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6-11-27 论文 阅读: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一)
浙江省2010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浙江省2010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二)
浙江省2010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浙江省2010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三)
浙江省2010年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浙江省2010年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四)
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摘 要:论文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到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两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水平上都要超出浙江省,但浙江省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高。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比较研究;实证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高技术产业也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地位突出,研究这两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即能促进两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为其他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指导。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实证分析
  (一)产业规模比较
  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水平都有所增长。由时间序列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1271.7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19487.8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15倍之多;而浙江省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522.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3722.4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7倍之多。江苏省不仅总产值要高出浙江省,而且涨速迅猛,是浙江省的两倍。另外,从2000年到2010年,两省高技术企业近些年来在数量和规模方面也有提升,江苏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1144家,2010年有4868家,增加三倍多,但2011年减少至4061家;而浙江省高技术企业发展得也不错,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2000年只有861家, 2010年发展到3339家,是2000年的3.8倍,但2011年减少了近一半,只有1923家。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第二个十年,各相关政策都有调整,淘汰了一些实力不够的企业,使得两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在2011年锐减,但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反而增长,说明这些高技术企业在改善后的环境中发展良好,创造的价值更大。
  (二)产业贡献能力比较
  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没有明显变动,维持在5%的水平;而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0年12.2%一路增加到2011年的22%,将近翻了一倍,远远超出浙江省的水平,可见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可以给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利税水平方面,浙江省的利税额从2000年的66.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5亿元,增长将近7倍,但利税能力几乎没有变动,一直维持在6%左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利税能力有波动,2000年利税额为117.1亿元,所占比例为11.3%,2011年利税额增长到1474.4亿元,是2000年的12倍之多,所占比例为18.8%,2008年到2011年四年间利税能力有小幅滑落,从2008年的23%逐步降到18.8%。从整个发展情况来看,浙江省的利税贡献较小,而江苏省的实力很强,贡献显著,可见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对整个省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产业结构比较
  在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725.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78.2亿元,是2000年的14.15倍,所占比例2000年为57%,而2011年下滑到52.7%;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57.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87亿元,是2000年的18.6倍,2000年所占比例为20.2%,2011年所占比例为24.6%;这两大行,2011年在江苏省的整个高技术产业中达到77%,可见是江苏省的优先发展的行业。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的106.8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2.7亿元,增长将近22.7倍,是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医药业产值从2000年的158.8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10亿元,增长将近11.4倍,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所在比重在2011年不足22%,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并驾发展,属于第二层次的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江苏省的劣势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2011年所占比重不足1%。
  浙江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81.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51.9亿元,是2000年的6.6倍,由2000年的54%小幅跌落到2011年的50%,但仍然要遥遥领于其它行业;医药业产值2000年为151.8亿元,所占比重为29%,2011年涨到850.6亿元,是2000年的5.6倍,所占比重下滑到23%;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9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71.6亿元,翻了六倍有余,所占比在17%-18%之间变动,这三大行业发展速度比较一致,各自在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变化不大;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2000年不到3亿元,到2011年的产值为345.2亿元,以上百倍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的比重不到0.5%,2011年达到9.3%,是五个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晚,直到2004年才见成绩,到2011年产值接近3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从产业结构的比较的结果来看,两省都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江省将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作为第二发展的产业,在两行业后面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的产值都要高于浙江省,但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明显没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好,说明各省根据自己的地缘以及发展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方针也有较大差异;两省的航空航天制造业都是劣势产业,对两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仅次于广东省位列第二,浙江省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赶不上江苏省,但能从第六位越到第五位,进步明显。就产业结构而言,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发展的中心,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支撑,扶持医药业和医疗设备产业,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省也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核心,极力发展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使得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但是与江苏省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借鉴其他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更好的发展本省的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静娟,戴忻.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2-34.
  [2]王利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1(10):70-77.
  [3]易忠忠.浙江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今日科技,2012(4):66-67.
  [4]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五)
浙江出口服装企业优劣势分析

  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过飞速发展,已经在总量上跻身世界前列。但自2007年以来,国内外经济政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同时纺织服装企业因自身技术和劳动力水平不高等因素使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出现回落之势。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现阶段浙江省中小纺织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和受阻的主要原因,重点剖析了现阶段浙江出口服装企业优势劣势所在,最后从政府和行会、企业自身三方面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 现状 原因分析 优劣势 对策措施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规模扩张,浙江省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服装出口的广阔平台和服装加工大省。在后配额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浙江服装出口的额度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获得了高层次的发展,总额度有215.8 亿美元。由于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对于服装的需求被削弱,尤其是在09年,浙江服装的出口额呈现出负性增长的状态。直至2009年,因为国际需求的增强以及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服装出口事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2010年浙江服装出口额是24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1年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6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10%,位列全国第一。但毕竟由于双刃剑作用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于浙江服装出口业,一些不良好的因素也阻碍了浙江服装出口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最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在更加深层次的前提下了解和掌握浙江服装出口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探索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从而走向更加平稳的运行轨道,对于浙江服装出口的发展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
  二、浙江省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的现状
  本文从原材料、出口退税降低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浙江服装中小纺织企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特色,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合理的发展途径,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 浙江省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现状
  据杭州海关对外公布浙江省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累计出口1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出口值继续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累计进口441.6亿美元,同比增长25.1%,进口值列全国第6位。
  出口商品方面,机电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据了浙江省出口商品前三甲。上半年,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2.7%。同期,浙江省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48.6亿美元,同比增长28.9%,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二) 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贸易受阻的原因分析
  2011年出口纺织服装企业贸易额增加,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哪些?
  1、劳动力成本增加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纺织业的发展动力之一是劳动力的廉价,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是东南亚的3~4倍,而且周边国家的服装业的发展等逐渐成为其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中国的纺织业在过去的长足发展中有赖于低廉的价格,在《新劳动法》,的颁布下,过去不合理的管理和用工方式被改变,但改变的背后却是劳动力的成本与日俱增,促使廉价劳动力失去了应有的优势。
  2、原材料价格上涨
  目前,纺织业所面临的重要发展压力就是原料成本的日益增多,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价格的浮动是纺织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棉花作为纺织业的发展活力,在企业的成本构造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位,约65%~70%,尤其是在09年前三个月,国内棉花的价格分别同比上涨5.67%、5.87%和6.99%,目前价格已接近14000元/吨。
  3、人民币不断升值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币的升值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当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2011年底至6.32,创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的新高。在人民币的升值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给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相关部门的预测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业利润下降1%~4%,这对于纺织企业的整体发展走向和管理模式等都有着很大的资金影响力。
  三、浙江出口服装企业优势分析
  (一) 比较优势
  相对来说,我国的人口比较密集,我国拥有强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比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所出口的比较常规性的物件就是服装,而且纺织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浙江省的中小纺企业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地理优势分析来看,浙江属于我国东南沿海,距离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口比较近,在一定程度上为服装的出口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创造了更大空间上的方便。而且,历史优势显示,浙江省的纺织从嫘祖养蚕冶丝开始,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而且在国际竞争中算是较早参加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二)竞争优势
  1、要素分析
  在资源要素方面,我富哦的蚕丝和蚕茧在世界中占到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份额,而且我国的棉花产量也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有大麻、兔毛等都有着极具竞争力的发展特色。
  2、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表现
  交通通讯业、纺织机械业、展览业以及出版业等产业与纺织业息息相关,在纺织业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消费和机械制造国家,在全球150多个地区和国家都能够看到中国纺织业的踪影。在时代和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地优化和升级,纺织设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获得了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   (三)政府和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重视轻工业的程度逐渐超过了对重工业的关注,外向型产业也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这促使纺织业的出口有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了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纺织业的结构,政府通过资产重组、出口配额分配、压锭以及债务注销等手段,不断地为纺织业的出口提供便利,促进了其的健康发展。
  低成本是浙江服装出口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优势点,这一优势主要源于区位、劳动成本以及产业集群的优点凸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浙江服装出口的优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较高的优势指数与日降低。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人民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促使生产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产品价格的制定,从而使得出口的价格优势或多说少的受到了影响。
  四、浙江出口服装企业劣势分析
  在定性和定量的方面来看,浙江省中小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状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探索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和完善,从而获得更加顺利的发展平台。以下内容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剖析。
  (一)品牌特色不明显
  一个很明显的劣势就在于品牌特色不明显,在国际市场中没有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不利于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如果缺乏自己的品牌,那么在国际市场中就能够获得一件3―5美元的收益,相反,若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则会立马翻新十倍的价钱。由于营销手段以及品牌意识的落后,纺织企业很难获得质的飞跃,长此以往,将会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程度不高
  目前浙江织机无梭比率仅为38.5%,远远的低于最新的国际水平,而且一些设施设备也过于落后与国际发展水平。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己超过40%,浙江仅为20%。由于技术改进的步伐略显缓慢,使得面料的手感、色泽以及花样等都比较落后,影响了出口的数量和额度。由于一直延续生产大宗低端的产品,企业没有高度重视研制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研发意识的淡薄常常导致中小纺织企业经常性的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这无疑在增加了管理成本的基础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仅仅通过引进来改变生产的现实,会制约中小纺织企业的时代化进程,不利于其的与时俱进。
  (三)“人云亦云”的现象严重
  因为想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很多的中小纺织企业会根据一时的市场需求进行大面积和大范围的生产,使得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在同质化生产的不良同步步伐下,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度不够和谐,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无序的市场竞争在此进程中萌发。
  五、促进浙江服装企业出口的良好策略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要着力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三者出发,探索合理的策略帮助纺织企业走出困境,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
  政府应当结合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扎实的政策保障,而且要逐渐地建立健全质量认证标准,规范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以专业化的生产策略应对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于无序竞争要严格的剔除,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和频率,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
  1、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
  中广网北京2009年5月27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相关的政策支持要及时到位,外贸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高新技术产品、优势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重视程度要不断地提高,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多的我国出口产品的份额,进一步加大相应的政策扶持。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1)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2)完善出口税收政策。 (3)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4)在更大程度上为外贸企业分担压力。 (5)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6)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会议的主旨在于引导相关地区和部门不断地强化合作与协调工作,将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热情都调动起来,科学合理的落实各种规定和政策。
  2、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3、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
  2010年,商务部将实行一系列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给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利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将来出口产品的趋势将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而传统的"两高一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越来越多地遭受到反倾销、召回等。
  (二)行业协会应践行的发展策略
  对于纺织行业协会来说,应该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作用。
  1、建立健全纺织行业协会职能
  沟通、研究、代表、监督、统计、协调以及公正等职能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结合纺织企业的发展特色和走向,行会应当切实的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媒介,将最新的政府颁布的政策告知中小纺织企业,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和研究报告,不断地强化企业间的联系,要努力促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有序竞争的模式,促进他们的长足发展。
  2、不断地优化市场环境
  行会对于中小纺企的产业链的集合、专业市场的建立以及自身的长足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行会要加强对强而有力的产业集群建立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企业了解和掌握不同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以便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和益处,而且要借助于良好的规范点的方式,给予恰当的经验和榜样示范,引导企业朝着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而且,要注重强化对人才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专业市场有序竞争的形成提供莫大的活力。   (三)企业自身探索的良好途径
  长期以来,浙江省中小纺企在一个“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环境中发展,在产业初期,一个地区在生产环节进行资本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假如依循这种状态长时间发展下去的,一定会给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带来较大的压力,直至导致全球产业链盈利的上升模式受到损害。所以,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模式,从而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方向定位。
  1、增强创新能力
  现代意义的纺织企业,遵循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轨道,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包括产业链整合和品牌等方面的企业管理内容。在品牌创新方面,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设计和营销的手段以及策略等,而产业链整合的创新方面,要促使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在有机的系统中进行。当然,纺织业要想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要不断地探索更多良好的方式,促使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改革与完善,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品牌影响力。
  2、实施“走出去”战略
  纺织企业的成本相对来说处于上升的状态,所以采取“走出去”战略,可以有效地为纺织企业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活力。“走出去”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将产品推广到国际的市场,其次是在国际市场中探索更低的成本。
  六、结论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纺织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更是促进市场经济进步的强而有力的活力,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会以及企业自身等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加强沟通与交流,在良好配合的前提下寻找更加科学的发展途径和策略,发挥出中小纺织业独有的魅力。中小型企业要认真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行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成效,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翰夫.对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5-7
  [2]卢庆峰,潘葵.现阶段影响服装出口问题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5):11-13
  [3]张迪.解析企业表外融资还原真实负债水平[J].财会月刊,2009,(26):7-9
  [4]马胜,李纹.刍议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2):3-6
  [5]彭海辉,陈红.从表外负债看次贷危机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7-9
  [6]柴华,向军.微观视角下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研究 [J].经济论坛,2009,(19):5-8
  [7]柴华,向军.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一个微观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09,(12):3-5
  [8]陈钢.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4):11-14
  [9]赵瑛,刘倩.改变现状增强实力――纺织服装出口大国的思考[J].南北桥,2008,(4):13-16
  [10]郭燕.入世5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及展望[J].纺织导报,2006,(12):12-15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六)
低碳经济下安徽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安徽省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采用SWOT法详细分析安徽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要素禀赋、文化和科教基础、后发优势;劣势: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物流成本较高;机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政策的支持;威胁:来自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期促进安徽省更好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

  [关键词]安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34-03
  [作者简介]郭云(197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淮城市群发展研究所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2012年校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2012sk06)”研究成果。近年来,安徽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速度加快,2013年加工贸易总额89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96%,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安徽省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等。本文运用SWOT法对安徽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安徽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区位优势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沿江近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周边市场容量超过45亿人口。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二)要素禀赋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有用矿物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已开发利用49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两淮的煤矿,铜陵的有色金属,马鞍山的铁矿都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农业资源丰富,现有耕地425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盛产粮、棉、油、桑、果、菜、茶等,具有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名山胜水遍布全省,其中黄山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秀色与人文灵气交相辉映,是中国品味极高、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2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持续动力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安徽省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截至2012年安徽省劳动力资源(16周岁以上)总数51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4357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449万人。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298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近32万人。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500万劳动力回流,这为安徽储备了大量的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劳动力资源。
  (三)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安徽省科教资源集中,教育产业发达。拥有科研院所2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118所,职业院校591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10多万人。省会合肥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和科教实力非常强,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0多个,各类高校53所,两院院士近30人,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四)后发优势
  近年来,安徽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5大支柱产业。全省煤炭产量已超过6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省内,丰原集团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马钢集团是中国5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特别是电解铜生产企业;海螺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型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汽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西门子、日立等著名家电制造商均在安徽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安徽省虽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其加工能力已有所提高,具有一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
  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有实绩的加工贸易企业由2010年的377家增加到2014年的419家,低于中部周边省份,如湖北、江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企业规模不大,且加工能力偏弱。截至2014年11月,安徽省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有96家,其中进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企业仅17家,共实现进出口额757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16%;进出口金额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企业只有14家,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5家。而江苏早在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就有85家,出口额达3794亿美元。安徽省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待增强。
  (二)招商引资效果欠佳,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近年来,由于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导致无法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缺少加工贸易领军企业。而中部其他省份纷纷把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如2010年,河南省政府对加工贸易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发展战略,使河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当年河南省成功引入富士康、惠普、UPS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仅富士康一家企业就能带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00亿美元。而安徽省加工贸易一直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在平台建设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落后于中部相邻省份,导致引资效果不佳。   (三)物流成本较高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公路和铁路运输比重大,而且运距长,交货周期较长,运输成本偏高。安徽省运输方式主要以费用较高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占比偏小,其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部货物周转量的60%以上。据统计,2013年,公路货物周转量654402亿吨公里,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1233534亿吨公里)的531%,而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 24%、180%和148%。公路货运量284534万吨,占全省货运量(396391万吨)的718%。据此估算,全省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为 2156公里,而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分别只有 238 公里、637公里和 561 公里。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达到了饱和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将部分加工贸易向外转移,从而节省空间和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原有优势消失,亟须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区域。
  (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如2010年8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为安徽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而安徽省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如2011年安徽省商务厅设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专项扶持资金,2014年安徽省商务厅与财政厅专门对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包括进料、来料加工)的固定资产投入给予贴息支持等。此外,部分海关进一步优化了保税监管管理模式、台账管理制度,以促进关区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四、威胁(Threats)分析
  (一)产业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往往是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安徽作为产业承接地,如盲目承接这些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必然会造成其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利位置,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可能会陷入“引入―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此外,承接这些高耗能、高耗材产业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如处理不好,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增加安徽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安徽省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创新力较弱,而高技术专业人才资源稀缺又成为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虽然安徽省教育资源丰富,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专业从事科研(R&D)活动的人员数量不多,远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尤其科技领军人物和高端创新团队稀缺,如体现为安徽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多,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较少。截至2008 年,全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221 家,安徽省不到10家。
  五、小结
  安徽省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安徽加工贸易中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安徽省必须抢抓机遇,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和相关产业链,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模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手段,并充分利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在吸引外资、税收、外汇管理、金融、审批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更好地实现安徽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娜低碳经济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
  [2]董展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3]涂晓玲,徐正华等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江西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
  [4]董展眉湖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5]郭云,李磊安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07(5)
  (责任编辑:张彤彤)

2010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量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544560/

推荐访问: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Mapreduce,什么情况下用combine,什么情况下不用 下一篇:LTE与CDMA的穿透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