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形象

2016-08-31 推荐阅读 阅读:

史记刺客形象(一)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摘要】

“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人的事迹,并对他们的行为赞赏有加。但后世史学家却对刺客列传持否定态度。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史记》刺客群体主要的外在及内在特征,以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理解先秦侠义刺客一直为后世民众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另外,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从社会学、文学及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刺客的形成原因,探讨他们刺杀行为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

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侠义刺客成

目录

1先秦刺客的时代角色定位 .................................................... 1

2《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 1

2.1落魄失志 ............................................................. 2

2.2勇猛无畏 ............................................................. 2

2.3重情尚义 ............................................................. 4

2.3.1酬知遇之恩 ..................................................... 4

2.3.2重情义伦理 ..................................................... 5

2.4轻身好名 ............................................................. 6

3《史记》中刺客群体产生的原因 ............................................... 8

3.1时代因素 ............................................................. 8

3.2地域因素 ............................................................. 9

3.3个体因素 ............................................................ 10

4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谢辞 ....................................................................... 12

前言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两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推崇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很早便具有一种与正统相抗衡的亚文化伦理。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刺客是一个不可一概而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史记》中的列传分为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四种。《刺客列传》属于类传,采用这种方式为人物作传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一类的传文是按行事相类或属性相同加以编排的,运用到《刺客列传》中,使得刺客的群体形象和文化精神特征非常明显、醒目。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2„„自太史公后,后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形象的追溯、凭吊、缅怀、赞叹。本文试从对《史记》中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进行分析,以便对刺客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并了解在那个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人们特有的思想道德观,以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1

2 骆宾王《易水送别》 陶渊明《咏荆轲》

1先秦刺客的时代角色定位

刺客,是以突袭手段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谋杀的武士,素有“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之称。《公羊传》中对“刺”的解释是“刺之者何?杀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也描述称“刺人而杀之”。刺客突袭杀人的性质可见一斑。《墨子·名鬼下》1有过杜伯刺周宣王的记载,可见刺客行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刺客”这一名称一直到西汉才正式确立下来,始见于司马迁《刺客列传》。由于刺客大多采取暗杀手段夺人性命,方式并不光明磊落,且杀人动机多是为某方谋取私利,于道义不符,于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注重伦理纲常和仁义礼制的古老国度里,备受争议和批评。

早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武士就作为一种文学形象被描写和记录过。《庄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多有武士重义轻生故事的记载。如《庄子·说剑篇》记载:“昔赵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百余人,好之不厌。”2从文学角度来看,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武士的形象不够丰满,人物的性格刻画过于简单。司马迁所著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武士群体进行典型化塑造的作品。司马迁曾言:“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以。„„至如今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3但是刺客与游侠又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说刺客是“脱身白刃里,杀入红尘中”4专为恩主行刺之人,那么游侠则是轻生高气、急人之难,恩施不求回报的另一种人。5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不隐恶不虚美,淋漓尽致的再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一大批侠义之士。且与许多认为刺客行径“不轨于正义”的观点不同,司马迁着重表现的是刺客人物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身,赴士之厄困”的崇高道德与侠义行为。司马迁本人重侠慕义,刺客群体义薄云天,自然成为司马迁心中的英雄;创作时恰遭李陵之祸,借刺客的快意恩仇来宣泄内心的愤怒痛苦,是他创作《刺客列传》的另一个原因。6《刺客列传》不仅让刺客留名青史,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侠义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7

2《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为刺客作传,司马迁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忠信”和“仁义”的道德观,且多以悲壮结局收尾。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展示的1

2 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5-86 庄周、李耳,《老子·庄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4

3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78

4 李白《侠客行》

5 栾为《<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06期,89-92 6 于雪芳《说刺客—读<史记·刺客列传>》[A],468-477;《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永辉《<史记·刺客列传>到“刺客戏剧”的嬗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48-54【史记刺客形象】

先秦武士形象。

2.1落魄失志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位刺客,除曹沫是鲁国将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外,其他四位都是地位卑贱,处于社会底层。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与齐战,三败北”,身为将军,打仗却屡战屡败,可谓“常败将军”,心中无疑会充满耻辱感;专诸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描述他的身份和职业,但是从(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即由伍子胥将他引荐给公子光,可以推测,专诸也是一名依附于贵族阶级的小小门客,很难有出头之日;豫让“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可见他之前并没有得到主上的赏识和尊重,政治抱负很难施展;聂政“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家贫,客游以为狗屠”、“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可以看出,聂政与母亲、姐姐居于穷乡僻壤,平时以卖狗肉为生,自然生活清贫地位微贱,确是闾巷之人,难有机会成就大事;荆轲“好读书”、“为人沈深好书”,他也是司马迁在文章中唯一提到的一位与“书”有关的刺客,这说明荆轲并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具有理想抱负、

1自我定位较高的读书人;但是他依然遭遇了诸多不得志的事情,“以术说卫元君,

卫元君不用”、“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鲁句践与荆轲搏,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这些遭遇放在一个身游四方、心有大志的读书人身上,就更显失意落魄。后荆轲至燕国,经常与狗屠和高渐离纵情滥饮,“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可见他郁郁不得志的愁苦。【史记刺客形象】

2.2勇猛无畏

刺客杀人,多采用暗杀手段,比如下毒、使用暗器、设置机关陷阱、潜伏进住所伺机而动,或者是多人围杀,总之是尽可能采取能够全身而退的方式进行。但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位刺客,刺杀的都是当时社会位高权重的政治要人。刺客的力量与他们相比,太过弱小。但五名刺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单枪匹马直趋庭堂,众目睽睽之下以一人之力对抗百人,进行直截了当的刺杀,毫无自保之意,舍身求成,可谓是勇猛过人,气势冲天。

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因为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所以即使曹沫多次和齐国作战都战败逃走,鲁庄公“犹复以为将”,可见曹沫的确是勇猛过人深得鲁庄公赏识的。齐鲁两国缔结盟约,场合庄重而又守卫重重。曹沫却公然在盟坛上“执匕首劫齐恒公”,这是何种的胆识和气魄;如果说这个时候“恒公左右莫敢动”是臣下考虑到主上的安危不敢轻举妄动,那到“曹沫投其匕首,下坛”时,这无疑是狙杀曹沫的最佳时机。但曹沫镇定从容走下盟坛,毫发无损,“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可见曹沫即使手无寸铁,其勇猛也有夺人心魄的力量,令对方将士不敢轻举妄动。夺霸之风、壮士之气让人钦佩!

专诸应公子光的请求在酒宴上刺杀吴王僚,而当时酒宴的守卫情形是:王僚1 唐红《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第25卷第01期,75-78

史记刺客形象(二)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 形象对比 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

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

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4,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近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5。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6。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7,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4.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

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8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9,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10

除此以外,反抗强暴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强暴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强暴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中国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12《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强暴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13。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1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史记刺客形象】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4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5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6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7张三夕《

史记刺客形象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71209/

推荐访问:史记刺客列传 史记中的刺客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邓泽如,第一次国共合作, 下一篇:盗梦空间反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