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采访读后感

2017-01-11 读后感 阅读:

儿子的采访读后感【一】:孩子你慢慢来 读后感

读书笔记——《孩子,你慢慢来》

中国海洋大学

13级 文化产业管理

王可欣 13140051033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在经过别人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温暖与感动,第二遍是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思考。那么就像题目直白表露出来的以及文章的开篇的小故事最后一句提到的,让我本能的想到了一个词,那就是“耐心”。

且不论如今这个浮躁又快节奏的社会下,母亲是多么急切的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连孩子自己都紧赶慢赶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就拿我身边的故事举例,我有一个00后的表妹,她居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现在已经在读初二,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补习,所有的课都提前学好,长到这么大就没有一个闲着的周末和假期,逢年过节也极少能腾出时间大家聚一聚,即使在我初三、高三期间都不曾忙成她那个样子。她现在如愿以偿的进了北京八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比我这么一个大学生都好。照这个状况发展下去我基本能肯定她的未来很有前途。可是生活不是只有这么光鲜亮丽的一面的,那些我们所看不到另一面却也是真真正正存在着的,比如她不得不放弃了她热爱的芭蕾,小小年纪就戴上了600度的眼镜,过于早熟使得她丧失了小孩子本应有的幼稚与天真,说起话来总是比我还深谙世事一般,从小就懂得竞争的压力,还会一本正经的说以后不想要孩子,太累。

她知道没有人会等她,她知道她必须咬着牙使劲跑在前面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被丢下,她不能慢慢来。

我是有些心疼他们这一代的孩子的,我想我不会羡慕她们光明的未来,因为我深知这个代价我承受不来。

龙应台带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这样一份耐心,我认为她是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她的孩子,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可笑,但反观现代社会,无论是母亲还是老师还是这个时代,他们做到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孩子们了吗?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到底是孩子们辜负了家长们的期望还是这个时代辜负了孩子们的童年。

初读这本书时我便被一下子吸引住了,没看明白的地方还读了好几遍,其中穿插的王爱莲的故事想必是龙应台在等待过程中的回忆吧,这个回忆有些残酷,有些黑暗,和她在阳光下安安静静地去等一个孩子扎蝴蝶结这个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正因为这样强烈的对比使得这种等待更珍贵更有必要。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故事从安安会说话延续开来„„一点一滴,琐碎的、细小的、被作者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勾勒拼凑。我想我可能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更多时候我是微笑着读这本书的,那些细微的小感动是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触太多就只能就其中印象深刻的某几点来谈一谈了。

给我最大影响力的就是龙应台对于那些儿童文学的新的见解,母亲总是想的很多,在孩子适合读什么这方面会更细致一些,也因而会发现那些过去我们常常忽略的东西。比如龙应台提到童话里的残酷与暴力,如《小红帽》里野狼被开膛

破肚;《白雪公主》短短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阿里巴巴四十大盗》39个强盗被女仆用热滚滚的油烫死。原来我从未想到这些层面,经她这么一说,我细细回顾那些幼时的童话故事惊奇的发现很多的故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想来也确实是毛骨悚然,比如《灰姑娘》里她的姐姐们为了穿上水晶鞋把脚后跟砍去;善良的三弟赢得公主,大哥二哥跳井自杀;美丽的小妹得到金钱和王子,丑陋的姐姐得到一头染满柏油永远也洗不掉的脏头发,然后痛苦的死去;残忍的后母和姐姐们为了自己的恶行被装进装满钉子和滚烫的猪油的木桶里滚下山去,等等诸如此类。因为恰好目前也在上儿童文学研究这门课,所以使得我对于给孩子看的童话故事到底适不适合给孩子看以及应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在课上找到答案。

“我每天还在想着那许多想做的事情。我想把最新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好好研究一下。我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东欧的当代文学,我还想大量地读当代大陆作家的小说,从北到南,一本一本读,然后写批评,一本一本批评。我还想旅行。和你一样,到大陆去。我想到西藏待两个月、陕北待一个月、东北待一个月。上海北京各待一个月。还想到内蒙古。还想到法国南部的小乡村,一村一村地走,一条河一条河地看。还想写一流的采访报道,以国家为题目,一国一国地写。用最活泼的方式深入写最枯燥的题目,把活生生的人带到读者眼前。还想制作电视节目,我想做一个欧洲系列,每一个国家做一小时的录影。还有就是出一系列孩子的书„„” 龙应台的老朋友来看她,聊到当初的生活理想生活计划她如是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你后悔吗?”“还好!”。读到这里我心里想的是作者应当还是不后悔的吧,即使她说这些理想的时候可能眼睛里闪着光,即使她很希望实现这些梦想,但是毕竟有失必 有得,放弃了什么又坚持了什么可能只有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有所感悟吧。“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现今社会,婆媳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我非常欣赏以及赞同文中婆婆与母亲对于丈夫与孩子这个问题的观念与方式。对于龙应台的丈夫,婆婆深知这个男人的过去属于做母亲的她,但现在的他却完全属于做妻子的龙应台。我想如果所有的婆婆都懂得此理的话,就不会出现两个人同时掉进水里你救谁这样愚蠢的问题了。对于孩子,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如果婆媳意见不统一最后总是要听婆婆的,因为婆婆地位尊贵,婴儿属于整个大家庭,是负传宗接代大任的长孙,而不单纯属于生他的女人。而在西方的家庭里,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婆婆很清楚的认知:宝宝首先是他母亲的儿子,其次才是我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永远知道决定还是在于做妈妈的。我喜欢这个方式,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经验不同、观念有异,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孩子的教养观念绝对是差异多于同意的。两代人同时争取对孩子的“主权”,冲突就避免不了。那么这个“主权”究竟应该给做母亲的,还是给做奶奶的呢?我相信母亲有天赋的权利,任何剥夺母亲生、养权利的制度都是不合生物原则的。

“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龙应台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想这样的思想观念是中国的传统家庭遗留下来的观念,在过去是有一定道理的,古时候是男人挣钱养家而女人在

家带孩子。也让我想到徐向昱老师上课讲到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是“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样的,这句话也不适应于现今社会,女人有了自己挣钱的能力不再依附于男人的钱过活了。所以到了现在这个女人也工作、也挣钱的社会,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观念对于女性就显得不那么公平了,我并不否认女人有这样的责任,与此同时是不是也该对男人有多一些的要求,将照顾孩子这样的重担分担一些。

而在妈妈就这个问题同丈夫吵了一架后,安安对妈妈说出了一段另她妈妈很震惊的话:“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这个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他的世界是那么简单纯粹,才能说出这般简单温暖而我们却很难想的的话语,因你的快乐而快乐是多么富有温情啊。我想这话也可以理解成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安安。

虽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我们这一代大多家里都是一个孩子,但一家多个孩子的情况还存在着,那么母亲对于母爱的分配上就要多花些心思了,那些姐妹吵架、兄弟打架的故事可没少听,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亏待,因而很多生两个小孩的母亲对于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平均分配都显得格外小心与仔细。像我身边的一位老师给我讲故事就讲到家里两个孩子是如何小心翼翼做到不厚此薄彼的。也让我想到曾经不知道哪里看来的文章,说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错了,母亲根本不应该拿大小差距很大的梨来让孩子们挑,身为一个母亲应该有起码的常识,不应该让小小孩子就有这种梨大小不一需要面临选择的意识。

另外,还有一处是我过去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在去别人家看新出生第二个的婴儿时应该注意不要忽视那个大的。

另外,文中提到国内的教育问题,幼稚园的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规格的考验,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自由从幼稚园就已经被禁锢了,中国教育这个问题要是展开的话可以说的内容有很多,很多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还是应当有所改变的。在此也就不赘述了。

整本书虽然写的是母子情,写的是那些作者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很多细节都感动着我,但在情之外有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想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儿子的采访读后感【二】: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第一章:莫雷尔夫妇的早年婚姻生活

莫雷尔夫妇刚结婚那时很幸福,可好景不长,莫雷尔太太发现她的丈夫其实对她说了很多谎言,莫雷尔太太开始对她丈夫改观,开始瞧不起她丈夫。莫雷尔这时也开始晚归,喜欢上喝酒。随着时间流逝,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但即使如此,莫雷尔太太仍然不选择家庭,因为她很爱她的孩子。文中还描写到了莫雷尔太太不喜欢杰利(莫雷尔的朋友)这个人也是因为他不照顾孩子,从这篇章中可以看出莫雷尔太太是位很称职的母亲。

第二章:保罗出世,风波再起

莫雷尔对她太太的态度很极端,在莫雷尔太太分娩前,他当了回好丈夫,少去酒吧,早起做早餐,有时还会打扫屋子,在伤着莫雷尔太太之后又愧疚不已,但另一方面,莫雷尔对他妻子又会很暴躁,孩子们都很害怕他。

莫雷尔太太虽然讨厌着莫雷尔,但莫雷尔只要稍微做出补偿的回应,莫雷尔太太又会立即宽心。

第三章:莫雷尔失势,威廉得宠

在这章中,莫雷尔家的三个孩子快速长大,并且三个孩子都十分出色聪明,大儿子威廉赚得了很多钱,虽然是个花心的男孩,但他十分孝顺莫雷尔太太,也滴酒不沾。莫雷尔太太对威廉的成长与懂事甚是欣慰。但威廉即将前往伦敦工作,莫雷尔太太因不能在他身边照顾他,继续看着他成长感到十分伤心。在这篇章中,我们能看得出莫雷尔太太是个有智慧的女性,她会教导威廉要能选择轻重,“面面俱到是不行的”。可以说,三个孩子成长得这么好,的确是莫雷尔太太教导有方。

第四章:保罗的少年生活

在这章中作者描写了保罗的一些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保罗在弄坏姐姐安妮的玩偶后竟然提出了要烧掉玩偶来纪念它的主意,另外还从许多小细节看出保罗是个敏感的孩子,隐约在保罗的身上看见了他父亲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保罗与他父亲很相似。

这章的后半段讲了威廉从伦敦回来,家里装扮了一番,并且做了很多美食,威廉顺利回家后,家里其乐融融地度过这愉快的节日,营造出了一个幸福家庭的感觉。

第五章:保罗涉足尘世

保罗去了乔丹公司工作,在面试时,保罗的心情是胆怯的,内心有点抗拒,但工作真正开始后,随着对工作的熟悉加深,身边同事相处日渐融洽,保罗愈发享受这份工作,虽然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但他很快乐。

第六章:丧家

威廉与女友矛盾日意义加重,他虽然憎恨她的行为,却无法离开她,这点与他母亲十分相似。 最后大儿子威廉因病逝世,莫雷尔太太伤心不已。

第七章:痴男怨女情不尽

在这章中,保罗情窦初开,虽然一方面喜欢着米丽亚姆,但在某些方面保罗因她坏了他的闲适与纯真恨她。因为两人性格内敛,所以他们的关系也止于交谈。保罗母亲十分讨厌米丽亚姆,心中有儿子被抢的感觉。儿子的采访读后感。

第八章:爱之争

描写的仍然是保罗对米丽亚姆摇摆不定

第九章:米丽亚姆的失败

保罗与米丽亚姆的矛盾加深,此时又有克莱拉的加入,这位美丽又富有魅力的女士深深吸引了保罗,这让米丽亚姆嫉妒着。

第十章:克莱拉

第十一章:对米丽亚姆的考验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兴趣恢复,并且甜蜜地相处了几个月,可是突然有天晚上,保罗决定和米丽亚姆分手,并且跟她说了。

第十二章:情焰

第十三章:巴克斯特道斯

巴克斯塔被他的情人抛弃了,而后他就回来了,当他看见克莱拉与保罗如此亲近时,他十分生气,一直找保利洛的茬,最后他们在夜深人静的一晚上还大打出手。另一方面,保罗对克莱拉的感情一开始是非常热烈的,但后来又变得非常冷漠,在他与母亲的一次交谈中,他提及到了克莱拉与米丽亚姆都吸引不到他。

该篇章的后文还写了保罗母亲的身体状况每日渐下,还在肋部发现了肿瘤,在安妮家待了数天之后,又坐车回到自己家休养。

第十四章:解脱

第十五章:被遗弃的人

儿子的采访读后感【三】:孝心不能等待读后感8篇

《孝心不能等待》读后感

读《孝心不能等待》不能仅仅用感动来描述我的感受,在感动的同时,我更多的是在反省自我。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和泪水,记录了母亲从病危到去世期间,自己的心路历程。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至诚母爱!并升华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朋友心怀大志,远离亲人和家园外出创业,为了理想和追求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他地球都不会运转一样。但是,当有一天静下来回想过去或者应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你会否留下悔恨和遗憾。其实作为父母想到的不仅仅仅是你每次给予的金钱和物资,当然这些也不能够满足你那份骄傲的虚荣心,更不能以此去报答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悔恨。

父母永远都是最无私的,他们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只求能让他的子女幸福快乐,平安健康。

母亲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生命又一次的给了自己的孩子生命,她给了自己的孩子两次得以生存再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机会啊。

此刻的我们或许觉得自己还没有潜力孝敬父母。因为我们没有经济基础,我们不能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等我们有了潜力就好好的孝敬父母。殊不知,我们最爱的父母正在一天天的老去。在我心中的父母是永远能够陪伴在我左右的,只要我需要,他们肯定会第一时间的出此刻我的面前,他们无私的奉献着他们对子女的爱。直到春节时的那件事才让我真正的感觉到了,父母真的在一天天老去,或许他们等不到我所谓的衣锦还乡大的那一刻。母亲就是轻微的骨折,去医院做个核磁共振,在等待医务工作人员把结果交给我的那几分钟,我紧张的不行,呼吸是急促的,手心在冒汗。因为我害怕母亲生病,而母亲生病住院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事。好在结果良好,但是我也明白了母亲的骨折不是一天了,还有部分因是以前劳累造成的。之后整个假期我都和母亲睡在一齐,一来为了真正的照顾母亲,二来是我觉得真的就应好好的陪陪母亲了,我怕没机会像小时候一样和她睡在一张床上。和母亲呆在一块的日子来,母亲陆陆续续地告诉了好多以前我都不明白的事情,听得时候我一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但是过后我真的是哭了。为了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真的是付出的太多了。以前他们不把这些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们是怕对我们的成长有影响,此刻我们

长大了,就应为父母承担一些职责了。每次回家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和她东拉西扯的乱说一通,我能感受到和我聊天母亲是开心的。

儿子的采访读后感。

孝心真的不能等待,我们也不该让我们的父母苦苦的等待。有空就回家看看他们,哪怕只是和他们呆在一齐说说话,聊聊天也好;隔几天就给他们打个电话,就听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明白你此刻还好,不用他们担心也行。父母是最容易满足的人,你一个小小的动作,或许就会让他们很欣慰。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用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更多的快乐,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带着无尽的痛苦悔恨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让我们牢记父母对我们的亲情与恩情,努力回馈他们。

孝心不能等待读后感(二):

读《孝心不能等待》后有感

纵使历史的沧桑巨变,时间的渐渐推移,也磨灭不了对孝心的永恒追忆!

怀着感恩的心,读完一曲用真情和泪水谱写的《孝心不能等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把我带回了我的以前,以前和妈妈在一齐的日子。一齐有过的快乐与幸福,有说有笑的日子。我的泪便不禁滴落在书上,因为读完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去想当有一天我妈妈也这样了,我该怎样办?当有一天妈妈也和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时,我又会怎样?

此时,对生命的畏惧,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渺小,对死神的恐怖油然而生!此时心中百感交集!

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何庆良先生写的这句话: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种追悔,放下对追悔的补偿,情何已堪?

就算在死的边缘徘徊,他也不放下对母亲的治疗,对母亲的呵护。他此时也正在为没能尽孝而追悔不已。那我们又在等待什么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原先我们就应对母亲尽孝呢?

不管你是工作了还是没工作,贫穷还是富有,忙还是不忙,你都就应随时打电话给

父母,经常问候他们。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关怀。即使你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会让他们开心不已!

尽管你满怀抱负的说,我此刻很忙,忙着去挣钱,挣钱给父母买衣买房,还有很多他们爱吃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时间是无情的,残酷的,岁月催人老啊!即使有一天你为他们买了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洋房别墅,可他们却离你而去,再也享受不了怎样办呢?

是啊,应对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应对生与死的别离时,才会让人显得渺小,才会促使我们去珍惜生命,关怀父母!

我们不能把尽孝说的频繁而不施之与行动。在尽孝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母亲的唠叨给与理解。因为这是爱的表现,关怀子女的表现。父母他们渐渐地老了,我们不能漠视他们的

儿子的采访读后感

http://m.zhuodaoren.com/yuwen597649/

推荐访问:

读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六上语文,作文 下一篇: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