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2018-06-25 百科 阅读: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核心要点解析


考研网权威发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核心要点解析,更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核心要点解析相关信息请访问考研网。
《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   第一,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为了解决上述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 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四,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造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   二、
1
2
下一页

[自定义相关文章结束]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篇(2):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辛亥革命


自考网权威发布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辛亥革命,更多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
  第三章 辛亥革命
  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189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2.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4.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重点题).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内容和意义
  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争论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民清楚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加入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保路运动,成都血案。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
2
下一页

[自定义相关文章结束]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篇(3):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论持久战


自考网权威发布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论持久战,更多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敌后战场的开辟: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先后建立起晋察冀、晋冀豫和苏南等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开辟出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牵制了大量日军,严重地威胁着敌人后方。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负担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负担的战后战场。
  在敌后战场,左权、赵尚志、彭雪枫以身殉国。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根据地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百团大战”)。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正保网校课程】为了使各位考生能顺利通过2016年自学考试,为大家特别推荐2016年自学考试一次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765343/

推荐访问:大学近代史纲要重点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怎么复习 下一篇:儿童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