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2017-04-20 读后感 阅读:

【篇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_1000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在讲授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其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细细想来,其中还是有很多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教书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但是对于雷夫来说,教书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是一位特殊的也很成功的外国老师说的,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样的。正如伊建立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老师,即可得到验证。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雷夫正是以他对教育无法比拟的热情将不足40平米的教室无限延伸,使得这里成为了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实验上,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而苦恼,眼里含着泪水。为了不让她掉队,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很专注,连头发烧着了都没有发觉…。

  其实这样的事可能很多老师也都能够做到,我真正感动的不是这个故事也不是插图,而是插图下面的那是几个字:”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也许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教学并不鲜见,也许一个教师为了工作而做出牺牲也实属正常,但是一个教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教学,并且将这种专注视为是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引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已经超越了这个单纯的职业,而将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变为了自己的信仰。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雷夫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一位可敬的教师楷模!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他天堂般的课堂、这间教室的不可思议确实是我看到了教育事业蕴含着无限潜能。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其实,教育也源于生活。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不过瘾?点击查看更多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二】:《第五十六号教室》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带着好奇,也带着任务,在酷热的暑假里,我开始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看着看着,竟然沉迷其中,有共鸣、有感慨、更多的是一些启示。不禁感叹,自己已经多久没有这样静心的,认真的完整的读完一本书。静静的坐那儿阅读,总是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恨不得马上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启示一:到底怎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雷夫先生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的确,雷夫老师在丛林学校从教以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付出120分的热忱,面对着来自贫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都是抱着同样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以独特的魅力使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阅读、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游。他甚至兼职几份工,为的是多挣一些去演奏会的费用。看着雷夫老师指定的“魔鬼式训练”日程表、“8法则”,学生的学习生活真的是充实而有意义,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对比自己的工作,每天似乎很忙,但比起雷夫老师的工作,真是小巫见大巫。对比自己的学生,他们和56号教室的学生雷同,也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小“移民”,他们的家庭也不富裕,他们的家长文化水平也不高。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工作很难,做一名好老师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一定要向雷夫老师那样:在工作中认真、坚持、有原则。其实我们生活中不缺乏这样的老师,在平吉小学的很多老师都像雷夫先生那样,在用心教着这些不起眼的学生。但是,在学生眼中,家长眼中的好老师的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荣誉。

启示二、信任班上的每位孩子。即使是犯错的孩子还是需要我们的支持,而非嘲弄。

书中我读出了信任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例如:我们答应学生表现好就带他们去春游,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取消;我们给学生说好了今天中午来学校后就听写、背书,结果自己因突然的原因却没有到。用雷夫的一句话来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雷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案例:一个年轻教师班里出现了一位邋遢的孩子,书包整天都是乱糟糟、脏兮兮的。为了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年轻教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这位学生的书包抖搂出来,并拿出相机拍照,扬言要在家长返校日公开,还说出了“谁那里有垃圾,就丢到这位同学的桌子上,反正他那里已经是垃圾桶了。”的话语。其结果是,家长十分的气愤,告到了校长处。最可悲的是当事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做的对,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指导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了。雷夫先生却认为“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是呀,大人拿出一些手段和恶语,是会吓着或唬着孩子的,但是这不是教孩子们学好,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怎样吓唬人,怎样用暴力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够让我们的班级和学校充满着“害怕”,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怎么会有效率,怎么会快乐,孩子们怎么能够主动的学习和生活呢?另外,害怕也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时难免的,尤其是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处理孩子们的错误呢?雷夫老师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不当行为的处罚,应该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例如一名学生在做实验时不当操作,教师就告知他离开座位停止实验,看其他同学实验,明天有机会再做。打棒球不按照规则,没有竞技精神的,雷夫老师也会让他们坐冷板凳。而不是,班里一人捣乱,其他所有同学都被株连不允许到操场上打球;没有写数学作业,就惩罚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下课不准离开自己的座位。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雷夫老师对班里一位不交作业的孩子的教育:丽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作业,并当着老师的面到处翻自己的书包和资料袋。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我们有时

可能就忍耐不住了,会大发雷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变成一位“大恶人”的形象。但是雷夫老师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这就是信任和不走捷径的教育。这也是没有害怕和榜样的教育。。

“我让他们知道,对掉球的队友大吼是自相矛盾的:大吼通常是因为想赢,然而羞辱队友只会让„犯错者‟更容易出错——他会爬不知道怎么打球才好。第56号教室的学生明白,善待出问题的球员不只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选择。” 善待队友,这是雷夫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可是,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信任感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没有嘲笑、抱怨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不担心犯错,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犯错,他们也会被谅解并且得到最好的帮助。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不仅队友需要善待,学生、孩子、伴侣、父母、朋友,都需要我们这样善待!这样,信任、温馨才会在我们之间蔓延。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启示三、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不是为老师练习。

“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我们的孩子,是在为老师学习吗?我们老师(包括我),常常为了能看到学生干净整洁的作业,就监督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

启示四、充满爱心,投入工作。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我们一直听到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找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在新的一学年里我要努力向雷夫学习,做一位时时处处充满爱心的老师,我坚信我能做到让自己和孩子们满意! 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

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

自己要坚强,才有资格期待学生不被挫折或失败击倒!只有自己勤奋不懈,才能要求学生努力用功!

【篇三】: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南街小学 张明军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我接触《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比较早,以前零星地有一些了解,很不连贯,通读它,则是近期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任职于洛杉矶霍巴特小学。他在这所小学的第56号教室任教快30年了,没有人能替代他。他深受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如着迷般地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仍不愿意离去。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我认为更应该说是“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是他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是他本人在孩子们心里所树立的榜样的力量感召了孩子们,是他谦逊的性格是孩子们愿意接近他、依靠他。

“奇迹”这个词用在雷夫〃艾斯奎斯的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他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的是,他能够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很具体地在工作中加以实行,把很空泛的说教变成身体力行的示范。举一个例子:

劳伦斯·科尔伯格这个人大家可能很陌生,(我也不熟悉,从百度上了解的。)他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是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成了“三个水平六个阶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段”,他对自己的理论的描述就很抽象,我念给大家听听:

一、前习俗水平,包括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包括中间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包括最后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听起来很抽象是吧?很抽象的东西容易让人头疼,如果不善于动脑思考,看了也就看了,不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指导作用。但是且看雷夫老师是怎么诠释这一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的,是如何把这个“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他只不过巧妙地把这六个阶段换了个说法,我也读来大家听听:(这在这本书的第14页,也就是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

1.我不想惹麻烦;(对应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我想要奖赏;(对应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我想取悦某人;(对应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4.我要遵守规则;(对应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5.我能体贴别人;(对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对应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我们看看,本来很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就这样被雷夫老师轻描淡写了,真是举重若轻啊。我认为这是一种功夫,一

种内力。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寻找第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雷夫老师才传早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30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他尊重孩子,善于赏识孩子,就像杜郎口中学那位质检主任王玉生老师所说的:“赏识教育是阳光,照到那里那里亮”。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就是在孩子们面前践行道德第六阶段的一个榜样,他以自己近30年的工作,证明了他就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我想我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抽象的理论,在我的脑海中怎么就会永远很抽象呢?我也应该像雷夫老师那样,动脑筋,用心动脑筋,用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心动脑筋,让抽象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然后在工作中去践行!然后,试着也创造几个奇迹!

【篇四】:《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有这样一间教室,被很多人看做是教育的奇迹;有这样的一个人,为众多的教育者所景仰;有这样的一本书,一出版就引起全球的热评,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为之感动。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寒假里,带着几分好奇、些许疑惑,我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却意外地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细细品读,心中充盈起感动、敬佩、震撼和惭愧„„我被太多的情绪紧紧包裹着,久久不能平复心情。雷夫老师对信念不懈的坚持,对工作忠诚的情感,对孩子们全心的爱意,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雷夫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传统教育理念下,人们奉行“严师出高徒”,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无数的老师故意在学生面前板起面孔,目的是让学生怕自己,树立起所谓的“威信”。为此,他们甚至在课堂上也听不得学生不同的声音。这种状态下,学生成了学习机器,因循守旧,失去灵性和创造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雷夫倡导“没有害怕的教育”“没有恐惧的教室”,他用另一种方式传达着比威严更有效的武器,那就是信任与爱的力量。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别人的爱,而孩子们的这份渴望更加强烈。为了消除班级中的恐惧,雷夫用生动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信任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与

真诚。学生丽莎的作业找不到了,雷夫老师用充分的信任让丽莎消除了恐惧,并且从此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学生艾伦在接受采访时说,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直到我听懂为止。500遍!这个数字让我震惊。是什么给予雷夫如此的耐心?是他对自己事业和学生的痴爱。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拥挤;有的会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决定着教室的尺度?”雷夫告诉我们,是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质,决定了教室的容量。一间教室,可以带给孩子很多,譬如超越时空的视野、独立思考的精神、明辨是非的力、谦逊勤奋的品格„„而这一切,正是来自于教室里那个肯将最深沉的爱奉献给孩子的人。雷夫教会了孩子们很多,但我感到最弥足珍贵的,是他教会了学生什么是爱。

他爱孩子,并用无私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爱,这爱不是自以为是的强制与给予,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当一个孩子,或者一群孩子,知道有人那么看重他们的每一点感受与进步,知有人愿意为他们的成长付出那么多,他们又怎能不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在组织孩子练习戏剧时,雷夫老师说:“在教育的领域里,戏剧本身不是重点——孩子们才是。”雷夫老师认为上台表演的应该是孩子,即使他们不完美。大人应到一边凉快去。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理念: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当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给予了他们多少帮助?当接受能力稍差的孩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只讲几遍就会烦燥起来。对比雷夫老师,我扪心自问:哪个孩子会喜欢大声喝斥自己的老师?当他再遇上困难时又怎会愿意向我请教?当我一次次地对学生大谈要“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的时候 ,这种空洞的说教又怎会得到孩子们的响应呢?雷夫老师说得对:“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这是雷夫老师最喜欢的一首诗。二十多年来,他如一个执着的行者坚定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他用坚持、坚守,用耐心、恒心,在平凡中创造了卓越,在平地里矗立起高度。捧读本书,把书中的一个个字眼融汇再融汇,雷夫老师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已然流淌为汩汩的甘泉,激荡着我沉寂已久的心灵。

谨记雷夫的教诲,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试着让学生像庄稼一样自由呼吸,在课堂里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创设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把信任和鼓励送给每一个学生。我爱孩子们,也让孩子们试着更加倍地爱我,因为懂得爱,所以才能感受到爱;因为付出爱,所以才会收获爱;因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为收获爱,所以才会加倍地付出,并有加倍的回报。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我也有一间教室,或许我不能像雷夫老师那般优秀,但我会用心学习雷夫的精神,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让我自己的教室大些、大些、再大些„„

【篇五】: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五十六号教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培育了太多太多的人才。然而,它的确是一个奇迹,但是,不是那间漏水而又破旧的教室的奇迹。奇迹,就发生在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心灵上。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说: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块玉石。的确,教师的义务就是对他们进行雕琢。教育的秘诀,不是让孩子去怕你,因为怕挨你的骂而做作业,认真地看书。或者讨你的欢喜,在你提问时,说不符合自己内心的话。有的时候,要做某一样东西时,你表面上、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却不屑一顾。这是一个亲身经历:

在学校里的日子,有些时候,最怕老师问的问题就是:今天的作业多不多?有些时候,因为这个问题,会左右为难很久很久。有些时候,明明可能要做到九点钟的作业,却说不多。我也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为了讨好老师吗?真的,太多时候是口是心非的。不是怕老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http://m.zhuodaoren.com/yuwen684730/

推荐访问:第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读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海燕高尔基读后感 下一篇:汪国真热爱生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