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6-05-03 文言文名篇 阅读:

第一篇:《《宋史·李若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注】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óu,古同“由”,从,自。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削籍:革去官职

B.若拙献颂称旨,召见 称旨:符合上意

C.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 诣阙:前往京都

D.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 进秩:逐级推荐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B.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C.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

/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D.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

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在父亲做符彦卿幕府时,他在身边侍养;后来他被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但未被允许。

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他曾出使交州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接受私自赠品。

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

(2)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

答案:

4.(3分)D

【解析】进秩: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5.(3分)B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6.(3分)A

【解析】“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错,“任命”李若拙的只能是朝廷。

7.(10分)

(1)(5分)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参知政事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

(2)(5分)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从此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以”及“自陈”“出”的解释各1分,共5分。

(2)句意正确2分,“既”“戒”“以臣礼”(状语后置)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亲李光赞,曾任贝、冀观察判官。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按惯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为拾遗、补阙。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宰相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后来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官名与父名相同,推辞,没有得到允许。太平兴国二年,任乾州知州,适逢李飞雄诈乘官府驿站车马,称自己是送诏的使臣,事情败露被依法惩处。太宗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过了一年多,才起用他为卫尉寺丞、陇州知州。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有职务。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老拙前往担任通判。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为右补阙。当时诸皇子出就封国,李若拙献颂,皇帝很满意,接见了他,赏赐给绯鱼,任命他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曾前往京城奏报边境情况,太宗表扬了他。又任命为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以秘书监名义出使交州。此前,黎桓的规格超过了应有的标准。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于是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宴会那天,黎桓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只取了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邓君办回朝,礼币之外,没有接受私自赠品。出使回来,皇上认为他不辱使命。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监铁判官。淳化二年,出朝任两浙转运使。契丹侵入边境,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金紫。淳北五年,在昭文馆任职,升职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李若拙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才干,但处理事务太慢。宰相因此替他说明,免去转运使,任泾州知州。至道二年,黎桓又入侵南部边境,朝廷又下诏令李若拙出使,到后,黎桓又服从朝廷。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进级为金部郎中。咸平初年,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视边境事务,又任升、贝二州知州。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第二篇:《《廉希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廉希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语文备课大师——免费精彩的在线备课平台!

元朝名臣事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B. 公之弟 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C.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D.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 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 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子里有倒兜 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 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6.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有出息。

B. 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 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 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7.翻译文中语句(10分)

(1)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5分)

译文: 。

(2)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5分)

译文: 。

答案:

4.B 5.B (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 6.D(”“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与原文不符。)

7.(1)答案 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

解析 “古者”,古代的人;第二个“氏”是名词作动词,作为姓氏;“其”,表期许语气,应该。

(2)答案 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解析 “亿”是一词多义,怀疑,猜测;“顾”,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差”是副词,略微。

3.【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人。在辛卯年(即公元1231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出生,恰逢他的父亲廉孝懿被任命为廉访使(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长官),廉孝懿高兴地说:“这个儿子一定会光大我的家门,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从此)他的家族便都用“廉”为姓。

许多显贵的大臣近前考察射箭,一个显贵的大臣回头看看廉希宪,取出三支箭,好像想要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众显贵的大臣借给他强劲有力的弓箭,他连续射了三支箭都射中靶心,各位显贵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是可以重用的书生。”

国家建立初年,授予廉希宪担任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员)。掌管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右丞相刘整因为刚刚归附担任都元帅,随从非常多,到廉希宪家门请求拜见。廉希宪的兄弟总共有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百姓,替刘整通报。廉希宪正在读书,丝毫不答复。蓟国公廉希贡出来,刘整又央求他进去通报。于是廉希宪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端坐正中,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来,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处,你想有其他的话对我说,第二天应当到政事堂去。”等到刘整出来,刘整羞愧得脸上没有血色。

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通报,廉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就对元世祖上奏,都会满足他们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 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第三篇:《《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

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北没虏没:沦陷

B、卿可至彼,具述吾意具:全部

C、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相:互相

D、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绥:安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其后与崔祖思书曰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随庆符之郁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不食周粟而食周薇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5分)

(2)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5分)

答案:

9.【答案】C

【解析】相:偏指一方,“他”

【考点】考查内容: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10.【答案】A:介词,用

第四篇:《《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

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北没虏没:沦陷

B、卿可至彼,具述吾意具:全部

C、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相:互相

D、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绥:安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其后与崔祖思书曰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随庆符之郁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不食周粟而食周薇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5分)

(2)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5分)

答案:

9.【答案】C

【解析】相:偏指一方,“他”

【考点】考查内容: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10.【答案】A:介词,用

【解析】B、与:动词,给/动词,结交,亲附;C、之: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考点】考查内容:考查对文言虚词以、与、之、而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语境理解。

11.【答案】D

【考点】考查内容:文言文断句

考查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应试策略及技巧:1、通读文段明大意,抓住要点。(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是什么?);1、实词、句法多联系;3、借助虚词定首位;4、句式、活用要明确;

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

12.【答案】C

【解析】齐太祖并没有跟明僧绍见面,原文是“太祖欲出寺见之”。

【考点】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C

应试策略及技巧:注意“张冠李戴”和“曲解文义”的干扰。【《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3.(10分)

(1)(5分)【答案】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被举荐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他一概不就职。

(再:两次;明经:通晓经义;辟:征召;并:副词,全、一概;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答案】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来躲避。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就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先例行事了。”(山薮:山深林密的地方,山薮之人即为山野之人;凿坏以遁:凿墙挖洞以躲避,也指隐居不仕;若辞不获命: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故事:先例。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考点】考查能力::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及语言表达B

应试策略及技巧:应以直译为主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

翻译的六字诀:留、删、增、调、补、换。单音词对应译为双音词,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切记语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人。祖父名玩,为州治中。父亲名略,为给事中。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举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一概不就职。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讲学。淮北陷落于敌手之后才南渡长江。宋明帝泰始六年,征他为通直郎,不肯就任。

宋顺帝升明年间,齐太祖当时为太傅,教采用以旌旗币帛为礼品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及顾欢、臧荣绪等人,征召明僧绍为记室参军,他也不来。明僧绍之弟明庆符,任青州刺史,明僧绍因为缺乏粮食,所以随明庆符一起到郁洲,住在弇榆山,栖云精舍,喜欢赏玩水石,竟然一次也没有进过青州城。齐高帝建元元年冬,诏书说:“朕辗转反侧地思念贤士,以怀想尘俗之外的隐者。齐郡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应当加以褒奖。”征召他为正员郎,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以后齐高帝在给崔祖思的信中说:“明居士立志值得敬重,我以前的旨意竟然没有传达给他吗?天气稍凉想举办讲习之事,你可以到他那儿,把我的意思全部告诉他,令他和明庆符一块儿回来。”又说:“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粮食却采食周朝野菜,在古时候尚且受到人们议论,现今难道能息

止这种议论吗?姑且把它当做笑话罢了。”

明庆符解除现任职务后,明僧绍跟着他返回,住在江乘摄山。齐太祖对明庆符说:“你的兄长高尚隐逸之事,这也是尧的方外之臣。朕虽然没有与他直接交往,有时却在梦中相通。”赠给明僧绍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明僧绍听说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前往定林寺守候他。太祖想出寺庙去见僧绍。僧远问明僧绍说:“天子如果到来,居士你怎样和他相见?”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以躲避。假如得不到同意,便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办法行事了。”永明元年,齐世祖敕命召明僧绍,他借口有病不肯相见。下诏征聘他为国子博士,也不肯就任,去世。其子明元琳,字仲璋,也能继传家业。

明僧绍的长兄明僧胤,能谈玄说道,宋朝时为冀州刺史。明僧绍之弟明僧暠,也爱好学问,宋武帝见了他,亲自迎接并颂扬其名声,当时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任青州刺史。

明庆符在齐高帝建元初年为黄门官。

明僧胤之子明惠照,宋元徽年间,任齐太祖萧道成的平南主簿,跟随拒守桂阳,多次升官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同为值班管领。齐高帝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对蛮蜓人采用绥靖怀柔政策,高帝答允让他作益州刺史,(但他)还未升迁便去世了。

《宋史·黄祖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丢草绳》阅读训练及答案

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龙在田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北史·王轨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三国志·王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陈书·孙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汉书·尹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周书·熊安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第五篇:《《名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人传》阅读指引

1.概括贝多芬的主要人生经历。

2.贝多芬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3.这些故事表现出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优秀品质?

4.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

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应。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其中,贝多芬(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3.本书写的人物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4.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悲惨的,贝多芬11岁加入戏院乐队。

5.贝多芬父亲的开拓了他的音乐天分。

6.贝多芬佩服歌德的天才。

7.贝多芬认为晚年时的他没有朋友,孤零零地活在世。

8.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是法官。

9.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家。 10.米开朗琪罗酷爱田地。 11.《大卫》是《圣经》中的歌利亚拿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 12.知道《大卫》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13.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4.托尔斯泰是俄国人,他曾攻读土耳其语、阿拉伯语(语言)。

15.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16.托尔斯泰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7.托尔斯泰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托尔斯泰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19.“脸又长又厚又粗矿,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20.“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

21.(安徽省•2009)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三位名人的传记组成,这三位名人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22.(湖南省委底市•2008)请说出《名人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另外哪部传记所组成的?作者是谁?传记名:《托尔斯泰传》;作者:罗曼·罗兰。

23.(山东省滨州市•200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

【模拟演练】

24.《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颜强奋斗的精神。

25.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26.“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27.请概述《名人传》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28.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

答: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29.我国贤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示例: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30.概括贝多芬的主要人生经历。

贝多芬:家境贫寒,十七岁丧母,他独自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他的追求音乐之路: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他的爱情经历:和朱丽埃塔及布伦瑞克小姐的两段感情,还有他的创作经历:他的一系列伟大作品的创造过程,以及耳聋之后不向命运屈服,对命运额度抗争,最后写了他的去世。

(四)(8分)八下《随堂》期中测试题【《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乙】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17.右上图中的人物便是文中的“他”,结合选文判断,“他”是贝多芬(填人名)。“他”面对着自身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事实是耳聋;甲文中“深邃的眼睛”“不可逼视的光”“紧闭的嘴”这些肖像描写显示了主人公不妥协、不屈服,与命运抗争(或:坚忍顽强,直面人生)的性格特征。(4分)

18.乙文“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中“最大”“最好”暗示了他的伟大,结合两段选文分析,他的伟大之处在于。(4分)

答: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四)(8分)《随堂》八下第四单元自主检测

①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乃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致“不朽的爱人”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1801年11月16日致韦格勒信中又言:“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一种感到与神

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有言:“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是钦佩之中含有惧意的,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他的密友申德勒说:“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②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O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乎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两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18.第②段中“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这句话的具体含义。(4分)

答:修辞手法:比喻。含义:“一天雷雨的日子”指的是他一生屡遭挫折,大起大落,比如失意与耳聋等不幸相继发生,使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风雨和磨难。

19.第③段画线句中的“箴言”一词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箴言”指劝诫的话。贝多芬的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即使在悲苦的深渊中,他也要歌唱快乐,以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扫空一切忧郁,扼住命运的咽喉。

(四)(8分)《随堂》八下第五单元自主检测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偏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已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强有力,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雷特式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过,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

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特使他的业务天天积聚起来,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行的工作,而且也使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个的山头。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断石工人;他要独个干完一切:建造官邸、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在他的信札内,随处看得到同样可怜的语句:

“我几乎没有用餐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吃东西„„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所毁坏了,我缺乏一切必需品„„我没有一个铜子,我是裸体了,我感受无数的痛苦„„我在悲惨与

痛苦中讨生活„„我和患难争斗„„”

这患难其实是虚幻的。米开朗琪罗是富有的;他拼命使自己富有,十分富有。但富有对于他有何用处?他如一个穷人一样生活,被劳作束缚着好似一匹马被磨轮的轴子系住一般。没有人会懂得他如此自苦的原因。没有人能懂得他为何不能自主地使自己受苦,也没有人能懂得他的自苦对于他实是一种需要。即使脾气和他极相似的父亲也埋怨他:“你的弟弟告诉我,你生活得十分节省,甚至节省到悲惨的程度;节省是好的,但悲惨是坏的,这是使神和人都为之不悦的恶行;它会妨害你的灵魂与肉体。只要你还年轻,这还可以;但当你渐渐衰老,这悲惨的坏生活所能产生的疾病与残废,全都会显现。应当避免悲惨、中庸地生活,当心不要缺乏必需的营养,留意自己不要劳作过度„„”

但什么劝告也不起作用。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他只睡几小时。当他在蒲洛涅进行于勒二世的铜像时,他和他的三个助手睡在一张床上,因为他只有一张床而又不愿添置。他睡时衣服也不脱,皮靴也不卸。有一次,腿肿起来了,他不得不割破靴子;在脱下靴子的时候,腿皮也随着剥下来了。

这种骇人的卫生,果如他的父亲所预料,使他老是患病。在他的信札中,人们可以看出他生过十四或十五次大病。他好几次发热,几乎要死去。他眼睛有病,牙齿有病,头痛,心病。他常为神经痛所苦,尤其当他睡眠的时候,睡眠对于他竟是一种苦楚。他很早便老了。四十二岁,他已感到衰老。四十八岁时,他说他工作一天必得要休息四天。他又固执着不肯请任何医生诊治。

他的精神所受到这苦役生活的影响,比他的肉体更甚。悲观主义侵蚀他,这于他是一种遗传病。青年时,他费尽心机去安慰他的父亲,因为他有时为狂乱的苦痛纠缠着。可是米开朗琪罗的病比他所照顾的人更严重。这没有休止的活动,累人的疲劳,使他多疑的精神陷入种种迷乱状态。他猜疑他的敌人,他猜疑他的朋友,他猜疑他的家族、他的兄弟、他的子嗣,他猜疑他们不耐烦地等待他的死。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17.作者为什么说米开朗琪罗所说的患难“其实是虚幻的”?(4分)

答:①米开朗琪罗所说的“患难”并不存在,他是富有的,但不会享受生活;②无暇享受生活,偏执的癖性和需要造成他自苦的性格。

18.米开朗琪罗“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不合人性”的表现包括哪几方面?(4分)

答:①夜以继日、筋疲力尽地工作,堕入偏执的癖性中;②只以极少的食物维持生活;③睡眠很少且睡眠条件简陋;④卫生状况恶化,使他多病,早衰;⑤生病后固执地不肯请医生诊治;⑥精神迷乱,猜疑他人。

(四)(8分)《随堂》八下第六单元自主检测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已”,是他的庇护所。1851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贝多芬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他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17.文段中的贝多芬生活痛苦,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从《名人传》的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最大痛苦是什么?(4分)

答:贝多芬此时已完全失聪。

18.结合选文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后得到的启示。(4分)

答:贝多芬出身贫寒,13岁辍学,17岁挑起家庭重担,25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便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四)(8分)《随堂》八下期末试题

【甲文】

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力量取胜的人,而仅仅是因其心灵才伟大的人。正如他们中最伟大的一个,亦即我们将叙述其生平的那个人所说:“除了善良,我不承认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标志。”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而只有一些为群氓而立的腹中空空的偶像,时间会将它们统统摧毁。成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我们试图在此为之立传的这些人,他们的人生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剧性的命运使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贫因和疾病的磨难中经受锤炼;或是目击同胞遭受不可名状的苦难和羞辱的折磨,从而使他们的生命受到摧残,心灵为之撕裂,使他们每日都在痛苦中受煎熬。他们的伟大固然来自坚强的毅力,同时也来自所经历的忧患。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分怨天尤人!人类中最优秀的人物与你们同在。从他们的勇气中汲取营养吧;攻口果我们太虚弱,就把头枕在他们膝上稍事休息。他们会抚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涌流着公正之力和强大之善的激流。甚至无须询问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声音,仅从他们的眼睛、从有关他们生活的记述中,我们就能读懂:生活从来不曾像在患难中那样伟大、丰盈和幸福。

【乙文】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中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17.甲文第1段关于伟大的论述,出现了两个概念:“伟大”“显得伟大”,你认为贝多芬属于哪一种?为什么?请在乙文中选取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示例一:贝多芬属于“伟大”。“伟大”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显得伟大”则是取得成就。“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一句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受难的人们而写的。

示例二:贝多芬属于“伟大”。“伟大”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显得伟大”则是取得成就。“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一句告诉我们,贝多芬虽历经磨难,但他却隐忍自己的痛苦,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

示例三:贝多芬属于“伟大”。“伟大”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显得伟大”则是取得成就。“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句告诉我们,贝多芬在生活窘迫和精神受到折磨的情况下还以巨人般的毅力进行创作给人们勇气和力量(安慰人们,鼓励人们)。

示例四:贝多芬属于“伟大”。“伟大”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显得伟大”则是取得成就。“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中最英勇的力”一句告诉我们,面对苦难,贝多芬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勇敢地去反抗,去征服。

18.甲文第2段中说“从他们的勇气中汲取营养吧”,读了《贝多芬传》,你从贝多芬身上汲取了什么营养?请结合贝多芬的事迹,谈谈你的体验。(4分)

答:略。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学习他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象贝多芬一样,毫不动摇,要有顽强的毅力,经受住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战胜痛苦,不再怨天尤人,坚定自己的信仰。

(要求能说出贝多芬的事迹,并紧扣事迹谈生发的体验。评分说明:贝多芬的事迹1分;紧扣事迹生发的体验2分;不扣事迹空泛谈体验,只给事迹1分,体验不给分)

第六篇:《《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姊俱行 将:带着

B.而人归趣乃尔 趣:奔赴,奔向

C.志用凡近 凡:平凡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 抗:争斗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忧患意识”内容的一组是( )(3分)

①瞻不能违,解职随从 ②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③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④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⑤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⑥临终,遗晦书曰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B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高祖没有爽快地答应,无中生有。)

7 .(1)(5分)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译出大意给2分,“或”“语” “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译出大意给2分,“臧否”“患” “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谢瞻,字宣远,一名谢檐,字通远,是陈郡阳夏人,是卫将军谢晦的三哥。他六岁时,就能写文章,写了《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有才华的士人,没有人不惊叹他的奇异。他起初担任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他从小失去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亲。刘氏的弟弟刘柳调任吴郡太守,带着姐姐一同赴任,谢瞻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便辞去职务随同前往,在刘柳手下任柳建威长史。

谢瞻的弟弟谢晦当时任宋台右卫,权势显赫,恩遇宠厚。谢晦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聚集,填塞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不高,而士人归依奔向你竟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家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涉政事,结交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现在竟然势倾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面。”等他回到彭城,就向高祖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是没有超过二千石的职位。弟弟年纪刚刚三十岁,志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位,职任清显重要,福气失去灾祸来临,恐怕应该不远。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来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前前后后屡次向高祖陈请。高祖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又亲自陈情请求辞退,于是改任豫章太守。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谢晦终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劳,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谢瞻更加担忧害怕了。

永初二年,谢瞻在豫章郡患病,不肯医治,希望就此死去。【《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默认分类http://

第七篇:《《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3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3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

 

参考答案

9.B(诣:到,去。)

10.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2)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用兵”1分,“数”1分,句意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所以”“常”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伯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宋史·苏轼列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宋史·谢瞻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123571/

推荐访问:宋史文天祥传原文译文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名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清史稿·黄宗羲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宋史·陈禾传》阅读练习原文及译文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