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2016-08-25 安全管理常识 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一)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要素作用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要素作用

区域活动是在幼教工作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于集体教育教学活动这一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凸显而已被广泛运用。我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符合幼儿年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情况的区域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认为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要重点把握三大要素,即教师、材料、幼儿,它们三者相互依从,缺一不可。教师是区域活动的筹划和组织者,主要起引导作用;幼儿是区域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主要起主体作用;材料是连接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起载体作用。开展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要适时介入。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在认真操作的时候,老师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诉老师么?孩子们处在大脑发育阶段,注意力一旦转移就很难再集中过来,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甚至创造力,达不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一般在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时不要轻易上前打扰,而应在其做完这件事情后再进行必要的询问,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

2、教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教育的先导。教师只有在善于观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指导幼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掌握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注意捕捉随时散发的各种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整理归纳后获取一些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3、教师要因人施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如有的幼儿喜欢建筑区,怀揣以后想当建筑师的梦想;有的幼儿爱好科学区,抱有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志向,虽说小时候的梦想总有些幼稚、志向多少有些盲目,但教师只需顺着每个孩子的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就能够使得孩子们学习起来更有乐趣、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4、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别人肯定的奢望。教师在幼儿取得成绩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时,就要赶紧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师肯定的语言,那怕是做些肢体语言,诸如轻抚孩子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材料的投放往往决定着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1、材料的层次性。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要从年级幼儿的需要考虑,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可借助图片范例,主要保证孩子顺利完成活动。大中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较敏捷,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二)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摘 要]:“每个儿童都是可造之材,教育应关注每个儿童的发展,为他们营造适宜的环境。”认同这种观点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就会发现,比之与集体活动,区角活动提供给孩子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它关注孩子们各自活动的过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那么,什么是区角活动呢?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区角活动就是形式为自由;室内有间隔;操作有材料。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真正的幼儿区角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操作、摆弄为主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要重在观察,而其中的指导则是隐性的,要善于用材料本身去帮助、指导幼儿。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意义;价值

区角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角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一、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理发店游戏中,有三个孩子都想当理发师,可是理发师只能有两个,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或者改变角色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相互协调。

二、区角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常言说: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在不断的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通过区角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区角游戏发展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区角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能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发展游戏,从而发展其交往能力。例如过家家就是一个区角游戏,参加游戏的幼儿都要担任一个角色,通过语言来完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从游戏中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实现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准则的模仿和再现,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得以建构和运用。区角游戏把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探索活动结合了起来,有效地促使幼儿的语言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在同一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更加亲密,为教师和幼儿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做到了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时,教师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范围,鼓励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丰富其与人交流的经验,使幼儿在愉快之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

四、区域活动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孩子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在照顾娃娃时想象表现并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做服务员时耐心热情地接待顾客,做爸爸时礼貌接待客人,学习做菜打扫卫生等等,这些区角活动中角色扮演无形中使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建构区”等区域是孩子们自己的天地,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发现和创新,自由自在地交往。孩子们十分忙碌,孩子的双手和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操作,获得了更宽广的交往天地,精神得到了愉悦。

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告

诉我们,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做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三)
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关注……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此外,我们还认为区域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发现和发展个性潜能的集会,是他们能够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包括利用自己的长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树立起信心 。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 喜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幼儿园中开展的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角色往往难于准确把握,教师指导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导存在一些问题。

1.指导过程缺乏互动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教师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相反地,当我们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起来,孩子们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教师产生互

动。

2.存在着强制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有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活动的情况。教师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娃娃家外围做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也不迟。例如:在孩子表演《小熊请客》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教师给幼儿主动权,让孩子们去表演,却在表演区外不时传出:“小熊开门呀!”“小鸡应该说什么话了?”“该小猫说了……”“对了,出场的顺序不能乱……”再看看声音传出的方向老师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情。其实犯了过于求全、急于引导、忽视游戏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毛病,而有些老师虽然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进入游戏,却操纵游戏的进程,削弱了幼儿的自主性,这都是不应该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3.存在消极指导的现象

一部分教师把区域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借此机放松自己或打发时间,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区域活动完全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活动;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域中同幼儿一起玩了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

对其他区域的指导。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4.对孩子的鼓励不够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教师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过多苛责,孩子会有挫折感,容易气馁;这会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反成为孩子的负担了。

5.缺乏指导的策略

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而且教师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兴趣点所在,指导随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物品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对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方法的一些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既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导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

1.指导过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减少活动倾向的权威性干预,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再是“制造兴趣”——幼儿被“填充”进区角,而是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商量、协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四)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要素作用

  区域活动是在幼教工作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与集体教育教学活动这一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凸显而已被广泛运用。我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符合幼儿年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情况的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认为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要重点把握三大要素,即教师、材料、幼儿,它们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要适时介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幼儿在认真操作的时候,教师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诉老师么?”幼儿处在大脑发育阶段,注意力一旦转移就很难再集中过来,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甚至创造力,达不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时,教师不要轻易上前打扰,而应在其做完这件事情后再进行必要的询问,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
  (二)教师要善于观察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教师只有在善于观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指导幼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掌握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注意捕捉随时散发的各种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整理归纳后获取一些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三)教师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材施教。如有的幼儿喜欢建筑区,以后想当建筑师;有的幼儿爱好科学区,抱有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志向。虽说小时候的梦想总有些幼稚,志向多少有些盲目,但教师只需顺着每个幼儿的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就能够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有乐趣、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四)教师要积极评价
  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别人肯定的奢望。因此,教师在幼儿取得成绩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时,就要赶紧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师肯定的语言,哪怕是做些肢体语言,诸如轻抚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材料的投放往往决定着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一)材料的层次性
  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要从不同年级幼儿的需要考虑,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可借助图片范例,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活动。大中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较敏捷,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求。二要从幼儿的喜好着眼,提供趣味性的材料。如在“我要上小学啦”区域活动中,按照小学的构建模式精心设立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体育室”“实验室”“劳技室”“教室”“办公室”八个区域。幼儿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内容的区域,通过操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要从同班幼儿的发展出发,提供可变性的材料。幼儿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如在“做针线活儿”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有针、绣花线、毛线、小裙子、小上衣以及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纽扣和珠子。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会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按一定规律(按纽扣颜色或形状)钉纽扣,能力弱的幼儿则选择教师提供的穿好线的针,穿大珠子。照此提供材料,就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二)材料的季节性
  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一年四季中动植物可谓琳琅满目、变化无穷,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区材料。如在美工区,可以将麦粒、豆子、花生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还可将土豆、萝卜、黄瓜等装饰成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这样,幼儿不仅认识了一年四季,还将四季中存在的事物,采取剪剪、贴贴、画画的手段做成了一个个小作品。如果教师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幼儿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那就更大了。
  (三)材料的价值性
  在收集利用废旧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借此循循善诱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用旧挂历纸剪“窗花”,用旧毛线学编织,用方便面盒种蔬菜,用鸡蛋皮画图案等等。这些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有利于磨炼幼儿的意志性格,有利于促进幼儿独立人格的良好形成。
  三、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能力才干来自他们的手指尖。”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区域活动中要力求推行“自主、自行、自由”,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让幼儿自主学习掌握
  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充分显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幼儿平时跟家长逛超市,对超市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设计“超市购物”区域活动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主动为超市取名、布设环境、确定人员、落实分工,操作中学生们也就很投入。
  (二)让幼儿自行解决疑惑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且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使幼儿产生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如角色游戏区中“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惜没有存货,于是学生们动脑筋、想方法,极力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完成,由此激发了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让幼儿自由组团发展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交往能力。如美工区“漂亮的伞”制作过程,要通过设计室的设计,然后送到制作室去制作。这个活动材料内容复杂,方法步骤很多,组合难度较大,一个幼儿不可能独立完成,大家必须协商配合,组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创作出漂亮的小伞。
  以上是我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肤浅体会,在实践中还有亟待共同探究的问题,仍需大家继续去挖掘,以此不断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责编 张景贤)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五)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摘   要] 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是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兴趣,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动态自由的个性发展,成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幼儿园区域设置的概念和原则,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及原则,定位教师自身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关键词] 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成为集体教育之外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区域设置的概念及原则
  面对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幼儿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从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及其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一总体要求出发,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社会性区域指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运动性区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根据以上概念,区域设置具有如下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相结合原则。学习性区域是幼儿身心、技能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部学习内容的关键,需要受到幼儿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但与此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亦具有重要影响,即决定幼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将来社会交际、生存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孩子熟悉的角色区,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社会生活准则,尝试运用多种生存技能,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在区域设置中,必须将学习型区域与社会性区域相结合,以促进其协调发展。
  2.动静分开的原则。根据幼儿学习生活的具体条件,可将学习区域、社会区域、活动区域相分离,避免相互冲突与干扰,各通道之间要有明显的标志牌,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特点,温馨舒适,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3.分期比例的原则。根据幼儿发展《纲要》,幼儿在园三年时间,前期一年半即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型区域活动,对于活动性区域则根据幼儿园活动场所机动配置,符合幼儿活动需要即可。
  4.常设性区域与主题区域活动相交融原则。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在幼儿班级设置常设性区域与主题性区域,常设性区域主要包括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等,而主题性区域主要有建构区、美工区等,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及时更换,相互交融。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及原则
  根据幼儿区域活动的不同需求,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做到准确有效,即符合幼儿活动需要,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遵循如下原则进行操作。
  1.材料投放与目标达成的一致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不能仅仅在数量上考虑,而且要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即以班级当前的活动主题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让每一件材料尽可能多地发挥作用,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主题的更换及时进行材料的更换,促进幼儿良好动手能力的发展。
  2.材料投放的层进性。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进性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样的拼版游戏,小、中、大班的幼儿材料就要不同,小班的最为简单,边缘接口相对容易;中班的较小班的图版数量多,且边缘接口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耐心、细心方能完成;大班的最为复杂,边缘接口也较小、中班复杂,难度较大,这就是层进性原则在幼儿区域材料投放中的原则。
  递进性原则即根据幼儿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件活动材料的使用难易程度,幼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由易到难,或者由较易直接到较难的层级进行训练操作,促进其水平的发展。
  3.材料投放的趣味性。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便有效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在班级活动展示或家长开放日,根据活动主题让每个幼儿动手制作相关主题的材料,如活动使用的头饰、花环、纸质手巾灯,而后收集起来,在活动时让他们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进行活动展示。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有效尊重了幼儿的劳动成果,在激发参与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动手能力。
  4.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形式多样,让幼儿能根据活动主题进行自主选择,使其对活动区角始终保持新鲜感;同时,一物多玩,要让幼儿通过同一玩具的不同功能玩出创意;再者,活动材料要品种多样,有成形玩具,有自然玩具(大米、豆类、贝壳)以及自制玩具等。
  5.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科学合理,有利于激发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材料的投放不能一味按照主题现成投放,而要根据活动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制作;同时,根据需要为活动设置一定程度的障碍,让他们通过努力解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察调整,必要时进行帮助;另外,尽可能选择本土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形成废物利用的良好观念。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幼儿活动区域中应及时进行角色调整,以便更好适应幼儿活动发展需要,并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方位发展。
  1.做幼儿的活动伙伴。教师在整个幼儿区域活动中都将全程参与,因此,教师要充分转换角色,形成与幼儿平等的对话身份,缩短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孩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亲切温暖,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以便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性行为。
  2.做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同活动、同体验、同感知。教师除了站在幼儿之外的地位组织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遵循活动规则,按照游戏约定进行秩序性活动,当幼儿在某一个环节实在不能完成时,教师必须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对其进行讲解、引导,充分挖掘活动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和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促进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提高,不断达成活动的最终目标。另外,在实际活动中,对于幼儿之前未曾接触的常识,教师要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幼儿先形成感性认识,进而进行活动训练,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
  3.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幼儿学习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幼儿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大朋友,担负着的不仅是教会孩子活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即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品质、相互合作的品质、善于与人分享的品质、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等,为日后成长奠定基础。
  以上所述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指导策略,但在实际活动中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细心,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活动的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理性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技能得到良性提升,进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六)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幼儿自选游戏”。教师指导对幼儿的知觉、记忆、思维、模仿、表演、交往等所有的认识活动、模仿活动、交往活动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四个小脚印,表示只能有四个人在此活动;或采取方法二,每一张拼图底版放在一个小筐里,区里只放置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四个小筐,这样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或先到其他区域活动,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拥挤现象。
  二、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还有时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的目的是为观察幼儿玩的内容,交往情况,玩中有什么困难问题,教师该提供什么材料等。幼儿在玩得很好,交流正常的情况下,教师最好不要介入。盲目介入会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情境,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思考以及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赖和反感。只有当孩子发生争执无法解决,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放弃可贵的探索或游戏主题不健康时,教师应适当介入,使孩子的游戏能够深入开展。
  如当游戏无法深入时。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收拾房间,太无聊了,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到超市里买食品与零食,参观建筑角的建筑等等,游戏的内容又丰富了起来,老师适当的指导,不仅深入了游戏的开展,还让他们走出家门,加强了与其他游戏区域的联系。
  三、教师给予指导要以鼓励、肯定为主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四、评价指导
  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适时的、恰当的、正面的评价是激发幼儿在此游戏的动力。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幼儿有所表示,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宽松环境中尽情游玩时,他们的某些紧张情绪会得到自然缓解和宣泄。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给予幼儿有目的性的指导,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游戏,使孩子快乐健康地进行区域游戏。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6324/

推荐访问:幼儿园区域活动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方案

安全管理常识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如何确保油库安全工作 下一篇:制度执行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