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2016-08-15 论文 阅读: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一)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文化学课程论文

题 目: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学 院: 管理学院

班 级: 09级旅游管理3班

学 号: 0918020308

姓 名: 段淑悦【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传统手工艺独树一帜,他是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手工艺的兴衰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演绎过程,更反映出今天现代化的文化变迁中一个令人忧虑的事实;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我们的传统正在离去,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消失,民间传统手工艺日益式微,但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宝藏,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极具特色的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发展和弘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意义和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传统手工艺;生存现状;意义;措施

一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逐步高涨,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在迅速消失,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走向现代化不能抛弃传统,要强调文化的多元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原因,传统工艺相当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文化部不管,科委不管,国家文化局和中国科学院管一点,但只是很少的一点,长期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属,导致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环境较诸野生动物和中草药资源更为严峻,在市场经济迅猛反正的社会现实中,传统手工艺正面临一下两种情况:

1.1 历史淘汰,自然消失。

如:号称三大锦之一的宋锦,从南宋起就盛行于江南地区,他的纹样华丽、生动、质地坚韧、挺括,可用来装裱书画和制作高级服饰,深受民众喜爱。可如今传统手工制作的宋锦行业也不复存在,机具、纹样资料散失严重,民间虽然仿造的所谓的“宋锦”,却都是机织制品,其经密度和纹样已走样。【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1.2 地方传统手工艺日渐衰微。

如广州刺绣,广州彩瓷、烛花玻璃等等,以前,他们曾经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但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的需求,逐渐被新颖,实用的现代物品所取代,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如果不另寻出路,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丰富的商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且也使传统手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地动摇,衰退之势不可逆转。

二 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中国手工艺有万年以上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我们都清楚地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统手工艺从鼎盛期日渐下滑,到世纪末,已衰退到历史的低点。而同样在这一百年间,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律、文化内涵的整理和研究却日渐兴隆,到世纪末已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这一反差耐人寻味,但并不奇怪,它们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生的。前者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紧密相联,是已发生的客观事实,不是理论问题。后者是在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 - 2 -

上,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有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本文拟从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潜在的蜕变因素、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冲突来分析21世纪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2.1 近代:潜在的蜕变因素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推翻了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了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旧的思想体系和陈规陋习,从而开辟了中国文化史的新纪元。然而在如此剧烈的社会震撼之中,传统手工艺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大体上传承了清代的风格和技艺,时强时弱地延续了几十年。但从它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将迫使它发生蜕变的潜在因素。

2.1.2 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

在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手工艺提供了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礼服、礼器,小到民间的嫁衣、纸马。尤其是宫廷和宠大的官僚机构对高档手工艺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金、玉、漆、木、丝织、刺绣等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体骤变,使顶戴花翎、龙袍朝珠一夜间被废除,带有封建等级烙印的手工艺立即失去了市场。这是市场缩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来,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输入中国,如洋布、洋油灯、洋火、洋袜、电扇、电灯、钟表等等,逐步占领了大都市的市场,就连慈禧、光绪都有了钢琴和沙发。1893年(光绪十九年)上海安装了6325盏电灯,次年达到9091盏。接着,北京、天津,包括皇宫禁苑都装起了电灯(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样,实用手工艺的生产必然受到排挤。

2.1.2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

传统手工艺品原来就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高档品(即后来所说的特种工艺)。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一类是普及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高档工艺品早就成了少数人积敛财富的对象,古物则当作“古玩”收藏。据《查抄和 家产清单》,何家玉器库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块、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价银七百万两”。古玩器有“古铜瓶二十座、古铜鼎二十一座、古铜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价银八百万两”等等。民国以来,实用手工艺品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贵对高档工艺品的需求并未有丝毫减少。因此对手工艺品的价值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工艺品。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上升,使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晚清至民初苏州工艺美术的畸形发展就是一例,当时以红木家具、玉雕、珠宝、檀香扇、刺绣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种工艺品。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2.1.3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近代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正如《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上个世纪初叶,当东南地区和大都市已经出现较多西装的时候,边远地区还在给少女裹足,社会上出现了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传统手工艺似乎无所适从。一些人感到世事的变迁,以创新来争取市场,如景德镇瓷瓶上出现了时装人物画。一些人处于猎奇心理,又丢不开传统的观念,就产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风格。如苏州东山雕花大楼,既有中国吉祥纹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罗马柱头和文艺复兴式的雕花,杂乱无章。只有刺绣不自觉地发生了比较彻底的蜕变。刺绣在古代以实用为主,明代露香园的“顾绣”开创 - 3 -

了以绣仿画的工艺,并广为流传。在实用刺绣日趋衰退的时候,这种工艺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绣了。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的变革。总之,近代传统手工艺处在变与不变,似变非变的边缘线上,预示着一场难以阻挡的蜕变之风将要横扫中国。

2.2 现代:蜕变的必然性 20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的经济曾经大落大起,而传统手工艺反而大起大落,这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工业化社会,传统手工艺必然要发生蜕变是客观规律。而促成这一蜕变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2.2.1 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20世纪50—60年代,传统手工艺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复兴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指导下,集体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个体作坊,以创办工艺美术院校和子承父业的两种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在计划性对外贸易的经济杠杆作用下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厂社难以维持,甚至倒闭。而个体作坊又渐渐兴起,手工艺生产以手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业和等级工资制度把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淹在“大锅饭”中,在新的经济体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结果是大量的实用品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如日用陶瓷、家具;少量的特种工艺品由作坊精雕细刻,如珠宝、金银首饰等等,发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2.2.2 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与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脱离。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虽然简朴,实际上已有严重的“西化”倾向。如单调的西式服装、简陋的西式住房、不变速的自行车、蒸气火车头等等。传统手工艺除了换取外汇,与人民生活已经离得很远。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拢,西化趋势加速,居住环境的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车的增多、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业化产品,价廉物美。手工艺品虽然价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业家斥巨资建立了紫檀博物馆,能如此做的又有几人?可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必然造成传统文化中物质层面的收缩,哪一个民族都难以摆脱这个规律。

2.2.3 “推陈出新”的误区

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始终处在“流变”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风格。现代的“推陈出新”是不是能够使它重新与时代潮流相汇合?70年代的两次创新尝试说明这是十分艰难的。在“文革”的闹剧中,传统手工艺在“样板戏”的感召下,曾出现直接反映革命题材或“样板戏”某个情节的高潮,可以称为“样板戏式”的推陈出新。这种创新基本上排除了艺术规律。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种创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后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传统手工艺,又作了“文艺复兴式”的创新尝试,也就是提倡复兴“汉唐风格”、“敦煌风格”等。意欲摆脱几十年来明清风格的束缚,从古典艺术中汲取养料使之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然而这种变相的复古在70-80年代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两次“推陈出新”的遭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毋庸赘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风格中,不仅因为它们与近代直接相联,而且明清遗物众多,如建筑、园林、家具、书 - 4 -

画、戏曲、小说等等,它们与手工艺品融合为一道古典文化的风景线,形成了认识上的定势。对于专家备加赞赏的汉唐、敦煌等艺术反而感到陌生。苏州寒山寺近年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复兴,即使艺术水准很高,也难以为多数人赏识。二是改良不能挽救传统手工艺。上述两种“推陈出新”都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材料、表现手法极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题材上进行切换,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或者以既定的样式显示历史的深远;或者使技艺和风格分离,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2.3 再生之路:脱胎换骨 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现代样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装,纽绊做成假扣,团花可以剪一块织锦缎替代等。这种形式既能寄托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适应现代化环境,生命力将十分顽强。上述三种类型中,后两种都以风格和技艺的分离为特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

2.3.1 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 传统手工艺的思想内涵很丰富,难以一言蔽之。但从根本上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级观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思维、永不忘本的传承意识、辟邪纳吉的民俗传统是融为一体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往往迫使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层面与精神内质相剥离,或者给旧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旧形式新内涵的典型莫过于北京故宫从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馆、江南园林从私家花园成了人民公园。另外,我们常见以京剧脸谱、傩戏面具作装饰的现象,它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或者什么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格。现代人佩玉只是为了吉祥,谁还记得孔子关于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诲呢?所谓旧内涵新形式的结合,是指用现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观念和思想。如现代时装设计中那些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品、现代少数民族舞台服装的设计制作均是如此。再如,阴阳五行说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观念,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这种观念最直观的反映。2001年“艺术和科学”研讨会的系列招贴画《金木水火土》(见《装饰》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视觉形象表现五行、五色观念。由李政道创意的雕塑《物之道》(见《装饰》2001年四期彩页)则是以“阴阳互抱”为内涵的现代作品。

2.3.2 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

中国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思想内涵。同时,材料和工艺独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为文化遗产,风格和技艺永远是一个整体。但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却不能不使它们分离。因为材料和技艺既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也带来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样镂刻精细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现代社会并不重视玉和象牙的经济价值,更需要华而不贵、随风而变的饰物和用品。如果使传统手工艺的形成和技艺脱离固定的关系,就有了再创造的空间。如软雕塑表现彩陶纹样,用地毯表现汉代画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尝试。反过来,用传统技艺反映新题材也是一种移植,上文已说到的现代陶艺即是典范。但是,也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于传统工艺。有一处陈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制作现代人物大型彩 - 5 -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二)
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龙源期刊网 .cn

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覃海莹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以“潮绣”为例,通过“订单式培养”、依托“大事工作室”、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等,探索一条集传承与创新、技能实用与市场需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潮绣;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途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183-01一、传统手工艺潮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要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绣是一门极具潮州特色的传统工艺,因图案严谨,色彩瑰丽,运用金线、银线、绒线结合绣制,垫凸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因而在全国各绣中独树一帜。有着悠久历史的潮绣,鼎盛时潮州绣工曾达到20万人。而如今,潮绣厂和从业人员所剩无几。现在只剩下不到50多个绣工在维持精工刺绣,而且他们大多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最小的也有50多岁。潮州几大潮绣工作室难以留住人才,潮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电脑新技术的冲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社会上兴起了电脑机绣新技术,机绣的制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价格相对便宜,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潮绣历经千年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任何机械化生产所不能替代的。

(二)现代社会就业影响:近年来,尽管潮绣艺人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目前社会上,年轻人可以轻易找到两三千元以上的工作,并不愿意每天坐十个钟头一针一线慢慢学习潮绣制作,因为它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比如说一幅3.2米长2.3米宽的《金色中华》,3个绣工一起全职刺绣,要整整做一年才能完工,而且潮绣要做成精品也不容易,不然价值不高,刚开始做潮绣的人收入不高。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三)学习的时间太长:因为全部纯手工刺绣,耗时很长,而且对技艺的要求很高,光是打基本功就得3年,收效慢,学徒得有灵气,还得坐得了冷板凳。由于潮绣工艺复杂,学习难度大。如果仅靠这门手工活,很难应付现在的物价高,于是,年轻一代就不愿学,这就影响了潮绣的传承和发展。

二、关于潮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

(一)以师带徒的形式:“师带徒”是指师傅传承和家族传承,是潮绣技艺培养人才的传统方法,它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使被传承人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掌握潮绣的各种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三)
以国际交流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cn

以国际交流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龚瑜行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4期

摘 要 在工业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合作,成立中国研创营,为世界各国的手工艺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以此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国际交流 手工艺 传承与创新 研创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by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World Crafts Council

for Chinese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GONG Yuxing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cing heritage, the plight of development.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World Crafts Counc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mp,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learning crafts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us promote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ndicraf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1 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传统手工艺产业,都是形成地域生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尤其是民间艺术已经和正在消亡、失传。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四)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摘要】东关街是扬州两千多年历史的缩影,映射着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商业文明,现为扬州对外旅游最大的窗口。东关街片区以盐业和漕运为龙头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繁荣而发达的手工艺,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不可逆的衰落趋势。旨在通过对扬州东关街传统手工艺——以剪纸、捏泥人、糖画等为重点进行研究,阐明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况,分析其优劣势,并试图对东关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变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东关街;传统手工艺;困境
  扬州手工艺历来以精湛的技艺、鲜明的风格闻名于世,在全国手工艺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轻工业部归口统计的13个门类工艺美术品中,扬州拥有12个门类,120个品种,主要出口产品35个,出口外贸逐年上升,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屡屡受挫,手工艺市场不断萎缩,手工艺以及手工艺人自身的生存步履维艰。保护这些传统手工艺,不让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湮没于历史之中,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本文通过扬州东关街——扬州对外旅游最大的窗口,观察传统手工艺以及手工艺人的现状,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变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扬州东关街的历史文化及商业沿革
  东关街位于扬州古城东北角,长1122米,宽5、6米,占地83,43公顷,现有常住居民1万余人。它西起国庆路,东至泰州路东关城门(原称“利津门”,即东关古渡,因此被命名东关街);向南延伸至文昌中路,向北达盐阜中路。东关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主街,其南北方向横亘着诸多微街小巷,如花局里、马坊巷、马监巷等,纵横有致的街巷布局使得东关街具有通向全城的地理优势。东关街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历史名巷30余条,成为第二批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街巷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标志,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经济,所以街巷的发展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东关街的历史同样与扬州城市经济的发展水乳交融,互为表征。南北通衢的发达水运、天然海盐的生产优势,使得扬州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时有“扬一益二”、“富甲天下”之美誉。尤其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初步萌芽,扬州经战乱后再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的咽喉,来自四面八方的盐商大贾为了盐运的方便纷纷来此求田问舍、安家落户,且多集中在新城沿运河一带,即东关街片区。至此,以盐业和漕运为龙头的商业文明带来了东关街全面的繁荣,使得东关街呈现一片生机,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此后,东关街一直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青砖旧瓦,古朴风格斑斑可见。至今,东关街也仍为扬州的商业重地,手工艺商铺、茶食馆、小吃店,五金铺、香粉坊等云集于此,热闹非凡。据统计,2010年以来,东关街年接待游客数量以百万人次的速度增长,2010年为200万人次、2011年300万人次、2012年已达到430万人次。目前,双东历史街区正积极争创国家“5A”景区。依托现代旅游,扬州传统手工艺获得了新的生存与发展之机。
  东关街伴随着扬州城市而发展,见证着扬州城市的兴衰与荣辱。如今当我们再次探访研究扬州传统手工艺时,也需要将视野定位于扬州旅游的最大窗口——东关街。
  二、扬州东关街传统手工艺现状调查
  (一)扬州传统手工艺
  一定形式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式的文化,扬州城市自汉代兴起、经唐朝发展至顶峰、清朝再次成为繁华之都,在此方环境中形成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呈现出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的体系:
  种类丰富,源远流长。扬州传统手工艺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涵盖玉器业、漆器业、印刷业、制茶叶、木器业、纺织业、造纸业、金银器、青铜器等丰富齐全的门类,并且都以历史悠久著称。如金银细工制作工艺启于两汉,捶藕制作手艺(“捶藕”为品名)始于唐朝,扬派盆源于元明;而扬州剪纸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琢玉工艺更可追溯到5300多年以前。
  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其主要表现为扬州传统手工艺兼具南北两地之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扬州玉器大件则具北方庄重、雄浑、粗放之特色,小件则具南方玲珑、秀气、灵巧之风格;扬州漆器细致而不纤弱,雄浑而不粗糙;精致手艺淮扬菜系则差不多调试了各地的口味。
  技艺精湛,诗画并重。扬州传统手工艺素来以精湛的技术著称于世。如扬州玉雕精致的刀工集圆雕、高浮雕、镂空雕、内雕、外雕等多种手法于一体,其所塑之型栩栩如生,令人嗟叹。扬州历来也为人文气息浓郁之都,扬州水土不仅孕育了本土大批的文人,而且引得众多诗人纷纷来此吟咏。因而扬州传统手工艺自然又渗透着扬州城市特有的诗意。
  扬州传统手工艺在其历史发展中达到过难以企及的高度,雅俗共赏、独具特色的艺术曾带动了扬州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无法抹去的光辉。但是现代性的冲击下,手工艺似乎渐成明日黄花,对于其现代性困境的探索以及发展可行之道的探讨成为迫切之需。
  自2004年底,扬州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至今已有多种手工艺被列入了国家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数据)中,列入的扬州手工艺有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印刷技艺四项;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数据)中,列入的扬州手工艺有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景盆技艺(扬派景盆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三项。此外,还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数据)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扬州刺绣、扬州灯彩等,以及列入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月13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数据)的扬州装裱技艺、瓜洲铁锅制作技艺、扬州酱菜制作技艺、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等。
  这些列入项目的传统手工艺,使得社会各界对于手工艺保护意识提高。扬州政府开始组建具有专业水平和技艺的保护工作队伍,举办系列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讲坛,开展以手工艺为主的展览活动等,但是现在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多方面保护工作。   (二)东关街商铺分类
  在对东关街进行实地调查后,统计东关街共有个体经营店铺220余家,经对调查资料的整理,笔者对东关街220余家商铺进行了分类,情况如下表:
  在关于手工艺类商铺的归类中,除上表中归纳出的50余家商铺,我们也注意到在旅游商品中几乎每家特产专营店也兼营扬州剪纸、玉器、漆器等传统手工艺,他们主要以进货出售的形式存在,并不包括生产过程,这区别于少数“原创展示”的商铺,这些商铺同样是我们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此外,笔者在归类时,由于少些手工艺店铺纯粹以经营交易为主,故将其归类为非手工艺类店铺,如酱菜园等归入了饮食类,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归入了文化类,而这两者都属于扬州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技艺类(2008年1月13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数据),读者在审查时应注意其特殊性。
  从对东关街商铺的总体调查看来,东关街涵盖了扬州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玉器、漆器、剪纸、印刷业、纺织业、木器业等,但是东关街仍是未能淋漓尽致展示扬州手工艺丰富的门类,这一方面由于某些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中已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实用性,如扬州铁锅制造技艺、朴席制作工艺等,另一方面则归结于某些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濒危的绝境。
  (三)传统手工艺商铺分析
  在对上表东关街商铺的全面调查后,笔者对传统手工艺商铺做如下分析:
  1、传统手工艺商铺布局,传统与现代混搭。东关街手工艺商铺基本遵循传统历史风貌,多为前店后作、前店后库布局,且以一层为主,少数为两层。但店内布置倾向于添加现代化元素,缺少对于传统氛围的设置,进入商铺,毫无历史文化气息。不少店招系电脑制作,且写法(左右顺序、繁简字)混乱。到处张挂的红灯笼有违历史真实。街道两旁的小手艺摊位,由于车辆来往行驶,显得“多此一举”,缺少艺术美感。此外,东关街缺少专门进行手工艺展示的商铺,而这类商铺既是对对手工艺知之甚少的游客的“补课”,同时也是增添商铺文化氛围的一种极好方式。
  2、传统手工艺商铺占有一定比重,同质竞争严重。近些年由于东关街的改造工程,东关街的商业布局呈动态特征,商铺刮起一阵转行风,不少店铺改投咖啡店、茶吧、客栈等。但总体看来,在东关街商铺中,手工艺类商铺占了很大的比重,约为31.11%(上表:手工艺类22.22%、特产专营类8.89%)。这表明在东关街,传统手工艺类商铺占有很大市场,同时,林立的商铺同样加剧了同行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成为传统手工艺商家必须面对的难题。
  3、非自主混合经营店铺居多,缺乏品牌名店。在东关街手工艺商铺中,非自主混合经营商铺占据多数,上表中数据显示,除手工艺类店铺中此类商铺居多,特产经营店中也几乎都兼营手工艺。整体看来,手工艺销售显得混乱无序,缺乏品牌。
  (四)传统手工艺人分析
  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的关键也在于人才。因而,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步骤也是做好对于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在对东关街手工艺商铺全面调查后,也择选了相关手工艺人重点进行了个案访谈工作,现针对这些访谈做如下分析:
  1、扬州传统手工艺名家荟萃,技艺精湛,具有相当发展潜力。
  扬州传统手工艺名家历来荟萃云集,如清初著名漆器艺术家卢映之、五六十年代驰誉艺界的刻漆大师“三国一孔”、剪纸艺人张永寿、面塑艺术家何传俊等。现今,扬州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5名、省工艺美术名人16名、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0名。国家级、省级大师和省名人约占全省总数1/5。如此庞大的手工艺名家队伍,对于手工艺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发展潜力颇大。此外,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技术赢得了东关街不同层次游客的喜爱,如泥人技艺在二三十分钟内便可塑造出逼真的人物肖像,这使得年轻游客纷纷驻足;典雅精致的剪纸、刺绣以及漆器等手工艺令引得文人雅士频频赞叹,在去年扬州烟花三月节中,扬州剪纸作品《烟花三月》就以4.6万元(人民币)售出,刷新了剪纸的最高售价;传统小吃“藕粉圆”以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和鲜嫩的口味引得顾客屡屡回顾。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手工艺的被青睐对象是有局限的,如何扩大消费对象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政府逐步加强对于手工艺人的保护工作,但是力度与广度远远不够。
  近几年扬州市政府开始重视起对于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工作,作出了部分成就。政府认真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手工艺人冠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荣誉;建立相应手工艺展示的博物馆,邀请手工艺人表演、传艺,东关街便有扬州剪纸博物馆以及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的微型店铺,但是近限于作品出售;此外,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于重点手工艺人收入的资助,这些都使得手工艺人现状得到改善。笔者所采访的张秀芳老师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扬州博物馆设有有她的专门工作室,游客可进入参观剪纸表演。对于新建的博物馆,政府从2010年开始投入专项手工艺发展资金,且逐年增多。但是,政府对于手工艺的资助不仅力度不够,而且广度也远远不够。政府的资金对于困境中的手工艺不过杯水车薪,而且政府的资助也仅仅限于重点保护的手工艺,很多手工艺的发展仍是步履维艰。
  3、师承问题成为制约手工艺发展的最大难题,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人的个案访谈,了解到现时的许多大师都是家传习得的手艺,如剪纸大师张秀芳便是年幼时随叔父张永寿习艺,泥人艺人孟晓红自幼随父亲学习技艺,东关街唯一一家“藕粉圆”专营店铺更是以“婆传媳”方式传承,这些传承方式多是由于生计或是责任的需要。现在,传统手工艺收入微薄,市场萎缩,在老一辈大师之后,很少再见到年轻一代的手工艺人,传承成为制约手工艺发展的瓶颈。笔者了解到扬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绒花制作技艺以及通草花制作技艺都以处于濒危状态,后继无人;即使是得到重点保护的剪纸手艺,在得到政府对于传承资助费用后,年轻一代由于收入以及地位等原因纷纷放弃从事手工艺,而仅作为兴趣所学。此外,手工艺人由于传承屡屡受挫,对于手工艺自身的信心逐步下降。因而,解决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4、传统手工艺以新生的姿态面对现代化,但是层次、形式受到限制,东关街旅游业成为其主要依托。
  传统手工艺者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困境,也意识到突破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对手工艺者访谈中,笔者看到手工艺者在现代化中的新姿态。扬州剪纸博物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去其他城市进行作品宣传与展览;泥人艺人利用暑期在学校开设兴趣班招收学徒、并且进行了网上销售;“藕粉圆”手艺实行了商家加盟政策;不同手艺也与其他各地同行者进行技术交流,不断改进自身。这些让我我们看到手工艺发展可喜的一面,但是这些突破仅仅限于小部分高层次、具有相关能力的手工艺者,而且形式过于单一。总体看来,这些手工艺的发展都是依托东关街旅游业,游客成为其主要销售对象。因此,对于手工艺销售路线的拓宽需要更进一步探索。
  三、扬州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剖析
  “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成为博物馆的研究和保护的陈列。”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传统手7-]-艺的衰落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在强大的现代化中必定显得毫无竞争力而处于弱势地位。现以东关街传统手工艺为例,具体剖析其生存困境。
  (一)传统手工艺生存土壤及环境的破坏
  传统手工艺脱胎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手工艺以其实用兼观赏、收藏价值满足社会生活不同层次所需;而且,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使得手工艺成为寻常百姓家普及的活动,这些扬州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夜市前灯照碧云”(扬州灯彩),“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扬派盆景),“广陵女子善绣”(扬州刺绣)等,这种全民化的趋势一方面推动手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决定着手工艺极具巨大的市场。但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到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被破坏,自然经济瓦解,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土壤与环境遭到破坏,这使得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无法避免。
  (二)现代化带来的功能挤压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工艺品进入“规模化”、“集成化”的批量生产过程,使得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家们为追求更高更有效的收入,“费时”、“精细”的传统手工艺因而只能在现代化面前退居后舍,成为廉价的现代工艺的功能挤压物。在东关街中,很多商家便放弃了人工手绣而采用机绣;在裱画时,商家为了省时省力也较为愿意选择机器裱画;传统的铁锅技艺、朴席制作手艺等更是俨然成为了历史中远去的身影,在讲求实用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三)民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手工艺市场萎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追求更高的效率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人们无心停下脚步、去追习低效率的传统手工艺,人们更多选择外出打工、以消费为主流的文化模式,此外,青年人接触不到手工艺,自小他们便投入家长安排的紧张学业中。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更多的是在学业方面的发展。因而,传统手工艺成为与现代生活相脱节的“弃儿”,处于无人问津或鲜为人知的状态。传统手工艺面向的对象存在局限也就不足为奇。
  另外,手工艺在现代的功能由“实用”、“观赏”、“收藏”三大功能转变为“观赏”、“收藏”两大功能,手工艺作品更多以高档与奢侈品的形式出现,实用功能的丧失极大限制了消费人群,使得手工艺市场急剧萎缩。在东关街中,经笔者调查一幅稍大规模的手工刺绣价格便上百上千,这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仅昂贵,置之家中更无实用价值。
  (四)传统手工艺的自身发展存在缺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本身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层面。传统手工艺为追求更高利润,有时会选择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下下之策而生产一些低质量的工艺品,这使得原本对于手工艺知之甚少的消费者丧失了对于工艺品的信心。其次,手工艺之间消息闭塞、缺乏交流,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如东关街的传统手工艺,同行之间往往各做各事,自家小户经营,销售种类、销售价格均各自决定。再者,传统手工艺缺乏应对现代化的创新能力。传统手工艺植根于小农经济,在现代化潮流中往往固步自封。如在东关街的调查中,我们便发现不少剪纸手艺与刺绣的图案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不免让人心生失落。
  (五)社会认可度低,师承状况堪忧
  手工艺人多是由于自幼家境清贫、为帮着增加家庭收入而从事手工艺的。如今,这些行业收入低、产出慢,艺人社会地位低,很多人对此不予重视。即使政府予以资助,但是资助有限,而且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之道。在对工艺大师的个案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从事手工艺的年轻人学历都偏低,多数是一时兴起,结果容易半途而废。手工艺人,既不愿意将收入低的手艺传给自己孩子,也无法招收更多学徒,对于手工艺发展信心不够。
  四、扬州传统手工艺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氛围整治
  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能使人更好地融入所属的文化当中,这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环境的布置同样重要。东关街作为扬州传统手工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环境整治必不可少,如理顺小手工艺摊位的设置、适当减少现代元素等,整条街的布局要相得益彰,体现一种时代特色,如以明清环境为主的基调;店铺内的布局要尊重传统建筑的原型、与东关街大环境相协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销售人员也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传统手工艺知识以便可对不知情的游客进行介绍讲解,并且尽量多用平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多穿插与手工艺有关的民俗故事等;店铺内也可置专门区域进行手工制作展示,生动的展示手工艺制作过程,而不仅仅是生硬地出售作品,要使游客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很大作用,政府要始终将其作为自身职能之一:出台并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工艺传承人、带头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的评比制度;对于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重点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设立传承人保护专项资金;继续认真做好将传统手工艺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全面落实《扬州工艺美术大师“师带徒”实施意见》、《关于有计划地收购收藏工艺美术精品珍品的意见》等。   (三)实行技艺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样,创新对于任何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如此。手工艺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只有保持手工艺与时代一致的步伐,手工艺才能免受时代的淘汰。现今,手工艺者要努力实现手工艺的技艺改革,从传统文化、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并学会在中西、内外交流中兼收并蓄,实现图案、构造、色调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尤其传统手工艺要贴近生活、实用层面,这样的改革与创新才可真正适应现时的需要。如扬州剪纸已从单一色调转为多彩组合,裱画已突破纯粹的手工操作,极大地增加了效率,但这仅仅是创新的一小步,面临绝境的绒花制作技艺、通话草制作技艺的创新仍需要手工艺人们继续努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特征,而不仅仅是高档的摆设品。
  (四)转变传承方式
  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一般都以家传方式(如父传子、母传女形式)世代相传,这不仅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缓慢,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这也使得传统手工艺面临收徒难的困境。因此传统手工艺急需实现传承方式的转变:开展相关手工艺兴趣培训班,扩大手工艺面对人群;将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教育单位,邀请手工艺人进入学校讲解相关知识,必要时可由学校开设部分手工艺专业课程,培养传承人,如2011年5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与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正式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而这个经验需要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推广;定期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展示,开设相关门类的免费培训,使得更多人群可以接触并了解手工艺,为传承培养隐形人力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变传统的以低水平者为主要从业者的痼疾,使传统手工艺有先进人群的带领。
  (五)变革经营方式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的竞争空前激烈,因而经营方式的变革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步骤。传统手工艺应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可引入将不同生产要素集中的股份制,联成强大的经济组织团体,更有效应对经济竞争。此外,在计划经济瓦解、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参与,走社会化道路,增强手工艺市场经济活力。传统手工艺也大可借助现代化的力量来拓宽自己的销售路线:传统手工艺可借助发达的旅游业,与礼品市场、收藏市场、文化市场等相结合,形成体现扬州特色的综合体,扩大销售面;网络买卖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方式,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以实体店出售商品,也可以借助网络出售,这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五、结语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冲击中,逐渐丧失其植根的土壤,衰落已成为其难以阻挡的趋势,这是任何地方、任何形式的手艺都难以避免的。手工艺的抢救,既需要政府的资助,也需要手工艺自身的变革,借助旅游等现代化力量,贴近时代需求,这是手工艺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相信经过多方努力,传统手工艺这历史中的明珠会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她应有的光芒。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五)
如何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窘态

  【摘 要】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本文对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199-02
  “非遗”其实就是无形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传统习俗、民族音乐、舞蹈、民族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传统建筑艺术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来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根基。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伴随着发展进程,在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殆尽,许多民间优秀的民俗活动、传统艺术、传统礼仪和少数民族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
  在富源县境内,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辈们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胜枚举。如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剩无几,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因实施方法和保护理念有失偏颇,许多优秀项目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一 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手工艺
  第一,纺织。水族是云南省境内富源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80年代以前,古敢水族居民的服饰基本属自给自足,自己种植棉花并纺线织布,据说水家土布品种繁多质量上乘,有平布、斜纹布、花椒眼布等。以蓝、白、墨为主色调,做成服装穿在身上显得清新素雅。黑色包头,对襟圆摆短上衣,直统花边长裤,款式简洁明快,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服饰风格,格调上充分体现出水族人民勤劳善良、低调温和的民族性格和优良的传统卫生习惯。如今,这里只有一名50多岁的妇女会纺织。2011年,当全国掀起又一次保护非遗的高潮时,当地也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在民风淳朴的下笔冲村建起了非遗传习所,在当地找到了一台保存相对完好的纺车摆在传习所里,但没有任何人去学习和传承这项手艺。放在传习所的纺车也没有再转起来。如何才能将这项手艺真实有效地保护并加以传承发扬,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编织。富源的气候环境非常适于紫竹、金竹生长,以大河镇白岩村、奄子冲村为例,家家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竹子。据考证,元朝时期这里的村民就已使用竹篾来编织生活用具。早年人们只编织自家使用的工具,由于该地编织历史悠久,编织品质量上乘,后来周边各地的农民会来定制购买。买的人多了,一户人家就在家开起了竹编作坊。目前掌握这项技艺的人都在50~70岁,年轻人不想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布料和成品衣既便宜又美观,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不论是编织还是纺织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传承难问题。
  第三,雕刻。吞口,是古敢水族人民唯一的图腾。一般采用上等木材雕刻。形似人首、狗耳、竖眉、铜铃眼、牛鼻、青面獠牙、咧嘴长舌、口含利剑。之所以叫“吞口”,是因为有吞邪镇恶之意。它是古代民族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结合的产物。有五种功能,各种功能形状各不相同,即“凶神恶煞、猩猩必煞、双剑雾煞、凶神八煞、送子行煞”。水族人家根据自家意愿选择一种,将其开光后悬于门楣,或辟邪除恶或永保安康。吞口的雕刻传授习俗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到今天几乎要失传了。水族青年能读书的读书,不读书的也不想学这个,致使整个古敢水族乡只有一名40多岁的人能雕刻,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了一套他的作品。2011年富源搞非遗保护工作时也将他的作品收了几件放在传习所里。如何才能将这一雕刻技术真正传承和发扬,还得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
  第四,刺绣。刺绣曾是富源彝族妇女们的拿手绝活。富源县墨红镇的彝族刺绣远近闻名,绣品内容繁多、民族色彩浓郁,包括服饰及家庭陈设装饰用品等。绣品中数女装的工程量最大,一套完整的彝族女装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完成,一般采用墨、白、蓝、粉色等布料做底面料,裁剪成服装构件后开始刺绣。用5~6种色调的花线在构件上根据不同部位绣上各种传统图案,如折枝石榴花、太阳花、八角花等,非常明艳生动。老年人穿的花色以浓深居多,年轻人的则绣得鲜艳亮丽。男装和童装也刺绣,但花色及图案更加简洁明快。
  笔者2013年到墨红镇一彝族亲戚家走访,女主人拿出为女儿准备的嫁衣时,全场人皆为之惊叹,那何止是千针万线啊,工艺相当复杂,图案花纹既漂亮又生动,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功夫”。这样一套服装需花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笔者也了解了一下当地的刺绣情况,彝族亲戚说周边几个寨子绣得好的只有两个人,年纪都在50岁左右。年轻一点的要么不会要么绣不好。这些手艺如此精湛,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么如何才能将它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水族音乐
  水族音乐,曲调优美、清新明快,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音乐。水族民歌题材广泛,分为祭祀歌、生活风俗歌、情歌等。每一种歌又可分成多种调式,歌词会因身边的事物、景物和人物的变化而变化,以五言、七言四句为主,如“青布围腰飘带长、飘带上面绣凤凰,背靠杨柳脚踩水、口吹木叶手招郎”;又如“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皮黄,打开枕头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族青年几乎是用对歌的形式来倾吐对彼此的爱慕之情。如今已没人顾得上这些优秀民歌,更不会用它来表达心声传递感情了。
  3.水族狮子灯
  水族狮子灯是一种舞蹈与傩戏的混合性舞蹈。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春节或祭龙节等节日期间,水族地区的狮子灯队就搭成班子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庆贺。有时也应邀到村寨或某户人家去表演,水家的习俗,如婚礼嫁娶、建房盖屋时要请狮子灯来庆贺,锣鼓喧天以示兴旺。狮子被引宝人手中的“宝”勾引得团团转,狮子成双成对,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伏地小憩,时而翻滚,时而跑跳,表演得活灵活现。主要绝活是在桌上表演,狮子一纵跳上方桌,边表演边往上叠桌子,最多可叠到八张方桌的高度,每只狮子和引宝人都能在八张方桌叠成的高台上飞舞,动作灵巧自如。而大众演员则根据不同庆贺需要,在其中加一些表演情节,有时是以吞口为面具的祈福舞,更多的还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表演。若干名演员扮成《西游记》里的人物纷纷上场,或打斗厮杀,或游戏玩耍,最后以孙猴王率众猴降伏妖魔大获全胜而结束,寓意正义战胜邪恶。这种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几十年过去了,随着老一代演员的衰老,水族狮子灯几乎已经失传。在保护非遗的工作中,现文化馆根据老一代表演者的讲述把狮子灯重新编排表演,并录制做成光盘保存。虽是专业演员,但和从前民间狮子灯演员的表演相比却已是大相径庭。   二 怎样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入手,现代很多年轻人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也缺乏公共道德,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研究专家到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厂矿、农村等地去做专题讲座,举办文化活动,让文化传承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以提高素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增加保护经费、保护设施设备。定期举办民族传统文化竞技比赛,选出好的给予奖励,以刺激群众自觉参与,达到传统文化自动、自觉、自愿的传承。人民群众本身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调动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尽快筹建博物馆,虽然这里地处偏远,但文化遗产却很丰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筹建博物馆,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进行展示,既生动有趣又能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博物馆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要想保护好这些遗产,筹建博物馆势在必行。希望依靠博物馆的展示宣传,唤起全民保护意识,守护好这片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三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
  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通过电视专题、广播电台、海报和进入厂区、学校、农村演讲等形式进行大范围宣传,使广大群众提高保护非遗的自觉性。文物工作者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争取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自觉参与到保护和宣传的队伍中。各级各部门仍有部分领导和同志对文化遗产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文化,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宣传不力,导致人们对这方面认识不足,导致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难以保护,如果措施不力,一切保护工作都将是一句空话。
  第二,编写教材,将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成图文并茂的地方乡土教材,纳入地方中小学课堂教育,并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讲授,让中小学生学习了解、耳濡目染,以增强青年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爱护、保护意识。
  第三,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展示比赛,对做得好的项目给予嘉奖,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唤醒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第四,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条例,使保护工作有根有据。
  第五,制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长期规划,做出预算,将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开支预算。
  第六,保护文化遗产,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单靠文物部门几个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七,积极倡导地方有识之士,各大企业、煤矿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慷慨解囊捐资赞助,以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第八,具体的保护实施单位不能只停留在利用某个项目申请一笔经费,然后找几件东西拍几张图片,制作几张光盘保存起来就完事。而是要把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制订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定期监督和检查各项工作。
  第九,各地现有的传承人应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为传承工作找出路。如水族吞口的雕刻,据了解,目前古敢水族乡正全力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小镇,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不妨以此为契机,将吞口的雕刻设计用途范围扩大,如室内装饰、车内挂饰、年轻人的钥匙背包挂件等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旅游商品,来往人群见到如此神秘而新鲜的手工制品,而且有一定的实用性,肯定会有购买欲望。这样既为雕刻技艺的传承找到了经济支撑又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也拓宽和增强了吞口的实用功能。
  四 结束语
  本文仅是针对富源的非遗保护工作、传承情况做一些分析研究,或许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某些地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或许也有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以致一些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真心希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基本文化元素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尽所能地宣传、呼吁,以此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宴国光.云南富源水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责任编辑:庞远燕〕

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具体建议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30256/

推荐访问: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四二一”人口结构家庭合影照片 下一篇:黄体酮胶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