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2018-09-06 工作总结 阅读: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共10篇)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一)

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了解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沙洋县积极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1)普查对象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______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措施等;
(2)为改善汉江的水体质量,防止水的污染,你能够做些什么?(回答一点):______.
(3)最近,国务院颁布了“节能减排”方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有节能的意识,从身边的地事做起.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节能建议______.

(1)普查对象一般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措施等;故填:生活.
(2)i们应该能够做到不排放生活污水、不让工厂排放污水.故填:不排放生活污水;
(3)具体七节能建议有: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出行多乘坐公共汽车等,任填一点即可,故填:随手关灯.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二)

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此,我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就谈以下三点认识: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也促使了我们党对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主观的意识形态以客观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转移,把全面清晰地把握客观世界作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记录了我们党在发展中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历史足迹,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认识的又一次伟大飞越: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放弃了工业文明时期的重功利、重物质的粗放主义,描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助推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能源紧缺和生态破坏,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仍将始终面临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两大约束.因此,现阶段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做好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自工业文明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通过对资源的获取,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人类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人类将继续以往的发展模式还是重新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给了全世界一份满意的的答卷.这样的发展思路不仅避免了欧美“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解决了全球十几亿人口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为其他欠发达国家今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第二、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是落实“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谈以下三点: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合成的统一整体.“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保护提高到了一种文明的高度: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把塑造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看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促使了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的环境观、资源观.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促使经济活动以大自然的稳定、和谐为前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将以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为出发点,倡导健康、绿色的生存观念,将节能减排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将致力于消除因为政治矛盾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加重视利益的多元化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人是环境中的动物.数千年来,人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繁衍生息.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将决定着一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如果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正确把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向自然宣战”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它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将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推动着人类自身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第三、践行生态文明、助推科学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市委市府关于打造“系统九州”,延伸十大产业链等政策的部署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沿海城市,滨州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位置.保护好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地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六个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我市节能环保工作中做出新成绩、实现新突破.一、提高认识水平,转变发展思路. 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观念.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四思而后干”.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兼顾,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和集约发展.二、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 依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计划末万元GDP能耗应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应降低20%,COD排放量应降低18%.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一是要深入开展节能评估审核工作.依据我市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两个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注重结合地域特点,着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三是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做好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等十个项目工程,加大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用、民用等领域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的监管力度.四是要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计划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倒排工期,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市COD减排工程已达52个,预计全年减排COD 3.52万吨;全市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已达45个,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减排能力为4.32万吨.三、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一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滨州的环境竞争力.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努力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制造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同时要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餐饮等行业的污染,鼓励环保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每一个民众在享受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都能感受一份城市中的碧海蓝天.二是要注意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倡导农民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沼气等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同时要积极依照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要求,加强对农业、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排查力度,妥善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维护好农村的生态稳定.三是要进一步推动鲁北平原及干道,生产区、住宅区的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滨州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四是要做好海岸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治理污染源、引灌黄河水、人工修筑沿海防潮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人工营造柽柳林、种植复壮芦苇等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确保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鸟类的繁衍生息和迁徙越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四、倡导环保理念,实现全民参与 一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二是尊重、支持民众对节能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方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监督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督对象、标准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大力拓展群众监督管理渠道,做好群众环保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机制.把群众的建议真正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效果.三是要让每一个市民都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身在滨州不是客,节能环保需躬行.每一个滨州市的居民都应当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改变一些陋习、培养一些新规;增添一份节制、减少一些放纵.滨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三)

20l0年2月9日,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结束,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农业污染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高,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等问题。
材料二:我国重点流域(海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农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针对农业污染源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简要说明解决措施。(6分)
(2)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1)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畜 禽粪便的资源化 利用(发展沼气);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控制私家车数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交通拥堵。(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四)

环境污染源该如何分类?【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总体上,大的分类是按污染物的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其中,人为污染源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按污染物的种类分为:有机、无机、热污染源、噪声、放射性、病原体和混合污染源; 按污染对象分为:大气、水、土壤、生物污染源; 按污染物空间分布方式分为:点源、面源; 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社会活动功能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源.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里分为: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和生活源;现在按环境监管要求,可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五)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查清一次,这需要用到调查的方法.请你再写出两种需要用到调查方法的例子.

例如:我国的人口每隔今年就需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我国进行的全国污染源普查
我国城市管理进行的城市部件普查等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六)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根本手段.下列属于实施“绿色化学”措施的是(  )

A.处理废弃物--烟灰、烟蒂
B.治理污染点--通风,排除烟雾
C.减少有毒物--使用过滤嘴、低焦油烟
D.杜绝污染物一--禁烟、戒烟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A、处理废弃物是环境污染物已经排出再处理,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含义,所以错误.
B、治理污染点也是环境污染物已经产生再处理,不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含义,所以错误.
C、减少有毒物并没有彻底消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含义,所以错误.
D、杜绝污染源是从源头消除了污染,符合绿色化学含义,所以正确.
故选D.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七)

珠江三角洲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现状 (一)环境质量现状 (二)珠江三角洲现状与实现现代化指标差距 (三)原因分析 (四)发展趋势分析 二、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任务和措施 (一)严格保护水资源,确保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安全 (二)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三)工业污染源防治 (四)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大环境 (五)健全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六)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七)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建立绿色经济区 (八)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九)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附表: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环境保护重大建设项目表 一、发展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与支持下,珠江三角洲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环保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以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启动为标志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到以“一控双达标”为目标的污染源控制,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基本上遏制住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使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而且已经逐步改善了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但从整体上看,环境污染依然很严重,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制约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保护的任务愈发紧迫和艰巨. (一)环境质量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 在过去的五年中,珠江三角洲煤烟型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2000年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033毫克/立方米、0.054毫克/立方米、0.130毫克/立方米、6.02吨/平方公里·月,与199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由单纯的煤烟型污染发展到以生产性污染与消费性污染为主的复合型污染,以氮氧化物浓度超标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型空气污染日益突现.2000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排序的前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珠江三角洲.酸雨污染仍相当严重,区域内降水pH值全年均值达4.84,其中酸雨pH值依然较低,年均值达4.60,频率高达53%.另外,各城市监测结果显示,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日趋突出,个别城市光化学污染征兆时有出现. 2.水环境质量 “九五”期间,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该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部分污染严重河段的水质状况呈好转趋势.2000年该区9个地级市和顺德市的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0.30,比1999年下降了12.6%;该区内23个江段中,水质达标的江段有15个,占65.2%,比上年有所增加. 但珠江三角洲水环境污染依然很严重,区域间相互影响,矛盾突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低,区内饮用水源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全部达标的只有肇庆市;跨地区污染问题突出,深圳与惠州、东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中山与珠海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跨区污染问题;部分流经城市的江段污染加重,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96,比1999年增加了4.9%,深圳河、江门河,珠江广州河段、东莞运河,珠海前山河、佛山汾江河等污染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不容忽视.区内入海河口近海水域例行监测的市段均不符合海水二类标准,氮、磷污染严重,石油类多处出现超标,有机污染严重,富营养化加剧,使得珠江口海域赤潮频生,赤潮的范围和频率逐年增加. 3.声环境质量 近年来,广东省城市禁鸣喇叭使噪声污染有所改善,但问题仍十分突出.区域噪声源构成中,生活污染源占54.6%,成为主要噪声污染源,其次是交通,占23.1%,而且建筑工地噪音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值超标现象普遍.各类污染源中声强较大的是交通,其次是工业和建筑施工.城市功能区噪声污染最严重的是广州和深圳,超标率分别为62.5%、60.0%;城市区域噪声污染最严重的是佛山和深圳;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最严重的是深圳. 4.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利用率显著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没有得到处理,甚至是一些危险工业固体废物得不到妥善处理,2000年该区未经处理的工业垃圾达107.34万吨,其中含危险废物2647吨;生活垃圾数量增长幅度大,但与之相配套的收集、处理设施不够,尤其是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难以降解的泡沫饭盒和塑料胶袋(俗称白色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安全收集、处置不够.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总量逐年增加,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生态环境 经过十年的绿化和近几年的努力,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全面实现绿化达标.但在森林覆盖率增长的同时,城市绿地被吞食、规划绿地被挤占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而且森林生态系统总体质量差,人工幼林数量多,处于初建脆弱阶段,生态公益林中Ⅰ类林比例低,林木年均生长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偏低,而且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区域分布发展很不平衡,绝大部份为森林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山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及自然遗产生态系统类型的很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骤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禽畜养殖污染日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增加,农药施用强度在逐年加大,化肥施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超出发达国家设定的安全上限. (二)珠江三角洲现状与实现现代化指标差距 从2000年的环境统计结果看,珠江三角洲各市的环境综合指标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东莞市,要达到现代化的环境指标要求,任务很艰巨.差距比较大的指标主要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环保投资指数两项,两项指标没有一个城市达到标准值.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中山市接近70%,其他各市都偏低;环保投资指数表明各市环境保护投资都没有达到改善环境所要求的占同期GDP的3%.其余差距比较大的指标还有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和空气环境质量,有5个城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未达到10%,表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达标率偏低,尾气中氮氧化物浓度较高,以及该区域城市中交通车辆多,是造成空气环境质量偏差的一个原因. (三)原因分析 1.环境保护规划缺乏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目前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不确定,缺乏保障环境保护规划执行的有力武器,没有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依据.这是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不合理,污染企业遍地开花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八)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海洋
保护海洋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年来,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强立法、增加投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实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 概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海洋环境保护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一贯高度重视.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并颁布实施.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旨在保护海洋防止陆上活动影响的国家行动方案.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海洋环保的法制化进程,目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达30余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致辞中强调,人类社会再也不能把世界海洋当成一个方便的垃圾倾倒场,或被当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财富来源.敦促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再次显示对海洋的尊重,竭尽全力确保自然资源受到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我国积极响应,履行对海洋的承诺,此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环保联合执法检查,并发表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白皮书.行动表明,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
2.1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总称.1979年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方面作了规定,1983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范我国管辖海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和行为.1999年,根据海洋环保工作实践对该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海洋生态保护等有关内容.该法是我国较早颁布实施的一部环境资源法律之一,对于切实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先后颁布实施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综合排放标准以及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一些地方的法规,构成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体系,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外,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也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船舶防污公约、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等.
2.2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原则
从1982年制订到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反映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和思路的转变.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保留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及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公众参与等原则外,重点体现了坚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并体现了与国际公约接轨.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立法宗旨和目的中得到了体现.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系统,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体现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由于海洋活动涉及许多方面?熏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也涉及到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则作了较为明晰的分工.即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涉海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监督管理的体制,各自的职责、权力也义务划分相对明确和具体.体现了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2.3 主要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了对原有的限期治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海洋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作了必要的充实外,还根据现实需要,新规定了若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和倾倒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信息管理制度、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防止船舶污染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上船舶污染源具有流动性、国际性以及污染后果严重性等特殊性质,目前主要的法律制度,相当一部分受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约束,同时国内的法律制度也尽可能的在与国际公约接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各缔约国有义务把“一般接受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作为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造成海洋污染的最低要求;“73/78防污公约”要求船舶的所有国、船舶营运国和违章事件发生地国都应根据本国法律禁止污染行为并采取相应制裁措施;“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对船舶所有人的免责、赔偿范围、所有人的责任限制、以及强制保险制度作了相应规定;〃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要求缔约国做好大的油污事故的应急防备和进行区域性、国际性合作的制度.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提出了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制,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3 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3.1 海洋污染防治
1、总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碧海行动为载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强化监督,重点抓好沿海城市毗邻海域、主要河口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2、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即将启动东海和南海的碧海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小流域治理、沿海防护林、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及代表性、典型性海洋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等措施,初步遏制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在国家行动方案实施中,建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指导、协调、监督,综合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涉海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团结治污的机制.正在实施的重点流域和海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国家发改委指导和督促国家支持的项目;国家经贸委指导和检查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负责有关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建设部指导和监督有关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垃圾处置工程的实施;交通部等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港口船舶的污染防治计划和海上污染应急计划的实施;水利部指导和检查有关水土保持及流域治理计划的实施;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生态农业、生态渔业与生态养殖计划的实施;林业局等部门指导和监督实施有关海岸生态隔离带及绿化工程等项目;海洋局指导和监督有关海上石油平台、海洋倾废等方面的工作;军队环保部门组织和督促有关军舰军港的污染防治.
3、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我国已经在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试点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的环境容量,以容量控制入海排污总量,进而提出消减总量.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源头控制,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多种措施,在经济总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有较大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的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有所减少.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控制,严格实行污染源达标排放.对新上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消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能力,要求2010年沿海所有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通过“城考”、“创模”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城市的排污量.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通过生态省、市、县的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规范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颁布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推广生态养殖和立体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通过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协作共商、预防预控、诚信管理”为内容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等举措,使船舶和港口的污染治理情况逐年提高.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岸上处理.各地加强了船舶运输危险品审批和现场监督检查,开展了船舶防污染专项检查,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提高了污染事故的防御能力.
6、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按照程序科学的选划倾倒区,严格执行海洋倾废条例及环评制度,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对倾废过程的监管和环境的监测.要求钻井、采油和作业平台配备相应的油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3.2 海洋生态保护
1、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海洋自然保护区80余处,其中国家级的有24处.这些保护区的建设,对典型性的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等各种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主管部门分别制订了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增加的“双控”制度,加大控制新增渔船数和压缩现有作业渔船数的力度.禁渔线管理、人工渔礁建设、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制度及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专项行动与日常执法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力的打击了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动.这些措施,促进了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资源多样性有所改善.
3、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经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结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5%上升到35.5%.现在正在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包括11个沿海省、市、区,总面积2598.22万公顷.巩固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泥岸盐碱地区和台风登陆频繁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和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使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珍稀红树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稳定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满足沿海发达地区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3.3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的重要成员,从80年代建立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建成了卫星、机载遥感和海上、陆地站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与陆域环境监测网一起,形成了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河口、港口、重点海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赤潮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包括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及行业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下,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实施.形成了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海洋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
3.4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方面日益活跃,扩大了影响,树立了负责任的环境大国的形象.我国是区域海行动计划东亚海行动计划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成员国之一,同时积极参加UNEP倡导实施的防止陆上活动影响海洋全球行动计划.同时,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环境义务.在双边和多边、区域国际合作中,坚持“以外促内”的原则,国际海洋环境合作项目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及湿地保护、防止陆源污染海洋、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 政策建议
4.1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等区域探索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等;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
4.2 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调整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相关的收费政策,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有关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和油污赔偿基金制度.为解决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也需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从国家、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3 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
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碧海行动计划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
(作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博士)
参考文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现状报告. 200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999-2003.
张皓若,卞耀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北京,2000.
王灿法. 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环境保护,2000.4?熏 p5-7.
吴景城. 论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0.9?熏 p3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海洋出版社,北京,2001.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九)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中的措施能不能缓解污染呢?
橙色预警发布时\x09拜托各位了 3Q

作用有一些,但大不大很难说.毕竟北京的PM2.5污染源不是一种两种,而是很多种.机动车污染只占PM2.5排污的20%,就算单双号,也只是预防了10%.经过奥运会,北京的重污染企业大多已经搬走了,就算全部停工,能减少多少排放真不好说.露天烧烤肯定有影响,但实施起来可能会很困难,因为本来露天烧烤也基本是禁止的,既然平时都无法杜绝,凭什么能保证污染时就禁止?至于停放烟花,我觉得在春节期间,尤其是年三十、正月初五、十五等密集燃放的时间肯定是有用的,平时几乎就没太多意义了.不管怎么说吧,现在能受到北京市控制的污染源也就这些了,实施一些措施总比完全不管要好.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十)

简述当今主要的一些空气污染源,并谈谈对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和臭氧等.防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故答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和臭氧等.加强大气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http://m.zhuodaoren.com/dangzheng866503/

推荐访问: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 污染源普查工作简报

工作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基层民警工作总结 下一篇:基层水利专业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