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2016-05-07 阅读答案 阅读:

第一篇:《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新课标Ⅱ(三)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新课标Ⅱ(三)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

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第二篇:《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

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

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

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

【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

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

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

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

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

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

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

时期走向成熟。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

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

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

段随处可见。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

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

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

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琼至,即拜议郎,.

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三...

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琼独

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昔周公辅相成王,制礼作乐,化致太平,是以大启土宇,开地七百。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冀可比邓禹①,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②,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迁司徒,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明年,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

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七年,疾笃,其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后汉书·黄琼传》)

【注】①邓禹:中国东汉初年军事人物,刘秀“恃之以为萧何者”。②霍光: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武帝死后,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劾不敬 劾:检举揭发罪状 .

B.习见故事 故事:旧例 ..

C.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

D.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 坐:犯罪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琼“正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②使中常侍以琼书属主者施行

③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④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

⑤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

⑥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琼多次称疾不仕。因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称疾没有就任;接受公车

征召,行至纶氏,不愿就任而称病;皇帝授任他太尉之职,他称疾退让,言语恳

切凄恻,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黄琼知识渊博,能力很强。自幼跟随父亲在尚书台学习,了解朝廷的许多典章制

度和文献资料,出仕为官后,办理公务娴熟练达,在朝中议政没有人能跟他抗衡。

C.黄琼敢于直言。他借遭遇旱灾之机,劝谏当朝皇帝应该顾念和省察政事,心存节

俭;要明白敕令近臣,让他们遵守国家法度;要广开言路,询问公卿儒士政治教

化的问题,让他们陈述朝政的得失。

D.黄琼深受当朝皇帝器重。受征召入朝后,屡屡官居要职,从尚书仆射到司空、司

徒、太尉乃至邟乡侯,梁冀被杀后位至三公首位;并且皇帝常常听从他的进谏按

他的建议下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⑴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⑵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隐自题 林逋[注]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注】林逋,宋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终生未娶,隐居不仕。

8.“清深趣有余”,诗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趣有余”?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3分)

9.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是 , 。【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⑵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⑶《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

第三篇:《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新课标Ⅱ(三)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新课标Ⅱ(三)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

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第四篇:《2015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三)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三)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

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第五篇:《高二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

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

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

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

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

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

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

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

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

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

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

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

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

时期走向成熟。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

【阅读答案__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

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

段随处可见。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

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

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

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琼至,即拜议郎,.

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三...

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琼独

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昔周公辅相成王,制礼作乐,化致太平,是以大启土宇,开地七百。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冀可比邓禹①,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②,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迁司徒,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明年,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

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七年,疾笃,其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后汉书·黄琼传》)

【注】①邓禹:中国东汉初年军事人物,刘秀“恃之以为萧何者”。②霍光: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武帝死后,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劾不敬 劾:检举揭发罪状 .

B.习见故事 故事:旧例 ..

C.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

D.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 坐:犯罪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琼“正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②使中常侍以琼书属主者施行

③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④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

⑤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

⑥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琼多次称疾不仕。因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称疾没有就任;接受公车

征召,行至纶氏,不愿就任而称病;皇帝授任他太尉之职,他称疾退让,言语恳

切凄恻,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黄琼知识渊博,能力很强。自幼跟随父亲在尚书台学习,了解朝廷的许多典章制

度和文献资料,出仕为官后,办理公务娴熟练达,在朝中议政没有人能跟他抗衡。

C.黄琼敢于直言。他借遭遇旱灾之机,劝谏当朝皇帝应该顾念和省察政事,心存节

俭;要明白敕令近臣,让他们遵守国家法度;要广开言路,询问公卿儒士政治教

化的问题,让他们陈述朝政的得失。

D.黄琼深受当朝皇帝器重。受征召入朝后,屡屡官居要职,从尚书仆射到司空、司

徒、太尉乃至邟乡侯,梁冀被杀后位至三公首位;并且皇帝常常听从他的进谏按

他的建议下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⑴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⑵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隐自题 林逋[注]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注】林逋,宋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终生未娶,隐居不仕。

8.“清深趣有余”,诗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趣有余”?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3分)

9.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是 , 。

⑵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⑶《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

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

http://m.zhuodaoren.com/yuwen135047/

推荐访问:红楼启示录阅读答案 武林启示录阅读

阅读答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 下一篇: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