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

2018-09-01 活动方案 阅读: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共9篇)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一)

(12分)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明,和谐的民族关系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积极建设、积极促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继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有同学认为,“只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就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请运用《政治生活》中民族方面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1)①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1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创造条件(1分)。( 2 分)②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是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展经济(1分),还要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1分),(2分)还要坚持民族平等(1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政策等(1分)(2分)。
因此命题观点是片面的。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分)。要加强民族团结就要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种活动增进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感情(1分)。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1分)。要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分)。③要增强民族团结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分)。④要增强民族团结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1分),教育公民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分)。⑤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1分),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得6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设问没有明确给出考查点,但是可以找到隐含的考查点,即民族关系。第二问没有明确给出考查点,具有综合性,可以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等角度作答。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二)

以民族团结在我心中为题,写征文1500~1000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团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单靠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吗?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三)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______.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 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好像是B 为什么呢?我觉得是D,读起来顺口啊.

B这个顺序也就相当于人类需求由低到高的几个层次.
4 生理方面的基本需求,象是工作糊口之类的,
2 安全需求,就是这里提到的那些退耕还林之类改善当地居住条件之类.
3 获得尊重,以及实现自我的需求,而要实现这些,金钱是不可少的,于是扶贫.
最后,以上几点的最基本的也是作为实施前提的便是1,也就是自己人,如果连自己人都不算,国家又何必去满足其的需求?
结论,所以答案是选B是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需求不可能平白产生,也不可能忽然的跳过某一阶段.并不是读的顺口就管事的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四)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教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D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国家之所以要强调民族团结,是因为
[     ]
①民族团结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②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国家统一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六)

学雷锋创三好发言稿
求一篇以“学雷锋创三好”为主题的发言稿,今天下午1:
敬礼!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校在这里召开学雷锋创三好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夏贤君等47位甲等奖学金获得者,唐瑶等177位优秀学生干部、谭茜等553位三好学生,和高中各年级学习成绩前十名同学,我代表学校领导向受表彰的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3周年的纪念日.多年来,同学们以满腔的
热情参加到学雷锋活动中,自觉以雷锋为榜样,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学科成绩.在校园里,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帮助.例如初一、二年级的同学,在美术科粟芳老师的号召下,举行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小制作品义卖活动,少先队员自愿将义卖款捐赠给学校党总支爱心基金会,学校党总支将这些款项(包括党员教职工的捐款)用来资助我校支教点永福县苏桥初中的贫困生和我校的个别贫困生完成学业.去年年末,我校高三一位学生突然患白血病,班上很多同学主动为他捐款治病,类似事例还很多.据学校政教处不完全统计,我校去年拾金不昧70多人次,最高金额200元,实物折价约4000元.这些都表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崇敬之情.
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其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集中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他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雷锋精神呢?有的同学说是钉子精神,有的说是助人为乐精神,有的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的,这些都是雷锋精神.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年学雷锋活动纪念日,学校号召全体同学向受到表彰和奖励的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学习,像他们那样,学习雷锋,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雷锋,讲文明、讲礼貌,与同学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学习雷锋,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不气馁,取得了成绩不自满,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学们,学校希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广大团员、少先队员和全体同学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充实学习活动的内容,拓展学习活动领域,创新学习活动的形式,丰富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在全校营造学习雷锋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雷锋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请各班制定学雷锋活动月的计划,下周一之前交到政教处.3月31日之前将活动的内容、参加人数、效果报到政教处.
怎么样啊?很好写的啊.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七)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目标
一定要快,明天要交.如题,文字不要太长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实践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并创立了三大历史伟业、实现了三大实践创新.
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紧紧把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举起了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性本质作引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最典型的历史伟业和最重大的实践创新.正是在这一实践创新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民族解放的先锋、联系群众的先锋,在顽强斗争和浴血奋战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性本质作引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造的最典型的历史伟业和最重大的实践创新.正是在这一实践创新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社会变革的典范、建设新世界的典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典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性本质作引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创造的最典型的历史伟业和最重大的实践创新.正是在这一实践创新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解放思想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其次,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理论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科学历程.
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我们党根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建党思想,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报告中,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我们党在1941—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次全党范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空前提高,党对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义务,并从四个方面强调了党员的先进性,即: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严格地遵守党纪,积极参加党内的政治生活和国内的革命运动,执行党的政策和党的组织决议,和党内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为人民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的联系;模范地遵守革命政府和革命组织的纪律,精通自己的业务,在各种革命事业中起模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从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及时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并领导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先进性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沉痛教训.
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他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邓小平同志还深刻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正是根据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要使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工作,对保证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新途径.江泽民同志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四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一系列党的先进性建设活动.在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过程中,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命题,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和主要途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谈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的时,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胡锦涛同志还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还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项基本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八)

谁有2010年10月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答案?

  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不行,慎用!)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
  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第六章
  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⒊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九)

辩论会:规则是促进还是约束人的个性发展
我是正方,要促进..讲清理由

个性中包含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阶级和集团的共同心理特点;个性事还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在客观过程中形成人的个性,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影响和调节器节着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
勒温)B=f(P.E)B——行为;P——个性 E——环境
圣克里蒙特,加州
1:个性是有好有坏的,但个性的发展却只能是好的,关键在于“发展”的定义而非“个性”.9Fib26
2:关于路标的问题虽然可能出现“路标也会指错方向”的问题,但由于纪律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从未曾间断过,所以反方只能在比喻的前提下提一下意见,但绝对找不到可以真正用于攻击的论据,而在完全没有纪律路标指引的发展环境中却绝对不会出现什么“个性”,可以在这里重申说过一千零一遍的狼孩的故事.E
3:如果促进仅仅是速度上的,那么个性的发展速度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快慢呢?一个人的性心理成熟状况吗?想来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其他的或许可以不管,但个性发展的促进一定是可以包括方向上的促进.EIZL;
4:正反双方在这两点上都可以说的通,因此似乎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的话很可能出现舍近求远失去重点的纠缠场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ezL^
5:因为纪律与个性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如果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似乎应该是用全称打的好.5C S
有个小问题:因为纪律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的,所以我想可以把纪律看成是进步的、有利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纪律,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用“恶法非法”的观点来看吗?[FX
1:个性是有好有坏的,但个性的发展却只能是好的,关键在于“发展”的定义而非“个性”.9Fib26
2:关于路标的问题虽然可能出现“路标也会指错方向”的问题,但由于纪律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从未曾间断过,所以反方只能在比喻的前提下提一下意见,但绝对找不到可以真正用于攻击的论据,而在完全没有纪律路标指引的发展环境中却绝对不会出现什么“个性”,可以在这里重申说过一千零一遍的狼孩的故事.E
3:如果促进仅仅是速度上的,那么个性的发展速度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快慢呢?一个人的性心理成熟状况吗?想来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其他的或许可以不管,但个性发展的促进一定是可以包括方向上的促进.EIZL;
4:正反双方在这两点上都可以说的通,因此似乎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的话很可能出现舍近求远失去重点的纠缠场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ezL^
5:因为纪律与个性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如果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似乎应该是用全称打的好.5C S
有个小问题:因为纪律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的,所以我想可以把纪律看成是进步的、有利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纪律,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用“恶法非法”的观点来看吗?[FX
反方一辩: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有一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生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总和决定的,而这些方面及其总和对每个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过去、现行教育管理机制弊端之一,就是学校有太多不必要的纪律,学生们"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纪律限制下,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思维空间度极大的限制,这样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怎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怎能全面体现?因此,只有改革的现行不好教育管理机制废除那些会限制个性的纪律,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我方的观点是: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正方2辩)
学校的大部分纪律并没有束缚个性的发展,而是为个性发展划出了一条路,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前进.对方说:“只有改革的现行不好教育管理机制废除那些会限制个性的纪律,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是说对方同意完善的纪律可以促进个性的发展.
个别不好的纪律可能会对学生做出一些限制,但弊的可能性并不能掩盖利的必然性.比如说部分人开车被撞死,但你总不能因此就说开车是坏事吧.所以从总体上来说纪律还是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反方二辩: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 .对方提到开车,根本就不是一种纪律!
方1:部队的是团结统一的,不赞成个性的发展的!所以,部队才要以严明的纪律来限制人性的发展!纪律会禁锢人的思想,影响人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使人的个性得不到最好的发展!那么请问对方你们所说的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又从哪里体现的呢?
反方四辩)大家好,我是反方四辩.首先,我提出一下,刚才在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了几个错误.
在二楼,对方的观点只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而没有说明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
在定义个性时,说是比较固定的特性,那么纪律还能对个性起影响吗?而且,对方一辩所说的根本不是 “促进”吧,那具体一点叫“规范”,叫“促进个性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才对.
对方四楼所说:自我约束,更准确地说是自律吧,那根据对方的意思说,自律和纪律的概念是相同的咯,那么对方对纪律的定义又做何解释呢.
还有,在上半场的自由辩论阶段,对方一直没有提到”纪律是如何促进个性发展的”.
中国文化巧妙地把“我”分为“自我”和以角色出现的“我”.推崇角色的“我”,扼杀人本身之“自我”.这种只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的结果,必然是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自主、重外在的纪律轻内在的能动.依此类推,阴阳失衡的教育,也是不健康的
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当一个民族,压抑个性形成习惯时,是多么的可怕,这个民族怎么能创新?而纪律就会极大地限制个性的发展.
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以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豁达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九十年代是一个最缺乏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也许这个十年是本世纪后五十年里最没有特色的十年,也是最不容易令人回想的十年.九十年代的文化精神被一种表层的稳定一切的口号和措施整压的支离破碎,转而投入了浅薄的、短命的商业文化和政治文化中.这个时代里,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上的百花齐放,没有文化上的争奇斗艳.
这不能不让人回想不久以前的八十年代.在精神上,那个时代是纯洁的,在文化上,那个时代是多样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充满了反叛、创意和变通,一方面它要彻底摧毁浩劫时代一切残留,另一方面它又要创建能重新恢复多样性的文化架构.八十年代的人,充满了不屈不挠的参预社会的热情,同时也饱含着对国家对人类的反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这个时代充满了科学、经济和文化上的复兴和繁荣.
微软公司提出"星期五"工作法,即员工上班可以不穿套装,他们可以穿合适自己个性的衣服,因为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上班穿统一服装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使到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高斯从自己发现了正17边形作图问题的可行性结论后放弃了主攻语言学的志向;爱因斯坦比较了自己的多种直觉能力之后而判断自己的物理直觉更强,并投入物理学事业;华罗庚则发现自己的志趣在数学;胡塞尔感到自己虽然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却更觉得从事哲学之需要……如果没有他们对自己发展的自由体验、自由判断而受外界(他人、客体)的干预,后果将会怎样?
所以我方认为,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纪律,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纲纪法律,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厉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何谓纪律?《辞海》中的诠释:“纲纪法律,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立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 力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对组织而言,纪律就像规章制度一样,都是约束行为的范畴.
在阐述观点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纪律”和“个性发展”的定义.
所谓纪律,是指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而个性发展,则是包括人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某一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等,主要表现为人的独特性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性的发展(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工具和关系的占有和自由支配)我们社会和学校都是*一系列的纪律得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纪律能为个性好的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积极的影响.它对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纪律能给予我们个性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后天发展,就如同有充足的阳光,花儿才会盛开得更鲜艳.同样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才能对其起促进作用.纪律能为我们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环境,更好的促进个性的发展.就以学校的纪律为例,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维护公平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技能,品德等,都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丰富,情操品德得到陶冶,个体得到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人的一生都是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溶入社会.学生的个性只有处在集体当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说,衡量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而即使破坏了一个纪律,又会产生一个新纪律).纪律一方面起着传递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从小让我们学会自我约束,知道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一方面规范着集体里面个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容入集体与社会的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发展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营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最后,就让我们再一次高扬21世纪“四有新人”的风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世纪人才!谢谢大家!
首先我认为,在这个辩题下,“纪律”指的应该是狭义的纪律,是学校制定的,针对学生的纪律制度,我不想把题目无限扩大到“法律会促进人类的个性发展”“道德会促进人类的个性发展”上去.我们今天的题目很明确:“纪律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从入学起开始接受纪律教育,使教学和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僵化状态,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讲解、提问、呈现、灌输,学生则背着双手坐成一排一排听记、回答、应对、接受,这样导致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乃至个性受到抑制,将充满人性美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这种失落学生个性的罪魁祸首,正是没有灵魂的纪律制度.
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去启迪、去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契机,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天地里,充分施展才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僵化的纪律,学生就会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习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在这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师生相互宽容、相互探讨,消除了学生对教师权威、意见与批评的顾虑,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而不担心违反所谓纪律,敢于进行非逻辑性的“异想天开”,求异性的“见异思迁”,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有用人才云云 所以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是保证
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二层意思概括出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纪律与个性(正)
纪律,是用来约束人们共有的东西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们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抹杀人的个性的规章条款都是有悖于法律规章设计的核心理念的.一个规章条文的制定就是为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不至于影响别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就有关于自由与法规的讨论,其中就是说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独立、自由.从这点上想,纪律并不是约束个人个性发展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律更能促进个人个性的健康成长. 我想,既然一个只懂专业知识,木讷的遵纪守法的人只能算一台机器,没有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人又无法管理,所以以后无论是在企业单位,还是在学校,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够遵守纪律的人将是最受欢迎的吧.还有生物学上的飞禽走兽游鱼爬虫,也是受到纪律的束缚而造成.也许,对方辩友会说它们那样自由,它们的个性受到了束缚吗? 那我们细细想想它们真的是那样自由,飞禽只会飞,走兽只会爬,游鱼只会游,这难道不是他们个性的局限性吗?这难道不是他们个性的缺陷吗?同样是从细菌开始进化,同样是从大海中前进,但就是因为纪律这个法规造成这一切,这难道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证据吗?
再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一直在鼓励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于是一些学生标榜自己的个性,从衣着打扮上模仿成人,模仿明星,有些学生甚至是大张旗鼓的张扬起来.我想这并非真正的个性,充其量是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作出的不成熟的举动而已.但是既然有纪律的约束,学生们自认为的个性必然受到限制,受到管束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所以学生在言行方面作出一些反映自然也是很正常的,只是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要让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就好.
这样来看纪律与个性发展是不矛盾的.
其实这些话与其说是说给学生听的,不如说我给自己上了一课.我们不得不承认:纪律的严明将磨砺一个人的思想,纪律的存在则更彰显了一个人的个性,而纪律的约束则会完善了一个人的人格.
严明的纪律应当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而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目标;博文约礼、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泰而不骄、宽容敦厚的气度;修德摒金、献身社会的精神胆识,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纪律岂会抹杀个性?认为“自由就是规则”只是逃避成长的托词.而我想说的是无论游牧民族如何的骁勇善战,他们天生的散漫个性和缺乏纪律,却恰恰是这个民族最致命的软肋,令他们禁受不起哪怕轻如鸿毛的一击.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大家知道,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树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人.每个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别差异.我们把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他的可被认识的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全貌,称为个性.个性既代表了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体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
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由此可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研究人的个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人的精神、心理作用,指引人生的方向,而且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各种适应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个性理论,对于指导他们顺利成长和正确对待人生,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和作用.
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个性的定义,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社会和学校都是靠一系列的纪律得以维持的,纪律能为个性好的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积极的影响.
比如学生在自己的年龄阶段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偏激的作为,而纪律正是为了是学生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他更多的去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如果没有了纪律,那么不但学校管理没有任何办法保证,学生们的学习秩序也没有维持,更谈不上去促进个性的发展了.下面我就来论证纪律怎么促进个性的发展吧.首先,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其次,纪律能为我们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环境,使我们的个性能更好地发展.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纪律,想必不是个性的发展,而是恶习惯的滋生了. 大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能约束自己的人,而纪律也正是从小让我们学会自我约束,知道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如果没有了纪律,那么不但学校管理没有任何办法保证,学生们的学习秩序也没有维持,更谈不上去促进个性的发展了.
哈佛大学允许学生在认为不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因素可以自己去创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专业!如果按对方观点来说就哈佛大学就没有这个必要推出这种做法?哈佛大学是很强调个性的发展,但哈佛大学也有自己的校规作为个性发展的保障啊!
集体的利益就是这个集体里面全部人的共同利益啊,对方辩友怎么能说是部分人的利益呢? 对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说明纪律如何限制个性的发展
正方四辩:
各位观众、评委:你们好.在此我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的逻辑上的错误:反方二辩说:“或者叫‘促进个性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规范的发展’”,请问这难道不是在纪律促进下发展吗?而我方的观点正好是这个哦!反方三辩说:“当所有人都去遵守纪律时就会将个性抹杀”,和反方一辩说:“部队才要以严明的纪律来限制人性的发展!纪律会禁锢人的思想”那你难道就要为了发展个性可以违法犯罪了吗?还有,对方好象从到尾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吧?!
现在就让我代表我方作总结陈词:从我方一辩的定义上来讲,趋向好的一方的运动才能叫发展,而衡量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而即使破坏了一个纪律,又会产生一个新纪律).我们虽不能说纪律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个性的发展而作出来的,但是无疑纪律是为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做的,虽然这个会在某种方面限制个人的自由,但它大没有会起到阻碍个性发展的副作用.所谓的副作用,我觉得只是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做的辩护,如果其他人的所谓个性发展影响了他自己,我想他也许会理解纪律的作用.总之主观上不是促进而生,但也不能否认它客观促进的作用了.而个性并不是说是一个人的特有的习惯就可以称的上是了,我想大家不会认为一个人爱偷或者爱骗人也是个性发展吧,这也就是说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纪律就是在度的方面上来影响学生,也就是促进他们的个性的发展,我方三辩也说了:如果没有了纪律,想必不是个性的发展,而是恶习惯的滋生了.再打个比方: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好象是一座城市,而纪律则是城市里的道路.我们的个性应当是沿着道路向前行走,这才是发展(前提条件是纪律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是不正确的,那还是纪律吗?).而对方辩友有一种误解,认为强调遵守纪律,就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限制了个性的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858487/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简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案

活动方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案 下一篇:国际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