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2016-06-02 文言文名篇 阅读:

第一篇:《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译文》

本经阴符七术译文

1、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即:要使肉体和精神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要仿效善于调和五气的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气的长官(最高统帅,家长),心是五气的归宿,(依附,家),德(依道行事)可以使五气涵养壮大。

养神之所,归诸道。

正因如此,养神也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可供依循的。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道是天地的起源,从人类有了历史纪元起它就存在。道创造了万事万物,包括天也是它所生,道包容着无形的运动变化之气,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我们是看不到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正因如此,人们称它为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因此,道又是神明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要养神)首先,需要以德(依道行事)来养五气,其次,如果心能体会得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产生相应的办法。这种方法是:保持五气通道的顺畅并由心来控制它们的进出(心气的活动规律要受到心的控制),最后精神才能表现出来。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那些人体的感知觉器官,如九窍、十二舍等都是气进出的门和窗户,统统由心来主宰(万物归道,万官归心,万官--器官)。(人体的九窍---“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十二舍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感觉的对象,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境(色、声、香、味、触、事)之间,根境互相停舍。)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先天就知“道”的人叫真人。真人,也就是与天一起而守“道”的人。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通过内心的修练(后天的学习,修身养性)来知晓“道”的人叫圣人。圣人,也就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并经过推理来获得认知的人。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因此,人的一生在不断地改变,是因为身边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认识和了解也要不断地发生改变。要知晓这些事物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识它们,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这些感知出来的事物是不是经过了心的思考(通达到了心并由心产生出认知的办法)。如果没有经过心的思考(心都无法产生认知的办法),就会有想不通的地方(就无法感知它,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经过心的思考并想通了之后,就可以涵养五气,(涵养五气的重点),精神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也就是精气神要融于一体),这样就能使五气调养进入到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化,自然的状态)。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能使五气达到自然状态的,有志(志向意志)、思(思想感情)、神(精神状况)、德(道德修养);神(精神)是这四个方面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

(养气的方法)心静平和时才能涵养五气,涵养五气在于使志、思、神、德四者互相调和。 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盛神的目的)当志、思、神、德四者互相融合在一起使外界无法侵扰时,就可以将威势无所不能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如果能将这种状态长久地保持住(保持下来并守住),也 就是说精神与肉体已经融为了一体并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这种人就称为真人(神仙)。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那些真人和天一起按照道的运势,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产生并养育万事万物,怀着这种生养万物的天心,施行德的教化(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来养育产生万事万物),在无为的状态下来包容自已的志向谋略、思想意志,然后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去施行威势,实现目标。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当士人完全掌握了盛神的方式方法之后,才能在养神的基础上来涵养心志。

2、养志法灵龟

养志法灵龟,即: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要仿效抑制欲望的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为什么要养志:(为什么要)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经过心的思考之后目标还不能达成的原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确定了目标(心中有了想法),心里就会一直惦记此事,开始思考并想方设法来满足这种欲望。

志者,欲之使也。

志向,是欲望的表现。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心神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考问题就不能通达(胡思乱想,意想天开)。

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因此,只要心气稳固,专心致志对待一件事,就不会被欲望所困扰;欲望没有困扰,志向意志就不会消沉;志向意志不消沉思路就会清晰,脉络就会畅通;思路和想法畅通无阻的话,精气神就会融会贯通;精神气融会贯通就不会有心烦意乱的情况发生。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因此,我们养志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来达到知人的目的。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

通过坚定内心的目标,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思想意志,畅通我们的心里思路,认识一个人并了解他就会很分明。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当我们想要重用一个人或是与之合作之时,就要用欲望来考察一下对方,把欲望施加在他人的身上,然后来了解他人内心坚定的目标及涵养程度。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经过考察,在了解此人的志向盛衰状况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涵养他的志向(为我所用),再通过观察他的志向稳固情况,来了解他的应具备的才能(包括潜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如果不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那么精气神就不会集中,精气神不集中,思路就不会畅通,思路不畅通,那么志向意志就不会坚定,志向意志不坚定,应对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就不会有威猛之力,应对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不威猛有力,就会受到挫败而使心境虚空,因为受到挫败而使心境虚空,就会使精神萎靡不振,精神萎靡不振,人的思想就会恍恍惚惚,神志恍惚不清,就不能专心地领悟和体会各类事情。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如何养志)如何坚定自已内心追求的目标,首先要安分守已(镇静专心),其次,在安分守已的基础上要充实自已的意志,坚定自已的想法。当意志坚定之后,形成的威势就不会轻易地分散,精神状态会一直处于最佳的状态,就能够运用识人的方法轻松地分辨出他人的志向。

3、实意法螣蛇

实意法螣蛇,即:升华内心的想法要仿效超越本能的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

升华内心的想法,是心气对谋略产生过程进行思考的结果。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内心越是安静,思考的问题其广度和深度就愈是幽远旷达。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

心平气和精神就会更加旺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计谋就会生成。

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

精神旺盛无比时,志向就不会被扰乱,形成的计谋实施起来就会成功的没有任何阻挡。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意志更加坚定时,内心才会更加安稳,内心安稳之后,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就不会出现差错,不会出现差错的话神情就会悠然自得,悠然自得的话就会使你的精神意志更加凝聚。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

如果我们在认识上被某种因素所萦绕的话,就会在思考中带入一定的感情色彩而受到牵制。 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狡诈欺瞒等邪恶的念头就会有所倚仗(有所抬头),那些阴险的谋略便有了可乘之机,进而惑乱身心,说出的话就会违背良心(良知)。

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

因此,始终如一地坚信内心的想法,将这一原则方法贯穿于整个求证过程而不去随意地发生改变,以等待他人意见的到来。在主动交融会合他人的意见时,能听取的就听取,不能听取的就暂且保留。

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计谋,是关系生死存亡、盛衰成败的关键。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话,那么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就会不加审查。

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该保留的不保留,计谋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失去它原来的本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失去原来本意的计谋就会变得无法采信,空洞的没有真实的内容。

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因此,在对计谋进行考虑时,必须要升华自已内心的想法。升华内心的想法必须从心术上开始,也就是要从认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

依据事物的特性和客观规律是考虑问题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五脏处于安静的自然状态,让六腑之气在这种自然清静的状态下互相调和、顺畅、通达,让精气神、魂与魄各归其所并严加守护,不轻易去变动,在这种情况下(纯自然状态),就能做到内视、反听与定志。

思之太虚,待神往来。

接着把自已原有的想法从大脑中清理的荡然无存,让内心处于那种纯自然状态下的极虚境界之中,等待最佳的精神状态下灵感的到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

通过溯及天地的起源,感知万事万物的孕育变化,窥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就可以探究出人情事理与治国安邦的道理。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最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的事情,头不出窗就能知晓天体运行的状况;没有见到物体就已经知道它的来历,还没有采取行动就已经知道了结果;这就是从“道”中获得的感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有了这种感知,就可以感知一切有形与无形的事物,也会产生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无形与有形,能做到这点的话,就相当于给精神安了一个家啊!

4、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即:摧垮他人的意志要仿效潜伏待击的狗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摧垮对方的意志,(前提条件是)精神要保持高度集中。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因此,头脑要冷静,意志要坚定,心神要一致,这样威势就更加强盛。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当威势更加强盛时,那么我们内心的想法就会很实在很坚定,内心的想法坚定实在的话,就没有什么外部干扰能抵挡,外部干扰无法抵挡的话,就可以摧垮对手的意志,撼动他的威势,就象他的天要垮塌一样势不可挡。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摧垮对手的意志)要乘虚而入,以实击虚,(以坚实对抗对手的虚弱,以已之长攻彼之短),一方面在以有准备对付对方的无准备,(这两点做到的话)就好比我们拿“镒”与“诛”作比较一样,实力太悬殊,威力太威猛。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如何才能发挥出如此攻效呢?它的突破口在哪里?)因此,如果对手在运动变化时我们就要紧紧跟随(跟踪定位,形影不离,随机应变),如果对手开口说话我们就要随声附和,如果对手弯曲一下他的手指头,我们就要观察他还有什么动作会发生(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出现),他的动作发生变化其外形会相应地显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可以觉察出他暴露出的间隙点(通过无意识的试探来发现他的间隙)。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

(一般我们摧垮对手的意志时要遵循的原则方法是)通过审查这种随声附和的状态,在对手暴露出的间隙中寻找发现可乘之机,当对手的动态变化表露无遗的时候(动变明,是对手的弱点、放松警惕暴露时被我方掌握的一清二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摧垮对手意志的绝好时机。【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如果对手在随声附和之中,其情势动态发生了变化(对手修补了漏洞,加强了防备),这时,我们就要继续通过养志来隐藏自已的真实意图来等待寻找对方出现漏洞的有利时机。当对手确实无懈可击时(对方的意志坚实牢固),我们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寻找差距,扬长避短);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当对手有意谦让我方,这时我们就要去培养提高对方的志向(培养对手的欲望,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这就是依据形势的变化来保存实力灭亡对手意志的方法。

5、散势法鸷鸟。

散势法鸷鸟,即:要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开展有效的攻势就要仿效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

(散势的前提是)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展开有效的攻势,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作驱使。

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运用这种策略,一定要循着对手的间隙(寻找有利时机)来采取行动。当威势迅速强盛起来时,就可以根据我们推测出的有利时机来采取行为,这样就可以快速地使对手积聚起来的威势散去(削弱对手的实力)。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展开有效的攻势,就可以使对手目空一切,心高气傲,意志衰退威势尽失,精气神一厥不振,所言之事经常变化不定。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方法是)那就要通过观察他的思想意志的变化,根据我们确定的原则标准(准则),采用揣摩游说的方法来图谋此事,图谋此事时,一定要圆转灵活,取长补短(把对手的长处取出来补他的短处,那对方的长处就不再有优势,从而有间隙可乘)。如果没有可乘之机就不要去分散对手的威势,一定要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才采取行动,一采取行动就要确保对手的威势要在瞬间分崩瓦解掉。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那些善于捕捉时机的人,对内,其一定精于调养内心的五气,对外,其一定善于了解外部事物之间的虚实关系,一旦采取行动,就不会有任何闪失,一采取行动就能牢牢把握到对手的思想意志,了解对手使用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因此,人或事物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你的成败,关系到你的利害,影响到你权术变化的威严。正因为如此,形势会导致成败,所以不可以不用心认真严肃地去考察(人或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与权术变化导致威严失败的原因)。

6、转圆法猛兽。

转圆法猛兽,即: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来战胜对手要仿效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来战胜对手,要有无穷的计谋作前提。 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无穷计谋的产生,一定是那种心怀圣人仁厚之心的人,以他内心的动机为出发点可以生出高深莫测的智慧,用这种高深莫测的智慧来洞察一切(通心术,是指洞察人心的各种想法,心术指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将原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神与道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使之浑然天成合为一体;

第二篇:《鬼谷子译文》

--《鬼谷子》 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鬼谷子》捭阖第一  译 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 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 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 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 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种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 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 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 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 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

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 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形象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鬼谷子》反应第二 译 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 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实就要出现。 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 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 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 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 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

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象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 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2006-12-21 20:07 回复 钟富东 5位粉丝 3楼 ------------------------------ 《鬼谷子》内楗第三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

”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

第三篇:《鬼谷子本阴符经原文全文》

鬼谷子本阴符经原文全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

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

之神盛,乃能养志。

---------------------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

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

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

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

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

转图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

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

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

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第四篇:《鬼谷子译文》

鬼谷子译文

捭阖第一

译 文【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 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 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 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 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 的思想活动。【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寒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 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 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 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 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 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 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 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 “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 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有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 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 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 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 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 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反应第二

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

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 “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内楗第三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南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赣。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

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冖乐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份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抵戏第四

译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弯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迁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 ”;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倒霉。当世道不需要“抵A"r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飞箝第五

译文【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信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屐攻击加以催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的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壁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度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动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阴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候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邹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忤合第六

译文

第五篇:《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译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译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五龙盛神法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现。凡属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端。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上的九个孔和十二舍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是这些的总管。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与天溶为一体。明白这些道数的人,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才明白的,这就叫作“圣人”,圣人能以此类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与万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人所以能知晓事物,主要是有九个可以接受事物的“窍”。如果对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当九窍畅通之时,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滋养五气就要使精气住下,这就是所说的“化”。所谓化,必须有五气,主要是指志、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气的总帅。如果宁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就能得到祥和。这四个方面都不哀弱,周围就构不成威胁,对这种情况可以用“无为”来处之。把五气寓于自身,就是所谓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时,那就是真人了。 所谓真人,就是已经把自身与自然溶为一体,与大道完全符合

,坚守无为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施善德来滋养五气,本着无为法则,包容智虑、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灵龟养志法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修养心志是由于思虑还没有通达。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就会在心中想着去满足欲望。所以说心志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虑就无法通达。因此,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就能心气和顺;心气和通就没有乱气郁积于心中。 因此,对内要以修养自己的五气为主。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可以使心情舒畅;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个人,应先知道他的养气功夫,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五气和心志的盛衰之后,才能继续修养他的五气和心志,然后再观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稳,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养,那么五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就不会舒畅;思想不舒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容易丧失意志,心里空虚;丧失意志,心里空虚,就丧失了神智;人一旦丧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一致。 所以修养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威势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手的威势分散。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腾蛇实意法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

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要坚定意志,就要效法蛇。坚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气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宁静,思虑要周到深远。只有心情安祥宁静,精神就会愉快;只有思虑深远,计谋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志就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功业就不可抹杀。 意志和思虑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为没有差错,精神就能宁静。如果胆识和心气都是暂时寄住,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诈谋也会乘机来施展,讲出的话也不是经过用心考虑的。所以要坚信通达心灵的方法,信守纯真始终不变,静静地等待意志和思虑的交汇,听候期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与意志交会,所听到的事就不详明。即使等候,时机也不会到来,计谋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无所依赖,计谋也就成了虚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思虑计谋时务心要做到意志坚强,心气宁静。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纯真,不为外界所动。于是就可以对内自我省察,对外听取消息。凝神定志,神游太虚幻境,等待时机与神仙往来,观察开天辟地的规律,了解自然界万物演变的过程,揭示阴阳变化的规律,探索人世间治国安邦的道理。这样自己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民众就发出命令,没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能使神明长驻心中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伏熊分威法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译文】分布隐蔽威风,就

要效法伏熊。所谓分威,就是把威风一部分掩蔽起来。要平心静气地坚持志向,使精神归于心舍,那么威风就因为阻碍而更加强劲。威风因隐伏而强劲,内心就更坚定有底。内心坚定,就所向无敌。所向无敌,就可用分布隐伏威风来壮大气势。使其像天一样壮阔。用实来取虚,用有来取无,就像用镒来称珠一样轻而易举。因此,只要行动,就会有人跟随;只要呐喊,就会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个指头,就可以观察其余各指,只要能见到各指活动的情形,就说明外人无法离间他们。如果通晓唱和的道理,就可用离间的方法去加大敌人的裂痕。如果审察透彻,就可使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这样行动就不会盲目,威势也可以分散一些。将要有所行动必须先修养心志,并把意图隐蔽起来,暗中观察对手的漏洞。凡是懂得坚持自己意志的人,就是能自我养气的人。凡是知道谦让的人,就是能替人养气的人。因此要设法让精神的交往发展下去,让武力争斗得以化解。这就是所要实现的形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鸷鸟散势法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译文】散开舒展气势就要效法鸷鸟。散开气势是由精神支配,实行时必须沿着空隙运行,才能威风壮大、内力强盛。如果寻找缝隙运行,那么气势就可以散开。散开气势的人,能包容一切和决定一切。意念一旦丧失威势,精神就会陷于涣散,言语就会外露无常。为此,要考察对方意志的度数,以便用揣摩之术来图谋大事,比较方圆,衡量长短。如果没有间隙就不分散气势。所谓散势,就是等待适当时机而行动。一旦采取行动,气势就会分散。因此,善于研究用间的人,一定要对内精通五气,对外观察虚实。即使行动,也不使自己失之于分散。行动起来以后就要跟踪对方的思路,并掌握对方的计谋。有气势,就可以决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胁权变的结局;气势一旦衰败,就没有必要再费心去认真研究了。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猛兽转图法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

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译文】要把智谋运用得像转动圆球一样,就要效法猛兽。所谓转圆,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计谋。要有无穷的计谋,必须有圣人的胸怀,以施展深不可测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测的智慧来沟通心术。哪怕在神明与天道混为一体之时,也可以推测出事物变化的道理,可以解释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不论是智慧韬略还是奇计良谋,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内容。或是圆略,或是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吉智,有凶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圣人凭借这些智谋的运用,转圆变化以求得与道相合。从创造化育万事万物的人开始,各种活动和行为没有不与天道相合的,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天地是广大无边的,人事是无穷无尽的。所有这些又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考察其中的计谋,就可以知道成败的结果。所谓转圆,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凭借道来预测存亡大事,于是也知道了转圆是为了就方。所谓圆,就是为了便于语言合转;所谓方;就是为使事物稳定;所谓转化,是为了观察计谋;所谓接物,是考察进退的想法。对这四种办法要融汇贯通,然后归纳出要点和结论,以发展圣人的学说。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灵蓍损悦法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要预测事物的损益就要效法灵蓍。所谓损益,取决于事物刚刚有征兆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有是否适时的问题,也有成败的问题,即使是很轻微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心观察。所以圣人用无为来对待有德之人,当对方说话时就观察他的言辞,并考核对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对象。“损”,是要实施的行动。无论是损还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时候。圣人对此并

鬼谷子中经原文译文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187602/

推荐访问: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下载

文言文名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鬼谷子转丸第十三原文译文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译文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