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分析

2016-02-29 推荐阅读 阅读:

第一篇:《几种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1)

确认当前的战略是什么?

(2) 确认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波特五力或者PEST)

(3) 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4) 按照通用矩阵或类似的方式打分评价

把识别出的所有优势分成两组,分的时候以两个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与行业中潜在的机会有关,还是与潜在的威胁有关。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劣势分成两组,一组与机会有关,另一组与威胁有关。

或者用SWOT分析表,将刚才的优势和劣势按机会和威胁分别填入表格。

(5)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6) 战略分析

编辑本段SWOT分析: 强势——弱势——机会——威胁

从竞争角度看,对成本措施的抉择分析,不仅来自于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判断,还来自于对竞争态势的分析判断。成本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

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是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是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

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

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例如良好的产品市场前景、供应商规模扩大和竞争对手有财务危机等外部条件,配以企业市场份额提高等内在优势可成为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

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弱点。例如,若企业弱点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生产能力不够,从成本角度看,前者会导致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单位成本上升,而加班加点会导致一些附加费用。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企业可利用供应商扩大规模、新技术设备降价、竞争对手财务危机等机会,实现纵向整合战略,重构企业价值链,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同时可考虑购置生产线来克服生产能力不足及设备老化等缺点。通过克服这些弱点,企业可能进一步利用各种外部机会,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如竞争对手利用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给企业很大成本压力;同时材料供应紧张,其价格可能上涨;消费者要求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还要支付高额环保成本;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成本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之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若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熟练的技术工人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便可利用这些优势开发新工艺,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另外,开发新技术产品也是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是最具潜力的成本降低措施,同时它可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回避外部威胁影响。

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当企业存在内忧外患时,往往面临生存危机,降低成本也许成为改变劣势的主要措施。当企业成本状况恶化,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不够,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且设备老化,使企业在成本方面难以有大作为,这时将迫使企业采取目标聚集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以回避成本方面的劣势,并回避成本原因带来的威胁。

SWOT分析运用于企业成本战略分析可发挥企业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风险,获取或维护成本优势,将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建立在对内外部因素分析及对竞争势态的判断等基础上。而若要充分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及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风险;价值链分析和标杆分析等均等为其提供方法与途径。

7S模型

7S模型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心肺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凶手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是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的,绝不能忽略。

编辑本段硬件要素分析

战略发展战略分析

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昨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这一管理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经济、技术、产品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7年美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只明20%,而1970年已经达到了100%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67年曾进行过专门调查,在63家给予问答的日本大公司中,99%有战略规划。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有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

结构

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企业组织的构成形式。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结构是为战略实施服务的,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对应,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如通用电子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执行的是简单的事业部制,但那时企业已经开始从事大规模经营的战略,到了60年代,该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而行政管理却跟不上,造成多种经是失控、影响了利润的增长,在70年代初,企业重新设计了组织机构,采用战略经是单位结构,使行政管理滞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妥善地控制了多种经营。利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由此看出,企业组织结构一定要适应实施企业战略的需要,它是企业战略贯彻实施的组织保证。另外,两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简单明最美国成功企业的组织特点,这些企业中上层的管理人员尤其少,常常可以见到不到一百个管理人员的公司在经是上百亿美元的事业。 制度

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制定与战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如具有创新精神的3M公司的创新制度,在3M,一个人只要参加新产品创新事业的开发工作,他在公司里的职位和薪酬自然会随着产品的成绩而改变,即使开始他只是一个生产线的工程师,如果产品打入市场,就可以提升为产品工程师,如果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五百美元时,他就可以成为产品线经理,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

编辑本段软件要素分析

编辑本段风格

两位学者发现,杰出企业都呈现出既中央集权又地方分权的宽严并济的管理风格。他们让生产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极端自主,另一方面又固执地遵守着几项流传久远的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由于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领会了这种思想并用其指导实际行动,战略才能得到成功的实施。因此,战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战略研究人员晕一个层次上,而应该让执行战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了解企业的整个战略意图。企业成员共同的传真观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准备的战略实施时,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使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理解它、

掌握它,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日本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注重沟通领导层和执行总的思想,使得领导层制定的战略能够顺利地、迅速付诸实施。 人员

战略实施还需用充分的人力准备,有时战略实施的成败确系于有无适的合的人员去实施,

实践证明,人力准备是战略实施的关键。IBM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人,并且花很多时间来执行这个原则。因为,他们坚信员工不底细职位高低,都是产生效

能的源泉。所以,企业在做好组织设计的同时,应注意配备符合战略思想的需要的员工队伍,将他们培训好,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并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各层次人

员都树立起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如麦当劳的员工都十分有礼貌地提供微笑服务;IBM的销售工程师技术水平都很高,可以帮助顾客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迪斯尼上午员工生活态度都十分乐观,他们为顾客带来了欢乐。人力配备和培训是一项庞大、复杂和艰巨的组织工儿。

技能

在执行公司战略时,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大显身手,但他们惊人的体质和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在生理和精神上严格训练的结果。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

编辑本段总结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只有中软硬两方面七个要素能够很好地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波士顿矩阵

第二篇:《新东方发展战略分析》

新东方发展战略分析

伍邦鹏 200911035003 工商管理发展战略分析

11

原创:北京师范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 伍邦鹏

摘要:新东方(New Oriental Education & Technology)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成功典范、

领头羊,甚至可以说是教育培训的传奇与奇迹。在中国社会制度和行政制度如此严格,公办

教育垄断教学资源(大学资源和生源)的情况下,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傲然独立,成就了

新东方这个教育品牌,更成就了俞敏洪这样一批成功的创业者著名的企业家。他们的思想和

人生经历更成为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年轻一代不断奋斗的动力……

公司简介:

新东方,全名为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综合性教育集团。由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80届本科学士俞敏洪创

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语

言培训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出国咨询系统、文化产

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图书杂志音响出版、

出国留学服务、职业教育、新东方在线教育、教育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

育科技集团。

公司发展历程:

1993年11月16日,北京中关村一间低矮的平房里,新东方诞生;

1995年至1998年,在俞敏洪的努力下相继吸引了一批富有创意与实力的教学和管理者,增

强了新东方的实力;

1997年10月18日,新东方总部搬迁至中关村礼堂;

1999年1月18日,新东方学校总部从中关村礼堂迁入中关村路15号;

2000年9月,上海新东方学校和广州新东方学校相继成立;

2000年底,新东方教育在线()成立,专门从事远程教育,成为著名的

教育门户网站。

2002年1月9日,多伦多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东方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2002年,武汉新东方学校、西安新东方学校、天津新东方学校、南京新东方学校相继成立。

2002年,北京新东方ELITE精英英语学习中心成立标志着新东方挺进高端英语培训市场。

2003年6月,北京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东开始迈向文化产业领域。

2003年7月,成都新东方学校、重庆新东方学校、沈阳新东方学校、深圳新东方学校相继

成立。

2003年9月,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成立,标志着新东方挺进基础教育领域。

2004年8月15日,新东方泡泡(POP)儿英语第一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新东方对少儿连

锁店经营模式的尝试。

2005年,长沙、济南、杭州、哈尔滨、郑州、长春、太原新东方学校相继成立。

2005年10月14日,新东方迁入中关村核心区域海淀中街6号新东方大厦,标志着新东方

新旅程的开始……

2006年,石家庄、福州、合肥、昆明、苏州、株洲、宜昌、鞍山、佛山、泰兴相继成立新

东方学校。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EDU.NYSE)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新东方上市之后,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与既定战略不断的壮大和巩固,占据全国60%以上的

教育培训市场份额,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头羊。

2

公司使命与愿景:

成为优秀的教育机构(Becoming an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培养成就中国的精英 (Educ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

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新东方将“成为优秀的教育机构”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愿景之一,这样的定位是准

确的,能够鲜明的指出企业发展方向,明确企业奋斗目标,符合长期导向的要求。后

两者明显具有宣传和憧憬性质,或者明显带有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主观意向,暂不作分

析。

新东方的盈利模式:

企业的价值最终是体现在盈利水平上的,作为企业新东方也不例外。新东方是一

家以教育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如托福培训、雅思培训、GRE培训,GMAT培训等,

为各阶段学生(以大学生和出国留学生为主)提供各种服务方案,包括出国留学方案,

职业选择方案等。除此之外新东方通过以总裁俞敏洪为主的上千次公益励志讲座和各

种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品牌认可度,创造了中国大陆教育培训行

业的最大品牌。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新东方的盈利模式是依托品牌和客户解决方案

渗透到顾客的内部价值链中从而发掘盈利潜力。

上述的盈利模式具有附加值高、实际成本较低、持续性较强、客户认可度强等优

点,但是品牌的维持和提升对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品牌的维护往往需要几代人的

不懈努力和极大的耐心,更需要持续地不间断地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以及持续性

的创新活动。现在的新东方发展历史不过短短十几年,新东方的成功除了新东方培训

方式和管理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像俞敏洪、王强、包凡一等这样一批富有艰

苦经历和创业励志故事的灵魂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励志演讲的推广因素。新东方上市

之后的发展历程和状况后者因素更为明显。所以在以俞敏洪为首的领导层逐渐淡出新

东方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维持可能将会成为新东方使命和愿景实现的

最大问题!

新东方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

3

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着我国十年动乱的结束。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大

学生群体不断增多,文化教育培训的需求群体不断扩大,再加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的对外开放,我国与其他国家逐渐建立起外交关系和外贸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

语特别是英语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对外贸易及谈判(对英语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的需要),

外资的招聘条件,出国留学的需求,国内考试经济的兴起与繁荣都给我国的培训行业

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和机会,也给新东方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行业环境:

图表 1 我国目前民办教育行业情况

4发展战略分析

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培训行业

虽然机构众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教育培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特别是行业秩序混

乱。教育培训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教学问题和管理问题等,这是当时俞敏洪创立新东

方的有利条件。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基本已趋于成熟,市场趋于饱和状

态,竞争也处于白热化状态,原有的业务已经不能够在继续扩张,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满足新的顾客需求,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竞争对手分析:如图所示

从这个图形我们可以看出,新东方虽然处于行业的领导地位,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但

是在行业中需要面对像学而思,新航道这些实力不俗的同行的竞争,甚至会受到竞争对手舆

论方面恶意的攻击,如:“新东方惊天内幕:老师资历造假,女学员参加培训纷纷失身”“两

名上海新东方的学员,对新东方教师的教学质量发出质疑,同时质疑数名新东方教师对相关

5

第三篇:《伊利集团发展战略分析》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平时作业

课题名称:

伊利集团发展战略分析姓名: 董樟泰 学号: P110410633 班级: 2011级财务管理2班 学院: 管理学院

一、企业资源分析

伊利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它与联想电脑、贝雅诗顿化妆品、阿里巴巴网络、海尔电器等都是行业的顶级品牌,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乳品行业中伊利集团是龙头企业之一,并且多年来一直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 ,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伊利人创新奶源基地建设,先后实施了“公司+农户”、“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全区的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一)建立了良好的奶源基地:

伊利集团依托大草原建立了奶源基地,把牧场和养殖场作为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与农牧户结成了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企业管理和规模经营的模式,他们对分散在大草原上的奶牛场实行良种繁育、配送饲料、防疫灭病、奶源采集等“五统一”服务,把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改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从牛乳的生产方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伊利集团建立了规范的良种繁育系统,繁殖纯黑白花优质奶牛。内蒙古大草原是世界上牧草最富营养的草原之一,但为了保证奶牛在冬春枯草季节的生长质量,伊利集团专门在奶源基地建立了饲料生产厂和配送中心,聘请营养学专家研究饲料配方,将所生产的全价饲料以成本价投放到养殖户手中,确保好料养出好牛,好牛产出好奶。

(二)自动化挤奶方式:

手工挤奶是影响牛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与发达国家奶牛场生产方式的差距所在。伊利集团为了消除这个差距,从1998年以来,在一些奶牛专业村或奶牛集中地区,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起了100多个现代化的挤奶厅、收奶站,在国内首家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自动化挤奶方式,这就是目前已在全国推广的“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

(三)打造了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

为迎接新的挑战,伊利集团又开始了战略转移,下大力气实施奶资源建设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以市场为目标,以集团为龙头,以奶牛业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全面服务为保证的贸,不仅保障了企业优质充足的原料奶来源,也带动了草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9年以来,伊利集团在奶源基地建设上的各种资将近1亿元。现在奶源基地的奶牛比1996年增长了l倍,优质原奶收购总量比1996年翻了一番。同时,原奶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奶中的干物质含量、酸度、微生物等指标都接近或超过国际标准。成功的奶源基地建设,让他们与国外公司站在了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

(四)超越蒙牛,跃居第一

在2010年,伊利以营收146.93 亿元先拔头筹,超越蒙牛。而在去年年报时,蒙牛尚以257.105 亿元的营收超越伊利的242.08 亿元。

二、一般环境分析 (PEST)分析

(一)政策环境

(1)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乳品行业的监管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国内监管部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严厉整顿,同时为加强监管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保障乳制品安全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国产乳制品质量大幅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增强,市场逐步回暖,全行业呈现出生产规模扩大,产销保持较快增长的局面。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发布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水平,由全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对企业诚信等相关信息的共享,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企业诚信平台,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诚信的有效落实。

(2)公布乳制品审查细则

2010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的检测设备。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生产企业的自行检验项目64项,其中明确规定对三聚氰胺一项要进行检验。

(3)政府加强对乳业的支持,促进乳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奶业作为重点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而且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

(二)经济环境

(1)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乳品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每日消费的必需品,对乳品的需求将稳健增长。

(2)由于标准化奶牛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造成国际奶粉价格持续下降。目前,大洋洲、欧洲和美国的奶粉价格比国内的成本价格还要低,这就造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强大冲击。由于价格低廉,国内一些乳品和食品企业减少了国产奶粉的使用,转而加大了国外原料粉的采购量。这就造成处在乳品行业上游的鲜奶和中间环节的原料奶粉难以出售。

(3)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乳品消费城乡结构不断完善,乳制品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受成本价格上涨和多种因素影响,乳品行业整体小幅度提价。

(三)社会环境

(1)社会舆论近来对乳业关注大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对社会影响颇大,导致消费者对乳业市场的动摇和怀疑,公众对乳品行业失去信心,同时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媒体的大力关

注。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加速乳业的发展。

(3)近来一系列有关乳制品质量的事件,加强了对乳制品行业的规范。

(四)、技术环境

(1)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发展战略分析

(2)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我国奶业技术自主创先不足,很多关键技术大量依赖进口。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50%,国内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离心机及乳品分离机械与国外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

(3)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

目前,我国乳品虽已有较快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我国乳品品种少,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液体奶消费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产量也很小。而干酪这样的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奶业整体面临转型升级

我国奶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成本不断攀升、牛奶质量偏低、乳制品结构失衡、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引导奶业发展方向的指标体系,判断、衡量、规范和提升奶业发展的内在质量,推动奶业整体转型升级。

三、SWOT分析

(一)企业的优势

具有规模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

奶源基地是乳液生产的第一车间,伊利地处中国最大的牛奶输出地——内蒙古,天然的拥有优质而丰富的奶源,这一优势很难被其它的企业超越。伊利已经建立了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同时开辟了内蒙古锡盟、赤峰和山东、山西、西安、沈阳等新的奶源基地,拥有优质牧场200个,可控良种奶牛超过200万头。形成了纵横数千公里的奶牛产业带,并且逐步从过去分散饲养到集中资源规模化、产业化。

(二) 管理优势

伊利采用以技术为依托的精确管理理念,要求把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奶农、牧场、奶站、供应商、加工经销商、服务商等都纳入质量控制系统。伊利在国内率先提出SQS奶站标准管理体系的概念,力争通过奶站管理精确化、卫生清洁化、收奶器具整齐化、挤奶规范化、标识统一化——“五

化”管理,以及用标准化的程序指导奶站进行正确的质量管理。在对经销商的选择上,伊利有一套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标准,保证经销商的基本素质。在业务合作中,每月度/季度/年度会对经销商的合作进行阶段评估,尤其对经销商的进、销、存管理上,全面实现了电子信息化进行及时跟进。伊利还采用了MES产品追踪系统,对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的任一产品,都能快速准确地追溯到各个环节。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得,经销商由原来的“坐商”转变为“行商”,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到主动积极地开发和维护市场。

(三)品牌优势

伊利的品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工作之上,依靠真情的付出渗透到消费者心里,在伊利眼里品牌战不是空间战,而是持久战,强大的品牌根植于优秀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品质中。继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惟一乳制品赞助商之后,又经过极其严格的考核之后,被内蒙古“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和新疆“学生饮用奶计划”锁定为惟一专供乳制品企业,并正式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惟一一家符合世博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技术优势

与竞争对手相比,伊利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均已处于一流水平上的。伊利的设备和生产线都达到了世界先进和国内领先的水平。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面,也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列,如ISO14001环境控制体系和ISO9002质量控制体系,伊利都是行业内第一家通过的,GSM标准也是如此。为进一步增强技术和研发实力,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联合成立内蒙古乳业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一家乳业研究机构。2007-2008年伊利推出了金典有机奶、谷粒多等一系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而后又新开发出了红枣酸奶、可涂抹型奶酪、杏仁牛奶等多款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联想服务器的加盟更是为伊利打造“放心奶”推波助澜。

(四)内部劣势

1) 液态奶质量有待提高

消费者对液态奶的产品质量感知具体化为气味、营养成份、包装、口味、方便性等五个方面。近年来乳制品行业频频爆发的乳制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心急剧下降,伊利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液态奶的质量,打造绿色健康食品。

(2)人才流动性强,给竞争对手创造了条件,不利于人才储备 ;高强度、低收入的生产使员工的流动性很大,给竞争对手挖走人才的机会,蒙牛就有一原则:凡是伊利过来的技术骨干就一定重用。而伊利持有的态度则是:只要是蒙牛来的员工一律不要。

(五)外部机会

(1)在争纷不断的乳液环境中,机构投资者依然看好伊利的发展前景乳液市场监管力度加大,规范的市场更有利于发展

(2) 乳业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行业洗牌加快进行 ;

(3)有着充足的奶源,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融资渠道,伊利有着强大的实力来抢占资源优势。

第四篇:《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十二五”是合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研究并科学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全面转型、跨越赶超、兴市富民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二五”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连续6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预计今年将达到17.5%,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00亿元,人均gdp将突破7000美元,是“十五”末的3倍;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将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47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5倍、3.1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家电、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的23%,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

三是城市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141”城市发展战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老城改造、新区开发齐头并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四是县域经济突飞猛进。在农业基础得到大力加强的同时,县域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五年三县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两番,占全市工业比重较“十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县均进入中部百强县,XX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效能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融入长三角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招商引资呈现抢滩效应,五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近43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倍。

六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等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23%,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6%,人均公共绿地12.5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七是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收入较“十五”末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0缩小到2.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待遇稳步提高。

八是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社会治安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宏观环境

中央在《纲要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合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合肥又将迎来加快发展的“五年黄金期”。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将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合肥经济圈建设都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诸多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在 “十二五”集中释放。

从产业方向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内需、加快城市化发展、鼓励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等,将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合肥已形成的电子信息、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与之基本切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合肥的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

从发展趋势看,由于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势不可挡,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回流更加快了这种产业转移的步伐。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低的商务成本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使合肥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从发展阶段看,目前,合肥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把合肥建设成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为合肥指明了“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打开了合肥加快发展的思路。

当然,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综合实力仍不强。作为省会城市在全国的位次和对全省的服务功能、集聚和辐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集群度不高,配套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三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四是体制改革任务仍较艰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矛盾,推进发展。五是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环保的刚性约束将越来越强。

三、合肥“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主题,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承接,着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初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基本格局,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向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二)发展定位

—— 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进程。经过“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把合肥建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加快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城市道路、交通枢纽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在路线、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形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依托科教优势,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产业创新示范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合肥一切问题的根本,是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合肥加速崛起的重要驱动力。以强化创新主体、构筑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进一步增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支撑力。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开放合作是实现共赢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和合肥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重大机遇,加强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合作,提升自身地位;深入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提升经济圈影响力,扩大与皖北及其它周边地区的合作。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四)发展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合肥实际,分步骤加快推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到2015年gdp总量要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比重25%以上,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总量位次再前进1-2位;人均gdp突破15000美元,达到长三角核心区域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万亿元;三县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十二五”应该把握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与先发地区相比,合肥最大的不足是发展的不足,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的差距。加快发展、做大总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合肥最根本的工作、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合肥务必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跨越赶超、加速崛起、更大作为。一是要继续加大有效投入。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一定要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抓紧推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二是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扩大消费。三是要促进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合肥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占有率。

(二)进一步建设现代产业基地

现代产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根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紧扣“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做大体量、优化结构,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和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3个千亿元级产业。通过努力,培育发展3-5家超500亿元企业、30家超100亿元以上的企业。

高度重视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加速合肥崛起的重要支撑。要继续以大企业为支撑,大项目为动力,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结合国家支持的领域和我市的比较优势,聚焦发展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发展。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围绕上述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吸引一批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市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先发地区、相对于我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按照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行业突破、重点功能区带动和重大项目推动。要通过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传统消费服务业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形成全国区域性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商贸、文化、旅游等七大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肥要跨越,潜力在县域经济,空间在广大农村。“十二五”期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章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出自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加速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逐步实行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双置换”改革,探索农民市民化的新途径。同时,要促进入城农民的培训、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

(四)进一步推进城市大建设

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经济的发展又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把城市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要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以前瞻性的规划为引领,围绕远期市域人口1000万、城市化率80%,以及“十二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要达到15000亿元、城市人口至少增加100万的预期,继续深化“141”空间发展战略,着眼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适时推动城乡区划调整。重点建设由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和XX区构成的中心城区,打造丰富多样的城市特质文化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形成高端服务集聚、综合承载能力强的现代化城区;按照中等城市规模,统筹推进东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四大组团建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城市副中心;按照小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率先试点建设一批基础好的镇级市,加快形成城区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力推合巢、合淮、合六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在深化区域合作的基础之上,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等新型城市功能区,向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深入迈进,实现城市由滨湖时代向通江达海时代的转变。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未来五年,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合XX市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投入还要增加、力度还要加大、节奏还要更快。城市建设要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核心,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供水、供电、燃气、污水处理、路桥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保障功能。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合肥通江达海通道,形成江淮运河航运中心,构筑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水运体系;加快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合肥与周边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新桥机场建设,形成水、路、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国家批准的合肥土地利用规划范围是36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320平方公里,只剩下40平方公里。既要布局产业项目,也要建设基础设施,还要营造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XX市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工作,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清理闲置土地,引导企业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鼓励、支持建设多层厂房;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省内其它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等有偿调剂使用途径,努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需求。

(五)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要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必须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进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切实把我市的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使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着力在“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统筹资源、聚焦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培育创新主体。要以开放的理念抓自主创新,用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要密切跟踪世界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新动向,广泛聚集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创新主体,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要善于做好“小题大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培育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积聚合肥产业发展的后劲。

完善创新平台和载体。要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努力促进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融合,继续坚持以高校、大院大所为主角,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其合作共建开放型的产业创新平台,加快示范核心区及“一中心三基地”建设,提升创新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催生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优化创新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充分激发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吸引更多的风投基金、产业基金等进入合肥,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六)进一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实践生态文明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按照“宜居宜业、独具魅力”的目标,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统领,狠抓节能减排,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构筑生态空间大格局,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调节阀”和“助推器”。要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入机制,加强污水处理、机组脱硫、危险废物处置、大气和噪声污染治理等环保工程建设,依靠环保工程提升承载力;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步伐,淘汰、限制落后产能,依靠结构调整提升承载力,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准入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依靠源头把关提升承载力。

继续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十一五”以来,我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治理模式。“十二五”时期,要围绕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引江济巢、生态修复、污水处置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家园、田园和水源;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确保 “增产不增污”,努力做到“增产减污”。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道路绿化、公园游园、河道绿化、绿色长廊、成片造林等五大工程,增加绿量、丰富色彩、扩大绿地,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的品质。同时,要加强实施城市基本生态空间控制,明确城市功能分区,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环境敏感区。

(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快推进基层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要着眼市场需求,加大就业培训,大力实施蓝领人才开发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校企培养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强化创业带动,扩大就业覆盖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是和谐之基,要以扩面提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各类报告http://

第五篇:《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大汇聚》

1、处理宾客投诉的技巧与运用

2、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

3、论饭店内部沟通

4、做好小事是饭店服务质量的基础

5、青岛旅游业发展分析

6、青岛旅游业发展趋势

7、山东儒文化与旅游

8、饭店英语与饭店人

9、饭店员工培训与管理

10、把握宾客心理提高饭店服务质量

11、浅析导游人员的激励

12、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

13、浅析导游过程中的游客安全问题

14、青岛旅游景区/点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15、如何实现酒店与实习生的双赢

16、浅析酒店商务客人的接待

17、2008奥运会与青岛旅游业

18、青岛旅游形象探析

19、浅析家庭旅游市场的开发

20、主题公园旅游业的影响

21、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2、饭店金钥匙管理

23、心理学在旅游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4、导游员素质的培养

25、浅析饭店服务创新

26、个性化服务在饭店中的运用

27、青岛开发区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28、人文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

29、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

30、绿色饭店的经营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1、山东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模式及对策

2、物流信息管理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物流企业营销体系调查分析

4、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调查研究

5、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模式研究

6、工业企业物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7、流通企业物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8、工商企业采购方式及其创新

9、运输成本分析与运输合理化

10、山东回收物流现状调查与分析

11、各类企业物流的流程设计

12、物流企业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方案的设计

13、物流中心内部布局调查分析

14、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调查分析

15、青岛仓储业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

16、制造业生产物流调查分析

17、山东省多式联运现状调查

18、内贸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人力资源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题目

1、

中式快餐发展策略

2、中国软件业的营销渠道分析

3、浅谈我国电脑行业的营销渠道

4、拉动中国汽车消费的软环境分析

5、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浅谈

6、分析品牌操作现状

构建正确品牌思维

7、特许经营-----极具诱惑的现代营销模式

8、我国彩电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

9、中国百货面临问题及生存对策

10、文化在白酒营销中的作用及中国白酒业现状分析

11、中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之我见

12、我国企业品牌定位问题

13、企业分渠道探讨

14、国产手机的形势与对策

15、试论关系营销的运用

16、论连锁经营的实质及其优势

17、浅谈商业银行中的市场营销

18、基于Internet

的网络营销

19、ERP,企业发展原动力

20、加入WTO,纺织业的春天真的来了?

21、中国彩电业营销批判

22、试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机解决对策

23、浅谈假日经济

24、论连锁经营集团化

25、分析入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26、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27、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探讨

28、浅谈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大市场战略

29、中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一些问题的研究业新动

30、论房地产电视广告的开发

31、关于发展中国特许连锁经营的思考------中外特许经营发展运作的比较

32、传播学理论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应用

33、我国分渠道管理的探讨

34、内忧外患,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

35、旅行社经营现状及入世后应对策略

36、我国手机销售终端的营销策略

37、服务,竞争的新焦点

38、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选择

39、广告形象代言人的有效使用

40、利用特许连锁加快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41、对我国医药连锁业的几点思考

42、入世后我国汽车业的机遇与挑战

43、特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44、企业广告策略之公益广告的应用

45、中国汽车业今后的前景和发展

46、关于知识营销及其方法的研究

47、浅谈营销渠道的管理整和扁平化及新经济下渠道设置

48、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奥运营销

49、绿化----21世纪营销之流行色

50、浅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其对策

51、在我国发展网络营销的探讨

52、浅析服务在营销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

53、财产保险之营销策略

54、名牌占略

55、如何做好儿童广告

56、创立名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57、如何发展我国服务业

金融保险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题目

1、

请对某个区域(一个村或一个镇)的传统寿险和现代寿险(分红保险资金连结产品)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

2、

请对某个区域的某种保险在各个进展年度的进展状况进行调查,并预测未来的趋势

3、中国家庭投保状况调查

4、中国社会保险问题

5、《新交通管理法》实施对保险业的影响

6、振兴东北为保险业提供了哪些发展机遇

7、保险经纪业务发展中的难题

8、完善我国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途径选择

9、完善我国失业保险的途径选择

10、我国城镇个体劳动者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

11、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12、扩大城镇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途径选择

13、安保险公司2004年投资连结保险销售与投资分析

14、某某保险公司2004年新险种开发调查

15、某某保险公司医疗保险陪付调查

16、某某证券公司网上交易情况调查

17、某某证券公司2003-2004年股民情况变动情况调查

18、某某证券公司基金销售情况调查

19、调查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情况(人民币、外币)

20、调查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行业前景

21、调查城市、农村家庭收入状况及金融资产分布状况,进而提出指导方案

22、下岗工人再就业小额贷款情况调查

23、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调查

24、商业银行服务满意度

25、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情况

26、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27、股民盈亏情况调查

28、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调查

29、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情况

30、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

31、住房贷款风险情况

32、家庭金融资产调查

33、汽车贷款状况调查

34、信用卡使用状况

35、农村信用社改革调查

36、农户小额贷款调查

37、农民家庭金融资产状况调查

38、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产保全调查

39、商业银行营销手段调查

40、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调查

41、城市居民储蓄意愿与股民投资意愿调查

42、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现状调查

43、城市居民房地产投资意愿调查

44、调查一笔贷款的贷后检查及贷款如何分类

45、商业银行贷款“三查”中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46、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流程

47、商业银行会计报表编制

48、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流程

49、1999年后商业银行新不良资产生成原因与特点调查研究

50、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51、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现状调查研究

52、上市公司如何确定确定本公司最适当的负债比例

53、上市公司选择债务融资时通常考虑哪些因素

54、上市公司通常对本公司当年盈利如何处置

55、发放股利抑或盈利再投资的选择以什么为依据

56、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通常考虑哪些因素

57、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58、信用卡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59、当地中国银行居民外币存款方面调查:规模及变化情况

60、外款贷款的程序

61、外汇贷款(若当地某国有或股份制银行由此业务)的种类、程序、规模经

验问题调查

62、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状况

63、信托业业务创新具体状况调查

64、机电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开展情况调查

其它各专业通用参考题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0.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

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16.商业保险问题调查与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调查与研究

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调查研究

l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

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26.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2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28.当前我国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1.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3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

34.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5.当前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3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3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38.当前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39.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40.当前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41.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4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4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4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4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4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4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4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研究

4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5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调查与研究

51.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5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5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54.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5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56.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57.当前城市社区功能完善调查研究

58.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加强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59.当前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

60.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6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6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6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典型案例调查研究

6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调查研究

6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6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6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6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6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7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7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7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7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7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7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

76.中国行政管理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

发展战略分析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853/

推荐访问:海尔发展战略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维修工岗位职责 下一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