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六姓

2018-11-12 创业故事 阅读:

东京六姓(共10篇)

东京六姓(一):

《洛阳牡丹记》的语法现象归纳!
小女子才疏学浅,未曾参透其中奥秘,恭请诸位高手赐教,小女谢过诸位了!

  (1)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
  语法现象: 被动句 不见齿 已 :同以
  翻译: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2)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注释:减:不及
  翻译: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爱就重到了这种程度.
  (3)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予甚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天地之和气,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翻译: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私于谁的.
  (4)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有常之形.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其美,与夫瘿木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一气之偏病则均.
  注释 瘿 (yǐng)瘤子
  翻译:
  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甚美也不甚恶.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5)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姚黄、牛黄、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以地著;一擫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其异者.
  注释:擫(yè)名 命名(动词)
  翻译: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命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命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命名;一擫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命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
  (6)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
  翻译:
  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
  (7)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钱思公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注释:缗(mǐn)一千个钱称一缗,鬻(yù)卖
  翻译:
  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多.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8)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彼必形于篇咏,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注释:白居易有《惜牡丹》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元稹诗说:“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唐朝人并不是忽略牡丹,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已经指出欧阳修的片面之处.
  翻译: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火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9)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翻译: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
  (10)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翻译:
  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11)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注释:畦塍(chéng)塍,田间土埂.直同值.
  翻译: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东京六姓】

东京六姓(二):

从古到今著名的画家有哪些?他们所在的朝代及代表作、风格分别是什么样的?
最好用图表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著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东京六姓(三):

佛经一共有多少种?多少本?

这个很难统计,参考一下吧,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大藏经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文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前二种为原始型佛典,后面数种则由前二种转译者。 (一)巴利文:巴利文三藏又称南传大藏经,为南方佛教所依据之圣典。其成立年代被推定为西元前二至一世纪。另据锡兰岛史(巴Di^pavam!sa )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 马尼王(巴Vat!t!aga^man!i )于无畏山(巴Abhayagiri )精舍邀集五百圣者,书写口传的巴利三藏,此即今日巴利文大藏经之原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巴Buddhaghosa ,又称佛陀瞿沙)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所传之佛典全部改为印度本土之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之注释书,巴利文三藏至此乃见完璧。其后,佛音曾至缅甸等地传道,巴利文三藏亦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故知巴利文三藏系以锡兰为重心,渐次流布缅甸等处。今 日巴利文系三藏有锡兰字、缅甸字、暹罗字,及柬埔寨字等之各种版本。十九世纪末期,泰王秋罗隆高五世(Chula Longkorn V)曾发起汇辑、校勘流传南方佛典,并以暹罗字官本刊行全部藏经,裨益学界至钜。此外,西洋佛教学者自十九世纪开始巴利文佛典之研究,故巴利文三藏之出版与传译情形颇有与日俱进之势。(参阅‘南传大藏经’3748) (二)梵文: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之雅语,然佛陀在世时,由于主张四姓平等,故不采用雅语。佛陀入灭后百年顷,文法学家波尔尼将雅语详为厘订,便于通行,佛教徒亦采用之,以记录佛典,此即梵文佛典。梵文佛典与巴利佛典,孰先孰后,已不可考,惟其流布区域有泾渭之别。据传,于迦腻色迦王时,曾勘定三藏,凡无传本者皆书写之,已有传本者则校勘之,梵文佛典乃称完备。然现存之梵文佛典大多仅余片断,内容亦笼统而杂乱,不若巴利文三藏之完整分明。就教理而言,巴利三藏可说全属小乘教义,梵文佛典则大部分属大乘教义,其中多数早已有汉译本,然亦有不少尚未汉译之珍贵文献。近代在尼泊尔、西藏、中亚等地均有梵文佛典之发现,而以尼泊尔发现者为数最多。一八二二年,英人荷吉森(B.H. Hodgson)于尼泊尔搜集梵文圣典,共得三八○部新旧写本。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英人莱特(D. Wright)继续搜集,共得三百二十余部。 梵文佛典之所以多存于尼泊尔,据学者研究,佛陀入灭后三世纪初,中印度佛教遭到空前之教难,印度佛教徒多逃入尼泊尔。又于十三世纪,回教徒侵入印度,印度佛教徒再避入尼泊尔。其地气候苦寒,极适于梵箧之保存。除尼泊尔外,于阗、敦煌、高昌、龟兹等处,均发掘大量梵文佛典,对学界之贡献及影响极大。现存之梵文三藏原典虽仅吉光片羽,寥寥可数,然在西元一世纪顷即流入西藏、中国,早已翻成部帙浩瀚的藏文及汉文三藏,而于全部佛教经籍中,占着重要位置。 (三)汉文:佛教各系之传译经典中,以汉译大藏经翻传最早,部帙亦最庞大,起自后汉,迄于元代,系由梵语、巴利语、胡语等译出。最早期之经典翻译,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至洛阳之安世高为代表,主要翻译小乘经典。桓帝末年之时,大月氏国之支娄迦谶亦至洛阳,主要翻译大乘经典。经典翻译之初,仅是各自书写传持,至苻秦道安(314?~385),始将译经加以搜集分类,编成目录,此即‘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内分:撰出经律论录、异出经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录等八部分,共收经典六三九部八八六卷,为我国第一部之佛典目录。其后,僧佑、宝唱等亦撰各经录以增补之。当时并书写全部译出之经安置宫室、诸大寺。迄隋唐,译经事业更盛,而有单译、重译、别生、疑惑、伪妄等之分,我国撰述之抄集、传记及著述等亦相继入藏。总计历代所编藏经目录,多达六、七十部,现存者有二十余部,其中以僧佑之出三藏记集、法经等之众经目录、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道宣之大唐内典录、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庆吉祥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为最着。又于上举各种经录之中,开元释教录以收录完备、记述正确、分类合宜,而受到各时代学者之重视,其分类法亦为开宝藏以降大多数之藏经所沿用。 齐梁以后,抄集诸经要旨之风亦盛,计有梁朝宝唱等之经律异相五十卷、梁朝简文帝令学士撰之法宝集二百卷、后魏昙显等之众经要集二十卷、梁朝虞孝敬等之内典博要三十卷、梁朝贤明之真言要集十卷、梁朝僧旻等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义林八十卷、梁朝净霭之三宝集十一卷、作者不详之法苑经一八九卷、唐代道世之诸经要集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唐代玄则等之禅林钞记三十卷、明代陈实之大藏一览集十卷等。 隋唐以后,就藏经中之梵语及难解字句附以音义之风亦行,有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唐代慧琳之一切经音义百卷、辽·希麟之一切经音义十卷、后晋可洪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宋代处观之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等。此外,解题大藏经亦不少,如唐代玄逸之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宋代惟白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十三卷、宋代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明代寂晓之大明释教汇目义门四十一卷、标目四卷、明代智旭之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日本净土宗僧随天之缘山三大藏目录三卷等均是。 汉文大藏经,在隋唐之世即有纂集,然其时未有印刷术,凡有编集,皆赖书写,直至宋代,始有刊本。而汉文大藏经之刊印,以宋太祖于蜀之成都雕刻(木版印刷)全部大藏经为嚆矢,此即官版蜀版开宝藏。此后,藏 经印刻之事业陆续兴起。宋朝计有:辽版之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之万寿藏、毗卢藏、湖州版(浙版)之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元代根据宋本印行藏经,有普宁藏与弘法藏两种,然元末天下大乱,藏经烧失殆尽。明太祖洪武年间,集硕德于蒋山,点校藏经,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时有脱误。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严寺版、报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 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底本,复加新籍,刊刻龙藏。此外尚有频伽藏、百衲藏,及民国四十五年(1956)开始编行的中华大藏经、民国七十二年陆续出刊的佛光大藏经等。 高丽藏亦属汉文系统,始刻于宋真宗时代(高丽显宗二年,1011),以宋代开宝藏为底本,加入贞元录所收各本,此即高丽大藏初雕本。另于高丽宣宗时又开雕续藏本。高宗二十三年(1236)开雕高丽大藏再雕本,即今所传之丽本藏经。文宗十三年(1059) ,仿契丹本而刊刻高丽契丹藏仿刻本,然今已全部佚矢。(参阅‘中文大藏经’1001) (四)日本:日本刻印之佛典本属汉文系统,然因日本藏经刊印事业极盛,且至近世,大藏经之编辑愈趋完整,形成后来居上而一枝独秀之局面。日本印行大藏经,始于德川初期之天海藏,系参照宋本与元本翻刻成者。其次有德川后期之黄檗藏,为明代楞严寺版之翻刻。明治时代,有弘教书院刊行之缩刷藏经,系依照丽、宋、元、明四藏校对,并加入若干的日本撰述。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02~1905),藏经书院刊行卍字正藏,系以黄檗本与丽本为底本,另参照明本而成者。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12),日本藏经院搜罗卍字藏中未收之佚本,集成卍字续藏。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十一年,东京佛书刊行会陆续印行一套以日本撰述为主之佛教全书,即大日本佛教全书。大正八年至十年,由中野达慧主编,日本大藏经编纂会刊行,称为日本大藏经。大正十三年,高楠顺次郎等人发起刊行大正新修大藏经,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内容集古来汉文藏经之大成,共收经律论万余卷,网罗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一切佛教名著,为举世佛学界最完整之一部大藏经。校勘方面,除丽、宋、元、明四藏外,并对照日本圣语藏本、宫本、敦煌写本及各种古佚本、流通本而成。昭和十三年,影印、校订弘教本,而有昭和再订缩刷藏之刊行。此外,另有南传大藏经与国译一切经之编译,两者均以日文刊行,前者系南传系统之巴 利三藏与藏外佛教典籍之整编,后者则为各种藏经中唯一包含解题、注解之藏经。

东京六姓(四):

古文中的 “因” 除了“于是”还有什么意思?
需要 句子和出处
一个就够
古文古诗词都可以!

基本字义
1.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
2. 理由:~为(wéi ).~而.
3.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 [mat;cushi 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3. 原因 [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 [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动〉
1. 依靠;凭借 [depend on;rely on]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3. 沿袭,承袭 [follow]
殷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 [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 [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趋赴 [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介〉
1. 由于,因为 [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 [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形〉
1. 亲,亲近 [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1. 于是,就 [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2. 因而 [thus;as a result]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东京六姓(五):

水浒传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的读后感400字
400字!
我忘说了还有第三回的读后感!400字!

  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
  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
  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
  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有诗为证:
  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当时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
  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起竖石碑,不在话下.
  再说洪太尉在途中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
  见责.于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
  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籙,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
  且回龙虎山去了.”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
  臣等驿站而来,才得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
  宗皇帝的孙,立帝号曰英宗.在位四年,传位与太子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传
  位与太子哲宗.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
  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
  高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
  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
  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
  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
  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
  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养
  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
  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在临淮州,
  因得了赦宥罪犯,思量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
  士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
  当时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径来金梁桥下
  董生药家,下了这封信.董将士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
  高俅我家如何安着得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
  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断配的人,旧
  性必不肯改.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
  郎面皮.”当时只得权且欢天喜地,相留在家宿歇,每日酒食管待.住了十数日,
  董将士思量出一个路数,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
  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
  足下意内如何?”高俅大喜,谢了董将士.董将士使个人将着书简,引领高俅,径
  到学士府内,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了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
  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
  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小王都太尉,他便喜欢这样的人.”当时回了董将士书
  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封书呈,使个干人,送高俅去那小王都
  太尉处.
  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
  一见小苏学士差人持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在府内
  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自古道:“日远日疏,
  日亲日近.”忽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
  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
  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
  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当
  日王都尉府中,准备筵宴,水陆俱备.但见: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
  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
  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
  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
  且说这端王来王都尉府中赴宴,都尉设席,请端王居中坐定,都尉对席相陪.
  酒进数杯,食供两套,那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
  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
  “好!”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
  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端王大喜道:“深谢厚意,想那笔架,
  必是更妙.”王都尉道:“明日取出来,送至宫中便见.”端王又谢了.两个依旧
  入席,饮宴至暮,尽醉方散.端王相别回宫去了.
  次日,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着一个小金盒子盛了,
  用黄罗包袱包了,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高俅领了王都尉钧旨,将着两般
  玉玩器,怀中揣着书呈,径投端王宫中来.把门官吏转报与院公.没多时,院公出
  来问:“你是那个府里来的人?”高俅施礼罢,答道:“小人是王驸马府中,特送
  玉玩器来进大王.”院公道:“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球,你自过去.”高俅
  道:“相烦引进.”院公引到庭前,高俅看时,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
  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
  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球.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候.也是高俅合
  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
  那高俅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见了大喜,便问
  道:“你是甚人?”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赍送两
  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端王听罢,笑道:“姐夫直如此挂心.”
  高俅取出书呈进上.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
  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球!你唤做甚么?”
  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做高俅,胡乱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
  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
  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高俅再拜道:“怎敢!”三回五次告辞,端
  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
  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端王大喜,
  那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
  宴.
  却说王都尉当日晚不见高俅回来,正疑思间,只见次日门子报道:“九大王差
  人来传令旨,请太尉到宫中赴宴.”王都尉出来,见了那干人,看了令旨,随即上
  马,来到九大王府前,下马入宫,来见了端王.端王大喜,称谢两般玉玩器.入席
  饮宴间,端王说道:“这高俅踢得两脚好气球,孤欲索此人做亲随如何?”王都尉
  答道:“殿下既用此人,就留在宫中伏侍殿下.”端王欢喜,执杯相谢.二人又闲
  话一回,至晚席散,王都尉自回驸马府去,不在话下.
  且说端王自从索得高俅做伴之后,就留在宫中宿食.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
  跟随,寸步不离.未及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无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
  王为天子,立帝号曰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
  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
  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正是:
  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
  抬举高俅球气力,全凭手脚会当权.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拣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
  公吏衙将,都军监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
  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
  曾入衙门管事.高殿帅大怒,喝道:“胡说!既有手本呈来,却不是那厮抗拒官府,
  搪塞下官!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与我拿来.”随即差人到王进家来,捉拿王进.
  且说这王进却无妻子,只有一个老母,年已六旬之上.牌头与教头王进说道:
  “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着,军正司禀说染患在家,现有病患状在官.高殿
  帅焦躁,那里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头诈病在家,教头只得去走一遭.若还不

东京六姓(六):

张衡传出自后汉书哪个列传

  古今异义词:
  1.交接:古: 结交 今:①连接 ②移交和接替
  2.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
  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不行: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4.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 “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3.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字:表字.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叫做字.南阳:东汉时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鄂:东汉时县名(今河南省淅川县),属南阳郡.也:表判断语气.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和籍贯.开头写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史记》等史书记传体裁的通例. 衡少(shào)善属(zhǔ)文, 少:年轻时.善:擅长.属文:写文章.〇第一个“善”字,突出张衡的文学才能. 游于三辅, 游;游历,游学.于:到.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郡、右扶风郡为三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西至凤翔一带.于三辅,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观:观摩,这里是学习的意思.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不是“观”的宾语,它前面省介词“于”(在),“于太学”作“观”的状语,译时提前. 遂通五经,贯六艺. 遂:于是.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秘》定名为“五经”.汉代太学设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〇介绍游历、学习处所和收获,突出张衡学识的渊博. 虽才高于世,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于世: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到谓语前.〇突出张衡的才. 而无骄尚之情.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 常从(cóng)容淡静,不好(hào)交接俗人.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好:喜欢.交接;结交.俗人:庸俗的人.〇介绍张衡谦虚和不慕名利的品德.以上从文、学、才、德四方面简介张衡的为人,是全文的纲.下文写实际例证.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年~~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合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〇例证一. 连辟公府不就. 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〇例证二.以上二例,是“从容淡静”的具体表现. 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逾侈:过度奢侈.〇点明张衡作《二京赋》的背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乃:于是,就.拟:模仿.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二京赋》:指《西京赋》、《东京赋》.西都、西京,指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东京,指东汉首都洛阳.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以:连词.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〇点明作此赋的目的,突出它的政治意义.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傅会,亦作“附会”,指文章的命意、材料取舍、布局谋篇、修饰等方面.乃:才.〇极言创作此赋的艰难与创作态度之严肃.例证三,印证“善属文”,结合写了才德.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邓骘: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奇:奇特,少有的.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累召”句省主语“邓骘”、宾语“衡”.“不应”句省主语“衡”(即前句的宾语)、宾语“召”.省去的宾语“召”,是动词的名物化用法,与前一句作动词的“召”不同.〇例证四.不行,不就,不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动词.三个“不”,充分表现张衡的“从容淡静”.
  简介张衡的学识、才能、品德和文学成就.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〇第二个“善”字,突出张衡的科学才能.“尤”字突出他科学研究方面的特长.这一句总叙,下文将分别介绍他科学方面的成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〇三用“善”字,从侧面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拜:授给官职.郎中:官名. 再迁为太史令. 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调动.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〇这是根据张衡的特长授予官职,又有利于发挥他的特长.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xuánjī)之正, 遂乃:于是就.研核:研究考验.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正:道理.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wǎng)论》,言甚详明. 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灵宪》:一部历法书.《算罔》:一部算术书.详明:详悉明确.
  记张衡在第一次任太史令期中科技方面的成就.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复:又.〇复,与上文“为太史令”相应. 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 当世,指权臣大官.〇遥应“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又是下句说的“积年不徙”的原因. 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 辄:常常,总是.积年:多年.徙:指提升官职.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自:自从,表时间.去:解除官职.史职:指太史令.复:又.还:指恢复原任官职.〇称颂张衡“不慕当世”的品质,表达对他怀才不被重用的同情.上文出现的拜、迁、转、徙、去、还,都是与任命、调动官职有关的动词,无一重复.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132~~135).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〇发明创造之二.先总提一句,介绍名称和创制时间,下文分几个方面具体进行介绍.“复造”二字与上文“作浑天仪”相应. 以精铜铸成, 以:用.〇一、材料.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山龟鸟兽,作“形”的定语.之:的.〇二、外形及装饰. 中有都柱,傍(páng)行八道, 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傍行八道:大意是在都柱周围排列八组杠杆机械,分别指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八个龙头相衔接. 施关发机, 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下有蟾蜍(chánchú),张口承之. 下:指龙首下面.蟾蜍:蛤蟆形的机件.承:承接.之:它,代“铜丸”.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际:交接处.〇三、内外机械装置.中、傍、外、下等字,准确地写出了各种机件的位置及其联系.以上为第一层,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机发:机件拨动.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〇由铜丸响声知道发生地震.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发机:拨动了机件.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其:它,代拨动了机件的那个龙首.方面:方向.乃:就.震之所在:地震发生的地方.〇由拨动机件的那条龙的方向得知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 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 验:检验,验证.以:用.事:实际情况,事实.合契若神.合契:(实际情况与侯风地动仪所显示的)完全符合.若神:象神那么灵验.〇总括以上两句所说的情况.四、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功能、作用.以上四个方面,均为客观记述.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在,可译为“在……中”.书典:书籍、文献,泛指书籍.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之”代上文“如有地动,……合契若神”几句的内容,即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测报地震的事.〇赞颂创制候风地动仪的历史意义,小结上文.以上记一般情况.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地不觉动:(人们)没有觉察到发生地震.咸:都.怪其无征:因为它没有得到证明而感到奇怪.怪:认为是怪事,感到奇怪.其:代上两句所说的内容.无征:没有证据.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至:指来到京师.果:果然.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〇五、用突出事例,进一步说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价值.“皆服其妙”,与“合契若神”相呼应,与“咸怪其无征”相映成趣.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乃:便.地动:地震.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〇六、记候风地动仪的正式使用,肯定它的实用价值.
  介绍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构造和科学价值.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136~~141).出:指离开京师去外地做官.河间:汉代一个王国的名称,辖今河北省东南部献县附近诸县.这里指河间王刘政.相:官名,由汉朝皇帝派出管理王国的行政,职权与郡太守相当.〇担任新的官职.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时:当时.国王:即河间王刘政.典宪:制度法令.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〇介绍河间政治情况的恶劣,为下文写张衡的政绩作反衬.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官员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〇记为相的主要措施.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知:暗中察知.奸党:指上文所说“共为不轨”的人.一时:即时.收禽:逮捕拘押.禽:同“擒”.“收禽”的宾语“之”(奸党),承前省略.〇严惩奸党,突出张衡雷厉风行敢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称:称颂,赞扬.为:是.政理:政治清明.政理,不是一个词,是主谓短语充当“为”的宾语.〇取得卓越的政绩,是张衡才德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以上写了几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用语简练而明确.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hái)骨,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封建时代因年老自请辞职的习惯用语,意思是担任官职,即以身许君,身非己有,因而称请求辞职为乞骸骨.以上两句,主语“衡”承前省略.征拜尚书.征:召,指召回京城.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〇简介张衡最后担任的官职和去世时间等.
  记叙张衡担任行政官职的情况,反映他的政治才能.

东京六姓(七):

急求水浒传主要情节3个 字要多

  多了就自己选一些来做吧
  1.武松打虎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限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
  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
  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
  “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
  “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
  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
  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酒家道:“肉便切
  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
  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
  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
  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
  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
  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
  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
  酒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
  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
  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
  还你酒肉钱够麽?”酒家看了道:“有馀,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
  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得了.”武松
  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傥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
  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
  酒家那里肯将酒来筛.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饮老爷性发,通教你屋
  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
  吃了.前后共吃了十八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
  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哨棒便走.
  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武松立住了,问道:“叫我做甚麽?我又不少你
  酒钱,唤我怎地?”酒家叫道:“我是好意;你且回来我家看抄白官司榜文.”武松道:
  “甚麽榜文?”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
  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夥成队,
  於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馀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务要等伴结
  夥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
  了,等明日慢慢凑得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
  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
  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
  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酒家道:“你看麽!我
  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一面说,一面摇着
  头,自进店里去了.
  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
  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
  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歇宿.我却怕甚麽
  鸟!”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
  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
  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
  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
  冈;其馀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政和……年……月……日.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
  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
  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
  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
  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
  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
  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
  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
  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
  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
  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
  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
  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
  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
  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
  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
  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
  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
  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
  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
  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
  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
  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
  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三人来到潘家洒楼上,拣个齐楚阁儿里坐下.提辖坐了主位,李忠对席,史进下首坐了.酒保唱了喏,认得是鲁提辖,便道:“提辖官人,打多少酒?”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
  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洒?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酒保道:“官人息怒.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这个哭的是绰酒座儿唱的父女两人,不知官人们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鲁提辖道:“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酒保去叫.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啼哭?”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女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做妾 .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这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女父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羞耻.女父们想起这苦楚来,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触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何如?”父女两个告道:“若能彀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是提辖不来赊.”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
  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再说金老得了这一十五两银子,回到店中,安顿了女儿,先去城外远处觅下一辆车儿,回来收拾了行李,还了房宿钱,算清了柴米钱,只等来日天明.当夜无事.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小二道:“金公,鲁提辖在此寻你.”金公开了房门道:“提辖官人,里面请坐.”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迳到状元桥来.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郑屠道:“使得,——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扰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叫人送去?”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分付洒家,谁敢问他?”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整弄了一早辰,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鲁达道:“再要十斤寸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众邻居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3.林冲雪夜上梁山
  朱贵引着林冲来到聚义厅上,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朱贵、林冲、向前声喏了.
  林冲立在朱贵侧边.
  朱贵便道:“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姓林,名冲,绰号豹子头.因被高太尉陷害,剌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伙.”
  林冲怀中取书递上.
  王伦接来拆开看了,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朱贵坐了第五位;一面叫小喽罗取酒来,把了三巡,动问:“柴大官人近日无恙?”
  林冲答道:“每日只在郊外猎较乐情.”王伦动问了一回,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着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重叫小喽罗一面安排酒,食整筵宴,请林冲赴席.
  众好汉一同吃酒.
  将次席终,王伦叫小喽罗把一个盘子托出五十两白银,两匹丝来.
  王伦起身说道:“大官人举荐将教头来敝寨入伙,争奈小寨粮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误了足下,亦不好看.略有些薄礼,望乞笑留.寻个大寨安身歇马,切勿见怪.”
  林冲道:“三位头领容覆∶小人千里投名,万里投主,凭托大官人面皮,径投大寨入伙.林冲虽然不才,望赐收录,当以一死向前,并无谄佞,实为平生之幸,不为银两赍发而来.乞头领照察.”
  王伦道:“我这里是个小去处,如何安着得你?休怪,休怪.”
  朱贵见了便谏道:“哥哥在上,莫怪小弟多言.山寨中粮食虽少,近村远镇可以去借;山场水泊,木植广有,便要盖千间房屋却也无妨.这位是柴大官人力举荐来的人,如何教他别处去?抑且柴大官人自来与山上有恩,日后得知不纳此人,须不好看.这位又是有本事的人,他必然来出气力.”
  杜迁道:“山寨中那争他一个.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颢的我们忘恩背义;日前多曾亏了他,今日荐个人来,便恁推却,发付他去!”
  宋万也劝道;“柴大官人面上,可容他在这里做个头领,也好.不然,见得我们无义气,使江湖上好汉见笑.”
  王伦道:“兄弟们不知.他在沧洲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佑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
  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
  乞纸笔来便写.
  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请之“投名状”.”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二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
  林冲应承了.
  当夜席散,朱贵相别下山,自去守店.
  林冲到晚取了刀仗,行李,小喽罗引去客房内歇了一夜.
  次日早起来,吃些茶饭,带了腰刀,提了衮刀,叫一个小喽罗领路下山;把船渡过去,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
  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
  林冲闷闷不已,和小喽罗再过渡来,回到山寨中.
  王伦问道:“投名状何在?”
  林冲答道:“今日并无一个过往,以此不曾取得.”
  王伦道:“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
  林冲再不敢答应,心内自己不乐;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歇了一夜;次日,清早起来,和小喽罗吃了早饭,拿了衮刀又下山来.
  小喽罗道:“俺们今日投南山路去等.”
  两个过渡,来到林子里等候,并不见一个客人过往.
  伏到午牌时候,一伙客人,约有三百馀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一敢动手,看他过去.
  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
  林冲对小喽罗道:“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如何是好?”
  小喽罗道:“哥哥且宽心;明日还有一日限,我和哥哥去东山路上等候.”
  当晚依旧渡回.
  王伦说道:“今日投名状如何?”
  林冲一敢答应,只叹了一口气.
  王伦笑道:“想是今日又没了?我说与你三日限,今已两日了.若明日再无,不必相见了,便请那步下山投别处去.”
  林冲回到房中,端的是心内好闷,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
  过了一夜,次日,天明起来,讨饭食吃了,把拴那包里撇在房中,跨了腰刀,提了衮刀,又和小喽罗下山过渡投东山路上来.
  林冲道:“我今日若还取不得投名状时,只得去别处安身立命!”
  两个来到山下东路林子里潜伏等候.
  看看日头中了,又没一个人来.
  时遇残雪初晴,日色明朗.
  林冲提着衮力,对小喽罗道:“眼见得又不济事了!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
  小校用手指:“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林冲看时,叫声“惭愧!”
  只见那个人远远在山坡下望见行来.
  待他来得较近,林冲把衮刀杆翦了一下,蓦地跳将出来.
  那汉子见了林冲,叫声“阿也!”
  撇了担子,转身便走.
  林冲赶得去,那里赶得上;那汉子闪过山坡去了.
  林冲道:“你看我命苦么?来了三日,甫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
  小校道:“虽然不杀得人,这一担财帛可以抵当.”
  林冲道:“你先挑了上山去,我再等一等.”
  小喽罗先把担儿挑出林去,只见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
  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
  只见那人挺着朴刀,大叫如雷,喝道:“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那里去!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
  飞也似踊跃将来.
  林冲见他来得势猛,也使步迎他.
  不是这个人来斗林冲,有分教∶梁山泊内,添几个弄风白额大虫;水浒寨中,辏几支跳涧金晴猛兽.
  毕竟来与林冲斗的正是甚人,且听下分解.

东京六姓(八):

《新水浒传》观后感 作文

86集的《新水浒传》看完了,总的评价是比较好。这篇观后感也写得特殊一点,以现在比较流行的“pk”形势进行。

一、《新水浒传》pk《新三国》

这种pk法好像有点特殊,把两部完全不同的电视剧拿来比。但也不是完全的“关云长pk秦叔宝”,这是因为水浒与三国之间本来就有着很多联系,二者的作者就是同一人(这话有点不严谨,但老罗一正一副,也算说得过去)。

水浒与三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国有正史与演义之分,编剧可以在二者之间取舍;而水浒那就没什么正史之说了,只能以小说和民间的一些传闻为准。我对《新三国》的看法是:和正史差得远(年份年龄一团糟),和演义相比也改得较多(经常有以bug去修复bug的现象)。而我对《新水浒》的看法是:基本忠实于原著,对原著中的bug改得还算漂亮。比如将鲁智深打桃花庄放在从五台山回东京的路中,这是原著中很大一个bug。想想从山西回河南,怎么回跑到山东去转一圈?《新水浒》将这一段放在鲁智深救完林冲后从沧州返回东京的路上,地理位置就正确了。

从电视剧本身而言,《新三国》用的是同期声+后期配音,有名有姓的人物基本六成以上都是原声;而《新水浒传》则完全用的后期配音,可能除了张涵予是本人配音以外(他本身就是配音演员出身,本人配音也是情理之中),基本都是配音。这一点我是倾向于《新三国》的做法,多用演员的原音可以使得演员对角色的诠释更加完整。当然了,《新水浒》用的配音演员都是一线的大牌,音质是没得说的。但我还是说一下李立宏老师的情况,李立宏这次配了晁盖和卢俊义两人。李立宏的声音很特别,听一下就能听出来,可能我觉得他不太适合在同一电视剧中为多人配音,因为他的声音实在是太特别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晁盖和卢俊义有一种“置换”的感觉,前者死了,后者来了。当你闭上眼睛听时,更有这种感觉,卢俊义就是晁盖附体。再加上晁卢二人在梁山上的地位,更加有穿越之感。(李立宏在《新三国》中同时为王允和王朗配音,但这二者是毫不相关的角色,所以没有这种感觉。)

二、《新水浒传》pk《水浒传》(97版)

正宗的pk。80年代山东电视台的那部《水浒》肯定是经典,但它拍得太零散了,一部一部看尚可,连起来看明显有对不上的情况。97年央视的43集《水浒传》才是第一部完整的水浒。从集数上看,新版正好是老版的两倍。那内容又如何呢?总结性评论一下:以招安为界,前面新版好,后面老版好。

对宋江的描写,觉得新版明显比老版要好,老版演得太有奴*性了,别的不说,就说李雪健跪在皇帝面前那个大屁*股,当时是引起很多人不满的。新版虽说也是一心想着招安,但确实要理性得多。而新版最大的亮点就是108将齐全了,在排座次时每人给了一个正脸。当然了,108将不可能每个人都写,说实话原著里这108人超过一半也都是打酱油的主,出来露一脸基本后面就挂了。

水浒和三国的区别在于,它的长处不在描写战*争中的计谋,而在描写每个人物自身的经历。但新版可能在这方面就差了点,很多集都在描写不怎么好看的战*斗。就说卢俊义被押大名府那一集,就演了三集还是四集,而老版在这里就用了一集。为什么说这段啰嗦呢?因为有了呼延灼在前,再写降关胜就真的太重复了。而且关胜在降了以后有什么大的动作呢?没看见,收降以后关胜的戏份可能就不超过两分钟了。而且这一段是水浒中最大bug的一个集中体现,这个大bug就是:梁山108人,在打方腊之前是死不掉的。你说卢俊义和石秀都被关了那么长时间了,又没人来劫牢,梁中书还真就不杀他们,因为108人还没凑齐?

招安之后,新版可能只剩下五集了。就这五集还要用上一集半去描写张清和琼英那点事,而且因为没了田虎一段,所以琼英单独站在了一个叫方岩山的地方。二人结婚后,后面双双莫名其妙的死在一座桥上,何必多此一举?关于征辽、田虎、王庆,不管是新版、老版,还是田连元先生的评书,都略去了。大家都这么做,显然有道理。因为这几段可以说是原著中有名的流水账,真的我看过一遍原著后还真记不住多少。但是方腊一段,没法不拍,不然电视剧没法结束。共页,当前第页 12

东京六姓(九):

司马光砸缸 文言文
温公儿时与群童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坠水内.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由穴出儿得不死.盖活人手段,已见于态龀,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东京六姓】

  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编辑本段]译文
  邮品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编辑本段]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胜利落幕,其中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也入选声乐作品大奖.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07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司马光砸缸
  词:宋小明
  曲:李昕
  歌词: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扑通通 一声响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呀
  哐当当 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大家都齐鼓掌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聪明机智的小儿郎 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聪明机智的小儿郎 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聪明机智的小儿郎 见义勇为的好榜样
  聪明机智的小儿郎 见义勇为的好 榜样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 哐当哐当哐当 司马光砸缸
  [编辑本段]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
  据考证光山县城西上官岗村地名的由来,和司马光砸缸故事一脉相承,上官岗原来存有“北宋上官岗感恩亭旧趾”,上官网岗轶事人才传闻称,北宋名相、历史学家司马光童时(乾兴三年七岁时,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日“感恩亭”, 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

东京六姓(十):

区区 在古文里主要有哪些意思?情尽量说得详细一些.

  名
  古代多用
  (1) 一种中国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 [ou,ancient vessel]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左传·昭公三年》
  (2) 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 [pit or furrow].如:区田(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
  (3) 姓氏   我区氏儿也.——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现代多用
  (1) 区域;地区 【area;district;region】   造我区夏.——张衡《东京赋》.注:“区,域也.”   茂八区而菴谒焉.——左思《蜀都赋》.注:“四方八隅也.”   上下无常穷六区.——《思元赋》   冰天雪海之区.——〔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区夏(诸夏.中原地区,指中国);区宇(疆土境域);商店区;山区;市区;边区;区外(域外);区宇(境域;天下)
  (3) 行政区划单位 【administration division】.如:自治区;解放区;市辖区;县辖区.亦指区政府所在地.如:他在区里开了三天会
  (4) 住宅,居住处 【residence;dwelling】.如:区处(居住的地方);区士(守卫在宫外的士兵);区宇(殿宇);区舍(房屋)
  (5) 特指小屋 【small house】   浮玉之山,北望具区.——《山海经·南山经》   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汉书·胡建传》.颜师古注:“区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耳.”
  (6) 球场(如草地网球、网球戏、手球或篮球)上划分的区 【court】.如:发球区;后区
  (7) 人世间 【world】.如:区中(人世间);区中缘(尘世的俗情);区中学(世俗的学问);区内(天下,宇内);区有(天下)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 fāng),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2) 隐匿 [hide]   区,踦区,藏匿也.——《说文》   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左传·昭公七年》
  (3) 区别 [distinguish]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
  (4) 又如:区界(区别;界限);区明(区分明晰);区判(区分判别);区详(区分详明)
  形
  (1) 小,微小 [small]   宋国区区.——《左传·襄公十七年》
  区区焉相乐也.——《吕氏春秋·务大》
  吾道知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有中区事.——《关尹子》
  (2) 又如:区区
  (3) 平庸 [mediacre].如:区区冗冗(庸庸碌碌);区区庸庸(平庸无能)[1]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这个“区”字原为“瓯(ōu)”字的初文,是一种小盆之类的容器,是个象形字.
  ①为甲骨文的形体,像盆内盛有很多东西(品).②为小篆的形体.③为楷书简化字.字形(3张)  《说文》:“区 藏匿也.”是说能装东西的器具.《说文》:“瓯,小盆也.”可见“区”与“瓯”本为同义.段玉裁说,因为“区之义内藏多品,故引申为区域为区别”.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具为区处.”也就是说:都分别作了处置.又因为“区”本为“小盆”义,由“小”又可以引申为“区区”义,也正是“小”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大意为:但是秦国就靠那么一点地方,就能达到施行皇帝的权力.
  请注意:“区”当古代的量器名用时,就必须读为ōu.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这是说:齐国曾经用过四种量具,就是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区作姓用,也读作ōu.

东京六姓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943232/

推荐访问:东京嗜种六月 东京六本木美食

创业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电力网站建设 下一篇: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