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整改措施

2018-11-24 推荐阅读 阅读: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共6篇)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一):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是我国扶贫历史上重要的一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注:联合国确定“日均l美元”为“绝对贫困”线,确定“日均l.25美元”为“相对贫困”线。以目前汇率计算,我国新的贫困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即达到了“日均1美元”;浙江省政府负责人在向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承诺将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600元。)
材料二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旋律,扶贫工作只有融入主旋律,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浙江正是因为正确把握了扶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确定了农民培训就业、人口迁移集聚这一主线,最终打开了扶贫的大门。浙江的扶贫突破口就此选准: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区域下山搬迁、重点水库库区出库搬迁、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避让搬迁、海岛县区偏远小岛搬迁,将人口集聚到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方面,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完善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为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浙江扶贫正在为贫困地区另辟一条新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省扶贫举措的意义。(14分)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

①浙江省注重扶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②浙江省提高扶贫标准,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有利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提升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浙江省扶贫过程中注重农民培训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④浙江省扶贫过程中通过人口迁徙聚集,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二):

2013年,H省扶贫办积极开展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省共有1072 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投资3.3亿元;扶贫互助社向贫困户发放贷款6635万元,促进贫困户户均增收1238元。此外,该省还通过开展招商引资促进脱贫,推进金融资本放大脱贫效应,成效明显。这启示我们“向贫困宣战”
A.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B.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就业量
C.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扩大民生支出 D.贫困地区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A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三):

我国内维护社会公平采取的措施
经济生活中------ 在政治生活中------------ 在文化教育生活中----------------

经济生活中------ 通过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
在政治生活中----保障民众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在文化教育生活中-----确保普遍受教育的权利,普及义务教育,加大财政投入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既是一种信仰和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和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治国理想和方略,不仅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不懈的奋斗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且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刻体会到,社会和谐的基础,首先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对均衡、和谐,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变动,既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引发了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既有的利益格局逐步被打破,新的利益诉求不断形成,对我们处理复杂矛盾和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和发展中的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关系调整,努力形成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的社会利益机制,全面把握和妥善调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而且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重视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日常生活感受社会和谐,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评价社会和谐.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从政府职能转变来说,就是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解决“越位”问题,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管理方面主要解决“错位”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促进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在公共服务方面主要解决“缺位”问题,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解决公平性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公民共享公共服务的目标.一、调整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是指收入分配结构,有序是指收入分配秩序.根据这个目标要求,《决定》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列为和谐社会六项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并提出了规范分配秩序的任务.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收入分配秩序得到规范,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要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去评价.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理所应当成为享受和谐社会成果的真正主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努力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均衡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公平.基于劳动或要素投入的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基本经济权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生计所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决定社会利益格局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劳动分配率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价格总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不尽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从哈尔滨市情况看,一是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低.全市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1995年为17.7%,2005年末为13.5%.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工资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从1995年的16.7%下降到2005年末的5.7%,其中建筑业从39.1%下降到13.6%;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从13.2%下降到6.8%.二是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6469元,其中企业为15077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为39470元;其次为金融业31100元;制造业工资水平为14139元.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05年与1995年相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低3.6个百分点,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1.9扩大为2005年的1∶2.5.这表明,当前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分配格局不合理四大问题.仅从分配格局不合理上看,过去,由于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很小,分配格局呈现一个“矩形”.现在,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倒三角形”.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形成“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形”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都会在收入分配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如果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确保在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尊重、保护因能力差异产生的初次分配收益的不同,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强调控监管、主持公平正义的责任,通过宏观调控和二次分配,使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生活都有基本保障.一要致力于为所有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为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开辟顺畅的渠道.二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障各类社会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使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各尽所能、在收入分配上各得其所,营造相互和谐的利益格局.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尊重诚实劳动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避免出现该得的不得、不该得的都得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定因素.政府在统筹各方面工作时,应注意把维护社会利益格局的基本均衡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公平和谐,作为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增量利益得到合理分配.四要特别关注、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利益格局调整的焦点问题,形成合理的利益调整补偿机制,避免和化解因利益失衡和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五要把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减少失业作为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同时,要着力发展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就业歧视和侵犯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各种行为.要着力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创造就业岗位,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险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障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经济权利和利益,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六项制度建设之一,作出明确部署,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纳入制度层面来考虑和安排,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就哈尔滨市而言,目前社会保障的门类、体系其实并不算简约,待遇水平也不算低,只是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平衡.当前,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2005年末,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为470万人,占49%,农业人口为505万人,占51%.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万人;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均为176万人,困难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应参保未参保人员仍然存在,应缴未缴保险费数额相对较大,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它可以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激发社会活力,保证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面对社会保障范围窄、统筹城乡问题越来越紧迫、资金平衡压力巨大、体制转轨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等方面的挑战,必须按照《决定》要求,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安排和部署,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方向,加强社会保险费用征缴,提高社会保障资金在社会财富分配和使用中的比重.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制度完善、水平适中、财政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支出,建立低保家庭儿童救助体系,继续向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发放生活费.尽快实现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照“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原则,着力完善政府推进、农民互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加大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要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在经济中介、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权保障、社区服务、慈善救济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城乡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农村五保户、特困残疾人、受灾群众等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推动幸福社区试点,发展购物送货、就医陪护等社区服务,真正使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护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让困难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帮助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和人际关系的团结和谐.三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突出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推行养老院改革试点,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以此为牵动扎实推进哈尔滨市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和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真正形成老有所养、弱有所助、残有所扶的和谐社会氛围.四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慈善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慈善事业,开展慈善活动,逐步强化社会慈善以“人道”为基本原则的“第三次分配”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在扶贫、济困、助弱方面的特殊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公共财政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财政支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哈尔滨市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今年1至10月份,市财政教科文卫、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农业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4%、28.8%和3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4个区县.但是,由于受自身财力的影响和制约,况且财政还担负着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直接投入还相对较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足,公平性不够,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既要对投资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又要承担一定的投资职能,直接投资建设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市场配置难以奏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项目.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减少财政投资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和方向,重点向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倾斜,由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转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县乡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物质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财政管理体制,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和公平化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逐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强化二次分配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对欠账多、欠发达、投入不足的地区和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地方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应集中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上,努力缩小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在享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社会发展的本质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于发展,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和谐凝聚人心,和谐产生力量.我们要努力用和谐理念与和谐文化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方式处理矛盾,让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四):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说取得的成就举出10个不同部门 行业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 要有前后的变化 例如:以前的1毛钱可以买很多东西,现在1毛钱几乎买不到什么2 字数2000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就业扶贫整改措施】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五):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哪些变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六):

中国一日的作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业扶贫整改措施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949312/

推荐访问:就业扶贫整改方案 就业扶贫保障措施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就业培训班开班典礼班主任讲话 下一篇:就学习贯彻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书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