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2016-04-12 古文典籍 阅读:

第一篇:《《清史稿~杨玉科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杨玉科传》

《清史稿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 杨玉科》原文

杨玉科,字云阶,寄籍丽江。其先居湖南善化,既贵,还本籍。同治初,从和耀曾讨回。岑毓英征曲靖,识拔之,命领百人为前锋,积功至守备。四年,署维西协。李祖裕叛,杀把总陈聪。毓英虑生变,檄玉科代之。玉科至,刺杀祖裕,宣谕部众,皆伏服,遂克丽江、鹤庆,繇是显名。

俄而杜文秀来援,拥众可二十万。玉科所部止数千人,屡战弗胜。二城复陷,玉科溃围出走永北。六年,从克镇雄,长驱猪供箐、海马姑,与有功,叙游击。七年,西寇环偪省城,玉科绕四川会理,间道袭元谋、马街,规武禄,抄其后,克之,进平罗次。八年,平柯渡、可郎,迁副将,赐号励勇巴图鲁。乘胜规嵩明,下寻甸。毓英奏令主三姚军事,连复大姚、浪邓。省城围解,擢总兵。明年,破姚州土城,被巨创。益开地道三十馀穴,雷发,北城陷,遂拔,擒伪将马金保、蓝平贵。三姚平,擢提督,易勇号瑚松额。无何,州西警,复令主大理、丽江军事,发全师速援宾、邓,遂败寇云南驿。其冬,克长邑村,进规炼铁,擒伪都督杨占鹏。於是大理北路定,权开化镇总兵。十年春,克宾川。初,永昌之陷也,玉科为伪将马双元所得,见其人可用,劝归命,与订交,嘱异时得志相援手,纵之归。至是约为内应,克之,署提督。攻大理小关,邑寇诈降,设座礼拜寺,约玉科往。比入,心动,命移座;动如故,命再移,有间,地雷发,得不死。玉科怒,手刃四人,双元锐身护之出,竟复其地。逾岁,连下漾濞、赵州,进规大理。其地东临洱海,西倚苍山,自文秀窃据,内筑土垣,包伪禁城其中。玉科掘隧以攻,轰溃东南城,诸军蹈隙入。寇死拒,复窖地雷破之。顿莲花池,益师五千环攻城。文秀开壁出荡,亲击之。败退,饮毒不即死,其党蔡廷栋舁以献,气息仅属,割其首解送省城。毓英至,廷栋佯乞款,阴埋地雷於行馆,迎玉科。玉科诺之,潜至伪府,据炮楼大呼,兵士争血战。毓英隐卒城外,度玉科已达,乘夜梯登。两军既合,巷战竟日,寇披卻,越数日,夺门走。克伪都,获文秀家属及廷栋等百三十人。捷入,赏黄马褂,予骑都尉世职。十二年,克锡腊、顺宁,移师协取云州,再予一骑都尉。全滇告宁,改一等轻车都尉。明年,入觐,垂询滇池战状,视伤痕恻然。光绪改元,还署任,赐头品服,晋锡二等男。是时,滇边野夷杀英官马嘉理,英公使诉於朝,朝旨趣捕急。玉科搜获而通凹、腊都等十五人,钅巢送省城伏诛。谳定,会邓川罗洪昌谋乱,袭州城,遂移师马甲邑,克东山,擒渠率。二年,移广西右江镇。创发,乞解职,疏甫上,適苏开先陷腾越,势岌岌。玉科力疾视师,不百日悉平之,被赏赉。三年,徙广东高州镇。六年,署陆路提督,坐其侄汝楫仇杀知府孔昭鈖,镌三级。寻复。十年,法越事起,率师出关,扼观音桥,法军至,设三伏败之。闻谷松警,亟往援,而敌已乘虚入,数战皆利。明年,法以重兵入关,教民应於内。玉科曰:“吾百战馀生,今得死所矣!”开关搦战,中炮亡,诸军皆溃,至无人收其尸。李秉衡莅关,乃归其丧,妻牛氏殉焉。追赠太子少保,谥武愍,予大理、镇南关建祠。

三、《清史稿 杨玉科传》、《大理县志稿 杨玉科传》翻译

杨玉科,字云阶,将籍贯挂记在丽江。杨玉科的祖辈居住于湖南善化,等到地位显贵后,回到祖籍所在地。清朝同治初年(1861年),杨玉科跟随和跃曾讨伐回民。岑毓英讨伐曲靖,赏识提拔他,让他率领百十人做前锋,靠不断累积的军功升迁到守备(官名)。同治四年(1864年),被任命为维西地方的协统(官名)。李祖裕反叛,杀死把总陈聪。岑毓英担心发生变乱,发文书召玉科取代李祖裕。杨玉科到任后,杀死了李祖裕,向李的部下讲清楚李祖裕反叛的错误,部众都诚心臣服,于是攻克了丽江、鹤庆,从这以后杨玉科的名声开始显扬。

不久杜文秀(带兵)来犯,拥有士卒大约有二十万。而杨玉科的部众仅仅数千人,多次战斗都没有取胜。丽江、鹤庆两城再次失陷,杨玉科溃退突围出走永北(今永胜)。六年(1866

年),跟从岑毓英攻克昭通镇雄,长驱直入贵州猪拱箐、海马姑,因为有功,授予游记将军。七月,西边的贼寇(杜文秀起义军)四面逼近省城昆明,杨玉科绕道四川进攻大理,声东击西袭击元谋、马街、禄劝,从背后抄袭,战胜了敌人,进军平罗次。八月,杨玉科平定柯渡、可郎,因功升迁为副将,清廷赐予励勇巴图鲁(“巴图鲁”在满语中是“勇士”、“有才干的人”) 的称号。

杨玉科乘胜攻克嵩明,打下寻甸。岑毓英上奏让他主持三姚军事,接连光复大姚、浪邓。省城昆明的围困得以解除,杨玉科提拔升任总兵。第二年(1867年),攻打楚雄姚州土城,攻城军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下令开挖地道三十多处,地雷爆炸,攻陷北城,最后攻下了这座城市,擒获伪政权的将领马金保、蓝平贵。三姚平定,擢升为提督,将勇将的称号改为瑚松额。没过多久,西部战事吃紧,岑毓英又让杨玉科主持大理、丽江的军事,征发军队火速援助宾川、邓川清军,在云南驿击败起义军。这年冬天,攻克长邑村,冶炼兵器,进一步谋划,擒获伪政权都督杨占鹏,大理地区北边得以平定。杨玉科记名文山开化镇总兵的职务。

同治十年(1870年)春天,杨玉科攻克宾川。当初,永昌(今保山)陷落,杨玉科被伪政权将领马双元擒获,杨玉科看到马双元是个可以为其所用的人,劝他归顺清廷,并和他结下交情,嘱咐他将来得志时互相援助,结果马双元放走了杨玉科。就这样约定作为内应,攻下永昌城后,杨玉科兼任提督。

攻打大理小关邑时,贼寇(起义军)假装投降,在礼拜寺内安排座位,约杨玉科前往那里。等到杨玉科入座,感到不对劲,命令移动座位;移动座位后还是觉得不对劲,让人再次移动座位,两次移动座位之间有时间间隔,在间隔的时候地雷爆炸,杨玉科得以侥幸活下来。杨玉科大怒,亲手杀死四个人,马双元身手敏捷护卫杨玉科出来,最终收复了义军占有的土地。

随后,杨玉科接连攻下漾濞、赵州(今大理凤邑),谋划进军大理。大理这个地方,东边靠近洱海,西边倚靠苍山,杜文秀建立政权之后,在大理垒筑城墙,将政权的宫禁之城包裹在其中。杨玉科挖地道攻城,轰塌东南城墙,清军顺着城墙塌陷处攻入城中。起义军拼死抵抗,杨玉科命人埋地雷攻破义军的防守,在大理东南莲花池停留,增加五千军队从四面围攻大理城。

杜文秀开城出战,亲自率军反攻。杜文秀失败退回城中,服毒药没有马上死,他的党羽蔡廷栋将杜文秀献给杨玉科,杜文秀还有微弱的气息,将杜文秀的头割下来送到省城。(主帅)岑毓英到大理后,蔡廷栋假装祈求投降,暗地里把地雷埋在行馆,迎接杨玉科到来。杨玉科假意答应了蔡廷栋的要求,暗地派人潜伏到杜文秀的王府,控制了炮楼,与义军士兵展开血战。岑毓英将士卒隐藏在城外,估计杨玉科已经到了,就趁着黑夜用云梯登上城墙,两军汇合后,与义军巷战了数天。杨玉科攻克了大理政权的首都,捕获杜文秀的家属和蔡廷栋等一百三十人。获胜的捷报传到朝廷,皇帝赏给(杨玉科)黄马褂,授予他骑都尉的世袭职务。

同治十二年(1772年)攻克临沧的锡腊、顺宁,调动军队协助攻打云州,朝廷再授予他一级骑都尉职务。整个云南省平定后,改封杨玉科为一等轻车都尉。第二年(1873年),到京朝见皇帝,皇帝亲自询问云南的战况,看到杨玉科身上的伤痕,感到十分悲伤。光绪元年(1876年),回到大理官署任职,被赏赐头品朝服,晋升二等男爵。

这时候,云南省边境的少数民族杀死了英国人马嘉里,英国公使到北京申述抗议,朝廷下旨尽快搜捕相关人员。杨玉科抓获而通凹、腊都等十五人,押送到省城斩首,案件审判完上报后,遇到邓川罗洪昌谋反作乱,袭击州城,于是移兵马甲邑,攻克了东山,擒获了渠帅。第二年(1877年),调到广西右江镇做官。光绪三年(1878年),到广东高州镇做官,光绪六年(1881年),担任高州陆路提督。

光绪十年(1884年底),中国与法国在越南的战事开始,杨玉科率领军队出关,扼守观

音桥,法军到了,三次伏击法军取得了胜利。听说法军到了,急忙赶去援救,敌人已经乘虚进入,几仗都取得了胜利。第二年(1885年),法军凭借重兵进入镇南关,教民在关内响应。杨玉科说:“我参见过无数次战斗,得以幸存下来,现在死得其所!”开关血战,中炮身亡,各路军队都溃败,以致没有人收他的尸体。李秉衡到边关,于是回去参加他的丧事,他的妻子牛氏殉葬。死后追赠他太子少保,谥号武愍(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有功),在大理、镇南关建立祠堂。

第二篇:《《李仕鲁传》原文及翻译》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绷艮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彳良陕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台阶下。

第三篇:《《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

刘善明,平原人。镇北将军怀珍族弟也。父怀民,宋世为齐北海二郡太守。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谓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伯父弥之诡说文秀求自效,文秀使领军主张灵庆等五千援安都。弥之出门,密谓部曲曰:“始免祸坑矣。”行至下邳,起义背文秀。善明从伯怀恭为北海太守,据郡相应。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海。族兄乘民又聚众渤海以应朝廷。而弥之寻为薛安都所杀,明帝赠辅国将军、青州刺史。以乘民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善明为宁朔长史、北海太守,除尚书金部郎。乘民病卒,仍以善明为绥远将军、冀州刺史。文秀既降,除善明为屯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还为后军将军、直阁。

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朝

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幼主新立,群公秉政,善明独结事太祖,委身归诚。二年,出为辅国将军、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至镇,表请北伐,朝议不同。

【《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善明从弟僧副,与善明俱知名于州里。泰始初,虏暴淮北,僧副将部曲二千人东依海岛;太祖在淮阴,壮其所为,召与相见,引为安成王抚军参军。苍梧肆暴,太祖忧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声论。使僧副密告善明及东海太守垣崇祖曰:“多人见劝北固广陵,恐一旦动足,非为长算。今秋风行起,卿若能与垣东海微共动虏,则我诸计可立。”善明曰:“宋氏将亡,愚智所辨。故胡虏若动,反为公患。公神武世出,唯当静以待之,因机奋发,功业自定。不可远去根本,自贻猖蹶。”遣部曲健儿数十人随僧副还诣领府,太祖纳之。苍梧废,征善明为冠军将军、太祖骠骑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沈攸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纵情蓄敛,收众聚骑,营造舟仗,苞藏贼志,于焉十年。性既险躁,才非持重,而起逆累旬,迟回不进,岂应有所待也?一则暗于兵机,二则人情离怨,三则有掣肘之患,四则天夺其魄。本虑其剽勇,长于一战,疑其轻速,掩袭未备。今六师齐备,诸侯同举。昔谢晦失理,不斗自溃;卢龙乖道,虽众何施。且袁粲、刘秉,贼之根本,根本既灭,枝叶岂久?此是已笼之鸟耳。”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

谓之曰:“卿策沈攸之,虽复张良、陈平,适如此耳。”仍迁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黄门郎,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

齐台建,为右卫将军,辞疾不拜。司空褚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讵得便学松、乔邪?”善明曰:“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太祖践阼,以善明勋诚,欲与善明禄,召谓之曰:“淮南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卿为我卧治也!”代高宗为征虏将军、淮南宣城二郡太守,遣使拜授,封新涂伯,邑五百户。

善明至郡,上表陈事曰:“周以三圣相资,再驾乃就;汉值海内无主,累败方登;魏挟主行令,实逾二纪;晋废立持权,遂历四世。景祚攸集,如此之难者也。陛下凝辉自天,照湛神极,睿周万品,道洽无垠。故能高啸闲轩,鲸鲵自翦,垂拱云帟,九服载晏,靡一战之劳,无半辰之棘,苞池江海,笼苑嵩岱,神祇乐推,普天归奉,二三年间,允膺宝命,胄临皇历,正位宸居。开辟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夫常胜者无忧,恒成者好怠。故虽休勿休,姬旦作《诰》;安不忘危,尼父垂范。今皇运草创,万化始基,乘宋季叶,政多浇苛,亿北倒悬,仰齐苏振。臣早蒙殊养,志输肝血,徒有其诚,曾阙埃露。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皞。”所陈事凡十一条:其一以为“天地开创,人神庆仰,宜存问远方,宣广慈泽”;其二以为“京师浩大,远近所归,宜遣医药,问其疾苦,年九十以上及六疾不能自存者,随宜

量赐”;其三以为“宋氏赦令,蒙原者寡。愚谓今下赦书,宜令事实相副”;其四以为“匈奴未灭,刘昶犹存,秋风扬尘,容能送死,境上诸城,宜应严备,特简雄略,以待事机,资实所须,皆宜豫办”;其五以为“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其六以为“凡诸土木之费,且可权停”;其七以为“帝子王姬,宜崇俭约”;其八以为“宜诏百官及府州郡县,各贡谠言,以弘唐虞之美”;其九以为“忠贞孝悌,宜擢以殊阶,清俭苦节,应授以民政”;其十以为“革命惟始,天地大庆,宜时择才辨,北使匈奴”;其十一以为“交州险夐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叛。今大化创始,宜怀以恩德,未应远劳将士,摇动边氓,且彼土所出,唯有珠宝,实非圣朝所须之急。讨伐之事,谓宜且停”。【《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又撰《贤圣杂语》奏之,托以讽谏。上答曰:“省所献《杂语》,并列圣之明规,众智之深轨。卿能宪章先范,纂镂情识,忠款既昭,渊诚肃著,当以周旋,无忘听览也”。又谏起宣阳门;表陈宜明守宰赏罚;立学校,制齐礼;广开宾馆,以接荒民。上又答曰:“具卿忠谠之怀。夫赏罚以惩守宰,饰馆以待遐荒,皆古之善政,吾所宜勉。更撰新礼,或非易制;国学之美,已敕公卿;宣阳门今敕停。寡德多阙,思复有闻”。

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刬削。少与崔祖思友善,祖思出为青、冀二州,善明遗书曰:“昔时之游,于今邈矣。或携手春林,或负杖秋涧,逐清风于林杪,追素月于园垂,如何故人,徂落殆尽。足下方拥旄北服,

吾剖竹南甸,相去千里,间以江山,人生如寄,来会何时!尝览书史,数千年来,略在眼中矣。历代参差,万理同异。夫龙虎风云之契,乱极必夷之几,古今岂殊,此实一揆。日者沈攸之拥长蛇于外,粲、秉复为异识所推,唯有京镇,创为圣基。遂乃擢吾为首佐,授吾以大郡,付吾关中,委吾留任。既不办有抽剑两城之用,横槊搴旗之能,徒以挈瓶小智,名参佐命,常恐朝露一下,深恩不酬。忧深责重,转不可据,还视生世,倍无次绪。藿羹布被,犹笃鄙好;恶色憎声,暮龄尤甚。出蕃不与台辅别,入国不与公卿游,孤立天地之间,无猜无托,唯知奉主以忠,事亲以孝,临民以洁,居家以俭。足下今鸣笳旧乡,衣绣故国,宋季荼毒之悲已蒙苏泰,河朔倒悬之苦方须救拔。遣游辩之士,为乡导之使,轻装启行,经营旧壤,令泗上归业,稷下还风,君欲谁让邪?聊送诸心,敬申贫赠。” 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薄殡。赠钱三万,布五十匹。又诏曰:“善明忠诚夙亮,干力兼宣,豫经夷险,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谥烈伯。”子涤嗣。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太祖闻其清贫,赐涤家葛塘屯谷五百斛。 善明从弟僧副,官至前将军,封丰阳男,三百户。永明四年,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卒。

第四篇:《《东里文集 卷之二十二·黄伯器传》原文及翻译》

《东里文集 卷之二十二·黄伯器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黄伯器,本名鼎,一字孟铉,祖上是旴(地名)人。南宋淳熙年间黄伯器八世先祖被授任吉州吉水县知县,就安家在吉水了。黄家世代读书学儒。祖父黄天衢勤奋好学又坚持不辍,从经、传、史、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种种无不精通。父亲黄彦粲,性情正直宽厚。他的四个子都很出色,伯器、季岳二人尤其杰出。黄伯器天资过人,八岁背诵四书五经,并知晓其中大义轻重。作文章,为文如司马迁、班固,议论纵横广博不可穷限。到了成年黄伯器明晓事务,自许为贾谊那样的人。当时翰林吴沈看到了他们兄弟的文章,读后感叹:“当世的苏轼、苏辙啊!”黄季岳也聪颖过人,悟性非凡又能静学修习研学。兄弟间互相切磋时,季岳也必定佩服他的哥哥。后来黄伯器被推荐,授任镇江府知事。镇江离京师非常近,各种事务繁琐复杂,公文书简堆积如同。伯器到任后,一一处理,几天就做完了,一直熟悉公务的人也做不到,吏役百姓无不敬畏佩服他。年中时因牵连犯错而被罢官,他便退居山林之间,拿出以前所作的文章全部烧掉了。从此立志于性命道德的真理,从圣人经典到濂洛关闽各家学说,都研习他们的精义,深查他们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酝酿,久而久之胸中才学更是充沛丰富,跟随他学习的人一天天增加。黄伯器善于教导鼓励,用他的真诚感动跟他求学【《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的人,求学者不论聪明笨拙年少年长都乐于跟随他。他的学生们根据各自的才学、资质都能学有所成。黄伯器教导人强调以做实事为第一要务,教导学生一定要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亲身力行、亲身体验。黄伯器感叹学者们专门钻研科举之道,以此为唯一事业,说:“文士官员当然是由科举先拔的,但有志于大道的人必然不会把科举高中当作自己的满足。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才是我的老师。”他一生行事都孝顺、友爱、恬雅、淡泊、诚信,无论穷困还是富贵都没有改变过;他的文章也超脱凡俗,立根于至理大道,简粹大雅。一生所著有《四书五经精义》若干卷,《学古斋诗文》若干卷,《宋史论》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终年三十八岁。先贤君子曾说过,师道树立起来了善人就会多起来。国家初兴时,吉州一带宗师大儒林立。然而一二十年间大师们又纷纷故去了,后学者们怅然若失,如同失去了依归。伯器随后出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成就来求学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已故大学士胡广、左庶子邹缉等。我没赶上机会认识黄伯器,但这二人都已经与我相处很久了。他们对我说起黄伯器才学高超思想广阔,胸怀磊落洒脱,品行气质如玉一般润洁,若春天一样温和,接近程颢的遗风。我总是不禁仰望追念他的丰姿而心生仰慕之情,低下头来更是心中憾恨不已,只为未能亲身与他相识相交。然而就从这两位追随者来看,他们的文章和为人行事,也都是今天的读书人们所难以达到的。孔子说:“鲁国没有君,你从哪里学会君子之德呢?”我为此删增修整先前人们所叙述的黄伯器之事,为

他写下这篇传记。

原文:

黄伯器,名鼎,一字孟铉,其先旴人。宋淳熙中八世得笏知吉之吉水县,遂家焉。世业儒。大父天衢笃行勤学,自经传子史百氏及天文地志医卜诸事靡不通究。父彦粲,直谅和厚。四子皆秀颖,伯器季岳尤杰出。伯器天资绝人,八岁倍诵五经四书,涉知大义成重。为文章,驰骋司马子长、班孟坚,论议闳博不可穷。既冠明于世务,自许贾谊。时翰林吴沈得其兄弟之文,读之叹曰:“今之轼辙也。”季岳颖悟超越,清修笃学。兄弟自相切磋亦必推服其兄。用荐授镇江府知事。镇江隶京师密迩,庶事丛脞,简牒山积。伯器至,裁决数日而尽,素习者不能及,吏民畏服之。岁中坐诖误罢官,退处山林,取旧所为文悉焚之。一志于性命道德之旨,自圣人之经至于濂洛关闽之说,研精核微,涵泳渟滀,久益沛然,而从学者日众。伯器善开谕奖励,□□感之以诚,学者无贤愚少长皆乐从之,随才质高下各有所成。其教人以实践为务,必使穷其理而体验于身。叹学者专务科举之业,曰:“士固由科举进,然志于道者必不以是自足。明道、晦庵吾师也。”笃于孝友恬澹守约,穷达一致;为文章脱畧凡近,根据至理,粹然大雅。所著有《四书五经精义》若干卷,《学古斋诗文》若干卷,《宋史论》未成卒。年三十八。君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国家初兴,吉之宗师硕儒林林比立也。一二

十年物故尽矣,学者方伥伥如失所归。伯器后出,汲汲焉,以成就来学为己任。所从学者众矣,其显者故大学士胡广、左庶子邹缉。余不及识伯器,而二子者皆与余久处。为余言伯器才高意广,襟度洒落,玉洁而春和,庶几程伯子之风。余未尝不仰而兴慕,俯而私憾,未得亲炙也。然观二子者,其文学行谊,亦皆今之士所未易及。孔子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吾故删广缉之所述者,为之传云。

第五篇:《《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

原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译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人。祖父名玩,为州治中。父亲名略,为给事中。

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举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一概不就职。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讲学。淮北陷落于敌手之后才南渡长江。宋明帝泰始六年,征他为通直郎,不肯就任。

宋顺帝升明年间,齐太祖当时为太傅,教采用以旌旗币帛为礼品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及顾欢、臧荣绪等人,征召明僧绍为记室参军,他也不来。明僧绍之弟明庆符,任青州刺史,明僧绍因为缺乏粮食,所以随明庆符一起到郁洲,住在弇榆山,栖云精舍,喜欢赏玩水石,竟然一次也没有进过青州城。齐高帝建元元年冬,诏书说:“朕辗转反侧地思念贤士,以怀想尘俗之外的隐者。齐郡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应当加以褒奖。”征召他为正员郎,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以后齐高帝在给崔祖思的信中说:“明居士立志值得敬重,我以前的旨意竟然没有传达给他吗?天气稍凉想举办讲习之事,你可以到他那儿,把我的意思全部告诉他,令他和明庆符一块儿回来。”又说:“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粮食却采食周朝野菜,在古时候尚且受到人们议论,现今难道能息止这种议论吗?姑且把它当做笑话罢了。”

明庆符解除现任职务后,明僧绍跟着他返回,住在江乘摄山。齐太祖对明庆符说:“你的兄长高尚隐逸之事,这也是尧的方外之臣。朕虽然没有与他直接交往,有时却在梦中相通。”赠给明僧绍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明僧绍听说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前往定林寺守候他。太祖想出寺庙去见僧绍。僧远问明僧绍说:“天子如果到来,居士你怎样和他相见?”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以躲避。假如得不到同意,便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办法行事了。”永明元年,齐世祖敕命召明僧绍,他借口有病不肯相见。下诏征聘他为国子博士,也不肯就任,去世。其子明元琳,字仲璋,也能继传家业。

明僧绍的长兄明僧胤,能谈玄说道,宋朝时为冀州刺史。明僧绍之弟明僧暠,也爱好学问,宋武帝见了他,亲自迎接并颂扬其名声,当时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任青州刺史。

明庆符在齐高帝建元初年为黄门官。

明僧胤之子明惠照,宋元徽年间,任齐太祖萧道成的平南主簿,跟随拒守桂阳,多次升官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同为值班管领。齐高帝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对蛮蜓人采用绥靖怀柔政策,高帝答允让他作益州刺史,(但他)还未升迁便去世了。

相关练习:《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六篇:《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昊达,给事中许作梅、庄究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①语过当,夺官。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②,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速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如流徒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祵、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祵、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样,许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十一》)

【注】①肆市: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②追比:限期破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戮:杀

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细:细小

C.逮至京讯鞫鞫:审问

D.相率以言为戒耳率:率领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

B.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泉涓涓而始流

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

②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③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

④遽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⑤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

⑥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

【小题5】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3分)

(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 本文来自

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l)各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

(2)淮交官吏张电臣因犯贪污漕粮罪,折合白银一百二十多两,按例应当限期办案。

(3)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

答案解析: 【小题1】“率”应为“都”

【小题1】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1】①是睿亲王的行为②是范文程的话④是对李森先的处理结果

【小题1】罢免他们官职应是睿亲王所为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找出重点词:(1)“诚”“何为”“以”(2)重点词:“坐”“侵蚀”“有奇”“例”(3)重点词:“使’“昭然”“宽宥”,然后整理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李淼先.字琳技,是山东掖县人.曾经考中明朝崇祯年问进士。顺冶二年,由国子监博士考逾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书睿亲王揭发大学士冯铨贪污和放纵儿子为非作歹的情况, 大略说:“明二百多年的国运,毁坏在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当年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的坏事,皆是因为冯铨。这是全国都知道的事情。请求立即彰显法令,在市上杀了他.”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四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写信弹劾冯铨。睿亲王在重华殿集合大学士、刑部、科道的大臣们,召唤冯铨当面质询,睿亲王认为没有事实证据,指责李森先上书请求将码铨斩杀于市的说法过当,免去他的官职。世祖在帝政以后,罢免了冯铨罢的官职.顺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把弹劾冯铨的各种奏章上奏皇上,皇上阅完后,说:“备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范文程说:“各大臣劾冯铨,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当当考虑爱惜他们。而且如果让大臣能够钳制言官,不是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过了几日,皇上给史部下旨,因为劾冯铨罢而被罢免大巨都被起用,李森先官复原职。

顺治十三年,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弹劫罢免贪官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扬昌龄,依照法令论罪。【李森先传清史稿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阅读答案

李森先以四川道御史之职往河南查荒,采用左都御史魏裔介的建议,给他查荒御史的印信,事情还没完成而死在任上。

顺治十七年,皇上命吏部开列建言获罪的诸臣,那些流放的,列举了李呈样,许琯、李裀、季开生和彭长庚、许尔安凡共六人。皇上命释放李呈祥,使许琯、季开生归葬。其余的虽然是建言,情况和罪行不

同,不可以宽容免罪。

第七篇:《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日:“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日:“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余良肱传宋史·列传翻译译文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凶,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不到一寸长的?”向府署报告请求让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百姓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暑天,拷打号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听到;有人附着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

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免除了簿籍上的这笔欠款。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累石堤二十里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为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得罪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被容纳。”府帅就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扶丧。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出嫁。后因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文章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他掌管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狭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 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来建立木岸使河道变得狭而深。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从江、淮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不利。” 余良肱多次反对不能获准,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逋米数千石 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 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病:困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 )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阅读答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阅读答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余良肱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4.B(输:缴纳。)

5.D

6.D(理解有误,执政大臣并没有采纳余良肱的意见)

7.(1)有人附着(靠近)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或”(有人,有的)、“阴”(暗中,暗地里)、“诘”(追问,审问)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朝庭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贷”(借)、“会”(正好,恰逢)、“遂”(于是,就)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阅读答案

《清史稿·李森先传》原文及翻译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73727/

推荐访问:清史稿顾炎武传翻译 公孙弘传原文翻译

古文典籍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卖酒者传》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