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考试意见

2018-07-29 制度 阅读:

(1) [高一考试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高考网权威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更多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就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服务高校选拔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考试科目与内容
  1. 考试科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2. 考试内容。各省(区、市)根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要对相关科目的实验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四、考试对象与时间
  1.考试对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
  2. 考试时间。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各省(区、市)要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五、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1.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
  2.考试成绩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要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具体要求和使用办法由各省(区、市)及高校确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学生跨省(区、市)转学时,应由转出地省级主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接受学生的省(区、市)对用于高校招生录取使用的科目等级成绩进行具体转换确定。  六、组织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统一管理。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协调配合。要确保命题、阅卷、考务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人员配置。
  2. 确保命题质量。要由省级专业命题机构组织命题。建立命题人员资格标准和命题专家库,强化命题人员培训。加快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切实提高命题的科学化和专
1

(2) [高一考试意见]上海2015年高中会考高一2门科目考试实施意见


会考网权威发布上海2015年高中会考高一2门科目考试实施意见,更多上海2015年高中会考高一2门科目考试实施意见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中会考网。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高一2门科目考试的实施意见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5〕31号)等文件精神,为做好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一2门科目考试的考务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考试
201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各区(县)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201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一年级仅设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为地理、信息科技。地理科目合格性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信息科技科目合格性考试为上机考试,考试时间均为60分钟。
2015年高一2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日程安排如下: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6月29日(星期一)
9:00—10:00
地理

6月30日(星期二)
上午8:00开考
(共5场)
信息科技
考试成绩分“合格”“不合格”两类,地理科目合格性考试合格分数线以卷面成绩的标准分值划定。信息科技科目按测评标准评定成绩是否合格。
地理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的高中在籍学生,可在获得成绩后2年内(休学学生的休学期不计算在内)参加该科目合格性考试补考,补考仅限一次,与每年度该科目合格性考试同时进行。
二、考务管理
(一)报名与报考
1.201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报考工作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具体负责。具有上海市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下同)学籍的高一学生须参加2015年本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考试”),其中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学籍的外籍学生可自愿参加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以下统称“社会考生”,下同)也可自愿报名参加地理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2.首次参加考试的本市普通高中在籍学生通过其学籍所在学校集体报名,学生基本信息由本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系统提供。首次参加考试的高中各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考生可通过区县招办办理报名手续。每位考生完成报名后,取得报名号,报名号是考生在考试中唯一的身份识别号码,遵循“一人一号,多次使用,动态管理”的原则。
3.考生完成报名后进行相应科目的报考,完成报考后,方能参加该科目的考试。未参加过高一年级2门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可向其学籍所在学校申请报考合格性考试,考试成绩仅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第。因休学等原因在籍但不在校就读的学生不得参加相应科目的报考。
4.参加2015年本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及报考的学生需对报考信息核对并签字确认。
5.留级、复学、转学等学生的报名
(1)本市高一在籍学生中留级、复学(需为办理正式休学手续后复学,下同)的学生,未参加过高一科目考试的考生,均须参加相应科目考试。如已参加过高一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不再参加,成绩不合格者可选择参加本次考试作为补考。
(2)符合本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由外省市(或直辖市、自治区,下同)转学进入本市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若已参加过外省市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外省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转入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沪教委基〔2015〕39号),持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具的成绩证明,申请本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认定,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不予认定。成绩一经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认定后,学生不可再参加本市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学生如要申请参加本市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可向学籍所在学校申请报名和报考,其在外省参加的相应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的成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将不再予以认定。
(二)考试安排
笔试按照全市规定的时间和考务要求,统一在标准化考点内进行。信息科技科目考试仍由各区(县)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本辖区(县)内考点设置、考场编排。监考教师由区(县)招生考试机构按照“本校教师回避监考本校学生”的原则进行安排。
(三)试卷保管
根据教育部、国家保密局《关于教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教密〔2001〕第2号)第三条第5款,“国家教育省级统一考试在启用之前的试题(包括副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均属于机密级事项。试卷根据保密规定印刷,试卷的领取和保存由市、区(县)有关部门及学校按规定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四)评卷安排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市统一网上评卷。评卷(分)工作要严格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要求,切实做到安全保密、规范管理、统一标准、严守纪律。
三、成绩处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应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质量监测和成绩报告的有关要求,依照科学规范的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规定时间内将考生成绩单统一发放到各区(县),由各区(县)招生考试机构发放到学校及考生本人。
2

(3) [高一考试意见]高中英语复习的建议


高一网权威发布高中英语复习的建议,更多高中英语复习的建议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导语】面对高考,学生需要提早开始复习,下面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英语复习的关键要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抓课本、重基础、强化词句的积累
  

  英语基础知识的复习要以课本为纲,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新带旧,使初中和高中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总结出规律性,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考生应以高中课本为主要教材,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巩固语言基础,对课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知识进行科学归类和巧妙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抓住线索。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网络化的知识更便于运用,更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考生只有经过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层层挖掘才有希望把知识形成网络。这对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并在应考中运用自如。
  

  考生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内容包括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篇章结构等方面),从而使六年所学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已学知识网络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摸索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考生在使新旧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过程中,应力争使知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新带旧、以旧促新。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经典词句,按照考纲的要求和考题的思路设置成练习题,既巩固重点语言知识,又能不断渗透高考试题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2.抓语篇学习、重阅读能力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死记硬背,强化训练,沉湎于“题海战术”是难以出好成绩的。将中心和重心放在单项填空上是不合时宜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请求老师的帮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其中,语篇学习最应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高中课本中文章题材广、内容新颖,知识覆盖面宽。因此,考生应充分利用高三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从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态度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巧妙设置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开拓知识视野。同时,文章的新颖内容还可以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精选习题,有效训练
  

  复习中,首先应按照老师的节奏、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听课的效率。对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不浮躁。
  

  建议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运用练习。通过结合高考考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复习完所有的语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等专项能力训练和模拟训练,避免在复习课本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顾此失彼。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生选择的复习资料不宜过多、要精当、系统性好一些,必须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如果辨别能力较差,可多咨询老师,请老师帮忙把关。此外,如果考生哪方面能力相对比较弱,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这方面的专项练习材料,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之后再做的。并且,练习中要注意几种题型的搭配。
  

  高中英语提高复习的效率的方法
  

  1.明确英语学科特点,“不走错路”
  

  英语学习首先是一种“模仿”,因此准确、大量的记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效率,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做到“过度”学习,及时复习,循环往复,不留“夹生饭”。
  

  所谓过度学习就是在刚能记住或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适当延长一段学习和使用时间,增强学习的效果,减少遗忘。另外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巩固记忆的效果,只有循环往复才能“熟以致用”。
  

  2.明确命题原则,“不走弯路”
  

  高考中语言知识的命题原则为:保证知识覆盖面;尽可能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语言运用题的命题原则为: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且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交际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重复记忆“死”的语言知识,而应当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听、说、读、写、译的形式反复训练,不断应用,切实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摸清自己实情,步入“高速路”
  

  要对照大纲要求,明确哪些东西已经掌握了,哪些东西应下大力气学,哪些东西点到为止,从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3

高一考试意见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816518/

推荐访问:科目一考试评价意见

制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万安中学 下一篇:教师职称改革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