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2016-08-22 论文 阅读: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一)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GB/T 3536—2008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GB/T 3536—2008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

灰分的組成一般認為是一些金屬元素及其鹽類。灰分對不同的油品具有不同的概念,對基礎油或不加增加劑的油品來說,灰分可用于判斷油品的精制深度。對于加有金屬鹽類增加劑的油品(新油),灰分就成為定量控制增加劑加入量的手段。國外采用硫酸灰分代替灰分。其方法是:在油樣燃燒后灼燒灰化之前加入少量濃硫酸,使增加劑的金屬元素轉化為硫酸鹽。

:灰分对于不同的油品有着不同的概念,对于基础油或不含金属盐类添加剂的油品来说,灰分可用于判断油品的精制深度,越少越好,对于加油金属盐类添加剂的油品(新油),灰分就可以作为定量控制添加剂加入量的手段,这时的灰分在指标意义上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不低于某个值或范围。

测量标准:GB/T508-85(多用于基础油或不含有金属盐类添加剂油品的灰分检定);

燃烧试油时滤纸盖住试油的作用是什么?

1.避免试油燃烧时,含有矿物杂质的固体徽粒随气流带走。 2.滤纸浸透试油,在燃烧时起“灯芯”的作用。

软化点既是反映沥青材料温度稳定性的一项指标,又是沥青黏度的一种量度。

沥青马路

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

煤焦沥青

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即焦油蒸馏后残留在蒸馏釜内的黑色物质。它与精制焦油只是物理性质有分别,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的划分方法是规定软化点在26.7℃(立方块法)以下的为焦油,26.7℃以上的为沥青。煤焦沥青中主要含有难挥发的蒽、菲、芘等。这些物质具有毒性,由于这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煤焦沥青的性质也因而不同。温度的变化对煤焦沥青的影响很大,冬季容易脆裂,夏季容易软化。加热时有特殊气味;加热到260℃在5小时以后,其所含的蒽、菲、芘等成分就会挥发出来。石油沥青

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根据提炼程度的不同,在常温下成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石油沥青色黑而有光泽,具有较高的感温性。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曾经蒸馏至400℃以上,因而所含挥发成分甚少,但仍可能有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未经挥发出来,这些物质或多或少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天然沥青

天然沥青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这种沥青大都经过天然蒸发、氧化,一般已不含有任何毒素。

沥青材料分为地沥青和焦油沥青两大类。地沥青又分为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天然沥青是石油渗出地表经长期暴露和蒸发后的残留物;石油沥青是将精制加工石油所残余的渣油,经适当的工艺处理后得到的产品。焦油沥青是煤、木材等有机物干馏加工所得的焦油经再加工后的产品。工程中采用的沥青绝大多数是石油沥青,石油沥青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与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通常沥青闪点在240℃~330℃之间,燃点比闪点约高3℃~6℃度,因此施工温度应控制在闪点以下。危害

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包括天然沥青、石油沥青、页岩沥青和煤焦油沥青等四种。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树脂,其次有高沸点矿物油和少量的氧、硫和氯的化合物。有光泽,呈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状态,低温时质脆,粘结性和防腐性能良好。【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四种沥青中以煤焦油沥青危害最大。在电极焙烧炉制作中要排出大量的沥青烟。由于沥青中含有荧光物质,其中含致癌物质3.4苯并芘高达2.5%一3.5%,高温处理时随烟气一起挥发出来。沥青烟气是黄色的气体,其中试焦油细雾粒。经测定电极焙挠炉排出的沥青烟气中含3,4苯并芘为1.3—2mg/立方米

沥青烟和粉尘可经呼吸道和污染皮肤而引起中毒,发生皮炎、视力模糊、眼结膜炎、胸闷、腹病、心悸、头痛等症状。经科学试验证明,沥青和沥青烟中所含的3,4苯并芘是引起皮肤癌、肺癌、胃癌和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煤焦沥青

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即焦油蒸馏后残留在蒸馏釜内的黑色物质。它与精制焦油只是物理性质有分别,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的划分方法是规定软化点在26.7℃(立方块法)以下的为焦油,26.7℃以上的为沥青。煤焦沥青中主要含有难挥发的蒽、菲、芘等。这些物质具有毒性,由于这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煤焦沥青的性质也因而不同。温度的变化对煤焦沥青的影响很大,冬季容易脆裂,夏季容易软化。加热时有特殊气味;加热到260℃在5小时以后,其所含的蒽、菲、芘等成分就会挥发出来。石油沥青

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根据提炼程度的不同,在常温下成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石油沥青色黑

沥青马路

而有光泽,具有较高的感温性。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曾经蒸馏至400℃以上,因而所含挥发成分甚少,但仍可能有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未经挥发出来,这些物质或多或少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天然沥青

天然沥青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这种沥青大都经过天然蒸发、氧化,一般已不含有任何毒素。

沥青材料分为地沥青和焦油沥青两大类。地沥青又分为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天然沥青是石油渗出地表经长期暴露和蒸发后的残留物;石油沥青是将精制加工石油所残余的渣油,经适当的工艺处理后得到的产品。焦油沥青是煤、木材等有机物干馏加工所得的焦油经再加工后的产品。工程中采用的沥青绝大多数是石油沥青,石油沥青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与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通常沥青闪点在240℃~330℃之间,燃点比闪点约高3℃~6℃度,因此施工温度应控制在闪点以下。危害

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包括天然沥青、石油沥青、页岩沥青和煤焦油沥青等四种。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树脂,其次有高沸点矿物油和少量的氧、硫和氯的化合物。有光泽,呈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状态,低温时质脆,粘结性和防腐性能良好。

四种沥青中以煤焦油沥青危害最大。在电极焙烧炉制作中要排出大量的沥青烟。由于沥青中含有荧光物

沥青原始状态 质,其中含致癌物质3.4苯并芘高达2.5%一3.5%,高温处理时随烟气一起挥发出来。沥青烟气是黄色的气体,其中试焦油细雾粒。经测定电极焙挠炉排出的沥青烟气中含3,4苯并芘为

1.3—2mg/立方米

沥青烟和粉尘可经呼吸道和污染皮肤而引起中毒,发生皮炎、视力模糊、眼结膜炎、胸闷、腹病、

心悸、头痛等症状。经科学试验证明,沥青和沥青烟中所含的3,4苯并芘是引起皮肤癌、肺癌、胃癌和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受沥青污染的空气中生活,易致免疫力下降。

沥青及其烟气中是主要成分酚类、化合物、蒽、萘、吡啶等对皮肤粘膜具刺激性,涂以30%煤焦油沥青甲苯溶液涂皮3次,局部继炎症之后呈现角化过度与皲裂。

沥青及其所含蒽、菲、吡啶等均系光毒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可引起光化学反应。沥青所致光化学反应系沥青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光能作用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反映生成的自由基、过氧化物引起细胞损伤,故是一种非免疫性疾病。 动物复制出沥青癌。我国用小鼠涂皮实验也见沥青可致皮肤癌。多为磷状上皮癌,少数为角化乳突瘤。一般认为煤油沥青致癌性最强,天然沥青不具致癌性,对石油沥青的致癌性则有意见尚不一致。

煤焦沥青涂皮对动物体重增长的影响比石油沥青为明显,而煤焦沥青皮肤涂搽又比其烟雾吸入对动物的危害为大。提示煤焦沥青对动物有一定的全身作用,其作用程度与吸收途径有关。

.什么叫做油产品的灰分?它的组成是怎样的?

油品在规定条件下灼烧后,所剩的不燃物质,称为灰分。以百分数表示。

组成灰分的主要组分为下列元素的化合物,即硫、硅、钙、镁、铁、钠、铝、锰等,有些原油还发现有钒、磷、铜、镍等。油品灰分的颜色由组成灰分的化合物决定。通常为白色、淡黄色或赤红色。油品中的灰分是极少的,含量一般为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油品灰分不能蒸馏出来,而留在残油中。通常重质含胶及酸性组分含量高的油品含灰分较多。

2.油产品的灰分从哪里来?

(1)经蒸馏后的油品的灰分,是由设备腐蚀而生成金属盐和酸碱洗涤、白土处理时,脱渣不完全所致。

(2)油品在各种不同管线流动和在油罐及其它容器储存时,混入铁锈等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盐类形成灰分。

(3)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因与油接触的金属被腐蚀、油漆的溶解、灰尘的污染而增加灰分。

3.灰分对生产和应用有何意义?

(1)灰分可作为油品洗涤精制是否正常的指标,如用酸碱精制时,脱渣不完全,则残余的盐类和皂类使灰分增大。(2)重质燃料油若含灰分太大,降低了使用效率。灰分沉积在管壁、蒸汽过滤器、节油器和空气预热器上,不但使传热效率降低,而且会引起这些设备的提前损坏。(3)在油品应用上,如柴油灰分超过一定数量,灰分进入积炭将增加积炭的坚硬性,使气缸套和活塞和活塞圈的磨损增大。

(4)润滑油的灰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评定润滑油在发动机零件上形成积炭的情况。灰分少的润滑油

产的积炭是松软的,易从零件上脱落;灰分多的润滑油其积炭的紧密程度较大,较坚硬。但是这种结论只对不含添加剂的润滑油才是可靠的。若润滑油灰分是由于某些添加剂所造成,则难以从灰分的多少判断其形成积炭的情况。

深圳集四海专业的检测机构,欢迎您前来我司做检测,有意者请联系郭小姐

息有什么疑问,请与该公司进行进一步联系,获取油品的灰分检测的更多信息。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二)
油品闪点测定

实验一 油品闪点测定

一、 学时

2学时

二、 使用专业

安全工程

三、 实验目的

理解闪点的定义、用途、闪点测定的原理、测定和校正方法。能正确使用闪点测定器(包括安装、调试、正确操作),准确熟练地进行闪点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四、 实验仪器

开口、闭口闪点测试仪和电脑开口、闭口闪点测试仪。【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五、 实验原理

1、 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条件下,石油产品受热后,所产生的油蒸气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遇到明火时,发生瞬间着火(闪火现象)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石油产品的闪点或闪火点。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2、 闪点的测定原理

由于使用石油产品是有封闭状态和暴露状态的区别,测定闪点的方法有闭口杯法和开口杯法两种。闭口杯法多用于轻质油品,开口杯法多用于润滑及重质油品。具体如何选用则取决于油样的性质和使用条件。轻质油品选用闭口杯闪点是由于它与轻质油品的实际储存和使用条件相似,可以作为安全防火控制指标的依据。重质油品及多数润滑

油,一般在非密闭机件或温度不高的条件下使用,他们含轻质组分较少,因此采用开口杯法测定。对于在密闭,高温条件下使用的内燃机润滑油、特种润滑油、电器用油则要求控制闭口杯焊点。

测定闪点时,将试油装入油杯,在规定条件下加热蒸发,控制升温速度,在达到预期闪点温度前10℃时,每间隔一定的温度,按规定的方式,进行点火试验,直至出现闪火现象,即发生闪火现象的最低温度为试油的闪点。闭口杯法和开口杯法的区别是仪器不同、加热和引火条件不同。闭口杯法中试油在密闭油杯中加热,只在点火的瞬间才打开杯盖;开口杯法中试油是在敞开杯中加热,蒸发的油气可以自由向空气中扩散,测得的闪点较闭口杯高。一般相差10~30℃,油品越重,闪点越高,差别也越大。重质油品中加入少量低沸点油品,会使闪点大为降低,而且两种闪点的差值也明显增大。由于石油产品闪点的测定时条件试验,所用仪器规定及操作方法必须按国家标准进行。

3、 闪点的校正方法

油品的闪点及燃点高低还受外界大气压力的影响。大气压力降低时,油品易挥发,故闪点及燃点会随之降低;反之大气压力升高时,闪点及燃点会随之升高。压力每变化0.133kPa,闪点平均变化0.033~0.036℃,所以规定以101.325kPa压力下测定的闪点为标准。当大气压力高于103.1kPa或低于99.1kPa时,测得的闪点需进行压力校正,可用下列经验公式进行校正。

闭口杯闪点的压力校正公式为:t=tp+0.0259(1013-P)

开口杯闪点的压力校正公式为:t=tp+(0.001125tp+0.21)(1013-P) 式中:t——标准压力下的闪点,℃

tp——实际测定的闪点,℃

p——测定闪点时的大气压力,kPa。

4、闪点测定仪的构造

闭口闪点测定仪的构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浴套 为一铸铁容器,其内径为260mm,底部距离油杯的空隙为

1.6~3.2mm,用电炉或煤气灯直接加热。

(2) 油杯 为黄铜职称的平底筒形容器,内壁刻有用来规定试油液面位置的标线,油杯盖也是由黄铜制成的,应与油杯配个密封良好。

(3) 点火器 其喷空直径为0.8~1.0mm,应能将火焰调整使接近球形(其直径为3~4mm)

(4) 防护罩 用镀锌铁皮制成,其高度为550~650mm,屏内身壁涂成黑色。

六、实验步骤

(1)清洗油杯并干燥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2) 装样

(3)将油杯放入浴套中,连接好仪器,点燃点火器,调整火焰

(4) 打开仪器电源开关,调节升温速度

(5)点火试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6)关闭电源、煤气开关,冷却后倒出油杯中的试样,洗净并干燥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1、准备试样

试样的水分大于0.1%时,必须脱水。脱水处理是在试样中加入新锻烧并冷却的食盐、硫酸钠或无水氯化钙进行。

闪点低于100℃的试样脱水时不必加热,其他试样允许加热至50~80℃时用脱水剂脱水。

脱水后,取试样的上层澄清部分供试验使用。

2、准备测试仪器

内坩埚用溶剂油洗涤后,放在电炉上加热,除去遗留的溶剂油。待内坩埚冷却至室温时,放入装有细砂(经过煅烧)的外坩埚中,使细砂表面距离内坩埚的口部边缘约12mm,并使内坩埚底部与外坩埚底部之间保持厚度5~8mm的砂层。对闪点在300℃以上的试样进行测试时,两只坩埚底部之间的砂层厚度允许酌量减薄。

3、加入试样

试样注入内坩埚时,对于闪点在210℃和210℃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2mm(即内坩埚内的上刻线处);对于闪点在210℃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口部边缘为18mm(即内坩埚内的下刻线处)。 试样向内坩埚注入时,不应溅出,而且液面以上的坩埚不应沾有试样。

4、安装测定装置

将装好试样的坩埚平稳的放置在支架的电炉上,再将温度计垂直的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内坩埚中央,与坩埚底和试样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测定装置应放在避风和较暗的地方并用防护屏围着,使闪点现象能够看得很清楚。

5、加热

加热坩埚,使试样逐渐升高温度,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0℃时,调整加热速度,使试样温度达到闪点前40℃时能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

6、点火

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10℃时,将点火器的火焰放到距离试样液面10~14mm处,并在该处水平面上沿着坩埚内径作直线移动,从坩埚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所经历的时间为2~3s。试样温度每升高2℃应重复一次点火试验。

点火器的火焰长度,应预先调整为3~4mm。

7、读数

试样上方最初出现蓝色火焰时,立即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作为闪点的测定结果,同时记录大气压力。

注:试样蒸气的闪火筒点火器火焰的闪光不应混淆。如果闪火现象不明显,必须在试样升高2℃后继续点火证实。

8、重复测定

重复步骤2~7进行第二次试验。

9数据处理

大气压力对闪点影响的修正

(1)大气压力低于99.3kPa(745mmHg)时,试验所得到的闪点t(℃)0按式(1)进行修正(精确到1℃)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三)
石油产品闪点影响因素探讨

石油产品闪点影响因素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样品的保存、火焰调节及加热速度、最初点火温度的调整、点火次数的控制,确定闭口闪点最佳测试条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闭口杯法 影响因素 闪点测试

一、前言

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是石油产品的一项重要特性,它的检测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石油产品的使用、储存、运输安全,还关系到环境保护及多种化工产品的加工和制造。闪点值可用于表示在相对非挥发性或非可燃性物质中是否存在高挥发性或可燃性物质,同时闪点试验是对未知组成材料进行其他研究的第一步。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为条件性试验,要求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才能的到准确的结果。通过对样品的保存、火焰调节及加热速度、最初点火温度的调整、点火次数的控制,确定闭口闪点最佳测试条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次试验只针对步骤a里所包含的样品。

二、实验部分

1.方法概要

将样品倒入试验杯内,在规定的速率下搅拌,并以恒定速率加热样品。以规定的温度间隔,在终断搅拌的情况下,将火源引入试验杯开口处,是样品蒸汽发生瞬间闪火,且蔓延至液体表面的最低温度,此温度为环境大气压下的闪点,在用公式修正到标准大气压下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四)
“铁路内燃机车三代油、四代油循环使用”的试验、评述及总结

  摘 要:通过对戚机公司柴油机试验站六个台位三代油、四代油的循环使用进行质量跟踪监控,并从循环用油的六项基本性能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正常换油的周期,保证油品循环使用质量。

  关键词:三代油 四代油 循环使用 试验
  一、概述
  铁路内燃机车三代油、四代油在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戚机公司)柴油机试验站共六个台位上分别进行循环使用。在戚机公司相关单位以及上海机务段化验中心的大力配合下,笔者对三代油、四代油的循环使用情况进行了质量跟踪监控,并进行了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工作,现将铁路内燃机车三代油、四代油循环使用试验情况做一综述。
  二、试验流程
  1.装车使用前,由戚机公司质保部负责取送试验用油样品,按TB/T2956-1999标准进行检测。测定结果符合入厂规定技术指标范围,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2.油品循环使用后,按戚机公司设计部制订的“内燃机车柴油机换油标准”进行取样分析,分别对油品“运动粘度、水分、总碱值、闪点、石油醚不溶物”等五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为适应戚机公司柴油机试验站用油现状,特增添“机械杂质”一项检测指标,以保证油品循环使用质量。
  3.柴油机试验站六个台位循环用油取样均由柴油机试验站各台位负责取送,根据设计部规定在柴油机试验统一工况、统一位置取样。
  三、试验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三代油、四代油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劣化变质主要是由于柴油稀释、水污染、油品氧化变质、外来杂质侵入的结果,经过氧化、蜕变、污染,各项指标将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如石油醚不溶物、机械杂质含量逐渐增多,总碱值逐渐减小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每台柴油机用油1.2吨,每次补油为100公斤左右,频繁补油以及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使各项指标变化并未呈明显线形衰退规律,而是在一定数值呈上下波动变化,下面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
  1.100℃油品粘度指标
  在使用过程中,油品运动粘度蜕变非常缓慢,表现非常稳定。循环使用近四十台份仍能稳定地控制在13.50~15.00厘拖之间,完全符合规定标准范围。油品粘度变化主要是由于柴油稀释使粘度降低、氧化及不溶的悬浮物积累使粘度变稠升高。补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起到了很好的调整作用,提高了油品的抗氧化性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滑油被燃油稀释的现象很少产生。机油被燃油稀释是柴油机使用中的首要问题,在机车换油中占很高的比例,其原因是由于在富油的燃烧条件下,柴油雾化不良,以及柴油机在空转和低速情况下长期运转或多次冷启动而使柴油不完全燃烧所引起的。过量稀释是因燃油系统接头泄漏造成,实践证明,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发生燃油过量泄漏现象。
  2.油品闪点指标
  使用过程中由于很少产生燃油渗漏稀释现象,故而闪点指标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在210℃~240℃左右波动,无明显闪点下降现象,完全符合规定标准范围。该标准可作为一个参考数值与粘度一起来推测滑油稀释度。
  3.油品水分指标
  水分超标最大可能就是发生漏水现象。另外取样时取样瓶中若含有水分,将导致检测结果水分严重超标。水污染是柴油机使用中的通病,是由于燃油燃烧后气体窜气冷凝而引起,水分过量则是由于泄漏造成,水分不仅促使油泥形成,还要减弱添加剂的抗氧化性能和分散性能,促进形成泡沫,造成乳化破坏油膜,在实践过程中因冷凝形成的水分极少,而且很少发生漏水严重现象。
  4.油品石油醚不溶物指标
  不溶物包括尘土、磨损金属微粒、烟黑粒子、油品氧化产物和添加剂分解产物。由于经循环使用后油品抗氧化性能下降导致石油醚不溶物增多,现该指标检测多以不溶物体积百分比换算成重量百分比,该指标是预测机油氧化变化及估计添加剂作用的一个有用数据,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该项指标虽然远未达到大于11.6V%的换油状况,但在0.5V%~2V%的范围内有较大起伏。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大量补油保持添加剂分散能力的有效性,使石油醚不溶物含量明显下降。经循环使用后分散能力下降,则该指标再度上升。二是由于取样工况影响。若柴油机处于冷机状态取油将导致该指标偏低。另外,取样时应先放掉取样口一部分滑油再进行取样。石油醚不溶物指标可看作是油品被氧化污染后,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的总和。而机械杂质包括尘土、磨损微粒、烟黑粒子属于无机杂质,并不能从石油醚不溶物体积上科学地反映出来。据调查,有的企业在对滑油报废指标检测中只做石油醚不溶物指标,而不做机械杂质指标,事实上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当石油醚不溶物远未达到换油状况时,机械杂质含量完全可能早已超标,对机器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石油醚不溶物指标可反映油品质量劣化情况,而机械杂质是反映外来杂质的侵入情况。
  5.油品机械杂质指标
  由于油路中存在杂质以及燃油燃烧(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烟黑粉末致使油品变黑变脏,机械杂质增多,这会对增压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油压下降等不良后果。在使用过程检测结果表明机械杂质在25~30台份以后大大增多,并逐渐接近换油指标。另外由于大量补油及取样不均匀也会使机械杂质含量回落偏低。在柴油机试验与机车上路运行时相比较,该项指标更能体现试验过程中条件的苛刻。机械杂质含量升高对机器本身的不良影响相对其他蜕变缓慢的指标而言要大的多,因此还需配合加强清洁度试验工作。
  由上可知内燃机车循环用油过程中,排除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机械杂质是最容易超标一个指标。
  一般情况在机车运行状况下,DF11机车行驶约为25万公里时大多为强制换油,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范围,但滑油已明显呈严重变黑、变脏状态,为防止增压器发生故障及各种不良后果实行强制换油。DF4D机车行驶4~6万公里时大多进行非正常换油。由于240柴油机功率低,而且经提速后负荷较大,导致油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运动粘度以及石油醚不溶物严重超标实施换油,另外在运行过程中若发生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时,则实行立即换油。据估计,柴油机试验站试验一次循环大约为行程1800公里。当试验过程中排除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时,四代油循环使用可达150台份以上。各项指标除机械杂质外均符合标准范围,因此机械杂质含量指标是循环用油过程中最重要的检测指标。
  四、试验结果
  根据对三代油、四代油近50台份的循环用油的各项性能指标检测,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运动粘度指标非常稳定,在13.50~14.50厘斯之间波动;
  石油醚不溶物在0.5~2V%之间波动;
  闪点指标在210~240℃之间波动;
  机械杂质在15台份以前<0.03%,25台份后逐渐接近0.08%报废指标;
  总碱值指标三代油始终>7mgKOH/g,四代油>12mgKOH/g;
  水分指标非常稳定,除发生漏水事故以外,其含量基本控制在0.05%以下。
  换油指标:
  运动粘度(100℃厘斯):<12 , >18
  总碱值(mgKOH/g):<2.5
  闪点(℃):>180
  机械杂质(%):0.08
  石油醚不溶物(V%):> 11.6
  水分(%):>0.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议根据柴油机功率大小及种类来制定换油周期。滑油循环使用过程中,正常情况下240柴油机及三代油循环使用至20台份,280柴油机及四代油循环使用至25台份可实行强制正常换油,以确保柴油机试验运行质量。若发现漏水漏油异常现象应及时实行强制换油。
  作者简历:汪涛(1971-),男,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工业分析专业,现从事戚机公司化学工业分析及研究工作。

关于油品闪点测定影响因素的论文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46380/

推荐访问:闪点的测定方法 闪点的简易测定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政策措施落实审计论文 下一篇:胡服骑射中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