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少年杂志

2018-11-13 创业故事 阅读:

东方少年杂志(共10篇)

东方少年杂志(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题 抽屉原理 求正解!
六(1)中队第2小队有8名同学,他们都订了《东方少年》、《学与玩》、《我们爱科学》三种杂志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请说明其中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所订杂志相同

这8人所订杂志只有下列7种可能:
《东方少年》
《学与玩》
《我们爱科学》
《东方少年》、《学与玩》
《学与玩》、《我们爱科学》
《东方少年》、《我们爱科学》
《东方少年》、《学与玩》、《我们爱科学》
根据抽屉原理,必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所订杂志相同.
(注:最多只有7个同学所订杂志不同,另剩一人所订杂志必与7人中的某人相同)

东方少年杂志(二):

六(1)中队第2小队有8名同学,他们都定了《东方少年》、《学与玩》、《我们爱科学》三种杂志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请说明其中必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所订杂志都相同

订书的方式 有一种,两种,三种.
一种:(《东方少年》);(《学与玩》);(《我们爱科学》);三种方式
二种:(《东方少年》,《学与玩》);(《东方少年》,《我们爱科学》);(《学与玩》,《我们爱科学》);三种方式
三种:(《东方少年》,《学与玩》,《我们爱科学》),一种方式.
一共有3+3+1=7种方式.
最极端的情况,上面7种方式都存在,那么第8个人必然存在于上面7种方式中,与7个中的一个人订的杂志相同.
PS:8/7=1……1.

东方少年杂志(三):

简述《名人传》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400字,

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47年4月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东方少年杂志(四):

主持稿:文明礼仪伴我行 作文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
主持稿(甲:乙:)乙:当一轮红日徐徐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春风吹,阳光照,语言美,行为美,
甲:预示一个灿烂的日子即将开始,阳光将撒满大地。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乙: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
甲: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世界瞩目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乙:勤劳智慧、好学上进、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
甲: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年,我们的共同心愿是
合: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
乙: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一个文明的人
甲:文明人要有良好的行为,文明要靠行动,文明人要有良好的习惯。下面请欣赏《

甲:说到文明礼仪,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乙:是啊,从生下来父母的教育,
甲:从入学后老师的教育,
乙:我们都能学到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
甲: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讲文明,重礼仪呢?
乙:我可是听说我们同学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哦。
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请欣赏《

乙:你知道我国有那些经典的艺术吗?
甲:很多啊,京剧、小品、相声,等等。你最喜欢什么呀?
乙:三句半啊。
甲:今天就满足你。请欣赏三句半《
》。
乙:“礼”和“仪”,在今天通常被认为是礼节仪式,即在社会交往中待人接物时,应以诚相见,以理相待。
甲:文明,是永恒的话题,这区区两个字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名人逸事到身边发生的琐碎小事,文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文明。
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有关礼仪的知识,《

乙:汽车驶过的声音是否震醒你久睡的心扉?
甲:你的思绪是否随着车轮的飞速转动而飞扬呢?
乙:你像那些年轻人一样,对老者视而不见?
甲:你像那些老者一样,对别人的帮助忘记道谢吗?
乙:请欣赏《

甲:其实,一个微笑,一声“您好”,一个“请”,一句“对不起”,一声“谢谢”就能使原本要堵塞的人流因此而畅通起来,更能使人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尽情地交流,互相地理解。
女:一个人是平凡的,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人都高举起文明旗帜的话,就能让文明的新风吹遍神州大地。请大家从每一个“小小的我”做起吧,因为社会就像是一片海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汇聚成海洋的小小水滴。
甲:请欣赏《
》。
甲: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乙:是祖国的希望,
甲:是含苞欲放的花朵,
乙:是展翅欲飞的雏鹰。
甲:是雨后的春笋。
乙:下面请欣赏《
》。
甲: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讲求文明礼仪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离不开文明,文明礼仪是全社会的需求。
乙: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在这里我真心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有所收获并改正掉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相信只要有改变的决心,你一定会成功的。
甲:一颗树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周围的环境气候,但是一片森林定能给我们一片清朗的天空。要改变这种校园不文明现象,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全班甚至全校同学的一起努力。
合:在这里,我们向集体发出了号召:拥有文明,学会礼貌待人!【东方少年杂志】

东方少年杂志(五):

周公为什么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

西周时期,周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纪尚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理当时朝中政治局面的这一问题,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一直是众说纷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左传·定公四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之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从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篡夺王位的意思.《孟子·万章》说得更为详细,周公尔有天下.
  然而有些史料中记载,周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这样的.
历史真相  《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解释说,周公想要得到天子的皇位.《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又称: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国事.据今所考,《尚书·大诰》中的王把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文王的儿子是周公,文王的孙子是成王,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称文王为考.《尚书·唐诰》又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同母弟是康叔,封即为康叔之名.《康诰》中的王对康叔称弟,显然这个王又是周公.据上述条件可知,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为什么周公会僭位称自己为王呢?根据《尚书·金》的记载,周公曾对太公、召公说:我不管理国家,我没有办法告慰我的先王.众所周知,武王死后,国家还未统一东方,这就有待于让自己的子嗣完成统一大业.由于成王尚年少,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周公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如果自己不称王,则各诸侯就会造反,先王的统一大业将毁于一旦,自己死后无法向先王交待.《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的确,由于刚创下基业,政局不稳定,成王年幼无知,还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如果想巩固新生政权,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君主.其实,武王在临死前也想把王位传给周公.《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省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应该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时,周公泣涕共手,即感激又害怕,并说自己不能这么做.这足以证明,周公并不是想篡权夺位.故《韩非子·难二》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他也只是代替成王打理国事,等成王长大再主动交出权位.《汉书·王莽传》载,群臣上奏说:周公掌握大权,那么周朝就有道,且王室安稳,如若不然,周朝就有灭国的危险.正因如此,周公才以天子的身份,对众多的大臣发号施令,常常称为天命.很明显,周公是为整个江山社稷作打算,才会假为天子.
  但是,有些史料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荀子·儒效》记载说,周公屏除成王而继接武王来治理天下,有人说偃然固有之,这怎么不是想篡位呢?《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载周公对太公、召公解释过这个问题.召公、太公都是贤明之人,如果当时周公安分守己,怎么都怀疑他呢?特别是管叔、蔡叔他们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为对于成王会有很大的威胁,所以才会发生暴乱.看着管、蔡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对周王朝的忠心.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之事,在《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中都有记载.所以顾颉刚曾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周公运用计谋让他的哥哥按照兄弟相为后应该继位的管叔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又在管、蔡发动暴乱起兵东征杀死了他.

东方少年杂志(六):

谁帮我出5道语文综合改错(一段)最高50分!

1 管语文书上有很多一对对繁简字对照的列子,可是离开了简化字,还是不知道它的读音.于是我去像老师请教.老师亲密地对我说:这不是你的问题?虽然现在这些字不常出现,所以不熟悉是正常的
2 小明经常这样说:“生活是多么无去啊!”妈妈听后,教育小明:“小学生应该觉得生活是精采的,象你这样消及是不对的.”虽然小明妈妈教育了小明,但是小明又震作了起来
3 表妹今年十岁.是四年级小学学生.成绩不错,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的光荣称号.家里人可不管她是不是干部,都叫她小历害.她扎着两个羊角辨,说:“有啥了不起”
4 上课铃响了.我们全体同学赶快走近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李老师已经笑容满面的微笑着走近了教室.她不但有病,可课还是上的那样代劲……她在黑板上写字,可还是那样工整.每个同学都十分钻研地听她讲.

一阵微风吹来,碧绿的池水泛起阵阵波涛,使人心旷神怡.池边的花坛里胜开着牡丹、月季、芍药,它们虽然开得那么热烈,但一朵比一朵美丽,还不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水池,这花坛,还有远处的假山、凉亭、树木,一幅美丽图画
5 考试快要到了,我逐渐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很少读课外书,这是我语文水平低的缘故.我想发奋读书,增强语文水平,但我发现靠突击这种做法并非有问题
6 在实践活动课上,老师请张小华到前面讲“阿凡提巧斗财主”的故事.因为张小华嗓子有些嘶哑,可是讲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很精神,教室里雅雀无声.他正讲完,老师首先第一个鼓掌,同学们也跟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7 秋天的早晨,当你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有桂花,月季花,菊花和桃花等,它开得最美.操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荡;教室里,窗明儿静,同学们大声地阅读着课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漂亮啊!

走进学生阅览室,宽阔的空间,淡雅的色彩,浓浓的书香,一下了进入了我的眼帘.你看,书架上陈立着崭新的一排排图书,桌子上还摆放着《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西游记》和《中国少年报》等杂志.许多读者以经坐在里面津津有味的看书了

东方少年杂志(七):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动人的语句
最好有赏析

我给你全文吧,还带有解析和赏析的哦!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好多种教材同时在全国各地试用,有些教材在内容调整上大动干戈,不少传统名篇纷纷落选.但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课文.为什么?是否因为《背影》是朱自清写的、早已成为经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许这样问,是因为:《背影》,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要是有人讲,眼下中学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会有相当多人信以为真的.——当然,现在,即使谁写出了《背影》的水准,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会有《背影》级的礼遇.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说:《背影》是因为朱自清所写才如此著名、被讲得那样好,而经典化了的.
这并不奇怪.首先,有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谓“余生也晚”.其次,这般想法其实很符合现代的文学理论,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就曾用“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精深术语阐释过类似情形(参见《当代学术入门 文学理论》第2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简单地说,因为你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保护”,信得过《背影》是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而因了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好”,你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即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你也会非常"合作"地反复读、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有的人都这样,《背影》怎么可能不成为经典?不过,应该考虑到《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然而,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朱自清毕竟还没成为后来那样著名的“品牌”;毋宁说,恰恰是《背影》刊揭后,给“朱自清”增加了很重要的砝码.
那么,《背影》为什么做得到这一点,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北京大学讲学道: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需要补充的是,《背影》至迟从1935年起,不断地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并且,这种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断,在该年7、8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中,“编辑例言”的“本书选材的标准”已经新添了第一条“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而《背影》依然作为合适者入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从此,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少不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过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显然,教材的广泛影响与权威性,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锦上添花了许多.
一句话,《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文学外部、甚至文学之外的原因是重要的,而且确乎是根本的.
另一方面,正像卡勒所辩证指出,有些文本再赋予多少“超保护的合作原则”,仍然无法读出什么“文学性”:《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如果没有其内在的成为经典的质素作为前提,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背影》“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李广田《最完美的人格》),类似的说法,我们更为耳熟能详.当年,叶圣陶先生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就有提示:“篇中的对话,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如今,各式各样的教材、参考书、教辅读物讲起《背影》总是强调:此文写出了、写尽了父子情深.
这些自然是不错的,《背影》的确“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见洪宗礼主编《语文》初中第四册第8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但在我看来,《背影》的讲读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相情愿地“提纯”、“净化”.
我们知道,《背影》是回忆性的散文,在《背影》文章与"背影"故事之间相隔了整整八年,而八年的时间可以有多少事情或曰“{琐屑”发生!且不说有关传记材料里的朱自清与父亲的那些龃龉与不欢(参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就是在《背影》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把话说得简约、含蓄,需用心读才能破解罢了.--我指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暗示、交代得已经蛮清楚:父亲年事渐高之后,退化、颓唐得厉害;“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朱自清他们的家庭琐屑也不少;父亲待“我”大不如从前.而“我”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却还是父亲主动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了一信给我”,就不难想见:“我”对父亲的意见是多么大,又仿佛多么地理直气壮;很明显,“我”待父亲更是不好的.
既然如此,“我”怎么竟在那种情境中写下了《背影》这篇赞美父爱、赞美父亲的文章呢?《背影》问世22年后,朱自清对此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转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初中第一册第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里,所谓"大去之期"其实就是一个“死”呀!你想想,父亲有两年未曾与儿子谋面,终于给关系尚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了自己的死.这怎能不令朱自清顿时不胜羞愧、伤怀悲叹,念叨起父亲的好,而反省自己的不是:无论父亲有怎样的错,也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委屈,父亲永远是父亲;真是再也没有比自己这两年的表现更大的错误了;父亲还有没有时间与机会让儿子弥补过失……,只要是为人之子、为人之女,就应该理解作者这时候的心潮难平、激动不已.
而我要说,虽然很多人注意到了朱自清在1947年的那番回忆以及文末一段的重要性,但很遗憾,迄今还是未曾见有人话讲到点子上:正是在这文章的收穴之处,隐藏着《背影》之所以"好"的最大秘密,也蕴含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体会.第一,在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朱自清虽“只是写实”,却真切地写出了父子这样的血缘关系,也会有摩擦,父子这样的亲情也会有波折;揭示了“月有阴晴圆缺”,人都世俗复杂、并可能由此出错的客观现实.这样,“父子情深"的经典主题,格外增添了儿子的愧疚、忏悔之情,这在作品表现的诸多情感中也是极具分量的;而且由此,《背影》便不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么简单、浅显了,即或可能失去了“纯情”,却是结结实实地收获了家庭、人生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第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发现文末的深意,《背影》所抒发的浓情就显得有些突如其来的过分,文本里的不少着力点也多少显得做作;换言之,只有发现了《背影》中轻易不露真容的“豹尾”,才能发现《背影》在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对于文章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选择等多方面的控制,那种控制既强大有力,又收放有度,还自然天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妨稍许细心琢磨一下: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开始《背影》创作的,也就是说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然而,朱自清没有像个生手一样一起笔就大抒其情,而是千种波澜几乎不见地这样开了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仿佛很平静,既破了题,也设了疑,而一旦读懂了结尾后再重读,朱自清极力克制着的情感就很容易体会到了.更进一步而言,这个开头意味着,作者在那样的心潮澎湃下,还能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文章结构等技术上的问题,说明,朱自清作为一个散文家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这样一种成熟贯穿于《背影》文本的始终,比如,作者连用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以及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等充分的蓄势与铺垫;比如那著名的“背影”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你有没有发现,这,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特写镜头:着装的色彩十分明确,动作的方向十分清晰,画面感觉极强;而且,又实在是个太煽情的镜头,难怪作者很适时地写道,“这时候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也多半会控制不住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自清在艺术性上的追求也就起到了效果,作为“文眼”的“戏剧动作”要么不发,一发便中,立竿见影.又比如,文章的末尾一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注意了为文的起承转合,又嘎然而止、余音袅袅……
在这样的“字字珠玑”之后,是否就将《背影》的内在潜质发掘殆尽了?我看也未必,兹举一例.我们前面说到,《背影》是五四文学中最早正面刻画父亲形象的;而已经有人发现,《背影》描写的父亲形象主要有“细心”、“体贴”、“不强壮有力”等特点,这和父亲的经典形象“责任心强”、“坚毅”、“粗心”、“有力”差距甚远, “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这是个有趣的发现,而怎么解读它、由此出发又可以读出些什么?更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你可以联系朱自清创作的一贯风格,联系《绿》、《荷塘月色》、《给亡妇》,尤其是同在1925年创作的议论性散文《女人》,从朱自清文章的女性譬喻、女性化意识等方面下功夫,也可以联系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甚至适当运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去作为别的研究的引子.你也可以接着思考,《背影》是正面塑造父亲形象的作品,可为什么《背影》里的父亲还是更多地像个母亲形象?这和五四的社会语境、文学语境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可以说五四时期存在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使得朱自清运思、命笔起来不由自主?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背影》解读的宽度就是你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也可以有你自己的悠长的生活、情感乃至思想的历史.文学阅读甚至“文学”本身都不怕、很需要这样的投射与移情,对此,现代文学理论是早就言明了的;而且,恰恰是那些经典化的作品,因为有"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惠顾,有无数读者的反复阅读,所以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换句话说,你我的参与也正是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
倘使话讲到这地步还不无道理,那么,非要厘清本文所说的哪些内容属于《背影》本来就有的,哪些又属于“超保护合作”来的,就既不可能,更没有必要了.《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让我们不很恰当地借用一位名人的妙喻来作结吧:你吃了一个味道很好的鸡蛋,只要知道味道好极了就行,又何必追问这个蛋是怎么来的呢?

东方少年杂志(八):

高一英语必修一U1到U3的单词

必修1
Unit 1
△survey n. 调查;测验
add up 合计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
vt. (upset, upset) 使不安;使心烦
ignore vt. 不理睬;忽视
calm vt. & vi. (使)平静;(使)镇定
adj. 平静的;镇静的;沉着的
calm(…)down (使)平静下来;(使)镇定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须
concern vt. (使)担忧;涉及;关系到
n. 担心;关注 ;(利害)关系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walk the dog 遛狗
loose adj. 松的;松开的
△vet n. 兽医
go through 经历;经受
△Amsterdam n. 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
Netherlands n. 荷兰(西欧国家)
△Jewish 犹太人的;犹太族的
German adj. 德国的;德国人的;德语的
n. 德国人;德语
△Nazi n. 纳粹党人
adj. 纳粹党的
set down 记下;放下;登记
series n. 连续;系列
a series of 一连串的;一系列;一套
△Kitty n. 基蒂(女名)
outdoors adv. 在户外;在野外
△ spellbind vt. (spellbound, spellbound)
迷住;迷惑
on purpose 故意
in order to 为了……
dusk n. 黄昏;傍晚
at dusk 在黄昏时刻
thunder vi. 打雷;雷鸣
n.雷;雷声
entire adj. 整个的;完全的;全部的
entirely adv. 完全地;全然地;整个地
power n. 能力;力量;权力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curtain n. 窗帘;门帘;幕布
dusty adj. 积满灰尘的
no longer/not…any longer 不再……
partner n. 伙伴;合作者;合伙人
settle vi. 安家;定居;停留
vt. 使定居;安排;解决
suffer vt. & vi. 遭受;忍受;经历
suffer from 遭受;患病
△loneliness n. 孤单;寂寞
highway n. 公路;大路
recover vi. & vt. 痊愈;恢复;重新获得
get/be tired of 对……厌烦
pack vi. & vt. 捆扎;包装;打行李
n. 小包;包裹
pack (sth) up 将(东西)装箱打包
suitcase n. 手提箱;衣箱
△Margot n. 玛戈(女名)
Overcoat n. 大衣;外套
teenager n. 十几岁的青少年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进展
△gossip vi. & n. 闲话;闲谈
fall in love 相爱;爱上
exactly adv. 确实如此;正是;确切地
disagree vi. 不同意
grateful adj. 感激的;表示谢意的
dislike n. & vt. 不喜欢;厌恶
join in 参加;加入
tip n. 提示;技巧;尖;尖端;小费
vt. 倾斜;翻倒
△secondly adv. 第二;其次
swap vt. 交换
item n. 项目;条款
Unit 2
△subway n. 地下人行道;<美>地铁
elevator n. 电梯;升降机
petrol n. <英>汽油(=<美>gasoline)
gas n. 汽油;气体;煤气;毒气
official adj. 官方的;正式的;公务的
voyage n. 航行;航海
△conquer vt. 征服;占领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native adj. 本国的;本地的
n. 本地人;本国人
△Amy n. 艾米(女名)
come up 走近;上来;提出
apartment n. <美> 公寓住宅;
单元住宅
actually adv. 实际上;事实上
AD 公元
base vt. 以……为根据
n. 基部;基地;基础
at present 现在;目前
gradual adj. 逐渐的;逐步的
gradually adv. 逐渐地;逐步地
Danish n. 丹麦语
adj. 丹麦的;丹麦人的;丹麦语的
△enrich vt. 使富裕;充实;改善
vocabulary n. 词汇;词汇量;词表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
make use of 利用;使用
spelling n. 拼写;拼法
△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逊(英国作家,批评家)
△Noah Webster 诺厄•韦伯斯特(美国词典编纂家)
latter adj. 较后的;后半的;
(两者中)后者的
identity n. 本身;本体;身份
fluent adj. 流利的;流畅的
fluently adv. 流利地;流畅地
Singapore n. 新加坡(东南亚国家)
Malaysia n. 马来西亚(东南亚国家);
马来群岛
such as 例如……;像这种的
frequent adj. 频繁的;常见的
frequently adv. 常常;频繁地
usage n. 使用;用法;词语惯用法
command n.& vt. 命令;指令;掌握
request n. & vt. 请求;要求
△dialect n. 方言
expression n. 词语;表示;表达
midwestern adj. 中西部的
有中西部特性的
African adj. 非洲的;非洲人的;非洲语言的
Spanish adj. 西班牙的;西班牙人的;西班牙语的
n.西班牙人;西班牙语
play a part (in) 扮演一个角色;参与
eastern adj. 东方的;东部的
southeastern adj. 东南方的;
来自东南的
morthwestern adj. 西北方的;
来自西北的
recognize vt. 辨认出;承认;公认
lorry n. <英>卡车(=<美>truck)
△Lori n. 罗丽(女名)
△Houston n. 休斯顿(美国城市)
△Texas n. 德克萨斯州(美国州名)
accent n. 口音;腔调;重音
△Buford n. 布福德(姓氏;男名)
△Lester n. 莱斯特(姓错;男名)
△catfish n. 鲶鱼
lightning n. 闪电
straight adv. 直接;挺直
adj. 直的;笔直的;正直的
block n. 街区;块;木块;石块
cab n. 出租车
Unit 3
journal n. 日记;杂志;定期刊物
transport n. 运送;运输
vt. 运输;运送
prefer vt. 更喜欢;选择某事物(而不选择其他事物)
disadvantage n. 不利条件;不便之处
fare n. 费用
△route n. 路线;路途
△Mekong n. 湄公河
flow vi. 流动;流出
n. 流动;流量
ever since 从那以后
persuade vt. 说服;劝说
cycle vi. 骑自行车
graduate vi. 毕业
n. 大学毕业生
finally adv. 最后;终于
schedule n. 时间表;进度表
vt. 为某事安排时间
fond adj. 喜爱的;慈爱的;宠爱的
be fond of 喜爱;喜欢
shortcoming n. 缺点
stubborn adj. 顽固的;固执的
organize vt. 组织;成立
care about 关心;忧虑;惦念
△detail n. 细节;详情
△source n. 来源;水源
determine vt. 决定;确定;下定决心
determined adj. 坚决的;有决心的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
journey n. 旅行;旅程
altitude n. 海拔高度;高处
make up one’s mind 下决心;决定
give in 投降;屈服;让步
△atlas n. 地图;地图集
△glacier n. 冰河;冰川
△Tibetan adj. 西藏的;藏族的;
藏族人的
n. (西)藏语;西藏人;
藏族人
△rapids n. 急流
valley n. (山)谷;流域
△waterfall n. 瀑布
pace vi. 缓慢而行;踱步
n. 一步;速度;步调
bend n. 弯;拐角
vt. (bent, bent) 使弯曲
vi. 弯身;弯腰
△meander n. (指河流等)蜿蜒缓慢流动
△delta n. 三角洲
attitude n. 态度;看法
△Qomolangma n. 珠穆朗玛峰
boil vi. (指液体)沸腾;(水)开
forecast n. & vt. 预测;预报
parcel n. 小包;包裹
insurance n. 保险
wool n. 羊毛;毛织品
as usual 照常
reliable adj. 可信赖的;可靠的
view n. 风景;视野;观点;见解
vt. 观看;注视;考虑
△yak n. 牦牛
pillow n. 枕头;枕垫
midnight n. 午夜;子夜
at midnight 在午夜
flame n. 火焰;光芒;热情
beneath prep. 在……下面
△Laos n. 老挝(东南亚国家)
△Laotian n. 老挝人
adj. 老挝(人)的
temple n. 庙宇;寺庙
cave n. 洞穴;地窖【东方少年杂志】

东方少年杂志(九):

上海东方少年艺术团要到美国洛杉矶(119°W)进行访问演出,他们所乘的飞机在上海机场起飞的时间为北京时间2008年7月3日11∶40,途经东京,于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3日12∶30抵达.据此回答(1)~(2)题.
(2)如果艺术团所乘的飞机沿纬线向东飞行,且每小时飞过经度15°,则
A.飞机飞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始终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相同
B.太阳始终位于该飞机的正南方附近
C.飞机在太平洋上空经过日界线时,机上乘客应将手表拨快一日?D.飞机上的人看到日落的时间要早于上海机场的人?、

D.飞机上的人看到日落的时间要早于上海机场的人
飞机的角速度与地面是相同的.由于高度很高,线速度不可能与地面所对应的点相同.太阳不可能始终位于正南方方向,因为飞机向东飞,太阳是向西移动.过日界线往东去日期减一天,过日界线往西去才是日期加一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是迎着昏线走,飞机和昏线是相向而行,所以日落要早于上海机场的人.

东方少年杂志(十):

少年文学杂志

,什么都有,可以帮助热爱自然科学的小朋友扩大视野.

东方少年杂志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943825/

推荐访问:中华少年杂志 少年文艺杂志

创业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电子书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