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2016-08-23 百科 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 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 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这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政府方面:制定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做好监 督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法,从法律上确立保护生态文明;要大力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设工作。政府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因此,政府要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有企业和个人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同时,通过举办宣讲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 企业方面: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

循环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处理好三废问题,不能 把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尽可能 的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研发先进技术,做到低能低耗,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做法发展经济,不然会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乱砍乱伐,此外,在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前提下,要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

(3) 公民方面:处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理好生活垃圾, 植树造林,爱护环境,适度消费,杜绝铺张浪费。

在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会制造一定的垃圾,,列如,用过的纸巾,吃剩的饭,不需 要的衣服,购物所用的的塑料袋····这些垃圾推急成山,随之可见,而这些垃圾不仅影响市容,还时时在污染环境。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人养,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我们不单单做到节约,还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生态消费,不能与人攀比,随意购物,不需要的物品,不买,可买可不买的物品,不买。 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二)
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整体性事业,它不仅要求提高生态系统活力、环境质量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基于全国各省面板数据的最新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省的协调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活力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而环境质量仍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各省应准确掌握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并制定恰当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建设策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60-07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试图从根本上克服经济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冲突,一方面,生态系统要充满活力,环境质量要好,资源要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生态系统活力、环境质量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还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形态等诸多领域,渗透到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整体性事业,它需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三)
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作者:杨志华 严耕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整体性事业,它不仅要求提高生态系统活力、环境质量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基于全国各省面板数据的最新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省的协调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活力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而环境质量仍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各省应准确掌握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并制定恰当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60-07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试图从根本上克服经济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冲突,一方面,生态系统要充满活力,环境质量要好,资源要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生态系统活力、环境质量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还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形态等诸多领域,渗透到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整体性事业,它需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美国著名生态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先生认为,生态文明不仅应当发展环保技术,改变我们的农耕和林业活动方式、建造住所的方式,改变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及人流物流的方式,还应当改变或改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视角。[2]摘要卢风教授也指出,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需要从器物、技术、制度、风俗、艺术、理念和语言等多个文明维度加以变革,赋予其全新的内涵。[3]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诸多领域及其所包括的诸多因素,都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怎样的影响作用呢?谁起到正面的推进作用?谁又起到负面的阻碍作用?谁的影响作用较大?谁的影响作用较小?这些问题,是科学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亟须回答的关键问题,需要加强量化分析和研究。

一、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五)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中国的美好未来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背景下,与之相应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我国目前这种处于经济高速运转的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追溯起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我国古代有很深的理论渊源。我们要深入探究我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容,汲取其思想精华,借鉴和利用其数千年生态实践所累积下的宝贵经验。其最终目的在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古代哲学思想更是如此。“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经站在一定的哲学高度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在观察与解释世界,主张“天人合一”,始终遵循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需要运用全面、整体、联系的观点。只有生产力发展与完善、建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和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成功支持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
  (二)儒家思想生态观
  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更进一个层次。它主张“天地人合一”,以天、地、人的协调为出发点,主张它们之间具有相通性、统一性。人是天地所生,它们实质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因此,它们需要和谐相处。我们人类再谈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对生态系统加以破坏,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紊乱。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要唤醒我们人类的生态观的危机意识。要求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而肆意妄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必要性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人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但又凌驾与自然之上。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对自然界有强烈的依赖性。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基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是物质关系,两种关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们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并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的生活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的背后,其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我们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上了高消耗与高污染的道路,由此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资源瓶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我们必须从资源型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 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构建合理的开发布局
  国土资源是无比珍贵的空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合理开发。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有机统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创造宜居的生态空间,为大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大自然一片盎然。
  (二)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的根本之策,也是重要环节。总的要求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效能。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地下水过度开采,这就要求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资源循坏利用,充分培养节水意识。
  (三) 加大保护力度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有生态退化严重、资源约束性趋紧、环境污染严重。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才能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 加大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制度建设为重要保障,就必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来硬性约束条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全名积极参与,逐步建立积极有效、公平正义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内在要求。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重视,必须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不断在民众中宣传普及,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意识。拓宽民众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渠道,强化生态文明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 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
  工业文明时代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为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以资源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所换来的社会财富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以前那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要转型,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环境低污染,低排放来驱动经济良性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减少物质消费,增加民众的精神消费。
  (三) 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体制。要建立高效的生态综合管理体制,就必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需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要运用财政、税收与价格等一些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把生态文明考核体系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即是对一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时,不仅要看对其当地经济增长做出的成绩,还要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结语
  总之, 在生态危机日益威胁我们生存与发展的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不顾一切的破坏自然、浪费资源。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生态标准,并最终在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平衡,从而促进人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 第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4]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李一含.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企业家天地,2012 (3).
  [6]王雨辰.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高校理论战线,2011 (8) .
  [7]田文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
  [8]赵建军论生态又明理论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9]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湘溶. 生态文明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余谋昌. 生态哲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0903/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组培室熏蒸对植物有影响吗? 下一篇:娃哈哈基础设施的预防性和故障性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