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杂志

2018-10-12 教学反思 阅读:

物理教学杂志(共10篇)

物理教学杂志(一)

物理期刊《物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中学物理》哪个是国家核心期刊?

《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都进入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
《物理教学》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期刊,华东师大主办.
《中学物理》是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期刊,哈师大主办.

物理教学杂志(二)

高中生适合读的物理学刊物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物理很感兴趣,想扩充写相关的知识,但是在选择读物上让我犯愁了,想请知道的告诉告诉有什么适合高中生读的物理学刊物(最好是刊物,有更新的),

我常买的是《高中生数理化》.《理科应试》、《数理天地》里面的物理专版有很多丰富的题目和探索类的问题.不仅可以练习巩固,有助于热爱物理同学成绩的拔高.(虽然我个人不是特别热爱物理)
中学物理:高中版
〔杂志简介〕 物理教学刊物.这个切合你的年龄.
《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专业的学术刊物.高深了点.一般人看不来.
《科学世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世界》杂志社
定价:12元/本
《现代物理知识》设有物理知识、物理前沿、科技经纬、教学参考、中学园地、科学源流、科学随笔和科苑快讯等栏目.读者对象颇为广泛,有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学管理干部、大学生、中学生和其他物理学爱好者.
《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大科技--科学之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年的《物理改变世界系列丛书》,以及我国本土的《科学》.
和物理有关的杂志一般都和科学扯上关系.拓展开来又可以是有关科技武器装备的杂志,这方面的书很多,我个人挺喜欢看新式武器.还有天文宇宙,也就是探索太空的.现在想想.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很多都涉及物理.我现在也常买《奥秘》看.挺不错的.
我觉得高中生嘛.还是考好物理最重要了.所以我推荐你看最先介绍的那些学习刊物.后面的就是额外的兴趣阅读了.对考试一般没有帮助.只是拓宽下视野罢了.选刊物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买了一堆却没时间或者精力看哦.

物理教学杂志(三)

对物理的看法?【物理教学杂志】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
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 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狭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
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
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晚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 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物理教学杂志(四)

人走路摩擦力做不做功?
以下是几种观点,很晕``求助搞清楚的人``到底原因何在?
1、摩擦力做功了.正是摩擦力做功,使人体重心前移.而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是使重心前移而做功的力. 当你向前倾身子时,脚虽然没动,但身体重心前移了.摩擦力对你做的功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乘以身子重心前移的距离
2、不做功!因为脚与地面的接触点没有沿着里的反方向移动指示在交接处地面的瞬间地面给了脚一个作用力而已
3、只能是人自已,人在行走时不能把人简单地看作一个质点,而是一个类似于双弹簧振子模型的复杂的系统,人行走时肌肉的收缩类似于弹簧的伸长和压缩,是系统的内力做功,从而消耗人自身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翻翻书,如果力F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作用点O沿力的正方向有一段位移S,则作了正功W=FS;这里不是说质心(重心)的移动,而是作用点的移动.人走路时地面给人的静摩擦反力是没有作功的.

关于功的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式W=Fs中的“S”指“直接受力的质点在力所作用的时间内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关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学物理教学杂志上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还可以看是否有能量的转化.
“当人在路面上走动时,以地面为参考系,尽管身体在移动,但受摩擦力的部位(脚底)在该力作用的时间内并没有动,没有做功.实际上是人自已对自已做功,属内力做功的问题,这与人爬楼梯问题类似.还有,如果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如果做了功,那么是地面的什么能转化成了人的能量呢?
若人是在运动的接触面上走动,则摩擦力对人有可能要做功.
建议各位在分析涉及内力做功问题时,还是从是否有能的转化角度来分析为好.”
人所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作用点没有发生位移,所以不做功.

物理教学杂志(五)

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总用.因此,对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度重视是这一目标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思想上的解放,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理论形成、以及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历程,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学巅峰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消除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建立起敢于猜想、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起桥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实践证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庞大的方法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曾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方法常常是极富兴趣部分.”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物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学家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担负着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的职能.因而它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价值.
四、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并提出能力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关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标准》中阐释探究活动七个要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其中的“猜想和假设”是过去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科学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科学研究沿预定目标展开.它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因而使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了必要的基础.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猜想与假设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理论,都来自于提出了正确的假设,如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杂志(六)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物理教学杂志(七)

英语翻译
The interlayer Mn moment alignment along the c-axis

中间层Mn层的磁距沿c轴排列

物理教学杂志(八)

地球上山的高度的极限
我看过类似的问题的解答,是从山顶物体的重力恰好维持物体不脱离地球角度考虑.
觉得不太对.

自从2005年我国地质部门发布了对珠穆郎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844.43米之后,在一些期刊上相继见到有关于从地质力学角度讨论山到底可能“长”到多高的文章,并有断言:9000米是山的极限高度.笔者读后对其核心论述初觉不妥,既而经查阅资料后再研究,形成了颇不同的观点,本文特提出商榷如下:
一、对“压熔”说的质疑
原文中论据的切入是这样的:山俞高就俞重,而山体太重则可能会下沉.山体下沉就会失去势能.这些释放出的势能如足够将石头溶(原文如此,应为“熔”更合理)掉,山便会继续下沉.因此“山的高度”可以从能量的角度考虑作出估计.上面这个说法,权且称之为“压熔”说.笔者以为,其切入点的选择是相当有新意的,但是其论述却颇多疑点.本文这里权且先讨论2点:
1、“山体因太重则可能会下沉”吗?
为什么山体太重就会下沉?无非是山体下部的基座支持不了山体之重.可是,在山脉亿万年的隆起过程中,整个山体不是象骆驼身上的稻草那样从上面加上去,而是象竹笋一样是被基座支撑着从底下“长”起来的.这个基本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山有多高,它都是基座所能支持得了的,何来下沉一说呢?
2、“山体下沉就会失去势能.这些释放出的势能如足够将石头溶(应为“熔”)掉,山便会继续下沉.”
实际上,山体基部的岩石早在地质年代就是在高温(1000℃以上)和高压(10000个大气压以上,相当于10万多米高的山对底部的压强[注2])的条件下形成的.受过这样“苛刻”的“洗礼”,其抗压缩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怎么可能是万把米高的山体仅凭“冷加工”就可以压熔的呢?
退一步讲,即使由于某种特定的地质事件,真的能够使得山体下降,释放的能量也足够多,也不能认定就会导致山底岩石会熔掉相应的一层.因为所释放出的重力势能终究会转化为内能,并必然会以热传递的形式向周围发散,不可能恰好被山底基座那相应厚的一层岩石吸收并全部用于熔解.因为这种“专款专用”式的能量过程有悖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蕴涵的自然哲学原理.
如上所述,“压熔”是不可能的,那么“继续下沉”便无从谈起了.
二、从压缩强度的角度探讨
那么,难道说就没有什么因素制约山体的升高吗?有的,而且应该是不一而足的.本文仅就与技术物理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压缩强度”做以下探讨:
山体是被底部基座“托”起来的.托得越高,基座受到的压强就越大.若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地震的纵波)使得压强增大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即组成基座的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的时候,基座将“粉身碎骨”,从而对山体的升高起到制约作用.
至此,问题的焦点就变成了:多高的山体才能把岩石基座压碎.换句话说,就是当前岩石的坚固程度能支持多高的山体?
岩石的坚固程度在材料力学里是用压缩强度[注3]来表征的.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山底部的基座是地质学上所称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 [注4],平均压缩强度不低于20kgf/mm2[注5],可换算为2.0×108N/m2(Pa),这即是山的基座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P总.我们不妨先将喜马拉雅山脉设想为一排棱锥,则它对底部的压强为P总 = ρh g /3.其中P与压缩强度等值,ρ为岩石密度(可取为2.7×103 kg/m3),h为“棱锥”的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可取为10 N/ kg).将上述各已知物理量代入公式,得:
h =3P总/(ρg)= 3×2.0×108/(2.7×103×10) m = 2.2×104 m = 22000m
但是,这并不代表喜马拉雅山可能的极限高度,因为,喜马拉雅山毕竟还不是纯粹的棱锥,它是“站”在青藏高原上的,因此它的几何模型可以分两层来看:下部,是可以视为棱柱的高原基座(h下),海拔高程目前约为4000 m;上部,则可以看作是棱锥(h上),高出基座约5000 m(如下图).考虑到喜马拉雅山的继续增高应仅仅是基座高度的增加,于是可以建立这样两个关系式:
1、h总 = h上+ h下 (其中h上约为5000 m,h下由于山体的升高为变量.)
2、P总 = P上+ P下
上部山体(棱锥)产生的压强为: 上部
P上 =ρh上g /3 = 2.7×103×5000×10/3 Pa = 4.5×107Pa 下部
下部山体(棱柱)产生的压强为:
P下 = P总- P上 = 2.0×108 Pa - 4.5×107 Pa = 1.55×108 Pa .
再由式P下 =ρh下g 算得下部山体最大可能高度为
h下 = P下/(ρg)=1.55×108 / (2.7×103×10)m = 5.7×103 m = 5700 m
喜马拉雅山的海拔极限高度应为上、下两部山体高度之和,即
h总 = h上+ h下 = 5000 m + 5700 m = 10700 m !
即比之现在的高度还有约2000米的增高余地.实际上,增高的余地还会大得多,主要缘于下面两点考虑:
1、上部的锥形山体坐落在象“托盘”的高原之上,而由于高原的底面积显然比山体的底面积大得多.因此,山底岩石以相同的压缩强度所能承受的山体高度要比前面的计算结果明显的大.
2、如果发生山体下降,也无非是破坏基部岩石分子的空间点阵结构,结果只能是导致组成岩石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然后则会形成更坚固的岩石[注6].从而又可以支持更高的山体.
“山可以有多高”这样看似简单的命题,实际上却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很复杂的跨学科性,本文力求不陷入地质学方面的专业性的探讨.另外,笔者虽然对原文提出了几点商榷,但是对该文作者构思的思维求异是深表赞同的.正是其视角的独特,才不落俗套的为我们的技术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辨析素材.

[注1]《珠峰我的沧海桑田之旅》科学时报 8月1日
[注2]《珠峰我的沧海桑田之旅》科学时报 8月1日
[注3] 某种材料的压缩强度是以其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来确定的.
[注4] 《珠穆朗玛峰的崛起》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潘裕生 载“中国科学院网专题”.
[注5] 数据来自《物理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注6] “高温高压可以把所有的岩石变成另一种岩石——变质岩.”【物理教学杂志】

物理教学杂志(九)

能否提问“物体某时刻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

《中学物理》杂志2011年第4期曾刊登过“对中学物理教材机械运动概念表述的探讨与思考”一文,文章的作者用两道关于判断某时刻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测试题在学生和物理教师中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的情况,该文认为之所以被试者对两道试题中的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难以做出判断,正是由于中学物理教材对机械运动概念的定义所作的表述存在问题,据此,该文对中学物理乃至大学物理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概念定义的表述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建议,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两道测试题中能否提问“物体某时刻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各种物理教材对机械运动概念定义的表述是否科学正确教学可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被试者难以回答测试问题等三个方面谈谈这些看法,希望由此能对机械运动这一物理学最基本最久远最平常的概念本身及其表达形式的认识更为清晰和透彻.(剩余0字)阅读整篇文章正确认识单位 合理选取数值本期内容介绍碰撞问题的图解分析

物理教学杂志(十)

暂定分数配平法是怎样的

导读]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的最高级形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体现一个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功的首要指标 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初中 蒋曰学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的最高级形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体现一个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功的首要指标,因此检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初学化学的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配平,多数的学生找不出配平的头绪,仅凭观察,胡拼乱凑,从而使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成为学生优差的分化点.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一条简便、易行、易为学生接受、通用性强的配平方法——暂定分数法.
此方法的要点是:先配平反应前后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把单质元素原子的配平留到最后,在单质化学式的前边加上任意的整数或分数,再将分数化成整数.
例1.书写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程式
首先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H2O2■H2O+O2
观察上式只有氧原子前后个数不同,前边2个,后边为1+2个,那么可以在O2的前边写■,前后原子个数也就相等了.
H2O2■H2O+■O2
式子两边同乘以2,化为最简整数,标注气体符号,化学方程式书写完成.
2H2O2■2H2O+O2
再如:P+O2 点燃P2O5
先在P前写2,使前后磷原子个数相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P+O2 点燃P2O5
再在O2的前边写■,
2P+■O2 点燃P2O5
式子两边同乘以2,化为最简整数比.
4P+5O2 点燃2P2O5
例3:
CH3OH+O2 点燃H2O+CO2
碳氢化合物或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化合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在配平的时候要把氧原子放到最后.
第一步:观察前后碳原子个数相等,氢原子在反应物中有4个,生成物中有2个,在H2O前边写2,使氢原子前后相等.
CH3OH+O2 点燃2H2O+CO2
第二步:观察前边有1+2个氧原子,后边有2+2个氧原子,在O2的前边写分数■使前边的氧原子个数变为1+3,等于后边的2+2.
CH3OH+■O2 点燃2H2O+CO2
第三步:分数变整数.
2CH3OH+3O2 点燃4H2O+2CO2
练习:请用暂定分数法配平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
1.FeS2+O2 高温Fe2O3+SO2
2.CH5OH+O2 点燃H2O+CO2
3.KClO3 KCl+O2 投稿打印文章转寄朋友留言编辑收藏文章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遗传与小儿高热惊厥病因分析与复发相关...�� 提升教育理念 铸就新课程特色教学——...�� 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护理 �� 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 浅谈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 氪绿、氪黄、氪红激光治疗增殖前期糖尿...��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性激素补充疗法的应...�� 细胞移植研究用兔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探...�� 正确使用数学工具解好物理计算题 �� “暂定分数”巧配平 �� 物理实验教学应受重视 �� 负压封闭式引流 治疗创伤性肢体皮肤...�� 找寻新课程实施中的合力 �� 向四十五钟要效应

物理教学杂志

http://m.zhuodaoren.com/ziwo919220/

推荐访问: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 中学物理教学杂志

教学反思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物理教学参考 下一篇: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