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2016-05-18 文言文名篇 阅读:

第一篇:《《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挺经》

《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挺经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物。近代中国人,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从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推崇备至。梁启超在他所编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的序言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竞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毛泽东青年时期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晚年毛泽东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更是一生研读曾国藩著作,并以之为修身行事的准则,他教育儿子蒋经国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两位曾国藩的铁杆儿粉丝,却从曾国藩的著作中读出了不同的韵味,并且巅峰对决,胜负早定。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什么。最形象也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毛泽东受曾国藩的《爱民歌》启发,创作出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凝聚和纪律约束所起的巨大作用已为历史所证实。蒋介石从曾国藩的“涤生刀”受到启发,给每一个黄埔学生以及有功将士颁发一把“中正剑”,其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近代曾流行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的学问博大精深,从我们每个人都用得着的学问来说,莫过于他的挺经。那么,《挺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挺经》的来历

据专家学者考证,曾国藩存世的文稿中,没有《挺经》这部书,也没有草稿之类的半成品。说明曾国藩终其一生也没有写作《挺经》这部书。吴樵子等著的《挺经》关于曾国藩原文部分,与《败经》、《面经》等著作一样,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曾国藩的日记、家书、奏章、书札等著作中分门别类进行摘录的。

曾国藩虽然没有撰写《挺经》一书,但确有写作《挺经》一书的打算,想把一生的经验教训都总结出来,留给后人一笔财富。曾氏的好友欧阳兆熊在他所著的《水窗春呓》中记载:“文正一生凡三变„„尝自称欲著挺经。”但他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挺经”没有成书,当然很遗憾。但是,曾国藩的挺经智慧是日渐成熟的。

应该说,挺经智慧是其一生学识阅历经验教训之大成。晚年的曾国藩已经做好了挺经十八法的布局谋篇,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写作提纲,只是没有系统总结而已。这可以从李鸿章等人的讲述中得到印证。除欧阳兆熊的记载外,李鸿章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那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并且向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口述了挺经的第一条秘诀。

更加直接的证据是,曾国藩本人明确提出了“挺经”一词。“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曾国藩书札》祁门危机解除后曾国藩写给李续宜的信。)

挺经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

“挺经”,意即言“挺”之经。“挺”,是所言的内容;“经”,指关于“挺”的原则、秘诀。何谓“挺”?“挺”有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四种词性。其字义如下:①硬而直:挺立,笔挺,挺拔。②伸直或凸出:挺直,挺身,抬头挺胸。③勉强支撑:硬挺,挺得住。④很:挺对,挺好,挺冷,挺不容易。⑤量词:一挺机枪。

那么,曾国藩“挺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按照欧阳兆熊的说法:曾国藩“尝欲著挺经,言其刚也。”也就是说“挺经”是“刚之经”,讲“刚”的秘诀、“刚”的智慧。郦波老师更是直接把“挺经”说成是“明强挺经”,应该也是讲得通的。因为“刚”和“强”的字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常说“刚强”。综观曾国藩一生,毫无疑问,“刚强”是其处世治事的主基调。但是,这是否是曾国藩“挺经”的本意呢?或者说这样概括是否全面和准确呢?这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把“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这段话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端倪。“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事务,复而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至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以为然。左恪靖于骆文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按照唐浩明老师的观点,在曾氏同时代以及后世研究曾氏的文字中,这是最值得关注、富有权威性的一段评论。这是因为欧阳兆熊作为与曾氏相知数十年的密友,对曾氏的了解极其深刻,因而能够清晰地看出曾氏人生中有着明显差异的几个阶段,并能揭示这种差异背后的学理奉持上的转化。简言之,欧阳兆熊认为,曾国藩的做人治学有三次转折:做京官时,由翰林诗词之学转为程朱理学,此为第一次转折;咸丰二年守母丧期间,奉旨夺情出山办理团练军务,则由程朱之学变为申韩法家,此为第二次转折;至咸丰八年守父丧期间再次夺情出山,则由申韩法家转为黄老道家之学,此为第三次转折。

笔者认为,欧阳兆熊所谓的“曾氏一生三变”,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由甲到乙的转变,而是曾氏在现实社会中对儒法道诸家学说践行后的理论升华和人生境界的升华。可以说,晚年的曾国藩对儒法道诸家学说已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并且在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这正是曾氏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所在。他是以儒家的“仁”为体,以法家的“刚”为用,杂用道家的“柔”。但总体来说,在刚柔之间,曾国藩还是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进而达到刚柔相济的。不然,何来“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之说呢?蒋介石有一句著名的评论:“曾国藩主刚!”非常中肯。

接下来,我们再看曾国藩自己著作中的说法:“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这里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固执”和“通融”。实际上,这就是曾氏对挺经精神的高度概括。“固执”意思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通融”意思是“变通办法,不死板”。这不就是持经达变、刚柔相济吗?“固执”属于“阳”、“刚”,即持经。而“通融”则属于“阴”、“柔”,即权变。因此,持经达变、刚柔相济,是挺经的精神内核。“刚”和“柔”是“挺经”的一体两面,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才是“挺经”的本意。对此,曾国藩自己更是深刻地阐述道:“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又说:“能柔非柔,至刚无刚。”极其深刻地阐述了刚柔的辩证关系。因此,用“刚之经”、“明强挺经”来概括“挺经”确有不够准确之处。笔者认为,“刚柔挺经”可能更确切一些。

“刚柔”也好,“明强”也好,显然讲的都是处世治事的学问和智慧。那么,“挺经”是否就是仅仅讲的处世治事的学问和智慧呢?显然不是。再看李鸿章的说法:“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那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精通造化”,就是精通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常引申为精通人世间的运行规律。精通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运行规律干什么呢?就是用于守身用世。“守身”就是修炼、保持自身的品德和节操。“用世”就是处理世间的问题。这就很清楚了,“挺经”是“守身”和“用世”的学问和智慧。“守身”和“用世”是“挺经”的一体两面。“守身”是体,“用世”是用,两者相辅相成。

挺经十八法猜想

我们从“挺经”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可以看出,“躬自入局,挺膺负责”既是处世所必须,更是修身所不可缺少。“负责任”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曾国藩将其作为“挺经”开宗明义的总纲是非常富有见地的。“负责任”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试想一想,如果不负责任,还谈得上什么“修齐治平”?如果人人都不负责任,这个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既然《挺经》是守身用世的学问和智慧,那么,笔者按照这一思路,猜想“挺经”十八法的提纲是:第一经.“担当”经:做人第一美德;第二经.“识见”经:成事第一秘诀;第三经.“诚”字经:人生第一基石;第四经.“勤”字经:自古庸人败于惰;第五经.“谦”字经:自古才人败于骄;第六经.“悔”字经:善始善终的人生法宝;第七经.“明”字经:借我一双慧眼;第八经.“强”字经:自胜处求强; 第九经.“小”字经:细节决定成败;第十经.“简”字经:简单就

是力量;第十一经.“恒”字经:成功的神奇之钥;第十二经.“忍”字经:成功背后的磨难学; 第十三经.“赏罚”经:领导手中的“二柄”;第十四经.“人才”经:万事根本在用人;第十五经.“革新”经:社会发展的源泉;第十六经.“刚柔”经:做人大智慧;第十七经.“权变”经:办事大法则;第十八经.“盈虚”经:人生大境界。

这十八条挺经的依据是曾国藩在家书、信函、奏章等著作中反复阐述的、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观点。其中,有不少就是曾国藩直接命名的,除第一条外,其它如“悔字诀”、“忍字诀”等,在曾氏的家书中无数次地出现。又如,对于“刚柔”,“盈虚”,“明强”,“诚”,“勤”,“谦”,“识”,“才”,“恒”,“简约”,“克勤小物”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看过这个提纲之后,我们会感到曾国藩的学问并没有任何高深莫测之处。他所论述的道理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但不神秘不等于不高明。它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那就在于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都非常熟悉。比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是,人们往往就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做不到,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而曾国藩说清楚了,说得非常具体,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他说:“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余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身。”什么是多言,曾国藩举了一个例子: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所以尧把位置禅让给舜而不传给丹朱。丹朱的缺点就是骄傲,多言。嚣讼,就是爱揭别人的短,告别人的黑状,喜欢拨弄是非。

他进一步论述道:“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长短,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好议论别人的短处,甚至议论与自己毫不相干、素昧平生之人的短处,似乎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曾氏将其上升到“骄傲”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极有见地的。背后议人长短,的确不是好事。它无形间助长了议者的骄矜自得之气,也让被议者获知后心理上极为反感,甚至怀恨在心,再甚者采取报复行动,此即“祸从口出”之谓也。这真是戒骄的“金针”,既有大道理,又有具体操作方法。这正是曾氏家书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各省区精选文言文阅读汇编》

精选文言文阅读汇编

(共65篇)

1. (2015·常州中考)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平民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

③何闻信亡( 听说 ) ④王许之 ( 答应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 古今异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 运用。(1)关键词“顾”

“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 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爱惜人才(2分), 知人善任(2分)。【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 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 (2015•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

①②③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

④⑤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D.望其旗靡,故逐之 . 福:保佑。 狱:过失。 靡:倒下。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17.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8.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3. (2015•福州中考)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虽乘奔御风( 尽奔的马 ) ..

(3)既而渐近(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城墙 )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11.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4. (2015•莆田中考)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

(3)无地置土 置:安放 (4)公遂止 遂:于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5. (2015•威武中考)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第三篇:《2015各省区中考真题—精选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5各省区中考真题—精选文言文阅读汇编+答案+部分解析与课外文言文译文

(共65篇)

1. (2015·常州中考)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平民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

③何闻信亡( 听说 ) ④王许之 ( 答应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 古今异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 运用。(1)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 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爱惜人才(2分), 知人善任(2分)。

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

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 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 (2015•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D.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专:独占。 福:保佑。 狱:过失。 靡:倒下。 ④⑤①②③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17.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8.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3. (2015•福州中考)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虽乘奔御风( 尽奔的马 ) ..

(3)既而渐近(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城墙 )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11.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4. (2015•莆田中考)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

(3)无地置土 置:安放 (4)公遂止 遂:于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

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5. (2015•威武中考)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⑪凡三往,乃见。( 总共 ) ⑫先主遂诣亮。( 拜访 ) ..

⑬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 ⑭昔武王伐纣。(讨伐,征讨 )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四篇:《2015年全国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汇编》

16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

①②③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

④⑤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

《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D.望其旗靡,故逐之 . 福:保佑。 狱:过失。 靡:倒下。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17.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8.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2015•福州中考)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虽乘奔御风( 尽奔的马 ) ..

(3)既而渐近(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城墙 )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11.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2015•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

(3)无地置土 置:安放 (4)公遂止 遂:于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2015•威武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总共 ) ⑵先主遂诣亮。( 拜访 )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 ⑷昔武王伐纣。(讨伐,征讨 )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百里奚。

(2015•襄阳中考)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用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5.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16.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2015•孝感中考)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①[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

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

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

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

④②③

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 ..

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 ..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 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2015•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 .

(B)援疑质理 质:总结 .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D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

第五篇:《2015年全国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汇编》

16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D.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专:独占。 福:保佑。 狱:过失。 靡:倒下。 ④⑤①②③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17.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8.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2015•福州中考)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虽乘奔御风( 尽奔的马 ) ..

(3)既而渐近(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城墙 )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11.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

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2015•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无地置土 置: (4)公遂止 遂: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2015•威武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总共 ) ⑵先主遂诣亮。( 拜访 )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 ⑷昔武王伐纣。(讨伐,征讨 )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百里奚。

(2015•襄阳中考)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用

第六篇:《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

(清)曾国藩

今天下郡县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强齐之耳。任蚩蚩者自为啄息喜怒,一不顾问。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弃市,豪强者漏网,弱者靡烂,苟以掩耳目而止。原国家所以立法之意,岂尔尔哉!盖亦欲守土者,日教民以孝悌仁义之经,不率而后刑之。其率教而有文者,则以进于学使者而登之庠序。既登之矣,则以授于校官而常饬之。

承平既久,法意寖失。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而所谓校官者,类多衰疾晚暮之徒,其禄不足自赡,往往与学宫弟子争锥刀之末,不特不克助宣教化,或转餂言以蔽学政之耳目。彼学政者,孤悬客寄于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貌敬而神拒之,日惫精于文字而角机智于千百诡弊之场,而欲以余力教民以仁义孝悌之经,其不亦难矣哉!

然则如之何而可?自功利之说中于膏肓,学者求速化之方,束发而弊精于制艺,穷老而不休;六经至不能举其篇目,何有于他书?今欲稍返积习,莫若使之姑置制艺而从事经史,奖一二博通之士以风其余。于覆名扃试之外,别求旁搜广采之术。凡郡县莫不有书院,大率廪给其才者,而绌其不能者。名曰“膏火”,所以济学校之不及也。学政下车之始,则牒各县令曰:“明年吾视某县学,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牒校官曰:“吾按临之始,每县当选诸生廿人说书。有不至,惟汝罚。”及其按郡,招诸生来前,果使背诵某经,说某史某卷。大指能诵说者,予以书院之廪资;尤能者倍之、三之;尤能者,牒送省会之书院,亦倍其廪资。其不能者,廪生削其饩,附生惩辱之。【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每县试以三四人,则余者惧矣。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使彼邦之人晓然知吾好博通之才,庶几由文以溯本,举一以劝百。然后孝悌仁义之教可以渐而兴也。

同年友江君小帆之视湖北学也,所以讲求职思者甚备。余乃别思一搜采之术,无启弊之窦而有补教之旌者。于是以戋戋之说进焉。

(选自《曾国藩文选》,有删节)

【注释】

① 餂言:甜言。②制艺:八股文。③覆名扃试:覆盖考试姓名并锁门考试。

④饩:月工资。⑤成均:古代的大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率而后刑之 率:遵循。 B.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 责:要求

C.而绌其不能者 绌:不足 D.举一以劝百 劝: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类多衰疾晚暮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其不亦难矣哉 吾其还也

C.大指能诵说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于是以戋戋之说进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篇,作者就大力批判当今地方官吏在治理百姓时大都重视刑罚而轻视教化的恶劣倾向,呼吁地方官吏应加强对百姓的孝悌仁义的教育。

B.作者认为单靠各地的校官和学政去教化百姓是远远不够的,一则因校官薪俸微薄易争利而有伤风化,二则因学政势单力薄又疲于官场争斗而精力不济。

C.作者认为八股取士的做法助长了读书人的功利性和狭隘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化的施行,为此提出了治经史、废制艺的主张。

D.这篇赠序体简辞足,富有雄直之气,既能揭示时弊产生的根源,也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矫治措施,同时寄寓了作者对江小帆作为学政视学湖北的希望。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原国家所以立法之意,岂尔尔哉!(3分)

(2)莫若使之姑置制艺而从事经史,奖一二博通之士以风其余。(4分)

(3)然后孝悌仁义之教可以渐而兴也。(2分)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指示代词,译为“这些”;B项第一个“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为“还是”;C项第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者”起提顿作用,可不译;D项都是代词,译为“他”。)

11.C  本项“废制艺”说法错误。

12. (1)探究国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难道是这样的吗?(“原”、“尔尔”各1分,大意1分)

(2)不如让读书人暂且把八股文放在一边而去钻研(致力于)经义史籍,奖励一两个博通经史的人来影响其他读书人。(“莫若”、“从事”、“风”各1分,大意1分)

     (3)这以后孝悌仁义的教育就可以渐渐兴盛了。(“兴”1分,大意1分)

13. 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每2处对得1分)

附:参考译文

现今,全国的郡守、县令治理百姓,大都用刑罚强行治理。平时听任忠厚老实的百姓自生自息,从不过问。等到他们犯法,轻的囚禁,重的暴尸街头,强横的逃脱法网,弱小的受尽蹂躏,还马马虎虎地掩人耳目。探究国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难道是这样的吗?大概还希望地方官平时以孝悌仁义为准则教导百姓,不遵守者再施用刑法。遵循教导又有文化的,把他们推荐给督学使者,并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他们入学之后,由校官教育并经常管教他们。

天下太平已久,立法的原意逐渐丧夹。教导百姓的职责,完全交给学政和校官。所谓校官,大多是些年迈体衰的人。他们的薪俸不足以养活自己,往往跟学校生员争抢细微之利。这样的校官不仅无助于宣讲政教风化,有的还用甜言蜜语遮蔽学政的耳目。而那些学政,他们单身一人客居一省,当地官员对他们表面尊敬、内心抗拒。他们每天把精力耗费在讲求文字、跟那些千奇百怪的作弊者斗智斗巧上,还想要他们用余力以孝悌仁义为准则去教导人们,这不也太难了吗?

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自从功利的学说深入人心,求学的人寻找早登仕途的捷径,从成童时便把精力耗费在做八股文上,到老也不停止;而对六经都不能举出篇目,更不用说对其他书籍了。现在如果想稍微改变积习,不如让读书人暂且把八股文放在一边而去钻研经义史籍,奖励一两个博通经史的人来影响其他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之外,另外寻找广泛征求人才的办法。凡是郡县没有不设书院的,大都可以把津贴发给那些有才能的廪生,而贬斥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种津贴叫“膏火”,可以用来补充学校经费的不足。学政刚到一地,就要通告各县令说:“明年我视察某县学,要用某经考察生员能否背诵,用某史考察生员能否讲说。要求县令替我广泛传播,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函告校官说:“我开始巡视时,每县应当挑选二十名生员说书。有不来的,唯你是问。【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      籍:借助

B.会以忧去                会:适逢

C.延主莲池讲席            延:延请

D.皆行于世                行:刊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易松脂以照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其治以教育为先           其可怪也欤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唯是之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地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2)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参考答案:

4.A

解析:“籍”,此处是“登记”的意思。

5.C

解析:均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者是连词,相当于“来”;后者是介词,因为。B项,前者为代词, 他的;后者为副词,难道。【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前者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后者动词,到。

6.C

解析:正确的理解是“吴汝纶认为我国要向欧美等国学习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

7.(1)曾国藩认为它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5分,关键词“奇”、“佐”、“益”、“尝”、“拟”,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2)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深、冀两州文化教育成绩显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5分,关键词“及”、“莅”、“兴”、“冠”、“畿辅”,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努力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至集市上换成松脂用来供夜读时照明。爱好文学出自天性,较早就在文学上具有显著的名声。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任用为内阁中书。曾国藩认为他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不久,吴汝纶被调往直隶。到了李鸿章幕府。当时朝中内外大政常常由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决断,他们的奏疏多数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吴汝纶不久补充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遭遇父母去世,回家服丧。服丧期满,补任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他治理地方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不惧怕权贵势力,登记深州各村被地方豪强侵占的已经荒废的学田一千四百余亩划入书院,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适逢他因父母丧事离去,有财势的人勾结串通御史以损坏村学为由上奏弹劾他,官府退还了地方豪强的田地。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因此,深、冀两州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他又开挖冀州、衡州六十里的水渠,将低地的积水排入滏阳河,不灌溉了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常常寻求那些贤能的读书人,礼待他们,得到十几个人。每月到书院聚会一次,商议措施,对百姓便利的事马上就办,对百姓不便的就革除,一律不依照固有的格式行事。

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教学,一心主张汉语国文,认为“汉语国文,是田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优秀文化。说到实用,崇尚欧、美新学。【赵尔巽《吴汝纶传》“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

曾国藩《挺经》: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161511/

推荐访问:挺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原文及翻译及点评 下一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文及翻译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