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2016-07-26 活动方案 阅读: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一)
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

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

EB病毒(EBV)是一种人类普遍易感的疱疹病毒,与多种疾病有关,病变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在儿童非肿瘤性E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和EBV相关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后两种是较为严重的EBV感染相关疾病,预后不良,另外EBV还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如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估计全世界受EBV相关肿瘤影响人口达1%。

一、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1、 嗜异凝集抗体试验:该抗体在病程第1-2周出现,持续约6个月。在青少年原发性EBV感染中阳性率可达80-90%。小于5岁者,很可能阳性。有报道称50%的4岁以下EBV感染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该试验可为阴性,约10%的青少年缺乏对嗜异性抗体的阳性反应。

2、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机体感染EBV后针对不同的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原发性EBV感染过程中首先产生针对衣壳抗原IgG和IgM;EBV-CA-IgM抗体阳性一直是EBV(CA)相关性IM的诊断依据。在急性感染的晚期,抗早期抗原(EA)复合物抗体出现;在恢复期晚期抗核抗原(NA)复合抗体产生,抗CA-IgG和抗NA-IgG可持续终身。

3、 EBV病毒载量检测:EBV载量检测可以鉴别EBV健康携带者的低水平复制与EBV相关疾病患者高水平活动性感染。

二、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指南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较多的是1975年Hoagland's提出的标准:(1)临床三联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病;(2)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50%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3)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结合我国儿童IM的特点下列诊断标准更适合在我国儿科临床中应用:(1)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2)下列3条实验室检查中任一项:①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阳性;②抗EBV-CA-I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③嗜异凝集抗体阳性。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V-IM。

2、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

原发感染后EBV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少数无明显免疫缺陷的个体,原发EBV感染后病毒持续活动性复制,不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或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表现为IM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发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或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称为CAEBV。

诊断指南:CAEBV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诊断CAEBV的同时需要加上主要病理损害器官的疾病。诊断CAEBV可参考以下标准:(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似症状和体征。(2)EBV病毒感染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

(3)排除目前已知疾病所致的上述临床表现。

3、 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诊断指南(在另次学习中阐述)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二)
EBV感染的一个特殊病例

患儿女,6岁,因皮疹1个月余,间断发热10余天于2011年7月22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余,患儿四肢出现散在红色疱疹,疱液清亮,周围皮肤红肿,伴疼痛及瘙痒感,疱疹破溃后结痂,结痂长时间不易脱落,脱落后留有牛痘样瘢痕,无明显色素沉着,入院前10余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 度,热型无明显规律,期间最长间隔3d体温正常,退热药处理可降至正常,发热时偶有头痛、恶心,无寒战、抽搐,不伴腹胀、腹泻,无乏力、盗汗等,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反应好,食欲可,尿便正常。

自3岁起,每年春夏交替时,四肢及头颈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继之出现局部水疱,周围组织红肿,水疱破溃后结痂,最后留有直径小于2 mm浅凹陷圆形痘样瘢痕;患儿自5岁起子夏季蚊虫叮咬后出现皮肤过敏,叮咬部位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坏死,周围组织红肿范围较大,同时伴随低热,体温<38℃。患儿曾多次在皮肤科就诊,以“脓疱疮,丘疹样荨麻疹”,予外用药物治疗有所减轻。无日光下皮疹加重现象。常规预防接种无不良反应。

入院查体:体温38.7℃,呼吸18次/min,血压100/70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100次/min。发育正常,神志清,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面部少许丘疱疹和牛痘样凹陷瘢痕,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散在数枚红色皮疹,部分破溃,周围组织红肿,部分已结痂,可见皮疹愈后留有的牛痘样凹陷瘢痕(图1-3)。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充血,上颚可见数枚红色溃疡,双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腹部不胀,肝右肋下1 cm,质软,边锐,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自如。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Hb)115 g/L,计数(WBC)8.03×10^9/L,白细胞分类比率:中性粒0.56,淋巴细胞(L)0.38,单核细胞(M)0.05,(E)0.01;血小板计数(PLT)228×10^9/L;C反应<8 mg/L,红细胞沉降率(ESa)34 mm/l h,铁180.3 ng/ml;肝肾功正常;血培养(-),EB病毒DNA(EBV-DNA)1×10^5拷贝/ml,EB病毒壳抗原

(EBVCA)IgG(+),EBVCA-IgM(-),EBVCA-IgA(-),EB病毒早期抗原(EBEA)IgG(-),

EBEA-IgM(-),EBNA-IgG(+);

l,3p-D葡聚糖<5 pg/ml,IgG 12.300 g/

L(6.670-11.790 g/L),lgA0.922 msCL(0.790~1.690g/L)。IgM 1.770 g/【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L(0.410-0..910 s/L),C3 1.850 g/L(0.600-1.400 g/L),C4 0.231mg/L(0.150~0.450 g/L),IgE 1106.1 U/ml(0-358 U/m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分析:CD3+/CD8+ 0.35(低于同龄值),CD3+CD8+/CD45+ 0.16(低于同龄值),CD3+CD4+/CD45+ 0.18(低于同龄值),CDl6+CD56+/CD45+ 0.53(明显高于同龄值),CD19+/CD45+ 0.05(低于同龄值)。心电图示正常;胸片示心肺膈无异常;B超示肝脾肾未见异常。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2011年7月27日第一次查房:

住院医师:本例女性,6岁,反复皮疹病史已3年余,近1年出现蚊咬过敏(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s,HMB)并蚊虫叮咬后伴随发热,本次因皮疹1个月余,伴间断发热10 d入院,入院查体以皮疹为突出特点,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部、颈部及四肢,皮损表现为依次发生丘疹、水疱、结痂。最后留下牛痘样癜痕,即直径小于2 mm的圆形浅凹瘢痕;蚊虫叮咬部位出现皮肤过敏,伴随有口腔溃疡,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等典型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血清EBV-DNA高拷贝阳性,EBVCA-IgM(-),EBNA-IgG(+),血清IgE明显增高,流式细胞分析提示NK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临床最初的印象曾是皮肤“脓疱疮”,但查体和追问皮肤损伤形成与复发的特点后发现颈都、躯干及四肢皮肤损伤特点符合“夏季牛痘疮样疹”(痘样水疱疹),四肢皮肤损伤演变符合蚊咬过敏(HMB)的特征。已知此类特征性改变常见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病例。与已知的CAEBV诊断标准比较,还难于诊断此病。这种情况该如何理解?

主治医师:本例突出的临床特征是复发性皮肤典型临床病理过程,与CAEBV的部分特征相似。在已知的CAEBV主要临床特征中,既有常见的临床表现,还可见多种可危及生命的临床并发症。除发热外,本例缺少全身性表现和其他淋巴增殖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尚不具备诊断CAEBV的充分条件。但从CAEBV远期预后的角度考虑,如果淋巴瘤是其最终的结果,则可以把此前的任何表现理解为恶病前期。任何全身表现或并发症均可能发生在疾病的进程中。本例的另1个实验检查特征是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分析CD56阳性比例明显增多。与本例的定性有什么关系呢?

主任医师:同意上述考虑。血清免疫学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进一步支持EBV感染宿主的临床特征。除3年内反复间断发热和皮肤痘样疱疹外,本例并没有系统性/全身性淋巴增殖异常的其他表现,但考虑到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典型淋巴增殖异常的遗传免疫缺陷背景,应进行相关基因缺陷的检查。为了解皮肤损伤的病理类型,应做皮肤活检,要特别注意病毒和肿瘤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目前不排除皮肤EBV+-T/NK细胞淋巴瘤或前期的可能。 2011年8月5日第二次查房:【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住院医师: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根据第一次查房的安排,相关基因检查和皮肤活检病理结果如下:基因检测:PRFl、UNCL13D、STX11J、STXBP2、SH2DIA,XLAP均未检测到突变。从基因检查结果分析,未发现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病基因异常的阳性结果,不支持

存在已知的EB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病毒感染相关的原发性缺陷的遗传基础和已知的遗传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亚型。

皮肤活检病理结果(图4-11):镜下为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局部坏死,真皮及皮肤附属器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多灶性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轻度异形。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EBV(+),CD3(+),CD4(-),CD8少数(+),CD45RO(+),CD79a(+),CD20(-),CD56散在(+),TDT(-),CD30散在(+)。CD68散在(+),TIA-1(+),CD1a(-),Ki67(+)约30%。支持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对病理结果提示的多克隆阳性细胞表达,该如何定性本例的临床意义呢?

病理科主任医师:皮肤活检组织经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l临床资料进行诊断。病理所见:①HE染色:真皮内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至脂肪层,主要分布在皮肤附属器周围和皮下脂肪组织。以中、小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轻-中度异型。②免疫表型特点:CD3阳性T细胞多于B细胞,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呈阳性表达,CD56少量细胞表达。于外周血CD56标记比较,除在染色中可能存在技术性洗脱外,实际的意义还有待于观察。③EBER(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阳性细胞在各种淋巴细胞中均阳性,

30~300/HPF。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考虑为儿童皮肤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否向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转化需要随访注意。

副主任医师:本例属于潜伏性EBV感染所致的HMB。EBV-HMB可伴或不伴CAEBV出现。现已证实,EBV-HMB主要与NK细胞相关,故又称作“HMB-EBV-NK疾病”。本病少见,病例报告主要来自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反映出潜在的种族遗传背景和病毒流行情况。韩国新近报道了1例5岁男孩发生EBV感染导致的NK细胞淋巴增殖病,与本例极为相似。该例显示NK细胞达到43%,病变组织大量NK细胞浸润。本患儿流式细胞学检查示NK细胞比例为53%,皮肤病理见CD56标记细胞散在,或与染色过程中的脱失有关。NK细胞淋巴增殖病进展的结局为NK细胞淋巴瘤。2003年报告l例伴随HMB的CAEBV患儿最终诊断为淋巴瘤的病例,经治疗至今完全缓解3年。2009年1月报告的l例CAEBV合并HMB病例,外周血NK比例高达77%,几年后最终皮肤病理报告为蕈样淋巴瘤。

HMB-EBV-NK血清IgE水平明显增高,不能仅理解为过敏,而是与EBV Zta蛋白诱导产生的IL-13显著升高相关,后者在诱导产生IgE的型别转换的同时,还可促成EBV相关淋巴增殖病(EBV-LPD)的病理过程。如果进展为NK细胞淋巴瘤,则需要肿瘤科医生介入;而对于NK细胞淋巴增殖阶段,尚处于循证和临床治疗的灰色地带。

主任医师:感谢你们的工作。此次讨论的目的是帮助理解CAEBV并非是1个疾病,而是EBV相关疾病临床进程的分类概念。

首先,原发性EBV感染很普遍,人群感染率超过90%,尤其在儿科。作为γ疱疹病毒,临床感染类型中最常见的是由EBV的两个亚型(EBV-1和EBV-2)中的EBV-1感染所引起,但很难通过临床表现来区分病毒的亚型,而两个亚型又都可以导致永久的潜伏感染。临床除可表现为急性感染(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爆发性或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尤其是患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婴幼儿,如性连锁淋巴组织增殖病(XLP)和遗传性噬血细胞性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三)
儿童EB病毒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医师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对确诊EBV感染的65例儿童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2.30%、咽痛咽峡炎78.46%、淋巴结肿大81.53%、咳嗽55.38%、肝脏肿大18.46%、脾脏肿大16.92%、皮疹15.38%、眼睑浮肿12.30%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占47.69%,淋巴细胞>50%占50.76%,传单中变异淋巴细胞>0.10占16.92%,肝脏、心肌受损率高。结论 儿童EBV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以呼吸系统为主,预后良好,荧光定量PCR对EBV检测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 EBV感染;儿童;临床分析
  EB病毒(Epstein-Barr vim,EBV) 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人类感染后可成为终生潜伏性感染。EBV感染在全球均较普遍,并且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科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5例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岁3例,~3岁15例,~5岁19例,~7岁18例,~14岁10例。EB病毒感染可见于小儿各年龄期,其中以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多发,所有病例都符合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2]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EDTA静脉血2 ml,仪器:SLAN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上海宏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试剂:EB病毒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肝功能用全自动检测仪进行检测。心肌酶谱用全自动检测仪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①发热60例(92.30%),体温最高达40.2℃,可伴畏寒,热程最长为14 d。②咽痛、咽峡炎、扁桃体肿大51例(78.46%),部分可有白色分泌物或假膜。③淋巴结肿大53例(81.53%),多以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肿大的淋巴结可活动,无粘连、压痛。④肝脏肿大12例(18.46%),最大肋下5 cm,可有轻压痛。⑤脾脏肿大11例(16.92%)。⑥皮疹10例(15.38%),呈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多形性皮疹等。⑦眼睑浮肿8例(12.30%)。⑧心脏早搏1例(1.53%)。⑨尿蛋白阳性9例(13.84%)。⑩呼吸道症状约36例(55.38%),患儿有不同程度咳嗽,流涕、鼻塞等。抽搐l例(占1,53%)。
  2.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示白细胞增高者患儿31例(47.69%),白细胞减少的患儿3例(4.61%)。其中33例(50.76%)的患儿淋巴细胞>50%,传单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最高达26%,>10%的11例(16.92%)。粒细胞减少3例等表现。ALT增高的患儿16例(24.61%),CK-MB增高18例。LDH增高28例。心电图示室性早搏4例,T波改变11例。脑电图异常l例,胸片肺炎7例,血培养10例皆阴性。所有患儿EBV-DNA拷贝数均大于5×103Copies/ml,最高为7次方。
  2.3 诊断 本组65例中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1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扁桃体炎6例,急性喉炎3例,支气管炎9例,肺炎7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肾病综合征9例,过敏性紫癜8例,川崎病2例,癫痫1例,粒细胞减少3例。
  2.4 治疗及转归对确诊为EB病毒感染的65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5 mg/(kg・次)静脉滴注,2次/d,连续7~10 d,病情严重者给予静丙400 mg/(kg・d)静脉滴注,连用3~5 d,多数体温在3~5 d内开始下降,此后肝脾淋巴结缩小,临床症状减轻。对2例川崎病患儿,加用静丙1 g/(kg・d)连续静脉滴注2 d,并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经治疗65例患儿均在16 d内临床症状好转出院。异性淋巴细胞偏高的患儿在1个月内复查均正常。
  3 讨论
  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自然宿主是人,口-口传播是主要途径(唾液),飞沫传播不是重要途径,可以经输血传播[3]。其进入人体后可以发生不同状态的感染即隐性感染、溶细胞性感染、缺损性感染和转化B淋巴细胞[4]。EBV感染小儿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很多,近年来有关EBV感染致病性的报道越来越多[5],EBV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EBV 病毒感染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肝、脾、淋巴结、肾、肾上腺、心脏、肺、中枢系统等,而且症状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可以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或隐性感染。EBV 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周围血象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本组患儿发热60例(92.30%),传单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最高达26%,>10%的11例(16.92%)。本组患儿诊断涉及多个系统,但以呼吸道系统为主,29例(44.61%)。具有典型症状的患儿我们不难诊断,但症状过少过轻,年龄过小,有严重并发症或以血液、心、脑、肾等其他系统症状为首发时,我们应考虑到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并借助于特殊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目前荧光定量PCR是临床实验室诊断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6]
  儿童EB病毒感染多为原发性,多数预后良好,但也有报道部分患儿病情严重,反复迁延甚至出现致死性并发症[7]。因此提高儿科医生对EB病毒感染症状的认识,并借助于实验室检测,早期诊断儿童EB病毒感染,并给予及时治疗,避免漏诊、误诊,延误病情。
  参 考 文 献
  [1] 谢正德,申昆玲.重视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31):213-216.
  [2] 胡亚美.江载芳,朱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3] Rickinson,Alan.Eptein-Barr vinus.Virus Research,2001,82(1-2):109-113.
  [4] 赵林清.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97-799.
  [5] 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4.
  [6] Kimura H, Ito Y, Suzuki R, et al. Measuring Epstein-Barr virus(EBV)load: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for each EBV-associated disease. Rev MedVirol,2008,18:305.319.
  [7] 陆华,渚美瞻,胡亚美.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四)
住院患儿EB病毒新发感染情况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患儿EB病毒新发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儿进行血清EBV-VCA-IgM检测,并结合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相关疾病进行前瞻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检测2212例, 检测出95例EBV感染,阳性率4.3%。连续两个年度阳性率分别为4.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3岁、~7岁、~14岁)EBV感染构成比分别为31.6%、58.9%、9.5%,EBV感染的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50.5%)为主,上呼吸道感染(18.9%)、扁桃体炎(10.5%)、支气管炎或肺炎(5.3%)等。结论 住院患儿EBV新发感染占有部分比例;3~7岁为感染高峰期;病种以传单多见,上呼吸道感染次之;其临床表现多样,要重视EBV检测,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EB病毒;儿童;新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92-03
  EB病毒感染是引起小儿反复发热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往因缺乏病原学诊断,常依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10%来诊断传单,导致许多不典型EBV感染误诊、漏诊。近年来,由于基层医院实验室开展了EBV检测,使得我们对E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相关疾病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现将本院近两年来住院儿童EBV感染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年龄在1个月~14岁的住院患儿共2212例,其中男性1358例,女性854例。男女比例为1.6:1。入院时病程3~15天,平均7天。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VCA-IgM。患儿于入院次日早晨(若第一次为阴性,则3至5天后再复查一次)空腹抽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送检。试剂由深圳博卡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步骤及结果判定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诊断标准: (1)传单: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标准[1];(2)EBV新发感染标准:血清EBV-VCA-IgM阳性;(3)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标准见段红梅等报道[2]。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BV-VCA-IgM阳性率: 共检测2212例患儿,阳性者95例,阳性率4.3%。其中2011年1013例,阳性45(4.4%);2012年1199例,阳性50例(4.2%)。两年度检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 =0.10 P<0.05)。
  EBV感染性别、年龄及季节分布(见表1)
  男女性别比为1.89:1,三个年龄段新发感染构成比有差异;发病患儿夏秋两季略多于冬春季。
  2.2 EBV感染相关疾病特点、治疗及转归:网状内皮系统:表现为传单共48例,占50.5%,整个病程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发热、咽峡炎及颈部淋巴结炎,其中脾肿大26例,肝肿大20例,眼睑水肿16例,因眼睑水肿误诊为急性肾炎有8例。皮疹5例,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10%共18例,肝功能受损40例,心肌受损10例。(2)呼吸系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共35例。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占31.6%(30/95),而下呼吸道感染仅占5.3%(5/95)。症状、体征无特殊性,但外周血均以淋巴细胞升高,在61.5%-80.2%间,且变异淋巴细胞在3%-8%间有16例,大于10%1例。4例伴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8例。(3)血液系统: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年龄分别为4个月及20个月,两例入院时发热达半月,肝脾中度肿大,腹水征阳性,前者三系减少,后者两系减少,两者骨髓网状细胞增多伴噬血现象,两例确诊后转省级医院治疗,前者半月后死亡,后者1月后死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以鼻出血伴四肢紫癜、面色苍白3天入院,病前5天有发热流涕史,血小板低至4.0*109、/L,予丙种球蛋白及阿昔洛韦治疗痊愈。(4)免疫系统:川崎病1例,冠状动脉近端扩张达6mm,经过丙种球蛋白及阿昔洛韦治疗等治疗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正常;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该男孩因间断低热伴左颈部肿块1周入院,第3天发现EBV感染,予阿昔洛韦治疗1周热退正常,但肿大的淋巴结毫无缩小,第12天活检提示坏死性淋巴结炎,加强的松治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出院;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确诊后转肿瘤医院综合治疗,因不能完成治疗而放弃,4月后死亡;过敏性紫癜1例,在当地治疗11天,反复出现紫癜,入我院后查出EBV感染,加阿昔洛韦治疗10天紫癜未再出现。(5)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各1例,分别诊断为腮腺炎、急性肾炎、心肌炎、病毒性脑炎。其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无其他特殊表现。经阿昔洛韦或干扰素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均明显好转出院。(6)诊断未明1例:表现为发热伴颌下约6cm*7cm肿块,血EBV-VCA-IgM阳性,予头孢曲松、阿昔洛韦联合抗炎8天无效,拟行肿块活检,家长拒绝,后转省级医院而失访。
  3 讨论
  EBV自1964年被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Barr等人发现至今近50年历史,目前的共识:EBV在全球广泛感染,课累及人体多个系统,近来还被认为与一些恶性肿瘤发生有关。本组资料中就有1例淋巴瘤。其发生机制国内外学者正在研究中。
  本文病例研究结果:本院EBV感染阳性率为4.3%,与既往文献相比相对较低[3]。考虑本院近两年2212例住院患儿中轮状病毒肠炎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表现为腹泻病的患儿无一例是EBV感染,从而导致住院患儿EBV感染阳性率较低。本研究同时也表明近两年来本地区EBV新发感染没有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差异不大,夏秋两季略多,而男女性别之比虽达1.89:1,但因本组住院患儿男女基础比例为1.6:1,故不能确定发病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新发感染EBV好发年龄以3至7岁儿童多见,占55.8%(53/95),与国外文献报道多见于年长儿不同[4]。分析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入托后相互密切接触、卫生条件较差及自身免疫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本组95例EBV感染患儿研究提示EBV损害系统广泛,涉及网状内皮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但从发病例数分析:网状内皮系统最易受累,本组传单发病数占50.5%,与国外文献报道EBV感染儿童约有50%发展为传单相符合[5],临床这一规律符合EBV感染的发病机制;呼吸系统为其次,占36.8%(其中上呼吸道占31.6%,下呼吸道感染仅占5.3%),与窦蕾等报道有差异[6],而与王晓莉等报道结果相似[7]。分析原因考虑与肺组织的网状内皮系统不丰富有关;或是分析资料时把EBV合并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其它常见病毒感染时都主观地认为就是EBV单一感染所致;亦或是的确存在地区差异性特点。另外本组未见EBV感染引起腹泻病病例,可能提示它极少累及肠道的缘故,当然也可能与病例数不多有关,客观的结论还有待于多中心协作研究。
  本文48例传单资料显示: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炎“三联症”仍是传单的主要表现,但眼睑水肿有16例,占33.3%,说明眼睑水肿在传单患儿中较常见,易误诊为急性肾炎,因此,诊断急性肾炎综合征时要注意检测EBV.另外,发现只有18例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10%,仅占37.5%,其他非传单EBV感染病例仅1例>10%,而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10%是诊断传单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依此标准可能会导致部分传单漏诊。谢正德等在文献提到的诊断标准应该更适合在我国儿科临床中应用[8]。
  EBV感染相关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本文95例中91例均痊愈或明显好转,占95.6%。3例死亡。表明EBV引起的重症疾病如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目前预后不良。本资料未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考虑病程不长有关。为了评估91例患儿的远期预后须对其进行长时间随访,明确是否有病例发展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为以后开展研究工作准备更多的临床资料
  总之,EBV原发感染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国内好发学龄前儿童,虽然多数预后好,但仍有部分重症病例远期预后差,因此,应重视早期原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减少误诊、漏诊及误治,同时加强EBV相关危重症的诊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段红梅,谢正德,申昆玲.EB病毒相关组织淋巴细胞增生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
  [3]胡兴文,周小勤.儿童患者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
  [4]Moffat LE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Prin Care Update Ob/Gyns,2001,8:73-77
  [5]Macsween KF,Crowford DH Epstein-Barr virus-recent advances[J].Latent Dis,2003,3(3):131-140.
  [6]窦蕾,张斌,贾那尔.等.乌鲁木齐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EB病毒感染的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
  [7]王晓莉,丁洁,徐酉华,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
  [8]谢正德,申昆玲.重视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报,2010,31.

感染ebv,宝宝不发烧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296176/

推荐访问:宝宝细菌感染发烧 宝宝呼吸道感染发烧

活动方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舞龙好处 下一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