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

2016-08-12 推荐阅读 阅读:

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一)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 代表作 创作风格 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年、《蝶舞天涯》2002年、《杀死你的温柔》2002年、《无极》2005年、《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梅兰芳》2008年、《赵氏孤儿》2010年。

张艺谋,《一个和八个》联合摄影1984年、《黄土地》摄影1984年、《大阅兵》摄影1984年、《老井》摄影/主演1986年。以下的皆为他导演的作品:《红高粱》1986年、《代号美洲豹》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3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有话好好说》1997年、《一个也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幸福时光》2001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3年、《千里走单骑》2005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2006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2007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总导演2007年、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导演2007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2008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总导演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2009年、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2009年、《山楂树之恋》2010年、《金陵十三钗》2011年。

三、第五代部分导演的创作风格

陈凯歌:1、影片多以追求理想化。2、多年数以人为主,以人为本。3、影片题材多样不拘一格。4、影片内容严密,主体紧凑。

张艺谋:1、“英雄”与“凡夫”形象的创作最具完整化。2、细腻地刻画某一主体人物,更具突出于以往导演形象。3、文化底蕴的渗透和弘大的场面是他创作中常有的风格之一。《十面埋伏》里鲜艳的色彩,无限的视觉冲击在脑海里回荡;《一个不能少》很多年前看过的,画面却一直清晰的在我脑海里。

冯小刚: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强烈。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漏出对生存、生命的反思。最喜欢他的《非诚勿扰》

贾樟柯:1、追求影像对现实的穿透力。2、叙事更沉静,不做单纯的道德批判。3、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致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

四、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一)陈凯歌——第五代主流电影美学的奠基者

陈凯歌,福建省长乐人,1952年8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父亲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准备投奔八路军。《黄土地》的成功在于他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的天际、气势磅礴的黄土地,蜿蜒曲折、滚滚东逝的黄河水,甚至对许多当地民俗的描写都和人物紧密相联,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这部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不拘一格,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人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陈凯歌拍出了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个人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与影片的主演。

(二)张艺谋——第五代电影的世俗化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也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导演之一了。张艺谋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1981年导演处女座《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可以说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群以酿酒为生的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影片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影片明快、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之后张艺谋又拍摄了纪实风格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个“民女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看到了一种法制观念的觉醒。一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形象深入我心。关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娓娓道来,尽管近几年来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还有人说某些影片商业性质太过浓厚,但我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

这一代导演他们特有的生活、学习、成长、创作经历,几乎无法复制,这正是第五代导演不同于其他代导演,电影艺术创作在国内国际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虽然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作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的电影现象,一直备受关注。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活动在银幕上的影像和声音仍然影响着我们。“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由于时间以及素材的缺乏,本文介绍的还太过狭隘,笔者想跟大家交流的电影还有很多,纸张已写不尽对它们的喜爱。笔者相信,只要有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新生代导演在,中国的电影界会越来越繁荣。

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二)
中国电影之路——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中国电影之路——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加入收藏

2008-12-12 9:16:00

原始出处:2008年04月14日 光明网-光明观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供网友交流阅读。

摘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影界,也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 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 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 来。【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 《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 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 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 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 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 ”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 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 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 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 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 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 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近年来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 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 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 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叙述 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个体人生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到潜意识、隐意识的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 (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

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 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 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电影主题

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第五代导演,是主体意识自觉和强化的一代。追寻和建构历史主体性和大写的人的形象,一直是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 性的崛起。

我们不难在第五代导演的一些作品中发现许多大写的人的形象,这种形象常常表现为沉思的启蒙知识者的形态、立场和视角。第五代导演喜欢历史题材,大多 面向过去。虽然他们其实并非那段历史的主人或是亲历者,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张扬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进入到一种假想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位置。

在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之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显然坚执于民族振兴理想,热切呼唤现代性理想,而且由于他们把自我融合 于族群,他们并没有产生那种个体意义上的个体生存焦虑、人格分裂等存在危机。因而第五代导演大多难免于一种强烈的民族身份焦虑,面对西方强势的现代性话 语,他们深刻的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痼疾,热切的呼唤民族的复兴与振兴。正如陈凯歌在谈到拍《黄土地》的宗旨时说的,“我在《黄土地》里反复要告诉观众的是, 我们的民族不能不能在那样生存下去了”。“当民族振兴的时代开始来到的时候,我们希望一切从头开始,希望从受伤的地方生长出足以振奋整个民族精神的思想来 ”。

在《一个和八个》中,正是民族救亡的时代要求把“一个”和“八个”凝聚在了一起。锄奸科科长在非常时期不忍心下达处死这些土匪汉奸以及有叛变嫌疑的指导员,在日军临近时又下令放掉他们。在这里,民族的生死存亡甚至超越了政治理念及党派之争。

【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

与对当下的事件的焦虑相应,第五代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对未来时间的积极的肯定、追求和向往。毫无疑问,这种对当下的焦虑正是出于对时间的停滞不前因 而延缓了美好未来的来临之忧思而产生的。他们往往在影片中设置代表未来的时间意向,哪怕是《黄土地》、《孩子王》这样的对过去历史题材的反思之作。像《黄 土地》中的憨憨,《孩子王》中的王福,《黑炮事件》中结尾时那几个无忧无虑、没有传统的附累、在玩积木的时间游戏的小孩子,《红高粱》中见证了热情、野性 和血的洗礼并进而长大成人的我爹爹豆官,都是这样一些代表了未来,寄托了导演的理想的意向或符号。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他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上或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极强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或是一些普通的 边缘生存者——小偷、歌女、妓女、农民工、都市外乡人,等等。因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中的主体形象大多是平民和社会边缘人的形象,他们是一些历史的缺席者、 晚生代、社会体制外的个体生存者。他们似乎没有远大理想,整日里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他们游离于社会体制,按自己的无所谓的生 活态度生活着,当然有时候,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中也有着季度的内心焦虑,只是,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不同,他们的焦虑是个体的、感性的、只属于 自己的。严格地说,第六代导演影片中所呈现的主体形象并不是纯粹的平民或市民而是浸透着知识分子意识的个体知识分子。

另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表达了生存的孤独、焦虑,凸显自我。他们在个体影像语言上注重影像本身,具有明显的风格化特色。他们隐藏自我,趋于客观化纪 实,注重当下社会中底层普通民众的个体性的生存,凸显电影的记录本性和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平实而朴素的表达一种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如贾樟柯的《小 武》、《小山回家》、《站台》等试图“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来记录这个年代变化的影像,反映当下氛围 ”。他的影片是纪实风格的虚构性影片,以最为朴素平实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对乡土、对变动社会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与悲悯。

二,不同的阅历体验造就不同的电影风格

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 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 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子牛为运粪船拉纤”……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 群像的造型。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 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而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 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如果说第五代在生命之轴的横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 六代则在生命之轴的纵向上不断掘进。因此在观念上,第六代不认同第五代“苦难成就艺术”的人生阅历,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不以为然:“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 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因而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 至多只是一点坎坷。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好像只有这种经历才叫经历,他 们吃过的苦才叫苦。”于是他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要求,又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对第六代的成长经历稍作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在生命的早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小时候不约而同地曾受到病魔的折磨,而这正好与他们后来的创作 发生了密切关系:“我的片子和我的人生经历很有关系。我自己生过一场大病,这一点对我很重要,虽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得完这场病以后,我突然对一些事情看得 很开。当你几乎看到你的归宿的时候,很多东西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了。当时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突然觉得亲情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很无聊。我是一个宿命的 人。这种情绪在作品中是不自然带出来的,有时候不找着这种感觉,你就觉得影片没劲。”“支气管扩张尽管不是大病,但是很吓人。隔一两年复发,然后吐血,大 口大口的吐血,呼吸很困难。”“我差不多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第一次发作,然后每隔两年就发作一次。这个发作期有七、八年的样子,在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转换 的阶段我其实一直有病,我很庆幸有这种病,它没有真实的危险,但是它给你一个死亡的幻觉,你真是大口的吐血,然后你窒息,然后觉得不行了。我现在是很不怕 血的,我太知道血是什么东西了,一痰盂一痰盂的吐。那会儿就很孤独,我大学没考上,就看书,也不管功课。”

第五代导演浅析,电影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21339/

推荐访问: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确山县地区各月地面以上10m,高处温度表(℃) 下一篇:提升统筹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