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

2018-10-21 读后感 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共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一):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

大臣王允的部下曹操借王允的宝刀杀董卓,结果被吕布识破天机,曹操借吕布的马一用,有借无还,曹操骑马来到了中牟城门口,将士把曹操抓住了,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夜深人静,陈宫把曹操放了出来,愿意和曹操一起讨伐董卓,曹操带陈宫去吕伯奢家,结果把杀猪的声音听成杀客了人的声,读后感《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所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第二天,陈宫觉得曹操不是好人,就走了.
可见
,曹操是多么心狠手辣的一个人啊!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二):

论曹操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文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并且,根据它改编的游戏也有很多。例如:《三国志》、《三国策》、《三国群英传》。
在《三国演义》中,我比较欣赏曹操。对于曹操这个人,争议非常多,有人说他是小人、奸贼;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枭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认为,曹操是个实实在在的英雄对于曹操,敬佩他的人们在某一方面对他的评价很高,比如: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等等。他做过许多诗,比如说:有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说曹操是军事家,一是有一定依据的,他不止有略,并且有很高的勇气。我举一个例子吧:
有一次,曹操派兵去收麦子,吕布率兵来攻城,曹操大惊,后又镇定下来。城门前有一片树林,吕布就认为曹操把兵埋伏在树林里,等着他呢,就退兵了。当天晚上,曹操的兵收完麦子回来了,曹操说:“明日吕布定会来烧树林,我们可以将兵马埋伏在城门外,包围吕布。”结果第二天,吕布果然来烧树林,曹操的兵马便在城外包围吕布,且打败了他。
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奸贼。那么,我就要说,曹操如果是个奸贼,那怎么能说他是“治世之能臣”呢?所以说,曹操还是忠于汉室的,曹操当初要冒着生命危险杀董卓,救活汉室;也是他,搬大兵救援汉献帝,大败李傕、郭汜、李乐三贼,匡扶汉室,并且他没有篡汉之心,只是称王罢了,他的“魏武帝”的名讳是他的儿子曹丕追封的。
我们说曹操是政治家,是因为他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出兵,使各地响应,他本人也是称自己为汉朝丞相,结果使许多当时的有名的人物响应,比如:司马懿、司马昭、张辽、徐晃、李典、乐进、典伟、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等等。
曹操他惜才,比如说官渡之战过后,沮授成为了阶下囚,按照常规,应该杀了的,但曹操却劝降,并且要以泪水打动沮授,虽然说后来没有成功,但是这还是能体现出曹操惜才。
曹操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官渡之战时,袁绍的手下写了一篇侮辱曹操以及曹操祖上的檄文,袁绍在官渡被打败后,那个人就被曹操抓了,曹操怒气冲冲地说:“你侮辱我,我不介意,但是,你凭什么要侮辱我的祖宗!”我本以为曹操要杀了那个人,但是曹操却让那个人当着大家获的面,读那篇檄文,曹操的手下都劝曹操:“丞相,这不可呀!”可曹操却偏让那个人读,这便是曹操的独特之处了。
曹操他还惜才。在官渡之战中,原本袁绍的谋士的许攸来投降曹操,曹操却不计前嫌,且赤脚相迎。曹操堂堂一个丞相,却要赤脚相迎区区一个谋士,这曲不是惜才吗?岂不是尊重游谋略的人吗?
对于曹操,易中天教授还对他有一个评价,那就是:胜利归功于他人,失败归责于自己。这样的人,不值得尊重吗?不值得赞赏吗?所以,我们应对曹操这个人另眼相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三):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这本书里有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三结义;有魏、蜀、吴的政治斗争;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有“借东风”、“空城计”等精彩生动的故事,总是回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家喻户晓的英雄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喜欢的就是其中的两位英雄——刘备和诸葛亮。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 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他不仅善于用计,而且用兵如神。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归晋,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现了群雄逐鹿、斗志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黄盖、吕布、袁绍、徐庶、董卓、姜魏、阿斗等人物。也学到了不少三国成语如:七步成诗、三顾茅庐、锦囊妙计、单刀赴会、七擒七纵、不出所料、初出茅庐、危在旦夕、名不虚传、屈指可数、对酒当歌、呼风唤雨、乐不思蜀、横槊赋诗、赔了夫人又折兵、刮目相看、代人捉刀、言过其实等。还知道了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如:美人计、苦肉计、声东击西、连环计、空城计、反间计等。又学到了一些歇后语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阿斗的江山------白送、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吕布戏貂禅------上了别人的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阿斗------扶不起、关羽放曹操------念旧情、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张飞的病------吃药没用、张飞卖铁锤------人硬货丁当、董卓进京------不怀好意、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蒋干盗书------上了大当、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黄忠出阵------不服老、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

我特别爱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五):

读完《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三国演义,我仿佛刚从古代回来,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好像活了一样为我演义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读完后,我在想:如果我是刘备,我不会让关羽守荆州,而会让马超守荆州;我是曹操,就不会让典韦守城,不会走华容道;我是孙权,就不会一开始和刘备结盟;如果我是董卓,就不会那么相信吕布;我是孟获,就不会归顺蜀国;我是陈宫,就不会跟随吕布.历史改变了这么多人的命运,述说了这么多刀光剑影的故事,可见历史是无情的,是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它有时很残忍,有时很温和,有时很平静,有时又破烂起伏……它让我们知道了战火纷飞,知道了无家可归,知道了走投无路的感受,知道了那些鲜活的人物是为何刻骨铭心,是怎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足迹……这一个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引导下走完他们漫漫的人生路.
我喜欢《三国演义》,喜欢那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更爱上那扣人心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六):

《三国演义》、《水浒传》读后感,要联系实际!

很高兴为您解答.
三国演义读后感
寒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书看完了,但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久久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宁死也不忍心抛弃百姓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关羽,英勇刚正的张飞,乐不思蜀的刘蝉……
最让我佩服和喜欢的便是诸葛亮了.在《空城计》中,当曹兵15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城里只有两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挡的过?情况紧急,但诸葛亮情急之下计谋就来了:他大开城门,让仅有的士兵都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悠闲地扫地,而他本人则登上城墙,平静地弹起琴来.曹军被城里人们的若无其事和诸葛亮的轻松悠闲给镇住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为城中会有很多大军,不然15万大军来了还这么优哉游哉,便迅速带领军队撤退了……诸葛亮擦去额头的冷汗,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空城计吓退15万大军!诸葛亮心里十万火急,还要装作轻松悠闲地弹琴,不被敌军看出破绽,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冷静啊!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曹操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却毫不在意:“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还有一次刘备犯了同样的错误,否则,也不会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互视为敌,还不是让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其实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毛泽东曾经就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名著就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自己合成的,水浒暂时没有,请谅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七):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读后感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论的:魏延这个计划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汉人民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H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假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跟乐毅从来没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从来是管、晏,管仲跟晏婴,就是陈寿的评也说诸葛亮是“管、萧之流亚也”.这重点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萧何.乐毅跟管仲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清朝末年的俞曲园对此有一种解释,他说是针对汉室而言的.假如说汉室存在他,就当管仲来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假如说,汉朝灭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幸,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二、有关《隆中对》问题
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当时刘备去访问他,“谘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他当时的形势,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是不可与争的,兵多势重;孙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的,并不是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这样一个对策,后来是这样的发展,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三、有关孟获问题
孟获后来在蜀汉充当了御史中丞,当了朝丞.看来孟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是有文化的,所以他当御史中丞,是文官.
四、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御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是以蜀汉为正统.
五、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措施不多.当时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民贫国虚,唯仰锦耳.”可见得巴蜀还是比较穷的,他靠锦官城在那里织锦外销,锦远销到曹魏,远销到吴国,这是他的财政方面一个很大的收益.提倡手工业,另外他也兴修水利,此外措施没有.
六、有关诸葛亮“北伐”问题
有人说(北伐)是以攻为守,他要守巴蜀,先进攻汉中,以攻为守.有人这样将,这样讲其实我看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意图,曹魏当时主要是对付吴,而不是对蜀,他的重兵当时都在淮南.他要对付孙吴.所以当秭归战后,刘备病死,这时曹丕没有乘机攻蜀,相反地去准备进攻吴国.他们始终把吴国作为大敌.所以当诸葛亮大军南征时,曹魏没有乘这个时候去进攻.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三郡响应,这时候曹魏大为震动,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汉竟敢出兵,他自己并没有取蜀之意.说他以攻为守,应该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动.但是曹魏并没有攻蜀的意图.他要逐步进攻,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他绝不轻举妄动,他还是步步为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就这样.
诸葛亮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伟大的政治家.在他二十七、八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去找他.然后,他就作了非常有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把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作了很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然后西方怎么样.跟刘备建议取荆州,取巴蜀,然后三分天下,跟曹操、孙吴抗争,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全国的局势作出这样细致深入的分析,而且最后历史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按照诸葛亮所预见的情况发展下去,形成所谓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点上讲,我觉得诸葛亮一个年青的知识分子、一个年青的政治家能做到这样英明的预见,最后形成三国这种政治局面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从政治上讲.
另外一方面,他到四川、云南执行民族政策.“七擒孟获”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边的,而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把这事记录下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说,就说明有这种可能,也反映当时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情况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以心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以德服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跟少数民族搞好团结,长期和平共处下去,最后达到融合.他在四川立足,云南成为他很重要的后方,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还对他非常崇拜,非常敬爱,这不是偶然的.虽然“七擒孟获”是个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传说,反映一定的事实,特别是从千百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拜的情况,可以想象到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伟大见解跟实践结果的情况.
另外从军事方面来讲,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好像他不大能够打仗.蜀汉在战争方面不是太成功,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个人,恐怕跟它的地理情况,跟他手下的人才等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有一点应该看到,就是他几次出祁山北伐,实际上我看是一种以攻为守的办法,他这样攻并不是真正一定想要打到长安,打到洛阳,但是出兵这种姿态,这种举动,就使得北方对他另眼看待,对他不放轻举妄动,这样就保住了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地方,所以把诸葛亮北伐看作一种战略,利用这个办法来维护住这个政权的立足点,维护他的地位,这样看也许更适合些.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现在一般都是从小说,戏剧方面传达过来的.我觉得是不是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究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格,老百姓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呢?我体会这是道家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一种“淡泊” 、“宁静”的想法.所以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采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特怔.可惜诸葛亮的著作今天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假的,不可靠的.我想,如果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可能会更多的流露一些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所以今后研究诸葛亮,我觉得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思想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当然现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当然是从小说、戏剧里边来的,这说明小说戏剧对于宣传历史人物,对于进行历史教育还是很有用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八):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3000字

就写刘备的成功经验吧,绝对原创
刘关张起事,刘备有个好出身,使起事有名,张飞有钱,打了兵器;关羽就得出力.因此每次打仗,都是关羽冲在前面,直到赵云来投才有所改变.只有一次例外,就是虎牢关前战吕布,如果关羽先上就歇了,这一次是张飞.
张飞的特点是矛非常长,这样的结果就是敌人不容易近身,另一个结果是不容易杀敌.因此张飞基本所有的战斗都是平手:许褚,马超,有名的没名的都是平手,吕布除外,因为吕布实在太厉害了.当阳桥那是纯扯淡,他刚张嘴就得被射成刺猬.
关羽主要靠偷袭,我怀疑藏了把小片刀,基本就是一刀,如果对手躲过了,基本就没什么危险了,杀个从未听说过的老蔡头,还得趁其人困马乏拖刀计.过五关斩六将纯粹瞎掰,守关主将死了还有参将,副将,牙将,参军,随便派人送个书信,都比关羽拖家带口快,下一关前用箭都射死了.就是曹操把他放了.
最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刘备在得卧龙前每战必败,得卧龙后依然是每战必败.描写的手法好比是下象棋:被人吃了个车不提,就提诸葛怎么吃了一个卒子.赤壁是周瑜打的,和孔明没关系.草船借箭也是扯淡,水战都用火箭.荆州是曹操故意留给刘备的,好鹬蚌相争.
诸葛亮的特点是口才好,能骗.蔡瑁张允没上当,刘棕估计是刘备给做的:曹操心胸开阔,放过不少死敌包括刘备关羽还有杀了典韦和他侄子的张XX,不会为难一个二世祖.西蜀就是诸葛出主意骗来的.
诸葛打过的唯一胜仗是七擒孟获,孟获是72洞主,山洞大家见过,也知道能住多少人,孟获手下也就3000人,诸葛是5万,5万对3千,想怎么擒就怎么擒.
马谡就是个替死鬼,那点老弱病残街亭无论守哪里都守不住,司马懿如果不是怕狡兔死走狗烹就下手了.
就是这样的乌合之众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也能和一代雄才曹相分庭抗礼.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九):

三国演义的人物读后感写那些人好?我写了刘备 关羽 张飞 曹操 诸葛亮 吕布 老师还让谢4个 写谁?

司马懿,陆逊,孙策,董卓,这几个挺好写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十):

求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不要抄的,自己写,每篇300字左右感想,

  2.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

http://m.zhuodaoren.com/yuwen928079/

推荐访问:三国演义读后赞扬曹操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读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总结 下一篇:客家家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