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016-05-04 推荐阅读 阅读:

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把握世界的本质

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常见错误如下: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 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创造规律、但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自身),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遵循客观规律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和基础,不能颠倒二者的位置。

③规律≠规律性现象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6.意识的本质: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里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人脑≠大脑(意识为人所特有,不包括动物)

机能≠产物/分泌物(这就意味着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产生意识,因为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歪曲的、虚幻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7.意识的作用:

①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注意: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但自觉选择性为人所特有。

②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注意:意识有正误之分,所以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消极的导向作用。(即正促错阻)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事情是出发点。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注意: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意识第二性,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的说“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9.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精神世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所以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性活动。此外还要注意,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需要中间环节——实践。

常见错误:

①扩大或缩小范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③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唯一,只有实践;而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不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他人的讲授等),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动力不是唯一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也有正误之分,作用也具有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11.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常见错误:

①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通过真理的定义可知,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不能说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③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也是客观的。

12.认识的特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也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常见错误说法,认识是一种圆圈氏的循环运动。更正: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第二篇:《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06—07学年度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坐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

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

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

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回答1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

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

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

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

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5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

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选择题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

26、(10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

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

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27、(12分)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有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8、(12分)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

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29、(16分)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单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单元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历年高考中,本单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有: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注意:①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都是客观的。②不能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③规律与规律性现象不同。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一些规律性现象不能称为规律,它们是受规律支配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底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是受万有引力规律支配的现象。④规律和规则(守则、纪律、规范等)要区别开来。前者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后者是主观的,可以改变的。后者的制定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制定的。⑤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是规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规律。⑥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⑦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⑧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起源和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

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注意】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存在都有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双重性(二重性):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即物质和意识辨证原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原理)

2、方法论要求: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注意: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四篇:《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

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图例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

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5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 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12分)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有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7、(10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28、(12分)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29、(16分)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9分)

(2)我们应如何做到还求真务实?(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BCC 6—10:BDBBA 11—15:BBCBC

16—20:CAADA 21—25:BBCBD

二、非选择题

26、(12分)(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求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分)【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分)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分)

27、(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5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5分)

28、(12分)(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4分)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分)

29、(16分)(1)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求真务实。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做到求真务实。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每要点3分,共9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分)②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分)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五篇:《2016届单元过关检测14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Word版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客观地认识世界

C.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属性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 选项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说的是人们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选项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因为材料中体现不了实践的社会性;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选项A符合题意,且说法正确。

答案 A

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澳大利亚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和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加速扩张”。他们的发现第一次提出了“暗能量”存在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如果“暗能量”确实存在,这将 ( ) ①引起哲学领域的革命,推翻并重构“物质”这一概念

②印证物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地位关系发生改变

④进一步佐证物质具体形态的丰富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暗能量”存在和发现,充分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具有客观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我们能够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也充分说明,物质具体形态的丰富多样性,故②④正确,①③说法错误,“暗能量”的发现将进一步证实“物质观”的正确性。

答案 B

3.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 )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④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题肢②体现了人们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③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①③包含的哲理相同。

答案 B

4.美国某研究小组曾经做到让一束光停留了16秒。时隔半年,德国某研究小组让光在一种不透明晶体中静止了60秒。整个操作可设想为:打开门,让一束光进入暗室,然后关上门,一分钟后再打开,让光出去。暗室就是这种不透明晶体,它拥有一种特性——电磁诱导透明效应,这让它在一束特定频率的控制激光下能够变得透明,相当于暗室的门打开了。但这60秒,已经称得上是研制量子中继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了。这一科技成果佐证了 ( ) ①意识活动的主动选择性能够正确预测未来

②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③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客观世界

④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题中光的运动与不透明晶体的关系,体现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同时体现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客观世界,故②③入选。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预测未来,但不能保证正确的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总是前进、上升的,故排除①④。

答案 B

5.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行。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对每一种既成形式的理解应坚持暂时性和永恒性相结合

③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项错误,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项错误,对每一种既成形式的理解应坚持暂时性。

答案 D

6.美国人海因里希调查了75 000起工伤事故后,提出了“海因里希安全法则”的概念,即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因素。这一法则告诉我们 ( )

A.生产实践是发生工伤事故必然前提【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生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

C.减少工伤事故必须按安全生产规律办事

D.只要生产中能摆脱“人”的因素,就能避免工伤事故发生

解析 根据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因素,可知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定要尊重规律,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选项D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C

7.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

程不可逆转。然而,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专门的成熟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科学家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这主要表明 ( ) ①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揭示自然之谜

②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征

③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④规律一旦被科学研究发现,便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题中科学家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创造了新方法,体现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揭示自然之谜,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体现实践的社会性和客观物质性,②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和发现不发现没有关系。故B项正确。

答案 B

8.下列名句与下边漫画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

①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漫画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痴心妄想,应从实际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①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③强调的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②④均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条件,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

答案 D

9.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为记忆贮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不再参与决策,去做其他的事情;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A.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解析 材料说明了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故A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 答案 D

10.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②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

③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 对“白鹭立雪”这一景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①说法正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说明人的意识能能动地反映物质,②说法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意识能动地认识事物,没有体现意识能动地改造事物,③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对事物的反映不同,但没有对错之分,④说法错误。

答案 C

11.本世纪以来,一种被称为“左手材料”的人工复合材料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光学和应用电磁学领域受到愈来愈广泛的青睐,对其研究也呈现迅速发展之势。然而它的出现却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的假想。这表明了

( )

A.超越现实的假想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B.符合规律的假想源于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C.思维的眼睛能够主动创造出假想的世界

D.相对独立的社会预言促进实现社会存在

解析 材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精准应验”的说法有误;假想属于认识,认识活动源于社会实践,故B项说法错误;社会预言属于社会意识,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不同的,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2.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最能长久凝聚人们好奇之心的,莫过于深邃神秘的宇宙。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刚发表时,支持的人极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发表时,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赞同甚至明确反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刚刚问世时,饱受世人的讥讽„„但如今人们终于认可了它们对宇宙的解释。这表明

( )

A.世界上只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掌握的理论

B.质变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任何时候都应促成质变

C.宇宙的存在是客观的,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解析 材料表明人们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故C项符合题意;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故A项表述不科学;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并非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故B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答案 C

单元复习资料(单元小结),,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125687/

推荐访问: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ppt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超级详细音标讲解教程 下一篇:人教版英语必修2Unit4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