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2016-08-27 论文 阅读: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一)
幼儿园论文

中山市横栏镇裕祥幼儿园2013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中二班 林瑜文

一、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

1 / 4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

二、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儿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听了故事《美人鱼》后,孩子们深深为美人鱼的故事所感动,讨论热烈,有的说: “美人鱼太可怜了,我不想让它死。”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会说话。”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结婚”等等。我让孩子们画“我能为美人鱼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拿出手中的

2 / 4

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美人鱼,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刘音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过圣诞节,小鱼们送给美人鱼许多漂亮的礼物;齐筱颖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要生孩子了,美人鱼的肚子特别大,里面有两个小美人鱼。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想让美人鱼有孩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多么稚拙的语言,毫无造作之气,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三、实践是想象力的发展的归宿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活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对此,教师要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相结合,集绘画、诗歌、舞蹈、音乐、游戏于一体,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好奇的张扬,启发幼儿大胆落笔,创作与同伴不一样的作品。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创作过程中,幼儿才会画出智慧的火花,才会更好地发挥想象、创造潜能。多鼓励和提倡儿童大胆地画,无论是想象画、写生画、创作画、自由画,都应让儿童亲自去体会一下,实践一下,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儿童的天赋才能得到发挥、

3 / 4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儿童的聪明才干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水果想象画”,在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各种水果的基础上启发想象:“现在我们来变魔术,让这些水果变成小精灵,有眼睛、嘴巴、手、脚„„而且会哈哈大笑,会生气,跟小朋友一样,它们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如果你是水果小精灵,你愿意打扮成什么样子,做什么”。孩子们兴奋不已,随着音乐做出了各种动作,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时兴致昂然,边画边联想,没有一个说“老师我不会画的”。结果有的画出了水果小精灵放录音机开舞会,有的画出了西瓜国王发脾气,有的画出了美的菠萝公主,长着长长的卷发,穿着美丽的花裙子„„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014年3月10日

裕祥幼儿园

4 / 4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二)
指南论文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感悟

继续教育那段时间,有幸聆听了王老师关于《指南》的解读,有不少感触,其实在之前我们学校里也利用过平时的休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研读了《指南》几次,大家都觉得脑中一片顿悟,在炎热的暑假里,我有机会仔仔细细地阅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让我的心平静了许多,给我带来了丝丝凉意,读来感悟颇多。让我重新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指标可以依照,心中更加有数,同时也为我们广大一线的幼儿教师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了彼此的成长之路。

一、《指南》之细致

通过学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较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

二、《指南》之全面

《指南》中对各领域的诠释更为具体全面,比如对于“健康”领域,该《指南》中将健康划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并制定出包含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大方面的总目标,每一条总目标下都有相应的子目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适宜目标,其下还有相对应的教育建议,让读者感到一目了然,《指南》之全面是其他任何一份文件都无可比拟的,在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均能找到相应的内容,让我们有据可依,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更有实际的操作性,让我们都能参照《指南》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实施更适宜的教育活动。

三、《指南》之实效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

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顺应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指南》中提出了很全面的教育建议,细细读来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教育者要争取家长朋友们的协助配合,要时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时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享受他该享受的时光,学他愿意学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老师应该是大树,一边是果实累累,一边是根深叶茂。”我想,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大树,培育出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苗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启航,向着明亮那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2012年8月29日,我的孩子刘培赓正式进入实验小学幼儿园,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作为母亲,同万千个家长一样,在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同时,一并交付的还有对老师的信赖、对教育的希冀。我们期望孩子在这里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入园短短三周的时间,上至园领导,下至老师,特别是小一班的三位老师,用真爱与付出,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与亲近。作为家长,我们心中时刻涌动着最朴素的一句话:“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

作为家长,我深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有效的教育必须依靠家园携手,合力共进。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孩子的老师打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的方面。于老师在向我介绍了孩子的表现情况之后,还推荐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小册子。利用本周双休日的时间,我通读学习了全书,感觉获益匪浅。

收获之一:你的发展我了解,让爱不再盲目

相信许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在接触这本小册子之前,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育儿书,比如《卡尔维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懒妈妈胜过好妈妈》等等。育儿书里往往充斥着各种教育理念、教育经验,让人有一种错觉,似乎只要依样画葫芦,我们也能培养出一个明星宝宝。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往往无法复制。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培养孩子的共性指标,在这个共性指标的指引下,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指南》中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家长读后,可以非常准确地知道孩子在各大领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育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例如:“健康”领域中,有“动作发展”这一内容,列举了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平和能力且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下,又详细地例举“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等内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如未达到,差距在哪里,提出教育建议,让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改进。

我自己在看每个目标的时候,都细心地用笔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孩子能全部做到,我就批上“合标”;有的部分能做到,我就注上“部分合标”。全部读完,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就非常清晰地有一个轮廓了。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孩子的不足有哪些?通过阅读,家长心中的方向感愈加明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更加准确了。我认为,这比盲目地让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一步步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家长非常有效的指导。

收获之二:你的特质我熟知,让爱看得更远

如果说,《指南》中各类目标能让家长知道前进的方向,那么细心的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目标达成情况中窥见一些孩子个体的特质,或者说,未来成功的密码。

以我的孩子为例。在上述五个领域中,他在“语言”、“科学”领域发展要优于一般标准;“社会”领域发展基本合格;“艺术”领域除了对音乐的接受与表现较差外,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接受较为迅速;“健康”领域除了情绪较好之外,体能以及生活习惯普遍较差。

从孩子上述的标准比对结果来看,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他的语汇相对丰富,能够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事物记得都比较清楚,对于机械类的事物(如热电厂的烟囱、啤酒厂的酒糟槽子、沁水河的闸门、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机械)尤为痴迷,对于机械的运转、操作也能津津乐道。

但另一方面,因为遗传基因,所以相应的体能素质较弱。因为孩子爸爸唱歌跑调,所以孩子在歌唱方面明显地先天不足,唱歌没调,这也制约了他在这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因为有了《指南》的帮助,所以家长能够非常明白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劣势是什么,将来可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我而言,我决不会奢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或是歌唱家,或者送他到NBA去打球,或许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倒是比较靠谱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教育孩子更要头脑清醒,这也是《指南》给我的启示。

收获之三:你的成长我参与,让爱做得更好

《指南》中给我启发最多的,还有教育建议。这些教育是写给教育者的,但更多的是写给家长的。因为教育决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真正有效的教育更需要家园携手,合作共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是否是称职的老师,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是如何尽到责任的。那些眼里只有成绩,出了问题就往老师身上推的家长,实在是不称职的家长。关于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南》用朴实的语言,给父母指导与启示: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要求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等等。我常常想,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这样做得好,那样要得第一,要孩子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但却很少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父母,自己是否是孩子的骄傲。父母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是不是才更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时期就过早地将孩子的教育与小学衔接,提前学,提前练,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过于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品德、个性、健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是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得晚一些,并不能影响整体的进程,因为长跑拼得是能力,拼得是耐力,只有短跑才拼在起跑线上。相对于孩子长长的一生而言,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一个奠基工程,地基要挖得深,面要铺得广,地面要夯得扎实,将来方可树起高楼大厦。因此,每个领域都重要,每个方面都要培养。

第三,父母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南》中各个领域的目标,其培养途径都不能离开生活,我们不能期望孩子背下各种规则,然后自觉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体验、参与、操作,加深印象,形成感知。因此多带孩子活动,多带孩子体验,多陪伴孩子,是孩子成长的不二法门。

以上就是我作为家长,在认真阅读《指南》后的粗浅认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孩子入园的起始阶段,能与《指南》相遇,对家庭教育而言,的确是一桩幸事。我们衷心地希望,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对孩子的教育能向着明亮那方,启航,远行!

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近阶段,我趁空闲之余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多年来,我们依据《纲要》制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我体会到《纲要》是多么贴近幼儿,从《纲要》中我懂得了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而今天让我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灵活化。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让我知道了原来随性的教育时时都在,它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更细致的方面,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更细致更全面。在一开始我都不明白《纲要》已经很全面了,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做什么的呢?它有什么意义吗?哦,原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纲要》是两个独立、平行的文件,一个是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个是课程指南。两个文件在重要的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我们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儿童,因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早期学习标准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三)
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论文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幼儿时期是孩子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语言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自身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学前教学实践经验,简要探讨一下如何开展幼儿语言教育工作,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基本的听说能力及与人交流能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语言教育 培养 对策

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幼儿阶段。因此,针对幼儿采取正确有效的语言教育方式,会有助于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语言教学方式,为幼儿创造快乐的语言乐园,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滞后

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当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幼儿既不能掌握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还更依赖于教师。因此,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但扼杀了幼儿的求知欲,也极大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这就不能达到开发幼儿语言潜能的作用。

(二)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基本都不能将幼儿学习的语言知识与幼儿的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造成理论和教学实践严重脱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四)
践行《指南》,推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去年九月,我欣喜地迎来了可爱的“小牛”、“小老虎”宝贝。随着入园后的学习与生活,幼儿的进步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幼儿之间吵闹和打架的事情时常发生;经常会看见在角落独自玩耍、独自言语、独自发笑的幼儿;遇到困难用哭和发呆的方式来表达的幼儿;对同伴老师发号命令的幼儿……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对这一届小班宝贝们的人际交往真正感到了担忧。

  因此,我仔细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发现幼儿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占着重要的地位,“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发展目标就体现了幼儿期幼儿的交往态度。《指南》中人际交往目标“愿意”、“友好”、“不争抢”、“听劝解”等这几个重要词汇,分别表达了幼儿在交往初期阶段的交往态度。因此,我决定践行《指南》的精神,对于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成员结构特殊化造成幼儿个性偏差。
  在家庭结构“6+1”的模式下,幼儿在家庭里“唯我独尊”,到幼儿园里产生了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而祖父辈错误的引导造成幼儿对他人进行主动攻击。同时,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家长之间也相互攻击,相互责骂其他幼儿,这样的情况屡屡在幼儿园发生。
  2.居住的环境使幼儿交往空间缩小。
  幼儿自小至今大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缺少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日常生活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随着科技产品的出现,幼儿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消磨时间,长期这样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3.家长们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
  年轻父母误把幼儿特长的培养设定为首要养育目标,报早教班、兴趣班,剥夺了幼儿交往时间。同时,个别私立幼儿园小学化教育课程的误导,也将家长带入教育误区。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家长们的教育方向已经偏离,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即认为幼儿期知识化的培训是今后小学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从侧面看出家长群体忽视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我们再回过头细细品读《指南》,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根据《指南》的精神指导,不应灌输知识、强化训练幼儿,应当重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建议
  1.幼儿园带领家长解读《指南》,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
  幼儿园及教师应指引家长学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幼儿园可以开展相关的《指南》解读讲座,教师应当指导家长学习《指南》,认真阅读社会领域幼儿交往能力的目标,深刻认识到幼儿期交往能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
  各班级应该广泛搭建家长学习平台,如在家长会、网站或QQ群中开辟“家长论坛”。学习解读《指南》社会领域,根据《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教师抛出幼儿现状的问题:“当幼儿发生争执时,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你认为拳头能解决一切幼儿交往问题吗?”“当幼儿出现打架现象时,你是如何引导幼儿的?”幼儿教师是家长最密切的指导者,在幼儿教育的领域中,应当针对提出的典型问题展开讨论,开展相应的论坛讨论、体会学习等,同时结合家教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理论知识,给家长正确的幼儿交往能力的理论指导,避免发生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当渗透社会性活动课程。
  根据幼儿在园在家出现的交往问题,幼儿园应每周定期开展社会性教学活动,每位教师应分析班级幼儿存在的交往问题,设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内容向家长宣传幼儿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们根据教学活动指导幼儿进行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年段班级的集体社会性活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三年时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作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开展相关的社会性集体活动,让幼儿在与同龄的同伴、大带小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充分体会交往的乐趣,并逐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如,在发现本届小班幼儿存在自私、独霸玩具的现象后,我开展了年段、班级“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会分享”社会性集体活动。通过组织幼儿们在班级与同伴分享小故事儿歌,分享自制的小礼物,延伸到年段小朋友之间“交换图书活动”、“走进社区,我的分享在行动”。周末的时候走进社区――和爸爸妈妈一起一同走进邻居家、走进公园,和周边熟悉的小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玩具,交换礼物,共同制作沙画、手工,分享食物,一起放风筝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指导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怎样去落实《指南》中小班目标“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也给了年轻的家长和老师们具体的教育指导,让年轻教师和家长明白,当幼儿们出现交往障碍时,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该创设怎样的条件让幼儿去交往。
  幼儿园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大带小的混龄社会性活动。如今的幼儿大都为独生子女,不会谦让、不懂宽容和不会照顾同伴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我充分利用每个月的年段活动,结合节日、教学课程,开展相应的大带小活动,如“新生接待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新入园的新生,开展“小导游”介绍幼儿园活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生活,帮助弟弟妹妹折叠被子,穿衣喂饭等等活动,充分让大班幼儿体会照顾别人的辛苦和乐趣。又如“重阳节大带小活动”,结合重阳节尊老活动,邀请爷爷奶奶参加活动,再由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同参与游戏,一同照顾爷爷奶奶,为爷爷奶奶献上表演等活动。让幼儿在这样的大带小活动中,充分提高了大班幼儿照顾同伴的愿望,也通过这样的混龄社会性活动,搭建了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平台,让幼儿在交往中相互学习交往技能,通过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活动给幼儿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正确介入幼儿的交往问题。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做个“静观者”。小班的幼儿,正处于人际交往的初步阶段,教师要做个专业的引导者,静观幼儿们在区域、角色游戏等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当幼儿们出现争抢的现象时,先“静观其变”,有时,通过让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引导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知道,和他人交往,需要礼貌地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想玩这个可以吗?”教师在“静观”的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交往表现,并做相应的记录,对幼儿的交往问题进行分析。当幼儿之间解决了交往问题后,可对正确的做法进行宣传,同时,可适当通过录像、拍照等方式,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更好呢?”鼓励幼儿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交往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还要适当介入幼儿的交往问题,引导幼儿正确与他人交往。当幼儿发生无法解决的交往问题时,教师可及时介入,引导幼儿能听从成人的劝解。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争抢玩具等原因发生冲突,由于此阶段的幼儿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发生冲突时,教师在“静观”后,发现幼儿无法解决当前问题,可主动劝解,并引导幼儿能听从教师的劝解。
  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及任务,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进行正确评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安排一定的场景,如:当本班老师不在时,遇到困难能否向身边老师发出求助;当老师生病时或者说难受时,能否主动安慰关心;一个电动玩具,幼儿们甚是喜欢,但是只有一件,观察小组幼儿是否能轮流使用等等场景。教师客观地观察记录幼儿在情景中的表现,并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正确评价,解决幼儿相互的交往问题,有效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指南》的颁布,很好地抑制了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但是,许多家长还在进行着重智力的幼儿发展培训。我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教育措施中,一定能通过我们细微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去影响家长,让整个社会知道幼儿的人际交往应当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更认真地成为《指南》的宣传者、执行者,把《指南》的精神和目标记于心中,把《指南》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把《指南》的思想传播给家长。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才能还我们的幼儿一个真正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本文从实施《指南》应以游戏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的观点出发,简明地阐述了如何运用《指南》指导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分析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更好地介入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2012年5月23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全国人民对学前教育关注的又一轮新高潮。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发后,全国各地上至各省市,下至各区县和乡镇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指南》培训热潮。《指南》成为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之后对学前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指导性文件。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如何运用《指南》去开展和指导游戏存在诸多困惑。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运用《指南》指导游戏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实施《指南》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幼儿园教师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均一字不变地强调了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观点。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这一教育理念的一再强调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以游戏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科学的教育观,游戏对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二是我国许多幼儿园没能很好地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仍然严重。
  《指南》的颁发给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示了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法。《指南》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再如,《指南》健康领域身心状况目标3的教育建议指出:“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虽然《指南》没有像上述政策文件一样直接强调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通过对《指南》的目标、年龄典型表现、教育建议的整体把握,不难找出游戏与幼儿生活、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只有以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才能科学地践行《指南》的基本理念。
  二、运用《指南》创设幼儿园游戏环境
  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在一定环境中进行,《指南》全文中,“环境”一次共出现了36次。《纲要》亦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使游戏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使幼儿通过游戏全面提高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需要教师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即为幼儿开设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所谓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开放的物质环境,即游戏时间、空间以及游戏材料等对幼儿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在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戏物质环境的创设上而忽略了游戏心理环境的营造,这与《指南》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如《指南》说明中提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指南》健康领域身心状况方面目标2的教育建议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指南》社会领域人家交往方面的目标1指出:3-4岁幼儿“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4-5岁幼儿“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5-6岁幼儿“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都是以轻松自在的心理环境为前提的。此外,幼儿园环境创设还应结合《指南》五大领域的内容,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区游戏。
  三、运用《指南》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
  运用《指南》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整体的观念出发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
  《指南》由学习与发展领域、子领域、目标及若干典型表现构成,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幼儿的发展,《指南》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做幼儿园的整体学习和发展做了分析,但我们不能因为分领域描述就割裂地看待幼儿。幼儿是一个整体,这是在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必须树立的观念,不能把幼儿的行为人为地割裂开来。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者首先要完整地熟悉和掌握《指南》的结构及其组成、每个领域包含几个子领域、每个领域有几个目标,并且要综合地应用和理解。如果某游戏记录重点反映了幼儿在某一领域的表现,应该在整个领域背景下分析其行为的意义,而不能只就具体的行为对照目标下所列的表现对号入座,造成对幼儿行为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对观察的幼儿有完整的了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在儿童已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搭建桥梁,而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因此,如果要保证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性,积极有效地影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家长和教师在观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幼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完整的图像。
  2.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具体的幼儿活动中,观察者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才有可能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记录到能反应观察者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观察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不了解而做的观察,另一种是看到了某些情况,预测可能还有其他情况而做的观察。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一个教师经常面对多个幼儿,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来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因此要有计划性。但有时候,观察不一定是实现有准备的,幼儿随机自发的一些游戏场景也会成为观察的内容。对《指南》内容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发现观察的价值。
  3.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良好的游戏观察记录不仅能够记录幼儿成长的轨迹,也是教师科学的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基础。客观地记录是指记下的是实际发生的描述性的笔记而非解释性或者判断性的话语。在对《指南》各个年龄段的表现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很多老师容易对号入座,想当然地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是不科学的,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需要观察者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四、运用《指南》指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尽管没有成人对游戏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成人对幼儿游戏适时地介入和指导,将提升幼儿游戏的质量,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指南》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工具,也是用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工具。但是,只有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依据,而不是直接运用《指南》中的各年龄段目标和典型表现作为干预幼儿游戏行为的砝码,否则,就成了“瞎指挥”。
  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1]可见教师的介入并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介入游戏是比较合适的:一是幼儿游戏难以顺利延续的时候;二是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良因素的时候,如出现危险、攻击性行为等;三是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至于介入和指导的方式,则需要教师根据游戏内容和具体实际选择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或者直接干预等。
  参考文献
  [1]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六)
践行指南,从幼儿进餐习惯谈起

  摘要: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本文以在园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提炼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指南 进餐习惯 非就餐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55-02
  1 问题提出
  进餐习惯是幼儿生活习惯的一个方面,也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但目前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伴有非良好的进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提高幼儿进餐时的专注性,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本文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非就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或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与就餐无关的行为。
  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三班幼儿(第二学期)
  具体方法:时间取样法。量表制定:每个幼儿观察10秒,每5分钟记录一次非就餐行为,在行为代码下相应记录。
  3 研究结果
  表1
  表1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20名幼儿共出现非就餐行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动作、说话三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2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在11:10~11:15之间出现非就餐行为的次数最多,在11:15~11:20之间出现的非就餐行为次数最少。
  4 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非就餐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这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观察中发现,同一组内只要有一位幼儿把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的两名、三名幼儿会跟着做。
  4.2家庭影响
  (1)家庭的饮食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庭的教养方式。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吃边玩玩具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增多。
  (3)家庭的饮食习惯。不少家庭在饮食方面不是讲究营养全面,而是只做家庭成员喜欢的菜。有的父母自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又不回避孩子,无形之中滋养了孩子不吃这不吃那、挑食偏食的习惯,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午餐活动时如不是自己喜欢的菜,就依靠“非就餐行为”度过午餐时间。
  4.3 教师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势必助长孩子不良行为。
  5 教育建议
  5.1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首先,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环境,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良好的进餐习惯图示,暗示幼儿该怎样做。其次,用实际行动提醒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如:有一幼儿在边吃边前后翘动椅子,教师及时发现并轻轻走过去帮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势提示孩子安静用餐。教师做到眼中有孩子,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第三,重视正面教育和榜样的作用,及时表扬用餐表现突出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对象,促进同伴互学。
  5.2结合有效的教育活动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教学活动,适当引导,让幼儿了解健康的午餐习惯。如针对班内幼儿非就餐行为的实际情况,利用照片、录像的形式,将平时幼儿进餐中典型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幼儿看、比较,再组织幼儿讨论:哪种行为更好?让幼儿意识到专注进餐与不专注进餐的利弊。
  5.3保持一致的育儿理念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仅靠幼儿园一方面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家长的力量,家园一致,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进餐好习惯。
  (1)幼儿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儿童进餐行为各个环节的认识,让家长用更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
  (2)家园步调一致共培养。首先家长以身作则,成员之间意见一致,才能帮助孩子巩固正确行为。其次要求幼儿在家在园就餐表现一致,并适时提醒、鼓励,强化幼儿专注进餐的行为。再次,对待孩子的进餐行为应少些人为的干预(劝、喂、吓),不威胁哄骗,要讲明道理,取得孩子的合作。另外,家庭的饮食注意品种多样化和营养搭配,切记“不要剥夺孩子在幼小时期尝试每一种食物的乐趣”。最后,家园之间加强沟通,一旦幼儿有了些许进步,教师和家长都给与及时有效的的肯定和表扬。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只是众多习惯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容忽视,应及早抓起、抓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1.3.
  [3]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幼儿园践行指南论文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63348/

推荐访问:幼儿园贯彻指南论文 幼儿园学习指南论文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十年代以来服饰变化的论文 下一篇:分析银行的财务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