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观后感

2016-04-06 观后感 阅读:

周恩来观后感篇一
《周恩来影片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

12护理2班 刘 芳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组织观看了《周恩来》这部电影。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部感人的电影,这部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日理万机,还要抱病工作的感人场面。一场场、一幕幕,都表现出了周总理那种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1963年,河北省邢台市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许多当地居民无家可归。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到灾区看望人民。周总理这种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有一次,周总理在当地群众家里吃晚饭,当碗底还剩下一点点的粥时,他便用筷子把粥刮下再吃进去。看了这一场面,我感到非常的惭愧。平时,我非常挑食,有的时候,菜炒得太淡了我就不吃;饭煮的太硬了,我就倒掉。要知道,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在国庆25周年联欢时,周总理身患重病,住在医院里,但他还要坚持出席会议。当他离开医院时,还把病房里的电灯一盏一盏地关掉,周总理多么爱惜国家资源,多么勤俭节约啊!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含苞未放的花朵,作为医技后续人员,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医学技能;苦练医学本领,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和医疗贡献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周恩来观后感篇二
《《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

纪录片观后感

zhang

2011/4/18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于天下而不自私,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赢得世人敬仰, 并将激励和鞭策我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录片《周恩来》观后感

可能,在很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的人的心里,完人几乎是很少的;在我的心里,唯一能称之完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总理是很大,但是总理也是有任选的。这个时代有李总理,几年过后就是朱总理,可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周总理却是独一无二的。周恩来观后感

如果你想知道世人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建国英雄之一的周恩来总理,我想当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总理,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周恩来曾这样对别人说:“天下安,注意相。”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家的人民需要“相”来建立一个和平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周恩来总理正是人们需要的好总理,他始终如一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彻底贯彻者,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然,忠并不等于愚忠。总理在处理事情中总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对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

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欲望不是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越好的。当我们的欲望一一满足后,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长久的无助和无聊。为什么不能清心寡欲一点?使得自己有所不能得,有所禁忌,有神秘感。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追求的勇气,才有距离之美,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否则,我们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轻,比重更难承担,而一旦无法解决,人们陷入茫然,就真的是没有归路了。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于天下而不自私,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赢得世人敬仰, 并将激励和鞭策我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恩来观后感篇三
《周恩来家规观后感3篇》

  周恩来家规观后感1

  为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学习“三严三实”、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增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效,2015年8月4日上午,贤官镇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村三大员在该镇301会议室集中观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教育片。

  通过观看教育片,与会人员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践行好周恩来总理“三严三实”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自觉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严守纪律和规矩,以周总理“十条家规”为标杆,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制定家规。全镇党员干部做到踏实干事、廉洁从政,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该镇党建工作水平。

  周恩来家规观后感2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我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周恩来家规观后感3

  平等对人、以诚待人、尊重别人,是周恩来总理一生坚持的做人操守与道德修养,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反省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作风;周恩来还定下了十条家规,要求自己和亲属们不允许请客送礼、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道德情怀,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坚持。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我们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恩来观后感篇四
《周恩来家风观后感3篇》

  周恩来家风观后感1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来之际,本社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她感慨地说:伯父周恩来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对我们亲属后代,在工作上生活上要求又很严很严,伯父常说,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能搞封建主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要自我奋斗,一切靠自己,不能依赖家庭。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周恩来家风观后感2周恩来观后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生活朴素、勤俭,工作不辞劳苦形象一直烙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心灵上,一代伟人在我们心里是那么的完美,他用生命撰写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深处,却始终要求不能特殊对待自己,当看到还有如此的“十条家规”,心里一点也不诧然,从“十条家规”中应该读出当代共产党员所缺乏的那些宝贵精神?

  周总理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亲人做起,决不让特权发生在家属与自己身上。总理订的十条家规,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腐朽灵魂,享乐主义膨胀,一些人把人民的辛苦纳税钱铺张浪费,挥霍成风。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却盖着豪华办公楼,一个只是吃饭的食堂却修建的极其豪华,配备KTV等娱乐设备,开着公车办着私事,诸如此类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总理“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望时刻照醒广大党员干部,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端正作风。更是告诫公职人员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周总理的故事数之不尽,耳熟能详的有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夜乘公交微服私访等,其中都能学习到很多优良的工作作风与崇高的个人修养,而“十条家规”也只是总理崇高品德一点体现,但从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的道理却会是受益匪浅。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周总理的故事勉戒自己。

  周恩来家风观后感3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再次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时,仍然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也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周恩来观后感篇五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4篇》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1

  9月23日上午9点,蓝天花园社区党员社工围坐在一起,观看2015年第三期“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

  平等对人、以诚待人、尊重别人,是周恩来总理一生坚持的做人操守与道德修养,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反省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作风;周恩来还定下了十条家规,要求自己和亲属们不允许请客送礼、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道德情怀,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坚持。

  全体党员社工在尹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认真学习、深刻反思,大家纷纷表态,要端正自己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做新时代的共产党人。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2

  为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学习“三严三实”、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增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效,8月4日上午,贤官镇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村三大员在该镇301会议室集中观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教育片。

  通过观看教育片,与会人员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践行好周恩来总理“三严三实”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自觉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严守纪律和规矩,以周总理“十条家规”为标杆,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制定家规。全镇党员干部做到踏实干事、廉洁从政,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该镇党建工作水平。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3

  为进一步将周恩来精神学习好、实践好、弘扬好,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入,10月16日下午,大阳沟社区第七网格支部召开《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讨论会,网格书记王忠华主持了此次会议,参加民主生活会的20多位党员参与讨论。

  党员朱昌顺说:“观看了《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让我深受教育。这部片子生动展示了周恩来严谨的家风家规,诠释了周恩来的严与实,周总理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模范。原本以为‘三严三实’教育,应该是对在职党员开展才更有教育意思,现在想来,自己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习总书记对全国党员开展‘三严三实’教育,真的意思深远。”

  网格副书记刘多说:“刚刚观看了《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感触较多,既然开展专题讨论,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这部片子让我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风范。在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方面,周总理堪称楷模。我们践行‘三严三实’就要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逾红线、守住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网格书记王忠华说:“‘三严三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学习上,关键是要运用到工作中去。我们要经常性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在自省中不断提高,看看哪些地方做得‘不严不实’的原因是什么、‘三严三实’要求差距在哪里,下次应该怎样去解决。《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对于我们基层党员学习践行‘三严三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4

  一直以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家规家风,都是敬仰有嘉,现在更多的是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周恩来观后感篇六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000字》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确实很感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字数在2000字左右。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000字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特别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情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面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己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己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推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000字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 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总理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相关文章:

1.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000字

2.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3篇

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600字3篇

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7篇(2)

5.《周恩来的严与实》观后感1000字以上

6.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7篇

周恩来观后感篇七
《《周恩来的严与实》观后感1000字以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的严与实》观后感,字数在1000字以上,共两篇。

  《周恩来的严与实》观后感1000字以上

  我观看了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严与实》。本片配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拍摄制作,采撷历史的片断与故事,展示了周恩来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生动诠释了周恩来的严与实。结合片中周总理的三句话,谈谈几点感悟。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句话道出了总理坚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坐标,是理想和意志的融合,是精神和品格的交汇。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人生才有根基,心灵才有家园,生活才有乐趣。我们要深刻认识教师的特殊身份,继而坚定理想信念。从学校到村小既是一个巨大跨越,也存在巨大的反差,到了艰苦的环境中,容易让一些人的精神垮掉,有无数的理想都不能坚持,而被世俗融化。我们必须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思想,有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住锻炼;从全面参与农村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要积极主动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把理想、信念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感到有许许多多的政策需要我们去研究,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让这一段经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达到磨砺心智的目的。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都要设想一下对立面,否则就容易片面”。这句话道出了总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只有实事求是了,才能让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权力有限,地位低微,但是更需要务实的精神。在村小一线工作,更需要懂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群众,做工作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应付形式,不能机械传达,而要深入广大村民,和村民学生融入成一片,真正听取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愿,及时发现群众的问题,主动解决他们的困难。帮助群众,服务村民,事无巨细,帮他们,帮他们化解矛盾也是帮助,甚至是一个微笑、一句招呼也是帮助。

周恩来观后感

  “到基层调研要‘真’,要防止别人把我们封锁起来”。这句话道出了总理真诚的为人处事原则。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与群众相处最基本的也是真诚,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真诚地与他们交流,真诚地对待他们的诉求。要从基层基础学习,尽快转变角色,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做一名普通的人,走出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与群众话发展,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用诚信取信于群众。群众反映的事项,能够办理的,尽快解决,不走弯路;暂时不能办理的,要和群众说清楚,不让群众误会。既为教师,就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真诚。

  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我们要以周恩来总理精神为镜,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工作,真诚友善做人,践行好“三严三实”,系好我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周恩来的严与实》观后感1000字以上

  认真看完《周恩来的严与实》宣教片,不知道什么时候眼泪从眼角滑落到了腮边,为周总理勤俭朴实、严于律己、踏实办事的一生而真诚地感动。回到办公室,备受感染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所以多年没有写过观后感的我,想写下点什么来纪念为我们党、为我们国家奉献了一生的好总理。

  回头想来,记得小学和初中语文课本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件珍贵的衬衫》和《温暖》中对普通群众的关怀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一夜的工作》中日理万机背后的勤勉与辛劳,《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

  周恩来身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严与实的高度统一。是啊,无论我们把理论搞得多高深严谨,关键还在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一点一滴中“严”起来、“实“起来,切不可把严与实当口号束之高阁。所以,从周总理“严实”的品质与现实某些所谓公仆的“严实”的缺失相对比来讲,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和真作为才是检验“严与松”、“实与虚”的唯一标准。

周恩来观后感  榜样力量的塑造与缺失的今昔对比

  从困苦与艰难中走来,方知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周总理从良好家境到出国求学,再到参加革命,再到新中国的建设,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但是每一步都充满信心。艰难中不是他感觉艰难,而是为了改变大众的艰难而勇往直前、挑战艰难的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磨砺与历练中,逐渐走上能救中国的道路,甘当绿叶,为党和国家做好每一件事情,将毕生的精力都扑在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道路上,鞠躬尽瘁,是全体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楷模。

  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国家机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己、为身边人立规矩,自我批评深刻,制定的《七条我的修养原则》、《十条家规》、《六条党员守则》近似苛责,即使身边最亲最爱的人一样不能逾越政治规矩的红线。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自己的亲属及身边的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感染旁人,让这种好的规矩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美谈,一直传扬至今。可从目前落马的高官来看,这种规矩和自身的约束不但没有,反倒利用这种身份的便利条件,夫妻间、父子间双簧式的表演,利用各种手段、人民赋予的权利等便利条件牟取利益,最终极大损害国家利益,个人受到法律的严惩,走向人生的牢笼。对自己子女的溺爱下不去手,对枕边风失去免疫力,这只能是自己没有对自身约束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稳坐在最强风暴的风眼之中,淡定自若地“谈政治”、“讲大局”,熟不知道身边的不正之风已经以强大的破坏力波及自己的行政轨迹。

  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周总理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就可以把各种炫耀、诱惑和职务之便牢牢用政治的封条封存起来,那是因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亲手建立了我们的党和国家,得知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难,制度的建立者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否则怎么服众;深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一切都要为人民服务,不能光想着自己,而是越是职务高,越要严要求,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而不是挥霍任性地使用权利,否则就会加速走向政治生涯的终结点,走向寸步难行的泥淖之地,走向万丈深渊,走向一去不复返的黑洞,留下的只有一片唏嘘与一个个反面教材,成为历史的尘埃,永远是被扫除的对象。

  一首歌的感动与两本书的珍藏往事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演唱了《绣金匾》,给了它新的解释,特别是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在2008年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大型音乐会上,80高龄的郭兰英再次用饱满真情的歌声诠释了这首歌,当笔者因缘巧合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和视频中泣不成声的郭老、受感动的现场嘉宾一样落下了热泪。赵朴初说的父母去世三年之后也就过了哀痛了,而他不是。为什么总理走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还在怀念他?为什么他没了8年之后才出生的我还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感到他的伟大?因为他把旧中国所有的苦难都装在了自己的肚子里,用尽身上每一个细胞去救助、温暖、感化、感染、号召每一个人,哪怕是生命最后的吼声。这也许就是一个纯粹、高尚、崇高的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永远会触痛人性善良的一面所致,这是一个拥有文明信仰精神的人类情感的代代相传,相信这种精神与情感的传递会连续不断地传下去,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精神财产和传家宝,我们不能丢,也丢不起。我坚信,多年之后,我们的后代还会继续学习他身上所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音容宛在,永世难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何时,家里多了两本《周恩来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说是两本,其实一本是黑白的,一本是彩色的,内容一模一样。父母文化水平很低,书到底从哪里来,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周总理是伟大领袖,我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包好了放在书架最里面藏了起来,去外地读初中临走之前,我带上了同学送我的礼物的同时,把这两本书放在了箱子下面,后来一直锁在我的书桌抽屉里。高中晚上学习累了,我拿出来看看,其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周总理拉小推车,那个姿势一看就是真用劲了,绝对不是偶遇扫大街、坐公交偶遇那么让人觉得很假。

  来山东上大学临走之前,我再三叮嘱我母亲要把包括这两本书在内的一摞别人谁都不许碰的宝贝要保管好。后来听说母亲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后放在了被垛里。去年过年回家,母亲把我留下的东西一样一样翻出来给我看,我又把这两本书翻了一遍,保存完好。当我问奶奶认识不的时候,她说:“周总理怎么不认识,原来咱家还有画像呢”。仅接受过两年启蒙教育的奶奶接着又把封面上的几个大字慢慢地念了一遍,还问我对不对。我当时就觉得,都未曾谋面,时间也过去这么多年了,几代人还记着周总理那光辉的一生,这不应该说这不是一个传奇。

  写到这,我想起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周总理骨灰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今天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纪念他,但是我坚信,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个位置来怀念他,学习他泰山一般雄伟的人生所坚守的信条,周总理将永远是我们任何工作的楷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真该内心深处真真正正地接受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见贤思齐,以周总理为榜样,不断完成当初入党宣誓时所讲誓词内容的心历路程。当我们身边周总理一样的为民人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时,我想,我们的最高理想终将会实现。

周恩来观后感篇八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600字以上》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由知名导演陈力执导,青年演员王艺禅、孙维民、牛犇 、何伟、陈创领衔主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600字以上

  9月9日上午,我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高三教师,我们也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了高考这个梦想,为了不会让学生有遗憾,所有老师去拼、去冲、去闯、去奋斗、去创造。暑假补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月考,我们三班这个集体也针对月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班主任刘繁青老师分析了暑假补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定位了一本二本的边缘生,各任课老师也积极给班主任献言纳策,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思想,都能全力以赴的为高考追梦!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我需要时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让自己在为学校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这才对得起我现在的工作,对得起我现在所要面对的学生,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走的更好!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推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600字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过程中,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中总理逐渐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最终找出工作的调整方向。

  影片描述,周总理在四昼夜的调研工作中,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各种艰苦环境,努力为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着“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

  影片中的各种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我看到了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情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质和优良作风。让我感到作为我党的一份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感和无比巨大的自豪感。

  通过影片的观看,我深感作为一名党员老师的责任重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师,不辜负学校的辛勤培养。

周恩来观后感

http://m.zhuodaoren.com/yuwen69444/

推荐访问: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纪念馆

观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郑义门观后感400字 下一篇: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惑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