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2018-09-12 观后感 阅读: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共10篇)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讲述的是近五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的影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剧情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时代-荷兰的小国大业-英国的走向现代,工业先声-法国的激情岁月-德国的帝国春秋-日本的百年维新-沙俄的寻道图强-苏联的风云新途-美国的新国新梦,危局新政.每一个国家都视乎有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这是世界的发展,各国都通过革命的方式改革自己国家的社会性质,从古板,陈旧的封建制改革成为与资产阶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或改革成为与工人阶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最终都登上了现代化进程的道路.《大国崛起》这部大型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有两个内容一、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利处和危害.德意志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各民主国家之时,还处于欧洲中部的315各城邦的四分五裂之中,此地还成为欧洲其他各国的战场,民生四起,各城邦之间关税泛滥,\"假如你在柏林问\"这是哪里\"人们会回答\"这里是普鲁士\"假如你在维也纳问\"这是哪里\"他们会回答\"这是是奥地利\"究竟德意志在哪里?\"在多种情况下,德意志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乱世出英雄,铁血宰相俾斯麦出现是德国实现了统一,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正因为这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赶超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强国;使教育在全民得到了普及,让德意志民族响彻是世界.但大量的封建残余给世界带来了二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初德国以武力拷打世界,但在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又带领的德意志民族以思想拷问世界,德意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一个实在的民族,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特别和日本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不仅要学习他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更要学习的那一种优秀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弊端,但我看到危局新政的时候,这是最令我激动和伤心的时候.20世纪2、30年代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是美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人们都无法预知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从美国开始,直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是有规律性的,都是以一而牵化的,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来调节的,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人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明,提高经济管理模式(唯利是图),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我认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重大举措.最后,我认为这九个国家,都不是大国,是强国,大国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相结合,不是武力侵略,也不是用思想侵略,而是把自己的优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传播给其他国家,使人们真正的进入和谐快乐的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二):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观后感《一》
  刚刚看了央视的《大国崛起》第六集之《帝国春秋》,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
  我这里想说的是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从德国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来看,它无疑就是想称霸世界,主宰所有民族,但是我们看到在当时民主及人权思想还远没普及的时代,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所有强大的国家或集权体所共有的吗?大到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小到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统一,都是一个集权体强大之后对周边范围内的征服和侵略,而被称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警察”美国,因为碍于“人权”、“民主”等问题,于是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表面君子背后小人的通过发动战争、干涉内政、布置军力等手段妄图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吗?因此,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评价只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作用不一样才对它们褒贬不一,而这些所谓的“历史作用”却也是不同民族和人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当然,这里要澄清的是我只是对这种自己强大之后的妄图主宰世界,或者希望能够实现对近邻的主权统治的愿望的一种理解,并不表示支持,更不是对其残忍的屠戮、虐杀、侮辱人类的行为表示丝毫的理解或赞同.
  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经常会从历史学家嘴里听到说,认为那些统一民族或者国家的国王、君主或政权,对于历史的前进起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进步,那么我就想知道了,如果哪个民族或国家统一了整个世界,是不是它就能够促进世界的融合和进步呢?这一点其实真的非常有趣,我们来继续看德国.在1804年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状态,又300多个小的邦国构成,彼此相互独立,最多时有6000多种货币,并且彼此之间征收高额关税,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当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促使德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俾斯麦的功绩也广为后世所称颂.之后的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希望能继续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开始发展世界大战,妄图将全世界统一,然而德国不但战败,而且他也广为后世所唾骂.都是“统一”,而结果及后人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确实比较有趣.
  也许有人会说这其实是民族性和地源性造成的,本来的德意志就是一个国家,它本来就有权统一,而称霸世界就是侵略别的国家.但我想说其实本来世界就是相对的,“大”与“小”,“高”与“矮”,“美”与“丑”就都是相对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是各自混战割据的情况,后来也都被秦朝统一,实行君主专制,为什么就不可能将其复制到“世界地图”上呢?
  可以设想有这样一天,外星人来侵略地球,整个地球面临被征服的危机,于是地球上的各个某个国家发动革命,统一了全世界,开始与外星球对抗.也许真的到了那一天,这个统一全世界、称霸地球的国家也一定会同样被全人类的后世所歌颂.
  又是一个“帝国春秋”!
  观后感《二》
  第三遍看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它是欧洲的后起之星,却是给世界历史添加最多浓重笔墨的国家.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分裂之痛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个个欧洲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拿破仑的那次袭击,更是加重了这种分裂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就连在德国最穷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这也就不奇怪,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政府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分裂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样的态度,也让德国复兴容易了许多.
  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统一后的德国又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德国是我除了祖国外第二个喜欢的国家,为了他的历史,他的品格,他的智慧,他的力量.
  片中,1990年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甚至有点想哭,我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国家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在异国他乡时,家乡就是自己的寄托,在夜深人静时,在孤独寂寞时最想的也是自己国家的人、事.所以,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幸福,和来之不易的心酸,不过是喜悦的心酸,在这种情绪下,看到人们举着德国的国旗欢呼时,就能感到那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就如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夜晚一样欢腾,不过后者还是没有前者的分量中.【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三):

请问,风力发电的前景如何?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是不是一定要去荒凉的风电场呀?风电机制造厂如何?

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未来的市场很大,而且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只要风力充足的地方就有风力电机的用武之地.不仅是荒凉的地方,还有沿海地区,山岭地区都是风电的理想安装地点.
风电机组的制造非常复杂,不仅要有较高的转换效率,还要解决并网使用,以及复杂气候环境的苛刻要求.你可以看一下中央台制作的《大国重器》,其中就有介绍我国大功率风电机组的专辑(具体哪一集我忘了).人生因为有梦想才会精彩,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四):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基础09康复2班程冉
曾经,有那样一段历史,它记录了一个个国家的崛起,它大气磅礴,给人以致命的吸引力;曾经有那样一段记忆,它见证了那些时代的故事,任时光流过,却仍然清晰,《大国崛起》读后感.
前言中曾提到: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和政治家呕心沥血去探寻其中的逻辑线索,产生了多少启迪今天的著述宏论和丰富实践.然而大国兴衰又是难有最终答案的难解之谜,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也由于世界在变化,历史在进步,不同国家兴衰的轨迹不可能简单的重复.
书中讲述了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先后具有典型代表的国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野心.
野心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必备因素.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不可能完成梦想;一个没有野心的组织,不可能发展壮大;一个没有野心的政权,不可能掌握一个国家的政治;而一个没有野心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葡萄牙以其不足10
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一度与西班牙瓜分整个地球;西班牙凭借伟大的地理发现,殖民美洲,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资本主义掌权的荷兰在17世纪时,发展贸易,成为了海上霸主.英国,这个小小岛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法兰西崛起命途多舛,最终却也成功.德意志的成长轨迹曲折,企图称雄欧洲,争霸世界.日本,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却是最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东方国家.广袤的俄罗斯帝国,好强争霸,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总难以被忽略.年轻的美国,经过阶级斗争,长时间占领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有些国家,他们的野心,在于争霸世界,有些国家的野心则在于强大自己.不论选择哪个,都源于野心.
当然,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有他自己的特点,都有他不同的历史路线.
如葡萄牙,在与阿拉伯人的斗争中成长,由于地理的限制,出来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它途.为了寻求财富,葡萄牙不仅发展海上贸易,在现实面前,葡萄牙人能够认清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15世纪初,开始了海上探险,显示了葡萄牙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毅力,探险过程,失败是常有的,但并不是最终的结局,他们用自己的脚,画出了新的版图.
西班牙王室曾有250年的内部混乱,在女王伊莎贝拉的领导下国家走向正轨,新航道发现后,几经波折,西班牙王室与大陆重大发现者哥伦布签订了有名的《圣塔菲协议》.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他们二人的航线,帮助西班牙占领了许多殖民地,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西班牙统治者兼听多人意见,正确的用人,勇于开拓的许多优良品质,为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荷兰经过艰难困苦的过程走向独立.独立后,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并且荷兰崇尚和平,团结安定、自由.在殖民扩张中,它大发横财,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赚取了巨大的资本,但由于过度依赖海上贸易,发展后预不足,荷兰的发展贵在抓住机遇,但在此同时,更应全面发展才不易衰落.
英国,由大量入侵者形成英国的民族,在风雨中磨练.英格兰王国的君王身上流淌着好斗天性的血液,尽可能的开疆拓土和扩充势力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段无所作为的岁月里,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从未中断,反而日益增强,英国积聚着再崛起欧洲大陆的力量.16世纪末,西班牙企图占领英国,在危急关头,英格兰民族镇静自信,出奇制胜.英国革命发生,民主政治建立,英国逐渐成为世纪的中心.
法国,经历封建割据,又走向政治统一.法国的领土及疆界处于不断变动中,考虑到法国国土的广大,宗教信仰的多样,民族有名的不团结,法国的统一是一个奇迹.法国的历史上,许多人以国家至上,经过战争或革命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不断的提高.
德国和日本是给全世界人民留下阴影的两个国家.但他们的发展却不容小觑.德国生存于强国中央,环境极为恶劣,由于历史上战争不断,造就了德意志民族坚韧和善战的特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令人佩服的.而作为中国的学生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和融合是多方面的、长期的过程,只不过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农牧业、轻工业和海运为中心,推行经济建设、发展重工业为主的模式,强兵富国,只不过后来走上侵略道路.
俄罗斯,从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到建立俄国,创下世界的版图,可以看出他们的勇敢.18世纪,彼得大帝开明的思想和亲力亲为的改革作风,打破落后关键的束缚,唤起了压抑很久的民族自尊和自强意识,促进了俄国的崛起,不论是沙皇、苏联还是俄罗斯,它总有着傲人的光彩.
美国在英国殖民后,13快殖民地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独立战争到内战,美国一步一步的崛起.聪明的美国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优越的地位.世界战争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为今天的霸主地位提供了保障.
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九国的崛起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很多可以学习和参考的地方,每个国家却在不断探索,发崛总结,以顺应世界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大国崛起》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五):

,大国崛起第五集观后感,300字左右

法 国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六):

求《大国崛起》德国篇,观后感!
德国崛起对中国又什么启示!九百字左右,写的好的还会加分!

  观后感《一》
  刚刚看了央视的《大国崛起》第六集之《帝国春秋》,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
  我这里想说的是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从德国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来看,它无疑就是想称霸世界,主宰所有民族,但是我们看到在当时民主及人权思想还远没普及的时代,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所有强大的国家或集权体所共有的吗?大到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小到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统一,都是一个集权体强大之后对周边范围内的征服和侵略,而被称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警察”美国,因为碍于“人权”、“民主”等问题,于是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表面君子背后小人的通过发动战争、干涉内政、布置军力等手段妄图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吗?因此,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评价只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作用不一样才对它们褒贬不一,而这些所谓的“历史作用”却也是不同民族和人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当然,这里要澄清的是我只是对这种自己强大之后的妄图主宰世界,或者希望能够实现对近邻的主权统治的愿望的一种理解,并不表示支持,更不是对其残忍的屠戮、虐杀、侮辱人类的行为表示丝毫的理解或赞同.
  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经常会从历史学家嘴里听到说,认为那些统一民族或者国家的国王、君主或政权,对于历史的前进起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进步,那么我就想知道了,如果哪个民族或国家统一了整个世界,是不是它就能够促进世界的融合和进步呢?这一点其实真的非常有趣,我们来继续看德国.在1804年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状态,又300多个小的邦国构成,彼此相互独立,最多时有6000多种货币,并且彼此之间征收高额关税,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当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促使德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俾斯麦的功绩也广为后世所称颂.之后的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希望能继续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开始发展世界大战,妄图将全世界统一,然而德国不但战败,而且他也广为后世所唾骂.都是“统一”,而结果及后人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确实比较有趣.
  也许有人会说这其实是民族性和地源性造成的,本来的德意志就是一个国家,它本来就有权统一,而称霸世界就是侵略别的国家.但我想说其实本来世界就是相对的,“大”与“小”,“高”与“矮”,“美”与“丑”就都是相对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是各自混战割据的情况,后来也都被秦朝统一,实行君主专制,为什么就不可能将其复制到“世界地图”上呢?
  可以设想有这样一天,外星人来侵略地球,整个地球面临被征服的危机,于是地球上的各个某个国家发动革命,统一了全世界,开始与外星球对抗.也许真的到了那一天,这个统一全世界、称霸地球的国家也一定会同样被全人类的后世所歌颂.
  又是一个“帝国春秋”!
  观后感《二》
  第三遍看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它是欧洲的后起之星,却是给世界历史添加最多浓重笔墨的国家.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分裂之痛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个个欧洲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拿破仑的那次袭击,更是加重了这种分裂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就连在德国最穷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这也就不奇怪,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政府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分裂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样的态度,也让德国复兴容易了许多.
  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统一后的德国又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德国是我除了祖国外第二个喜欢的国家,为了他的历史,他的品格,他的智慧,他的力量.
  片中,1990年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甚至有点想哭,我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国家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在异国他乡时,家乡就是自己的寄托,在夜深人静时,在孤独寂寞时最想的也是自己国家的人、事.所以,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幸福,和来之不易的心酸,不过是喜悦的心酸,在这种情绪下,看到人们举着德国的国旗欢呼时,就能感到那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就如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夜晚一样欢腾,不过后者还是没有前者的分量中.
  出处: http://bbs.suiyuewenxue.com/read.php?tid=7676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七):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一位大明名将,带领一支军队,令千万猖狂一时的倭寇胆战心惊,他就是戚继光,他带领戚家军奋力抵抗倭寇,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他不图名利,呕心沥血,只为天下太平,是什么支撑着他?是勇气,是魄力,是一腔热血,是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华民族一位位先烈用血与汗打拼下来的.那广阔的田野,曾是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曾亲眼目睹一场场战争.先烈们勇敢地牺牲,为的是未来的子孙能够平静地生活,为的是捍卫华夏儿女的尊严!百家讲坛观后感 为什么一次次外强侵犯中国,一次次被击退?因为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有更崇高的国魂,它坚不可摧,百折不挠!因为我们的的尊严比任何财富都珍贵,永远不能受到污辱!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挺身而立,汶川、玉树大地震,我们用坚强的信念,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我们没有倒下!舟曲洪灾,我们又一次勇敢面对,中国没有向困难低头.百家讲坛观后感 华夏儿女的拳拳赤子之情,炎黄子孙的国魂,像生命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泯灭.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百家讲坛观后感 满意答案2: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身在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全才的军人,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十四世纪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1555年,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这支四千多人的新军,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精通战法,军纪严明,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支战船,大举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全捷,全歼敌人.从此倭寇闻风丧胆.因为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得到升迁,转战到福建.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八):

观后感或者读后感,要从历史角度,题目进来详看
明朝那些事儿,万里五十年,易中天品三国,帝国的终结,大国崛起,大国的兴衰,大国复兴之路,20世纪的美国,大国衰落之鉴,史记,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必须是从历史角度不是文学角度,字数800到1500之间

“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几年前我读《清史稿》,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极深.有一天顺治帝问他的大臣: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哪一个皇帝更优秀?一个大臣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帝不赞同,他说:“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可见制度的影响力甚至要远胜于个人魅力.

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

秦始皇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且不说地处偏远之地的小小秦国自从有了商鞅变法,国力就日渐强大,终于在他手上一举荡平了东方六国.不仅如此,在短短的几年中,秦军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弯弓而抱怨”.当时中国国力之强盛,在泱泱华夏历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有.秦始皇行的这套帝国制度,就是到了两千多年后,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来到中国,也对康熙皇帝领导下它的完美无暇摩顶伏拜,写了大量赞美和歌颂中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可令人不解的是,仅仅只是又过了两百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这样一个看似强大且合理的帝国制度竟全线崩溃,轰然瘫塌,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易中天以他的视角解读了帝国制度的兴衰荣辱,阐述了一个政治制度从成长到成熟,再转为衰败的过程.与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以文化传承来解读政治制度的变迁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以技术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政治制度的困境不同,易中天把制度视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有出生,有成长,有成熟,有衰老,几乎是从另一个方面重新阐述了伊查克.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如果把国家也比作一个组织,两人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意义.

借鉴一:新制度的确立必须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与人一样,制度的幼年期总是需要特别加以呵护的.一种新制度的出现最初往往会有很多反覆,必须经过多次尝试、比较、调整才能最终确立下来.这中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可或缺.因为真理很多时候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制度背后一旦没有了强力的推动,它必然会被旧的习惯所湮没,从而导致革新求变之风渐消,因循守旧之习日炽.商鞅在变法时说“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王安石在变法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都是为了确立当权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对于确立一种新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所遇到的阻力可能会远远超出原先的设想,而新制度发挥作用又难免需要一定过程.如果不去扶植、去推动它,新制度就很容易夭折.事实上商鞅死后,他的改革差一点被废,如果不是秦惠王以及后世的君主继续推行新法,秦国是不可能日渐强大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历代秦君近乎接力般对新法的大力支持,秦国才做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充分发挥出了新制度的威力.

借鉴二:制度必须与合适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最好地发挥效用.

轰轰烈烈的秦王朝在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中灭亡了,秦始皇所设想的万世基业在他死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一种新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何以如此脆弱?答案其实很简单:制度并不能包揽一切.易中天在书中总结秦亡的原因是“失之在政,不在于制”(他引用了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观点).秦顺应了历史潮流,却没有满足人民需求,在整个制度的运作上充满了血腥暴力,于是秦亡了;而汉仅仅是把“硬打压”变成“软控制”,整个局面竟为之一变,出现了文景之治.这足以说明制度需要合适的文化来辅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旧文化是压制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对旧文化是引导的.这种引导最终使儒家文化凸显出来,成为支持帝国制度的精神支柱,使这套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原理在企业中一样适用.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只是去确立一些规章制度而不去主动构建适应这种制度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制度要么成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要么就是这种制度在强制施行过程被多数人所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

借鉴三: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何况外界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相对完美的制度明天未必一样完美,所以制度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还是以帝国制度为例,两千多年间,它的修修补补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易中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帝国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虽然易中天认为“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这与钱穆的看法极为相似),但完善制度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一种新制度可以完全替代旧制度的情况下,对原有制度的不断补充完善就是组织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制度条文完全脱离了实践,或者是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有关人员就应该勇于变更相应的制度,努力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臻于完善,这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现另一种制度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时,甚至要不惜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才是一个企业永葆青春的秘诀.

借鉴四:制度变革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国历史上堪称比较重大、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制度变革主要有商鞅变法、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除第一项变法成功之外,后两项变法最终都失败了.为什么明明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变法却最终没有能够成功?易中天解释为“王朝已走投无路,帝国已病入膏肓.”这显然是过于悲观了.事实上,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改革者缺乏耐心和试验.王安石和康有为欲效法商鞅,依靠政府领导的强力来推行新法,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缺乏相应灵活的措施,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任何制度的大变革都必须要先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新制度到底好在哪里?这就要求新制度在全面实施之前必须通过充分的验证,先让一小部分人体会到新制度的魅力,再影响更多的人,最后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着才给予全面实施.而要做到这一点,改革者的耐心和技巧必不可少.虽然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依靠领导的权力强行推动,改革也可能获得成功(如秦国),但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商鞅的车裂结局就是证明).只有推动改革者拥有了耐心,懂得去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推动改革的力量越来越大,改革的基础才能更牢固,也更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借鉴五:抱残守缺,组织将与制度一起埋葬.

戊戌变法失败了,与它一起埋葬的还有整个清王朝.尽管这个王朝如易中天所说无宦官擅权(如明),无外戚乱政(如汉),无山河破碎(如晋),无藩镇割据(如唐),无王纲解纽(如隋),无民不聊生(如秦),也没有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如宋),它的皇帝整体素质也如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所说是比较高的,但最终没有人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易中天说,大清的民心之失不失在政治而失在制度,因为它没有能力进行自我革新,这是有道理的.机会一纵即逝,如果一个组织在制度出现问题时始终抱以敷衍的态度,对改革能拖就拖,以为袖手无为就能令矛盾自解,问题就只会越拖越大,最终成为这个组织的致命伤.现实中,我们也知道身边有很多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们中的多数都是因为企业内部因循守旧、暮气沉沉,最后,该淘汰的旧制度终于还是免不了被淘汰,不幸与它一起被淘汰的还有那个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辉煌和所有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员工.

结束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延续了他在《帝国的惆怅》里一贯的悲观主调,认为“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易中天在书中的思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任何一个制度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能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就不打针也不吃药.在这方面,悲天悯人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只能是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解决.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近代中国的衰落实际上是历史上多次改革不彻底或者不成功而造成的后遗症,这当然不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改革就一定不能成功,事实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来促进文化的变迁反而能推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无论是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对待制度改革都一定要慎重,我们不仅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耐心.而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些,并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调整,我们才有信心断言,我们的这个组织终能焕发出它最璀璨的光芒.【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九):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怎么写

看过大国崛起之日本百年维新,感想颇深.知道原来自己是那么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就在不远的一
百五年前日本还曾把中国奉为老师来学习效仿,然而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在短短百年的历史舞台上就发生了如此的巨变呢
?正如片子里所讲今天我们应该去了解分析的是到底是什么在主宰这个国家的激荡如海潮的命运呢?到底是什么让日本
民族由原来的被侵略统治转而经历了自主,扩张战争再到因战败而生灵涂炭进而再度崛起?
在1853年,美国为了打开东方市场派出舰队去侵略日本,而当时的日本正在经历着200多年以来的闭关锁国,当他
们看到了一直奉为老师的中国也一样被西方列强所打败,他们就认识到了对手的强大从而以不加任何干预的欢迎态度让
美国打开了自己的国门.此后西方的先进技术给日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意识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跟国际
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差距.15年以后,日本内部发生变革,实权落到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时代,是日本实行
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新政府出台实行了了许多重大的财政政策.继而就在1871年,政府出资让几乎一半的政府高层人员
组成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此次出行的行为改变了整个日本的思想甚至是日本国的发展.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
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甚至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
的考察实录.此次出行的最高领导阶层甚至下决心要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他们由此认识
到了商业对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并且下定决心要向德国学习他们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待到回国以后
日本最先开始官办缫丝场从国外进口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技师.并且想了办法让招来日本的工人来进厂工作并且
制成了日本第一件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接着而来的是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
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工资均比政府官员高许多倍.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在
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政府还着力扶植民间企业,其中代表有很著名的三菱企业.
除此之外,日本不仅仅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也开始了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 还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仿
照欧美街市.然而就在此时,如此简单而便捷迅速的拿来主义的改革也带来不公平的弊端,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
激化.就在1889年02月11日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一个宪法表面上的多党制,而实际上的天
皇制的宪法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将要对外扩张、对内宣扬的军国主义的走向.在当时这个宪法使得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冲击以及变革,日本开始普及教育,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
受过教育.而在交通方面,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一千倍缩小为不到四倍.但是日本不仅仅是要
迅速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成为经济崛起国之一,他们并且想要去用最快的速度去赶超目标成为世界强国.就在19世纪末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
明国家共进退.”日本加入了西方列强的无力掠夺的行列.整个的国家的强国战略就从维新变革而变成了对外的扩张,
从战争中获取利益促进自己国的发展.连年的对外武力侵占与掠夺,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日本也正如此前
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
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然而在看似毁灭的同时,没人会料到,日本竟会在短短的20多年
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的再次崛起,连续20年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均9%以上.就其根本原因,战败后的日本虽然环境
恶劣,物质匮乏,但是经过了百年的维新变革,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科学技术和大量的科技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日本在疯狂的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给自己国家的软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越是这样物质的匮乏就越是能够激发日
本人富强本国的意志与精神.
正是在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今
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是正如片子中所讲:对内,不仅仅要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也要给世界带
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经过百年的沉浮他们表现出了相当惊人的
坚韧,他们的不放弃,不甘落于人后的上进精神,以及永远相信自己的自信,还有他们民族所具有的出色的模仿能力和
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是永远值得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我们值得肯定跟学习的.当我们感叹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
里的小岛国,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只顾着批评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侵略扩展的罪行累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
真正的去分析了使日本真正崛起的内在原因,同样在我们身上所缺少的是不是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品质呢.虽然
我们做不到某些日本人盲目的崇拜西方进步的精神,像他们那样甚至提议都去和西方人通婚,达到改变整个儿民族的人
种和基因,我们做不到极端到几乎摒弃本国传统文化的膜拜西方,因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国家的五千载历史,我们有着
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我们不会做出完全否定自己文化否定自己的方向甚至去否定历史过去的事情,但是他们取
长补短极力迅速发展自己完善自身的精神是绝对值得我们去肯定的,甚至在种程度上我们要以他们为老师去学习他们身
上的团结跟进取.
此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比例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个国家的重视方向,日本为了普及本国的文化教育,付
出了很多成本,当然很大程度上我们也都看到了他们的成果.在大国之崛起中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
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很大部分都是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曾经日本的领导人在一次讲说中说道,日本国土小掌握的
资源少,所能开发跟利用的只有人脑,智慧是他们的无限财富.日本人自我要求非常高,做事情精益求精,他们认为只
要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可以更快的去做得和他们一样好,他们身上的那种上进的精神和永远的危机感是身为邻国的
我们需要自叹不如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肯定日本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其中的利弊以及看到发展前景.正如一
位研究日本文化的学家所说,看到日本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日本文化就是类似洋葱头的文化,当我们试图去发
现探索日本文化内核的时候,我们一层一层的去拨开他们表面上学习引进的外国文化,最终洋葱的每一层都不是他具有
本身特色的属于自己民族文化核心,最终剥掉洋葱头的外皮其实质什么都不剩下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人的模仿学习能力
无容置疑的出色,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加越加重视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可以争取到更大
的利润,知识产权才是真正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不去盲目的肯定日本国的崛起,我们不去提倡盲目学习模仿,我们不
去做许多没有经过自己分析创造的事情,因为单纯进口来的拿来主义,迟早会在附加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显现出来水
土不服.
看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要知道了解到那段过去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要从历史中学习到现实的意义,将知
识运用到实际.我们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我们不仅仅要常常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完善自
己,更要适时的了解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变动格局,在世界变迁的浪潮中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断的开发自己,不断的
超越自己的目标,国家的兴盛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肩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摒弃落后错误的思想,继承发扬本国优良传
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辨别能力,我们做好踏实稳定的准备,我们泱泱大国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变得不一样,所以
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并且这些我们可以做到的才是一个大国真正能够实现提高发展的基础根本.我们每个大学生都
不仅仅要为个人的理想人生而去努力,并且要为整儿民族的进步而去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而去勤勉奋斗!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十):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作文

在大洋彼岸,存在着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它的经济发达,适合旅游,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贵族气息,吸引着许多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国崛起》英国篇,看过之后,我越发的对这个“日不落帝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一个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岛国,他却有勇气对抗当时的海上帝国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这个国家,而她的子民也没有让她失望,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崛起!

“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累积成为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后,查理一世即位也没有荒废。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本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时,英国已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朝时无法想象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领着世界走向新时代。从此,世界人民开始走向工业革命化道路。

英国除了在经济上引领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改革,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http://m.zhuodaoren.com/yuwen874765/

推荐访问: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集观后感

观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大国重器第八集观后感 下一篇:大国重器第四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