠,折射出的七彩光芒一如我复杂的心情。

多年不见的好友寒暄着琐事:“毕业有打算没?我高二想考到新加坡去呢。”我一时语塞,只好笑笑:“没想过呢。预祝你梦想成功。”

蝉声聒噪不安,我发愣地看着行色匆忙的人们。他们在想什么呢?今天的计划、上司的表扬,还是苦闷的学业?这么多零碎的心事。

一尾土褐色的蜉蝣正在水底沉睡……“时间差不多了,去和他们会合吧。”好友拉起发呆的我,向公园的后山走去。

我们在山腰找了块空地,大家着手准备周日约好的野炊。一边忙着,一边聊开了。“我爸给我报了艺术学院。”“嗯,我听说小A已经出国留学了。”“告诉大家一声,我已经保送了重点高中,以后呀……”

我笑了一声。明明,这些梦想都微不足道了;明明,我们如此渺小而卑微。

夜幕降临,细如游丝的雨渐渐织开来,像一张黏濡的大网。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不知是谁在我身后惊喜地叫道:“快看!”

十步开外的湖面躁动不安,一袭紫色的帷幕骤然从水面拉起。

——火树银花,绽放于夜。

是蜉蝣,千万只蜉蝣!缀出了一树不败的繁花。

他们原本卧睡在时间的长轮上,心中的梦想却从未就此沉淀。此刻,千万只蜉蝣倾城而出,像是把天空撞开了一个豁亮的口子。没有犹豫,只待天明,便殉着晨曦而去。那样一个个微小的颤动却撞击着我麻木的心。(编者赞叹:前面那么冗长的灰暗与苦闷,就在这千万只蜉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下烟消云散!这样精心而且耐心的铺垫,如此急骤而又精妙的转折,把“改变”这个主题突出得无以复加!看得出小作者对写作的抑扬起伏深得三昧,真让人有一种在看精彩剧本的感觉。赞一个!)

是这样,没错!

我们都是一尾小小的蜉蝣,披着灰白又丑陋的皮囊。薨薨亦何为?可这小小的体内却蕴涵着可以触天的力量!绚烂而华美的生命在这一刻迸发,为天空织一道熠熠生辉的淡紫色的帷幕。

卑微被我重新染色。我知道,我们不仅如此。我看见,一尾蜉蝣湮灭在了远山之巅……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三):

600字议论文,命题《成功背后》,举一两个例子(爱迪生就不用了).【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

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取得成功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研究所呆上十几个小时,每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演算、研究,想尽办法攻克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成就了辉煌的历史.正因为伽利略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态度,这才使他在漫漫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人誉为“书圣”.
“非凡的毅力,能成就非凡的事业.”爱默生道出了成功的秘密.王羲之正是懂得了这秘密,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终于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童第周用自己的刻苦勤奋,让自己抵达了成功的彼岸.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就更快接近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
成功的背后,需要我们的付出.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四):

为什么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喟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
色.”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一方面可以对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
极为景仰,一方面又可以极有兴味地谈论巴黎令人目眩的糜烂以及那里的“艳丽的肉”.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地受到了忽视.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一些评论家论及
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 一类结
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建立在这样一种并不全面的认识基础之上,否定一位有才华的诗人的地位是容易的.不
容易的是改变一种旧观念和建立一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承认诗人作为人,他有自己的
素质(包括他对人生和历史的基本态度)以及可能有的局限,并且承认产生这种现象是自
然的.诗人作为一个易于受到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条件影响的人,他的思想情感是一种动
态的存在,前进或后退都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我们要求于诗人的首先是真.真正的诗人必须是真实的人,作为社会的人.这本身就先
天地意味着“不单纯”.要是我们以这种观念看徐志摩,那末,在徐志摩身上体现出来的
复杂、矛盾、不单纯,正是作为诗人所必有的素质.我们不妨进一步论证:处于徐志摩那
样的年代,一批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因长期的闭塞而对世界上的事物怀有新鲜感,他们
的广泛兴趣和不及分析的“吞噬”,不仅是求知欲的显示,而且体现了“寻找药方”的热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五):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梁实秋先生在台湾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六):

材料一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形成新一轮留学高潮,20世纪前十年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大量日文书籍被译为汉语,下图是1906年出版的儿童读物《蒙养镜》的封面,右上方的字依次为“德国撒瓦士曼氏原著”、“日本大村仁太郎编述”、“清国桐城吴燕来译补”;左下方的字为“家庭教育第一编,亦名教育诡言”。

材料三 美国使馆的商务参赞安诺德先生制成这三张图表……也是给我们做一面镜子用的,叫我们生一点羡慕,起一点惭愧……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丑态……引起我们一点向上的决心……这种急需的新觉悟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
——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1)材料一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胡适的观点,并据此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看法。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向西方学习延伸至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3) 观点: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看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批判地学习;同时要保持文化民族性。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中国古代占主导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影响可以从发展道路和社会性质改变加以分析。第(2)问特点可以从对象到内容的变化加以归纳;影响是政治危机加深: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第(3)问:对东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应该是从态度:批判式继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加以分析。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七):

英语翻译
谁知道这两门课应该怎么翻译!
1.安全自救互救知识(艺术及其他)
2.中国古代名著导读(人文社科)
一定要准确无误啊!因为这关系到我留学的成功与否~

1.Knowledge of self and mutual rescue
( Arts and Others )
2.Introduction to Famous Ancient Chinese Works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八):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什么故事?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菩萨戒".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方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二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达四万多人,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日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大和上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临行前,恐官府发觉,经卷有失,于十一月十五日鉴真一行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队启航前鉴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船.驶入东海后,船队被强劲的东北风吹散,第四船杳无踪影,剩下的三只船只有奋力拚搏向前航行.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两船同到冲绳岛,已在多弥岛(今日本种子岛)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处.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人们渴望的南风,三只船相继起航顺风前进,而藤原大使与阿倍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触礁(着石)无法行动.鉴真所乘的第二船发向多弥去,七日到达益救岛(今日本屋久岛).停泊候风10天,并等待其余船只.第一船修复后,继续航行,因遇偏北风暴而漂至安南 州(今越南境内),全船180余人,死难170多人,仅大使藤原清河与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第三船后来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岛出发续航,十九日遇到暴风雨,不辨东南西北,鉴真等又历经磨难,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十二月二十六日,鉴真等一行在日僧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太宰府,并于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皇族、贵族、僧侣都来拜见.
三月,吉备真备以敕使身份向鉴真宣读了天皇的诏书:"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四月初,在东大寺设戒坛,由鉴真登坛主持,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余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8年卸任,被尊称为"大和上",恭敬供养.759年,鉴真率弟子仿扬州大明寺格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以后,鉴真在此授戒讲经,把律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鉴真虽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留下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带到日本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帖对日本的印刷术、书法艺术有很大影响.
763年鉴真在日本招提寺内圆寂.寺内至今还保留着鉴真的坐像,这也是日本的国宝.这是鉴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国的干漆夹 法为他塑的.鉴真在日本10年,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鉴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使后人了解了唐朝时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

东莞艺术生出国留学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944347/

推荐访问:深圳艺术生出国留学 苏州艺术生出国留学

创业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孩入户证明怎么写 下一篇:电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