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

2018-09-01 推荐阅读 阅读: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共10篇)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一)

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请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状语后置
  开放分类: 语法、文学、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状语后置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定语后置
  开放分类: 语法、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二)

汉语中介词”于“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三)

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
是在中国古汉语或汉语中的用法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

引用一篇 徐己千 先生的文章给楼主,此文讲解很透彻.(在此致谢)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一些参考书上把介词“于”统统归结为“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是不严密的.当然,我的分析和归类是否全面而科学还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仁斧正.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四)

古汉语中介词短语问题
在古汉语中,介词短语有的作状语,有的作补语,请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

介词短语位于谓语动词前,就是状语,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介词“以”和“五十步”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动词“笑”.
介词短语位于谓语动词后,就是补语,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要远多于作状语的时候.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侍坐》)介词“以”和“师旅”“饥馑”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补充说明动词“加”“因”的具体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补语提到动词前,不然,译文生硬,像外国人说中国话.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五)

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有区别吗?
最近在网上找英语介词的有关知识,知识范围有点混乱,

一、英汉介词的特性比较
1、英语介词的特性
(1)英语介词的动词性
尽管英语中的介词属于虚词,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有相对独立的含义.介词可以表达某些动作概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介词的动词特性.因此,介词和动词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英语中有很多介词兼有动词的特性,或者可以说很多介词都有很强的动词性.例如:across(穿过)、along(沿着)、toward(朝向).
在现代英语中,介词的动词用法,尤其是介词短语代替动词短语的例子十分多见.例如:①you should decide whetheryou are for or against me.(agree or disagree)②the truth willout.(be found)
(2)英语介词主要源于方位副词
英语介词主要源于方位副词,因为在英语中方位词首先转化为副词,为进一步指明运动的地点,在其后加一地点名词,方位副词就演变为介词.
(3)英语介词的兼类现象十分突出
所谓介词的兼类现象即介词同时兼有几种词性,许多介词同时又是副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动词.例如:①it never rainsbut it pours.句中but是连词.②w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butsunday.句中but是介词.
2、汉语介词的特性
(1)汉语介词的动词性
汉语介词多由动词演变而来,因此其动词性更为突出.除少数如“于”“对于”“至于”等已完全质变为介词外,多数汉语介词均同时保留有动词的特性,即在一种情况下是动词,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介词.如:“他在济南”“他住在济南”这两例中,第一句中“在”是动词,第二句中“在”是介词.
(2)汉语介词的贫乏性
汉语中的介词,无论从句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范畴来说,都不如英语中的介词那么活跃.汉语中介词的数量也远远少于英语中介词的数量.
(3)汉语介词的借用性
汉语介词的借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汉语动词的强势作用,为数不多的汉语介词也多是从动词中“借”来的;另一方面,汉语中有一部分介词来源于英语,并且逐渐固定下来.
二、英汉介词在用法上的对应关系
我们对于英汉介词的特性作了比较,其中包括一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比较英汉介词的用法.英汉介词在用法上有直接对应的一面,也有不直接对应的一面.
1、直接对应
一个英语介词和一个汉语介词直接对应.这种情况是主要的,贯穿于各类介词中.
例如:he didn’t work any longer for his old age.由于年迈,他不能再继续工作了.句中“for”和“由于”直接对应,都是表示原因的介词.
2、不直接对应
(1)一个英语介词与一个汉语介词加另外一个方位词,合在一起形成对应.
they stopped before a bookshop.他们在书店前停了下来.
例句中before与“在……前”形成对应词,即介词“在”和方位词“前”加在一起与“before”对应.
(2)英语句中使用了介词,但在汉语句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或者汉语句中使用了介词,但在英语句中找不到对应的词.
①we will meet at the hour of nine.我们将在九点会面.
英语句中的介词“of”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介词或其他词.
②that’s no fault of mine.这不是我的错.
英语句中的介词“of”表示所有关系,但在汉语句中没有对应词.
英语句中的to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同样,汉语句中的“把”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耐人寻味的是,若变动一下词序,各自句中又可都不用介词.如:he gave this book to me.他给了我这本书.尽管如此,也不能说“to”和“把”相对应,因为它们所介引的词不同.“to”把“me”介引给“gave”,而“把”是把“书”介引给“你”,但这一现象却有力地说明了两种语言的介词在使用方法上所具有的共同点.
因两种语言的动词类别不同,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也会形成无对应词的现象.例如:we listen to the music every evening.我们每天傍晚听音乐.“listen”是不及物动词,要求与介词“to”连用,而汉语“听”是及物动词,可直接说“听音乐”,从而使“to”在汉语中无对应.
3、特殊对应
如前所述,汉语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英语介词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动词有关,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对应,即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在用法上的对应.
例如:no one is against this proposal.没有人反对这个建议.“against”是介词,“反对”是动词,二者形成对应.
综观上述,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各自的不同.在英语语言的教学和使用上,把英汉介词做一对比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英语行文流畅、地道,就要对英语介词的复杂性、多变性、灵活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使用英语.【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六)

汉语里的介词有哪些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于,在)、地点介词(在)、方式介词(用)、原因介词(因为)和其他介词,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七)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请结合高中语文学科举例说明.

《飞向太空的航程》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课前本课采用自主式“导学导思”教学法印制“双导提纲”,指导学生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理清结构.②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教学,讨论总结新闻中所用到的大致三种材料: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解决标题的特定含义,重点语句体现的作者感情,文章的特殊“饺子”式结构及它有别于一般新闻的特定内容,浪漫主义式的写作特点等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学习中华民族那种不怕困难、永不服输、坚持不懈的精神.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标题的特定含义,重点语句体现的作者感情,浪漫主义式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写新闻.
难点及原因:文章的特殊结构及有别于一般新闻的特定内容.这篇新闻不同于其它的一般新闻,它在写作的过程中突出的是社会背景,那么就需要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从而挖掘其深刻社会内涵及意义.
突破途径:合作探究,自主讨论,教师点拨.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八)

汉语中介词自从的用法
汉语中介词自从-定要和以后连用吗..

不一定,你可以单用的.因为自从表示1.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2.跟从自己;自随.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九)

汉语里介词和连词之间如何区分

A、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B、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如:
我和他都是学生.
在这个句子里“和”就是连词.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十)

会语文的来
中国的词语分几种类型;如形容词.
都有什么不同
用在什么地方

第二节 词类(上)
一、词的分类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谓词的语法分类就是依据词的语法特征(也叫语法功能)对词进行分类.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词的造句能力、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形态变化.
1、词的造句能力.指能否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以下简称句法成分).根据这一语法特征,可以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例如,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很好.“老师、学生”作主语,“配合”作谓语,“很”作状语,“好”作补语,因而它们都属于实词.“和”“得”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属于虚词.
有了实词,我们就可以造一些简单句子了.而只有虚词则不能造句.比如,有了“你”“看”“电视”这三个实词就可以组合成“你看电视”这个句子.而“了”“吗”“吧”这些虚词是无论如何不能组合成句的.但是,实词若有了虚词的帮助就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如“你看了电视.”“你看电视吗?”“你看电视吧?”.
2、词的组合能力.指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实词和虚词的继续分类就是根据词的这一语法特征来进行的.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受形容词修饰而不能受“不”修饰的词是名词.如可以说“新的机遇”,不可以说“不机遇”,所以“机遇”是名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性词语前面的词是介词.如“从北京”中的“从”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北京”之前,是介词.根据词的组合能力,可以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七类;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为了适应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把实词分为两类:体词和谓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词称为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经常充当谓语的词称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叹词和拟声词比较特殊:它们能单独成句,但在句法结构中通常不跟其他词发生结构关系.可以把它们归入特殊的词类.
3、词的形态变化.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些词不用去考察它们的组合关系而从形态上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词.如前缀“老”是名词的标记,因而带有前缀“老”的词都是名词.“老外、老板、老师、老李”等便是.能与“们”组合的是名词性词语.“A-A”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AABB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在给词分类时,词的形态变化只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标准,因为汉语只有部分词有上述变化方式.
词的类别意义在辨别词性上也不失为一项参考标准.所谓类别意义不是指具体
的某一个词的意义,而是指概括了的某一类词的意义.如名词是人或事物的名称,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等.词的类别意义与词的语法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具
有名词的语法特征的词一般也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具有形容词语法特征的词
一般也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一般来讲,根据词的类别意义就可以确定其词类.比
如,有人问你“书”是什么词?你根据它属于“事物名称”一类,很快就能判断它
是名词,而用不着去讨论它的语法特征--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不受“不”的修
饰.但有的词从类别意义上看没有明显的差异.如“偶然”和“偶尔”,“打仗”
和“战争”,从类别意义上就很难看出它们的词性,这时必须依据它们的语法特征
来确定它们所属的词类.“偶然”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如“偶然的发现”“这
件事情很偶然”“偶然听到”,可确定为形容词.“偶尔”只可作状语,如“偶尔
听到”,是副词.“打仗”能受副词修饰,不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可以说“不打
仗”,不可以说“一场打仗”,可确定为动词.“战争”能受数量词组修饰,不能
受副词修饰,如可以说“一场战争”,不可以说“不战争”,是名词.因此,我们
把词的类别意义作为参考,把词的语法特征作为区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二、各类实词的语法特征
〈一〉名词:表示人、物、时、地的词.如“书、山、纸张、报纸、文章、积极性、鲁迅、北京、现在、上边、中间、前后”.
1、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两个鸡蛋、三本书、一个人、五年计划、一种思想、一些意见、一点积极性、一批军火、”.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如“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2)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如:
从国外(回来) 向雷锋(学习) 把椅子(搬来) 在教室(讨论)
别类的词也可以出现在某些介词后面,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都有办法证明不是名词.如“从生到死”可以转换为“从生下来到死去”,“从小到大”可以转换成“从很小到很大”.由此证明介词“从.到.”后面的“生、死、大、小”不是名词.
(3)不受副词修饰.例如,不说“不战争”“很智慧”“最青年”等.有时也有副词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但一般只限于某些固定格式.如“管他.不.”“.不.,.不.”“.+方位/时间名词”这几种格式中,名词前面可以出现副词.如:
管他飞机不飞机,冲上去再说.
画得山不山,水不水的.
他们生活在最下层.
这个东西放得太前(太后)了一点.
昨天已经中秋了.
今天才星期三.
(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另外,有些名词带有某些前缀和后缀作为形式标记.
如“阿姨、阿爸、剪子、胖子、兔子、学者、劳动者、赚头、甜头、盖儿、”中的“阿-、-子、-者、-头、-儿”就是名词的标记.
2、名词的分类
名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物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1)人物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外宾、运动员、山、河流”等.
(2)处所名词:也叫处所词,表示处所.如“亚洲、中国、江西、滕王阁、邮局、附近、周围、门口”等.
(3)时间名词:也叫时间词,表示时间.如“中秋、春季、星期天、上午、现在、将来、过去、从前、昨天、今天、明天、国庆节”等.
(4)方位名词:也叫方位词,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方位名词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A、单纯方位词.也叫单音节方位词,共有16个: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内、外、里、间、旁.
B、合成方位词.有如下几种合成方式:
a、两个单纯方位词对举: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外.
b、以+单纯方位词: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内、以外.
c、之+单纯方位词:之前、之后、之间、之内.
d、单纯方位词+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东头、西头、里头、外头.
e、单纯方位词+边:上边、下边、前边、后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 南边、北边、外边、里边、旁边.
f、单纯方位词+面: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东面、西面、 南面、北面、外面、里面.
g、其他:底下、当中、中间.
C、方位词的主要用法
a、单纯方位词是一种粘着词,单用能力很差.它的主要用途是:
(1)作为合成词(包括合成方位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上、早上、地下、乡下、后天、野外、夜里”
(2)位于其他名词后组成方位结构.如“树林里、操场上、春节前、寒假后”.
(3)位于介词后组成介宾结构.如“向后转、朝南开、往东走”.
(4)在句子中可以对举着用.如:
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有村,西有店.
(5)构成成语.如“由表及里、南辕北辙、外强中干、东奔西走”.
b、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可以单用.如“东边有山”“南面是操场”“教室在后面”.但它的主要用途还是构成方位结构,或介宾结构.如“长城内外、大江上下、毕业以后、离开北京以前、在旁边、从西面”.
c、方位词除了表示方位之外,有的还可以:(1)表示时间(见上例);(2)表示在某个方面,如“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3)表示界限,如“四十上下、县团级以上”.
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除了具备一般名词的特点(如能跟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以外,还经常修饰动词,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地方.如“下午开会”“您前面坐”“咱们清华见”“以后再谈”.
〈二〉动词: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词.如“看、做、思念、进行、来、有、可以、属于、是、使、”.
1、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可以、不是、不属于”.
(2)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又叫自动词.
(3)大多数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
由于词义的限制,有的动词能带“着、了、过”(见上例“看”);有的只能带其中的一个,如可以说“通过了”而不能说“通过着、通过过”;有的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如“属于、是、使”等动词,都不能带“着、了、过”.
(4)大多数表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
如:
看--看看,做--做做,聊--聊聊
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2、动词的分类:可分为一般动词和特殊动词.
(1)一般动词包括行为动词(如“洗、飞”)、心理活动动词(如“爱、厌恶、尊敬”)、使令动词(如“使、让”)、比似动词(如“像、似、如”)等 .
(2)特殊动词指助动词和趋向动词.
A、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如:
第一组:能、能够、可、可以、可能、会;
第二组:应、应该、应当、要、得、肯、敢.
a、助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受“不”修饰,多数可做谓语)之外,还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样做可以”“你敢吗”“他会”是助动词作谓语的例子;“你可以走了”“你夜里敢出去吗”“他会说英语”是助动词作状语的例子.
b、助动词大都能进入“不X不”这个格式中,表示委婉或强调的口气.第一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委婉的意味,如“不能不相信”不等于“能相信”,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不过口气要委婉一些.第二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强调的意味,如“你不应该不帮他一把”比“你应该帮他一把”更强调一些.
B、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分三组:
第一组:来、去
第二组:上、下、进、出、过、回、开、起
第三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回来、回去、起来
第一组以说话人为着眼点,向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为“来”,离开说话人为“去”.第二组以说话人之外的事物或位置为着眼点.第三组兼有一、二组的特点.如“上来”,“上”表示从低往高走,“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上面.若说“上去”,“去”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下面.
趋向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能受“不”修饰,能作谓语)之外,还能作补语.如“寄来、脱下、跑回去”.有的趋向动词还有引申用法,词义虚化.如“热起来、好起来、坚持下去、瘦下去”中的“起来”和“下去”表示动作或性质变化的“开始”和“继续”.
〈三〉形容词:表示性质和状态.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1、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带有表示程度语素的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例如:
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 (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 (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 (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ABB:高高兴兴 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和和气气 随随便便
b、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c、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C、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 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b、A+多音节后缀,如: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灰不溜秋”.
2、形容词的分类
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
(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常见的非谓形容词如:
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 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长期 特等 万能 共同 个别 天然 人为 主要 高产 亲生 彩色
白色 黄色 西式 男式 上等 恶性 微型 阴性 超级 大号 双重
临床 多幕 私人 民用 简装 国营 高效 直观 新生 新兴 真正
主要 高速 名牌 高频 海洋性 流线性 多民族 单方面 喷气式
有些非谓形容词用途极窄,只作科学技术名词的组成部分,如“高频电波、侧吹转炉”.
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
如“红、黄、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
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
勾、傻里呱唧”.
3、普通形容词与动词
(1)共同点
A、能用“不”修饰:“不走、不高”
B、能作谓语:“他走了、这棵树很高”
C、肯定否定相叠:“走不走、高不高”
(2)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以下只称“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 修饰.如可以说“很高、很美丽”,不可以说“很走、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一点与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一点
区别于形容词.如“很爱(他)、很佩服(陈老师)、很了解(情况)”.
〈四〉数词:表示数目.如“零、半、一、二、两、八、十、百、千、万、亿”. 1、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班)、去了两趟、要三斤”.
2、序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前加“第、初”表示序数.如“第一、初二”.有时表示序数不用“第”,但实际上隐含“第”,如“一中”,等于“第一中学”;“(住在)四楼”,等于“(住在)第四层楼”;“十六中队”,等于“第十六中队”.又如,分析问题时按顺序用“一、二”,等于说“第一部分/点/类”、“第二部分/点/类”.
除外,还有些习惯用法:大儿子,小女儿,老大,老三,末班车,头一回.
3、概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后面加“多、几、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表示概数.如:千把人,一千来人,一千多人,十几斤,五十上下,五十左右,五十以上,五十以下.
表示概数的方法还有:一到九之间,相邻的两个数连用,表示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如“一两百人,二三百斤,四五千斤”.还可用“成...上”或“几...” ,表示概数.如“成千上万、几十天、几百斤、好几百年”.
4、倍数和分数
A、倍数以“数词+倍”表示.如“一倍、十倍、三十倍”.倍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如“百分之二百”等于两倍,“百分之三百”等于三倍.
B、分数常用固定结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十”.口语中也用“成、分”表示分数.如“五成”等于“百分之五十”,“一成”等于“百分之十”,“三分”等于“百分之三十”,“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C、倍数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不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增加了两 倍”,
不可以说“减少了一倍”.
分数既可以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以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提高了百分之百”也可以说“减少了百分之百”.
表示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a、表示增加:“增加了,增长了,提高了,上升了”--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增加到,增长到,提高到,上升到”--包括底数,指总数.如:原来是5,现在是10,可以说:增加了一倍,增加了100%或增加了5;增加到两倍,增加到200%或增加到10.
b、表示减少:“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指余额.如:以前是10,现在是7,可以说:减少了30%或减少了3;减少到70%或减少到7.
5、两和二
A、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如:两本书、两倍、一年零两个月.多位
数中的个位数用“二”.如:二十二、一百零二次.
B、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如:两升(二升) 两丈(二丈) 两斤(二斤) 二两(酒).
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如:两吨 两公里 两英尺.
C、“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二十 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 两千元(二千元) 两亿.
D、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如:第二,二哥,二月,零点二,二分之一,两半.注意区分:“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二儿子”与“两个儿子”.
另外,“两”还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我说两句(=我说几句).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如:俩人(=两个人) 俩馒头(=两个馒头) 兄弟俩(=兄弟两个).
6、“一”的活用
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 (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 (快)
心一凉,鼻一酸 (突然)
他把眼一瞪 (突然)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如“个、寸、斤、双、趟、遍”.
1、量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如“一个、两寸、三斤、四遍、这位、那本”.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
回回吃亏(每回) 句句是实话(每句)
歌声阵阵,白云朵朵(强调“多”)
2、量词的分类
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
A、专用的物量词
a、度量衡单位:寸、尺、米、丈、里;分、亩、顷;升、斗、石;两、斤、磅、吨.
b、个体单位:个、只、件、支、朵、把、条、张、本、片、辆、架、颗、块、
篇、匹、场、阵.
c、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打.
d、不定单位:点儿、些.
“点儿”和“些”可以和“有”组合成“有点儿”“有些”.“有些”“有点”后面可以接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性词语.接名词性词语时,“有”是动词,“些”“点儿”作定语.如“有些水、有点儿灰尘”.接动词或形容词时,“有些”“有点”不表量,而是表示程度,应看作副词.如“有些想家、有点后悔”.
B、借用的物量词
a、借用名词:一尾鱼、一杯水、一盒饼、一枝笔、一碗饭、一线希望、一道闪电、一轮满月、一眼磨、一车货、一肚子气、一桌酒席、一箱衣服、一处风景、一笔交易、一床被子.
b、借用动词:一发炮弹、一挑水、一包东西、一捆柴、一封信、一捧米、一挂鞭炮、一抹斜阳、一弯新月.
数词和物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定语,当它不在句首且其中的数词是“一”时,“一”常可省略.如:我去买套衣服.有个村子叫李庄.喝杯水吧.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的动量词:次、回、趟、遍、场、阵、顿、下、遭、番.
B、借用的动量词:往往借用名词来表示动作的量.如:
看一眼,踢一脚,砍一刀,开一枪,抽一鞭子.
数词和动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补语,如“读三遍、打一拳”.
有些量词既可以是物量词又可以用作动量词.如:
顿:一顿饭,骂了一顿
阵:一阵风暴雨,跑了一阵
场:一场电影,大闹了一场
把:一把米,拉了他一把
面:一面红旗,见过一面
口:一口水,咬他一口
另外,还有一些复合量词,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3、运用量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同的名词、动词要求特定的量词配合.如:
一缕轻烟 一匹马 一个人
一股浓烟 一头牛 一条蛇
踢一脚 打一拳
(2)可以配合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但不同的量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如: 下了一场雨(时间较长,可以是几天或更长)
下了一阵雨(时间较短,一阵过去就没有了)
解释一番 (内容多一些,时间长一些)
解释一下 (内容少一些,时间短一些)
解释一遍 (从头到尾)
解释一次 (只涉及次数,不涉及内容)
(3)“一”和量词组合可以重叠,有两种方式:一AA式或一A一A式.
A、作主语,常用“一AA”式,表示“每一”.如:
一个个身强力壮.一个个呆若木鸡.
B、作状语,表示“逐一”
一件件(一件一件)检查.一棵棵(一棵一棵)扶起来.
C、作定语,表示“多”.
一担担(一担一担)的南丰蜜桔.墙上挂着一幅幅(一幅一幅)的画儿.
“一AA”与“AA”作主语时都表示“每一”,但角度不同,如:
个个神采飞扬.(从整体看)
一个个神采飞扬.(从个体看)
〈六〉副词
1、副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全句.
很好、非常好、亲自去、大力支持、难道这样做对吗?偏偏他病了.
“很、极、万分”这几个副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如:
很机智 机智得很 极方便 方便极了 万分兴奋 兴奋万分
2、副词的分类
(1)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格外、更加、过于、顶、最、极端、比较、 越发、稍微、略微等.
(2)情状副词: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 悄悄、依稀、特意、特地、仿佛、极力、尽量、相继、私下、 暗中等.
(3)频率副词:再、又、也、还、一再、再三、再次、屡次、重新等.
(4)时间副词:立即、立刻、马上、已经、才、就、正、在、正在、刚、刚 刚、刚才、已经、曾经、经常、常常、依旧、依然、渐渐、 永远、一直、老是、始终、终于、偶尔、忽然、起初、随即、 随时、一向、历来、从来、原来等.
(5)范围副词:只、都、全、共、一共、总共、光、统统、仅、仅仅、一齐、 一概、全都、单等.
(6)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未、莫、勿、甭、未必、不用、不必、 休等.
(7)语气副词:难道、也许、大概、莫非、必、准、必定、必然、的确、当 然、其实、却、公然、居然、竟然、索性、偏偏、偏、简直、、 几乎、幸亏、幸而、反倒、反正、横竖、究竟、到底、毕竟 决、绝、何尝

民族高中生汉语介词教学分析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858579/

推荐访问:现代汉语介词用法分析 汉语中的介词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年小升初语文试题 下一篇:2018年山西广编专业二本c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