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

2018-09-01 教学反思 阅读:

国际金融研究(共10篇)

国际金融研究(一):

评述国际金融法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鉴于国际金融法课程教学课时通常为36课时或者54课时,为了使研究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国际金融法(高级教程)》没有采取大而全的框架结构.本教材摒弃了传统教科书中面面俱到但没有侧重点与特色的体系和写作风格,而以国际金融私法领域的前沿法律问题为重点阐述内容.当然我们对国际金融公法和国际金融私法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本教材中也会涉及到一些公法上的监管问题,但我们的立足点在于阐述国际金融私法问题.因此,本教材以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的国际金融交易行为及其法律问题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主要笔墨集中在国际金融交易的实务与相关法律原理之上.《国际金融法(高级教程)》结合了作者多年从事国际金融法律实务、研究和教学的经验,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在相对有限的篇幅中,集中阐述了国际金融交易所涉及的重要法律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掌握国际金融法前沿问题的知识,学到阅读、分析、评论和起草国际金融交易法律文件的能力和技术,掌握国际金融交易的法律规范.本教材的内容取舍注重对研究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对其法律思维方式的引导,并尽可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国际金融研究(二):

当今我们怎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结合当前国际环境【国际金融研究】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围绕这一命题,针对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决定》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三是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决定》提出的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很有新意,很有针对性,又很有高度;由客观到主观,由认识到实践,内在逻辑十分严密,指导意义十分突出.
  一
  《决定》提出,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这里已经包含着对国际大局、世界形势的战略性判断.
  科学判断当前的国际形势,是我们确定内外战略和方针政策的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天下并不太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多.
  总的来看,国际形势发展对我们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世界局势总体缓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较为有利的三个趋势.这使我国有可能充分利用世界潮流蕴涵的诸多机遇和各种有利因素,更深入、更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之中,在内外互动的和平发展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我们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胜.我国要在激烈竞争中获胜或占据有利地位,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二
  《决定》强调,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这里就给全党提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着眼,科学制定外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牢牢把握外交工作的主动权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形势的锐利武器.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外交问题上,我们应坚持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好几对关系.
  单极与多极的关系.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多极格局比单极格局更有利于形成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后进国家的跃进.单极与多极的矛盾,谋求霸权与反对霸权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其间还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的局面,多极化进程也将经历种种困难和曲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关系.我们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坚定地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根本利益.要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情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在我国深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将日益面对涉及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或者说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不平衡增长、威胁人类健康和各种生物生存的传染性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些问题超越了国内外事务的传统分界线,容易迅速造成重大灾难性后果,更需要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各国人民的合作.我们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把维护我国利益与促进各国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国内发展与国际贡献的关系.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不动摇,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局部与整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估价.努力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作为应该更多地体现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上,体现在我们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上,体现在积极参与制定和改善国际规则、国际规范,维护国家利益上,体现在以中国自身的发展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上,体现在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同制度和平共处、发展模式多样自主、文明成果交流共享的理念上.
  外交工作布局中要把握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之间的关系.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外交工作布局要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而筹谋.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又相互影响.我们要主动应对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运筹同各大国的关系.我们要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作为我国周边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同所有邻国的睦邻友好,进而推动亚洲乃至亚太区域合作向更高的水平、更广的领域、更深的程度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夯实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要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扩大和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做好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与发展中国家密切磋商,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义要求和合理主张,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为争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
  《决定》在重申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时候,鲜明地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是对我国外交宗旨的进一步深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符合当今时代的时代主题.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尽管经过20多年的风云变幻,国际上也发生过局部动荡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的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存在,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挑战.只有在世界上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也只有坚定地反对作为世界公害的恐怖主义,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是南北差距问题,世界的发展绝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只有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使之朝着使各类国家共同受益的方向发展,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奠定基础.总之,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首先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我们坚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对外政策宗旨,既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决定》提出,要高举“合作”的旗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国际合作,而在今天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只有在向世界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在与世界的合作中才能成功.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是我国外交的重大现实课题.以合作的精神来处理双边关系,以合作的精神来推动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以合作的精神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多边领域的活动,以合作的精神来实践“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外交宗旨,是我们党和政府新时期新阶段对外政策的鲜明特点,必将引导我国的总体外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境界.
  四
  邓小平同志指出,开放是中国的希望,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自己,都必须主动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我们一定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出发,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的客观需要;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是:要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国内国外需求;要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比较优势;要更加注重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国内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更加注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在开放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实行四个“加快转变”.即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对外开放;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转变管理方式,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五
  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就必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深层次内容和要求.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已使得现行国际机制无法有效解决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现行的国际机制本身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现行的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司法等国际机制,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以西方的价值观、伦理观、政治观和法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的,较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与意志,较少地体现和反映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因而在表面上是公正、公平的,但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
  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在国与国关系和国家与国际社会关系中,制定和遵循一些不同于旧时期的规范和准则,其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各个国家的内部事务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来决定.国际经济新秩序,就是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要致力于消除旧时期所造成的并且仍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数字鸿沟,致力于消除南北差距,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义务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各国都要加强经贸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增进技术交流,推动人员往来,有步骤地相互开放市场,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协商解决经贸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最好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准则与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建立起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借鉴、安全上对话协作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会推动世界实现持续和平与共同繁荣.
  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我国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涵包括:第一,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参与决定国际事务.第二,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人类文明只有在这种对话和交流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第三,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第四,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减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风险,以实现共同繁荣,促进共同发展.第五,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任何其他国际组织可以替代,我们应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六
  《决定》郑重宣告,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这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论述.
  在中国历史上,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经历了社会衰朽,国力式微,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痛苦,经历了救亡图存,自新求存的伟大奋斗.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走向繁荣昌盛、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幸福打开了广阔的道路.近20多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需要诚心诚意地同各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坚持同各国在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借鉴,安全上对话协作,致力于推动实现持久的和平和共同繁荣.这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内涵包括: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基点主要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但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又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七
  《决定》提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这是新形势下,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在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策略时,大体上要遵循三个原则,或者说,取决于三个原则.一是利益原则.任何国家的外交,首先要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特别是关系到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二是道义原则.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也坚持把维护我国的利益与促进各国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三是综合国力原则.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许多共同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又是一个有13亿人口、20多年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大国.我们要妥善运用我国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影响力,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成为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发展中大国.
  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求我们必须用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识大局、抓大事入手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求我们必须在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求我们必须在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中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
  八
  《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我们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特别强调要全面分析和妥善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善于扬长避短,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共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努力变挑战为机遇.
  在政治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和政治经济化、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愈益明显.一些国际问题、重大国际事件和外交问题都会对我国的政治社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利用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不利地位,利用我国自身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时机,推行种种“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其中也包括与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极少数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伺机寻衅,企图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
  在经济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社会生活领域.一些西方势力,特别是敌对势力更把国际文化交流看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的重要手段,把网络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不遗余力地对我国推行文化渗透、精神渗透.
  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地判断和把握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走势,对总体形势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符合实际的清醒的认识;要求我们党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要求我们在努力营造国内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同时,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求我们在重视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等硬实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壮大我国的软实力,即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以文化形态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外界对我国的了解、理解;同时,我们还要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磋商和制定,换句话说,要提高我们国际化的水平.
  九
  《决定》提出,必须重视学习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知识,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坚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使我们自己拥有世界眼光.
  所谓世界眼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
  宽广的眼界和世界的眼光,不是天生的,只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对于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来讲,加强学习,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在今天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注意学习国际法知识,努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在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在开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中,都要善于运用国际法这个武器,来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伸张国际正义,牢牢掌握国际合作与斗争的主动权.
  胡锦涛同志也曾经指出,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都要多学一些世界经济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市场的基本情况.这是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做好经济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增强世界眼光、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十
  《决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加强民间外交,更好地为发展国家关系服务.我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长处,就是我们是总体外交,包括政府、政党、议会、民间等各方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各领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对外关系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对外工作既是我们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党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开展交往、发展合作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对外交往更趋活跃,形式和内容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作为我们党对外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党坚持党际交往四项原则,积极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我党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各种类型的政党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主张同各国政党发展新型党际交流与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新”在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和平与发展;“新”在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遵循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新”在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联系往来;“新”在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党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要做好新时期党的对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坚持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

国际金融研究(三):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
  (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高科技、信息、知识为内容的国际分工,也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资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20世纪.未来15年里,欧元可望确立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完)

国际金融研究(四):

今天的重大新闻
ji!

  温家宝在广东调研 试用TD可视化手机
  中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中国之声记者赵雪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9号到21号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先后到深圳、广州等地,深入多家企业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东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温家宝十分关心广东经济发展,自去年7月份以来,这已是第三次到这里考察工作.
  20号上午,温家宝到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手机3G牌照的发放为中兴通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TD-SCDMA展区,温家宝用可视手机与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进行了对话.
  当温家宝走进客户支持中心时,员工们簇拥过来.温家宝对他们说,无论多么激烈的竞争,都阻挡不住创新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品.
  温家宝说在我们一些行业、一些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高端行业正是走向世界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可以占领世界很多市场,使企业更加兴旺发达.我希望中兴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能够在我们整个电子通信行业永远走在前列!
  20号下午,温家宝到正在举办的10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最近几天的成交量好于预期.传统市场需求低迷,但新兴市场成交额多;长单大单相对减少,但短单小单明显增多.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品牌企业表现突出.温家宝说这次105届广交会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进行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产品的竞争力还是逐步增强,也坚定了我们抗风险的信心.
  在中国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集团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家宝与青年设计师们简短座谈,向他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温家宝指出青年们看着眼前的困难,但是要想着未来的发展.做着现在的事情,但是要思索着今后的我们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把知识的力量运用到每一个环节.这可能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
  19号和20号晚上,温家宝在深圳和广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地方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他强调,广东过去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要把深化改革开放同加强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制、政策、人才优势,战胜困难,力争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国际金融研究(五):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国际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六):

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马歇尔计划(英语: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为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计划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首次提出.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提出了一些苏联较难接受的条款而苏联和东欧拒绝了该援助计划,最终使苏联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1948年开始标志于援助包装上的的标签,用于标示这些运往欧洲的物资是依据马歇尔计划所援助的.标签以美国国旗为基础,设计成如同盾牌状纹章一般,而上面以受援助国家的当地语言,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提供”一语.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注 1]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有部分的关系.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历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布雷顿森林协定(英语: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该协定对各国就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该协定源自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编辑]核心内容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编辑]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责任
基本责任有两点:
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
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内在矛盾:美元供给过多则不能保证全部兑换黄金,供给不足则国际清偿手段不足——此即“特里芬之谜”.
[编辑]该体系的优点
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和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编辑]该体系的缺陷
美元的清偿能力和对美元的信心构成矛盾,表现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
汇率体制僵硬,无法通过汇率浮动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主要落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方,牺牲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
[编辑]该体系的结束
到20世纪60~70年代,爆发多次美元危机,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Smithsonian Agreement)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继续存在至今,并发挥重要的国际作用.

国际金融研究(七):

阅读以下材料,分点概括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产生的影响。(6分)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侵蚀着世界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融危机当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稳就业。”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会使新增就业岗位增幅下滑和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会使企业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缩小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也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其影响将由外而内、由小到大地逐步波及许多领域,就业困难也将从农民工向城镇职工蔓延。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会日益突出。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加以重视,到明年年底将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专家分析,中国的大学生产生就业难除了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外,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盲目扩招和扩招时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择业观念以及用人单位“学历至上”思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存在诸多问题。


①就业岗位减少;②需就业人数增多;③就业困难波及多个领域。(每点2分)

国际金融研究(八):

女儿高一,成绩:年级中偏上,班级前列.理想:金融行业;哪位告诉我她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74.5,数学87,化学84,英语72,物理87,历史88,地理74,政治82,生物74,每科满分为100;高一下期(本期)段考语文67,数学85,化学71,英语85,物理71,历史79,地理67,政治93,生物56,每科满分为100,女孩读文科还是理科,更好就业?

1.看理想
理想是金融行业,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级人才.目前国际金融专业正在向综合化、数字化发展,重视对同学进行大范围的金融知识的讲述,重视进行实证研究和数学金融模型的建立.所以对同学们数学水平的要求很高,因此适合数学成绩不错的文科生选择.
2.看成绩
物理+化学+生物平均分221.5,由总分245下降到198,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是题目太难.
政治+历史+地理平均分241.5 , 两次总分为244和239,地理还有很大的潜力.
3.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了,才会投入时间.
大学金融专业和经济类的文理科学生兼收,这个不用担心.
4.建议:学文.
全国最好的金融专业在人大、北大、复旦、中山、武大、西财、上财等,这些学校以文为强.同时,金融适合数学成绩好的文科生,你们的孩子具备这种特质,而且英语也很好,发展空间很大.

国际金融研究(九):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
研究的是经济学的发展史还是怎么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缪达尔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斯特里顿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 等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 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
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
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占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国际金融研究(十):

英语翻译
RT 不要再网上粘贴复制的翻译要高手翻一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为了转嫁国内产业危机,保护国内消费市场,不惜重新捡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政策,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以农产品出口为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为维护国内农业的竞争优势,设置如绿色壁垒,以限制别国产品进口.绿色壁垒对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巩固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避免农产品国际贸易遭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有必要从各种的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农业贸易战.
在回顾现有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施行现状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文正是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背景下,首先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特征和表现形式.其次分析了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在前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战略对策.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under the impact of, some countries in order to pass a domestic industry crisis, protect domestic consumption market, not hesitate to pick up trade protectionism for our country product of stick, take discriminatory policies, restricting China"s imports of goods. With agricultural exports as an example, the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outbreak, some countrie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domestic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ttings as green barriers to limit foreign product imports. Green barriers for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both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backgrou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us, avoid agricultural international trade is subjected to the green barriers restrictions, our country has the necessary from various angles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ope with possible agricultural trade war.
In the review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us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bining research methods to produce green trade barrie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tus and influenc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is article is in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encounter green barriers background, first introduced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xpressional form. Secondly analyzes our country to encounter the green barrier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involved. Again, analyzes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on Chinese exported farm produ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Finally, in front of the analy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breakthrough green barr

国际金融研究

http://m.zhuodaoren.com/ziwo858460/

推荐访问:国际金融研究杂志 财经研究

教学反思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计划 下一篇:2018年山东省初中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