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2016-09-27 百科 阅读: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一)
如何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如何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2011-12-05 09:25 阅读:29770次 作者:黄良望 编辑:谭宜 来源:百色政协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国际竟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目前,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区各工业园区更视之为“新宠”,甘当“主战场”和“试验田”,正集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园区发展格局的变革,园区逐渐暴露出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跟不上,产业竞争能力不足,投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针对园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做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思想观念。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区内一些工业园区经济依然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最大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洗脑”。一是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勇立潮头、只争朝夕的观念。要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向先进学习,奋起直追,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实、更快些。二是破除闭关自守、坐井观天

的思想,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观念。改变过去遇上机遇不主动去抢,不想方设法谋出路,守株待兔,指望天上掉馅饼,甚至怕人来抢“蛋糕”的思想,敢于拿出最好的项目、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去吸引客商,寻求共同发展。三是摒弃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永不懈怠的观念。不能因发展面临的问题多、困难大而心存疑虑,信心动摇,无所作为。要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依靠用市场的管理和法律的途径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四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科技超前意识。要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园区各项工作,做到求真务实,超前谋划,不断提升园区发展竞争力,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时俱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创新管理体制。目前,我区工业园区大多数为市、县级工业园区,基本实行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即由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管委会隶属于市、县政府管理的一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现已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管委会融资困难、无行政审批权、经济指标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协管非园区事务很多,定位类似于协调机构,不能很好地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职能,已制约了当前园区的发展,更不适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需要。对此,有必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政府要高度放权,授予管委会行政审批权、经济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工业园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市(县)委、市(县)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到工业园区检查、评比;工业园区年度目标考核

由(县)委、市(县)政府直接下达指标,市级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再向工业园区布臵工作任务和下达考核指标。除园区专题会、经济工作会等特别重大的会议外,一般不要求工业园区负责人参加,确需工业园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须报(县)委、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确保工业园区管委会能有更多的精力来搞好服务。

三、创新服务机制。当前我区工业园区基本实行“一站式”服务机制。但是,实施过程仍然存在部门相互推诿、拖延不办或失信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园区的行政效能。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和“试验田”,工业园区必须革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制度。一是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平台支撑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能、用工等方面现实困难。二是构筑诚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园区管委会及各职能部门,要不断改进方式、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信于园区企业,做诚信的表率。三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等。园区应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完善相关制度,防堵制度缺漏。四是努力构建各种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针对园区企业服务需求,构建“科技实验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革新生产技术、人才培训等需求,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智力、人力支撑。五是维护园区企业合法权益,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扰乱经济秩序等违法行为。田东县与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该机构指导和帮助田东县石化工业园

建设产业孵化园区,并开展项目中试、产业孵化、联合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级科研课题等活动,就是创新服务平台的一种尝试。

四、创新“硬环境”建设体制。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好坏程度影响到园区的形象和招商引资的效果。一定要把它放在改善投资环境“第一要务”的高度来抓落实。一是遵循园区规划布局,超前完善工业园区给排水、电力、道路、廉租房、消防、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二是要坚持以城市建设的理念,加强科技实验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物流业、劳动力市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功能建设,并积极建设配套失地农民生活住宅、工人廉租房和发展高档专家住宅楼,有效解决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才及失地农民的生活起居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创新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社会投入为辅助,多渠道、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四是创新建设模式。在资金困难情况下,可以采取BT、BOT建设模式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一是要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去招商。重点在园区企业的配套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引进环保、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大批人马外出招商、定点招商这些传统的招商方式,相对经费有限的工业园区而言,是不切合实际的,不仅起不到作用,还造成资金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创新实施以商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

等方式,这不仅节约招商成本、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注重招商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介,以举办各种境内外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园区宣传工作,旨在宣传园区建设成果、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投资信息。四是加强项目策划研究,做好项目的开发、包装、推介工作。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从对接产业转移、产业链延伸中生成项目;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中生成项目;从推进企业改造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生成项目;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生成项目;从科研成果中生成项目。五是积极鼓励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转移。要继续鼓励企业通过合股、抱团等形式进军新兴产业。同时,要大力促进相关研究机构的新兴产业化项目落户园区。六是充实和优化招商队伍。七要制订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资金奖励。田东县石化工业园区实施企业招商方式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锦盛化工这个龙头企业,先后引进新特化工、锦华化工、盛亚科技、金盛工贸等6家化工企业,延伸氯碱产业链。

六、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一是整合空间资源,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实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合理进行企业布点,有效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或互补,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快现有传统产来自我培育和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长、做深、做细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三是注重借力发展和产业选择,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竟争力,培育经济增长点。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二)
我国产业园区运营及创新模式分析-20160726

我国产业园区运营及创新模式分析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对符合当地产业定位要求的入园企业给予实行免费购置房屋、免费租赁房屋、免费企业注册等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免费购置房屋:对符合当地产业定位,财政收入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核算企业实行。在购置项目产业园房产时,按照税收贡献标准,在几年内税收奖励金额等于房产总价时,可免费赠送房屋产权。

⑵免费租赁房屋:对符合当地的产业定位,财政收入隶属于当地政府的独立核算企业实行。在租赁项目产业园房产时,按照税收贡献标准,在几年内税收奖励金额等于房租总价时,可免费享受的房屋租赁。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⑶免费企业注册:符合当地产业定位的企业在入驻产业园时,可免收注册办理服务费、免收办公经营场地费、免收工商注册登记费、免收咨询服务费及其他代办服务费,并可根据免费注册企业的税收情况享受相应的税收奖励。 2、金融服务模式

设立产业化平台,有效地提升入驻企业的发展潜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资本、资金产品的支持,助力企业成长。

⑴设立创业基金:由园区开发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发起设立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园内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发展。

⑵股权投资:由园区开发企业或第三方的投资机构以现金、租金、产权等方式对园内企业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⑶股权融资:入园区企业可用股权做为质押,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

⑷贸易融资:为入园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国内外贸易、产品销售及采购过程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

⑸授信融资:根据金融机构对园区的授信,由园区开发企业或第三方公司进行担保等多种方式获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低成本融资。【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⑹融资贴息:根据入园企业对园区的税收贡献,为企业在使用各类金融工具获得资金过程中提供贴息服务,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⑺融资购房:入驻企业购买产业园房产时专享的一项优惠政策,不仅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房价折扣点,还可以享受融资担保。

⑻融资租赁:入驻企业可申请一定年限的一次性支付租金的融资租赁政策,同时还可以享受园区提供的融资担保。 3、营销服务模式【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在园区设立营销中心,为入园企业的产品提供销售平台,为入驻企业产品提供代理、买断、包销等多种销售方式,扩大入驻企业的市场渠道,增强其竞争力,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三)
推动体制创新 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推动体制创新 打造发展高地

——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

园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和优势载体,是带动

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事关莱芜发展长远大局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近年来发展,莱芜高新区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雄厚实力和良好基础,进入了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市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近期,市委政研室与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破解高新区发展体制制约、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发展活力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高新区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新区已进入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

莱芜高新区成立于2001年5月,是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区、项目强区、科技兴区“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北部现代新城区和南部产业集聚区“两大片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13年来,建成区面积由9.8平方公里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增加了9.2倍;GDP由4.2亿元提高到92.6亿元,增长了21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3.8亿元提高到280.2亿元,增

长了6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3000万元提高到7.58亿元,增长了233倍;高新区以全市4.5%的土地创造了14.2%的工业总产值和16.2%的地方财政收入,在为全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莱芜高新区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历史节点。纵观国内高新区发展,大致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要素聚集阶段,即主要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聚集资金、企业、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发展,其特点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加速集聚,经济规模和总量迅速扩张,但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二是产业成长阶段,即通过要素集聚和企业积累,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形成政策推动和产业带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实力、层次、水平迅速提升;三是创新驱动阶段,即随着园区实力的迅速扩张,园区发展逐步由以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转变,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为带动园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四是内生增长阶段,即园区发展进入成熟期,最终形成以资源要素为支撑、以优质产业为带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政策配套为保障,各方面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进入内生发展的轨道。目前,国内高新区大都处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像省内济宁高新区、烟

台高新区、泰安高新区等,都提出了“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发展口号,着力提升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一些先进地区的高新区,如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天津高新区以及我省威海高新区等,已经全面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引领高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就我市现状看,经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高新区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以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为支柱的先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发展层次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正加快由产业成长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特别是随着高新区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建成投入使用、山财大莱芜分校等高等院校的落地开工建设和力创企业技术中心、昊宇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保障水平将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将明显提升。可以说,高新区的发展,又再次站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面临着加快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重大机遇,只要把握大势、顺应规律、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必将掀起莱芜高新区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热潮。

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对于全市

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先进经验表明,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是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域,更是财税、融资、项目审

批、用地支持等多重优惠政策的叠加区域,在集聚人才、促进就业、提高产业集群水平、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20年来,国家级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5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4%、42.28%、36.09%、43.49%和47.31%,均大大高于国家平均水平,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主体。按照目前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来计算,如果高新区能在2015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高新区GDP将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15亿元,届时GDP全市占比将由目前的12.7%提高到23%,地方财政收入将由18%提高到20.3%,必将对增强全市实力提供新支撑;将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45%以上,带动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4%左右,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将明显提升,将成为转调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对全市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都将产生方方面面的带动。从一定意义讲,加快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增强莱芜发展实力和后劲,都迫切需要加快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构建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引擎、创新高地。

综上所述,高新区发展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

的发展前景,又面临加快发展的紧迫压力和重大机遇。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是莱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

略举措和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在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阶段,适当集中部分优质资源,发挥资源要素的“极化效应”,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方方面面将带来积极影响。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绝不仅仅是高新区“自己的事情”,更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的责任。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协同配合,高新区必将步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必能早日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新城、智慧新城、魅力新城、幸福新城必将在鲁中腹地加速崛起。

二、体制因素是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

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必须认清

发展差距、找准原因所在。虽然我市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比,在经济实力、发展层次、创新能力等方方面面都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表面看是发展水平的差距,本质反映的则是发展方式、发展环境的差距,根源在于滞后的体制机制制约。

制约之一:功能定位不清晰。高新区位于莱城主城区

“东扩”的核心部位。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特点,决定了高新区必须承担更多的城市和社会功能,不仅要成为“产业高地”,还要成为“城市新区”。发展使命重大,但功能定位却不明确,直接导致了三个问题。一是社会事务管得过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四)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新时代下,国家以及各省市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形成规模。现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了什么特点?其新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因此,对当下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新发展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05―02
  1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圳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给深圳带来了“设计之都”等诸多荣誉。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模从没有到有、从小型化到大规模,它的建设从自发形成到政府规划、从没有政策扶持到政府支持,它的功能从某个行业具有的单一的功能到一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种功能的产生。深圳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设计业、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电子科技业、服装业等为主题内容的多元化、多种类、多形式的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以田面设计园、182创意设计园等为代表的设计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大芬油画村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等。
  2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2.1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1.1速度增快,数量增多,效益增大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速度增快,数量不断增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增大。从深圳市“文化立市”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马当先。自2003年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的速度发展,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3%提高到9%。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43.3亿美元,超过全国的1/6。2013年上半年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的GDP增速高出全市GDP增速近一倍,位居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领域的逐渐拓宽和业态的持续创新,在深圳的文化公司、企业单位数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均日益增加。
  2.1.2新旧文创产业园区并驱发展
  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别:一是传统文化园区,二是依托科技和人才发展起来的文化园区,三是以设计业为内容发展起来的文化园区。不只是大芬油画村这种传统园区的稳步发展,也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点、线、面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依托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意设计、动漫及网络游戏等与数字网络技术相融合的新兴行业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增长迅猛,成为深圳文化产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亮点。以深圳设计业为内容而发展起来的创意园区,显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其可以在全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显示出领先优势,“2008北京申奥”、“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等一批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均出自深圳设计园区之内的设计师之手。这就使深圳形成了三大类别、不同层面、多种形式共同存在发展的文创格局。
  2.2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2.2.1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文化生态不够完善
  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其他发达城市,深圳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深圳缺乏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仅仅依靠外来的人才是不够的。深圳的文化创意人才不仅仅是数量的缺失,且存在人才结构上的不平衡,高层次的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此外,深圳城市文化有待提高,比如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等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良好文化环境。这些问题都是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2.2.2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缺少融资渠道,效益下滑
  深圳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市场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中小文化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就意味着制作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所需的经费或成本的不足。导致很多中小文化企业或公司不能维持正常的业务,比如说深圳XX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总额很多,但是往来的专业业务很少,只能依靠零星的小业务或者是通过网络获得竞标信息而参与相关行业的项目开展。这样给公司带来的只是杯水车薪,公司的发展没有保障。因此,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除了上述所说的两个瓶颈问题,影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因素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价格和劳动成本不断增高等方面。
  3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建议
  3.1宏观层面
  3.1.1政府积极扶持与有效管控
  深圳市政府在出台《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该给予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建设经费、水电税收、文化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实际扶持,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园区的建设和准入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因此,政府还需要做到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宏观的有效管控,这可以以授权挂牌的形式实现,确保真正的文化创意公司企业入驻园区,还可以淘汰那些非创意企业,维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文化生态平衡。
  3.1.2进一步完善园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深圳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深圳的创意企业中,中小企业几乎占据着全市文化企业的主体。但是,中小文化企业在资金、管理经验、信息和业务渠道等方面中具有很大的劣势。那么,弥补这些劣势对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的建设和扶持包括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在内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3.2微观侧面
  3.2.1坚持园区自身特色
  具有自身特色最典型的要数深圳龙岗区上李朗的182创意设计园,该园区内入驻的基本都是设计行业内的公司,是以创业型的公司为主力,里面设有设计书吧、主题餐厅等等基础设施。坚持园区特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对园区的特色和功能有明确的定位。一个地区往往集聚了数十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的定位必须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园区的健康发展。这一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要特别注意。
  3.2.2创新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园区投融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搭建一个联系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壮大园区,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制度、信用评级体系、服务模式、产品设计、奖惩机制等很多都与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为文化企业融资和经营活动提供高效、便捷、优质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就为园区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总的来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的一条道路。通过分析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在深圳的发展现状,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到整个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为建设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厉无畏.创意经济学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申维辰.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赵曙明等.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6.
  [7]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R].

产业园区体制创新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430401/

推荐访问: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什么叫做自媒体的自由性 下一篇:公司将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