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2018-09-01 创业故事 阅读: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共10篇)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一):

我国当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当放在首要地位的产业是

是工业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二):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毛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 “好”,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益好.所谓经济效益好指的是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产出越高就意味着效益越好,或者说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少越好;二是社会效益好.所谓社会效益好就是能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水平,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三是环境效益好.所谓环境效益好就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结果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追求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经济,恰恰相反是要更好地发展经济,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 “快”虽然是一个量的概念,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率,但又不是孤立的.那么究竟多高的经济增长率为快呢?是8%,9%,抑或10%,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界限呢?我认为,经济增长率是快还是慢,不能单纯地就经济增长率谈经济增长率,关键要看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能承受的速度多高也不为快,不能承受的速度再低也属于 “热”.评判标准是既不能出现通货膨胀,也不能出现通货紧缩.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表明国民经济难以承受,即使8%的速度也属于过热;如果不出现通货膨胀,即使10%的速度国民经济也能够承受,也属于正常.不出现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价格越低越好,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出现了资源的闲置.
总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质和量的统一,是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而且首要的是要考虑 “质”,在确保经济增长 “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 “快”.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三):

初二上政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复习重点内容

这是我曾经整理的,不过好像是初二下的,但对你绝对有很大的用处.政治不用特意的复习,好好看书,仔细做练习就行了,把主要的时间放在数语外上,祝你考个好成绩!
八年级政治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我们应该:
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继承党的光荣传统
 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
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好好学习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足迹,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正是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才取得巨大成就.(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提出:从共产党诞生开始
确立:1945年 中共七大
主要创立者:毛泽东
内容:(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意义: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的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力建设的巨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
背景:党在继承毛泽东思想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
提出: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1997年 中共十五大
主要创立者:邓小平
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意义:反映了全党的意愿,人民的意志;为党和国家、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三个代表
背景:国内: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国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
我党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
1.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
2. 完成祖国统一
3. 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确立: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主要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中做的新要求,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依据: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具体国情):
◆人口多
◆底子薄
◆生产力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对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任务(根本任务):大大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宝在首要地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项基本原则含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最简要)是立国之本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总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原因: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
★ 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 怎样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①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③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代会的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的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社会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代会的职权:产生国家执行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它负责,由它监督)
★人代会的产生: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组成:由人民代表组成
★人代会制度是我过分本政治制度的原因:它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的本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之一.
含义(不用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有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
★ 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为什么: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合计提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
★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作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是主题.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非公有制组成:个体 私营
★ 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活跃市场
◆ 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 扩大就业
◆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我国的分配制度
★ 是什么: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为什么:①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互相不可代替的作用.
★ 共同富裕的含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见政治书P.100页)【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四):

建国初期,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稳定市场物价
C.统一财政经济
D.合理调整工商业

A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五):

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扩大内需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扩大内需是减少出口依赖的基础;
第三、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改革,变出口型为依赖国内消费为主;
第四、有助于社会就业,消费上升,生活质量上升.
分析:
经济增长最关键的指标是GDP,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
美国去年初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如今传导到整个金融系统,演变成为金融危机,并席卷欧洲,波及亚太新兴市场,导致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明显,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面临全面衰退的危险.为了减少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已从年初的“二防”(防过热、防通胀)过渡到“一保一控”(保增长、控通胀),再到侧重“一保”(保增长).
扩大内需可以直接延缓经济衰退,特别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将拉动一批相关行业.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
我们国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为了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扩大内需的基本内容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六):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经济成分是什么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必须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是我们党对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进行正确认识后得出的科学结 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必须明确“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个论断的第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过度 时期,而是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就决定了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 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有人说, 我国现阶段鼓励保护非公有制经济, 实际上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目前在我国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 但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据1996年统计, 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6、8万亿元当中,公有制经济为5、 12万元,占76%.而在建国初期, 私营工业产值则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私营商业的商品零售额更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85%左右.因此,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至于“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说法更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论断的第二层含义,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他既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所要经历 的阶段,也不完全同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 而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形成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经历这一历史阶段, 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 社会化,现代化, 才能为社会主义的成熟和完善奠定必要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这就决定了对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 都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有人怀疑我们现在的政策离开了社会主义,这种怀疑是不对的. 可以说,建国三十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上是按照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的教条化理解去实践的, 这当中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 础之上的.而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就从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很快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我们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克服和纠正了以往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出发点上来.这样做, 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脚踏实地的建设社会主义,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双重含义深刻地表明: 资本主义在我国是可以逾越的, 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不可逾越的, 以为不经过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便可直接进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想的那种社会主义, 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也是初级阶段的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生产力不发达, 这种状况首先是由旧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决定的.建国前夕, 我国现代化工业经济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90%, 基本是靠手工劳动,这是和古代远没有多大区别的. 因此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 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以排在世界第七位,一些重要产品的总产量, 如粮食,棉花,煤炭,石油,钢铁,电力等都区居世界前列.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指标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在世界16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第117位. 我国的人口已经接近13亿, 今后每年还要以1000多万的速度增加. 我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占了全世界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将近1/ 4.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仍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根本没有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改变这种不发达的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归纳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的特征. 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 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 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 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 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越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 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三)、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现代化进程又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 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和科学发展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四)、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 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 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 (五)、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 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 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 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六)、这个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动荡, 停滞和缓慢发展,起根本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存在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这个阶段,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说的是整个阶段需要什麽样的精神状态. (八)、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为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 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定将对世界现代闻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几个方面,既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又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完善, 上述基本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其中,先进的、 积极的因素将会不断扩大,消极的、落后的因素也会逐步缩小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七):

       材料一:共产党过去一贯执行的方针是尽力扩大作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重工业……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解决这个首要的国民经济任务上,把主要的人力物力也都用在这方面了。
       材料二:农产品的生产水平没有完全充分满足居民对于食品以及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对于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米粮、亚麻、甜菜、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的进一步发展。
——《苏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决议》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呢?
                                                                                                                                                              
                                                                                                                                                              
                                                                                                                                                              

       长期以来,苏联将经济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极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落后又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也受到了不利影响。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八):

请问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⑴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⑵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⑶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的基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2、3(见书P159) 新特点(见书P160)
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积极影响:⑴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⑵ 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⑶ 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⑷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 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消极后果: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⑵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⑶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⑷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⑵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⑶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⑷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⑴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⑵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⑴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⑶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⑵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
⑴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⑵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⑶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九):

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其次,宏观调控的目的.1.促进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2.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3.稳定物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4.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最后,宏观调控的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
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
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指出,要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任务。
(1)建国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2)其中,有两次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实施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认为怎样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4)请你说出一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1)①土地改革运动(土改政策);②农业合作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渐走向小康。
(3)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兴农;减轻农民负担;保护耕地等。(答出一点即可)
(4)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等。(答出一点即可)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857813/

推荐访问: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创业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民事诉讼法 下一篇:2018年好看的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