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2016-08-23 百科 阅读: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一)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南京师范大学 孙国文

摘要:微信朋友圈的建构是以熟识的好友建构起来,个体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变得安全可靠。个体的自我呈现是通过朋友圈的基本功能发布信息和互动的,在该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化体验方式所展现的“自我”形象与当时的情景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个体自我呈现时需要就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我”和外在世界的“自我”乃至超情绪世界的“超我”进行甄别分析。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人格解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应用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2012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应用平台以来,历经短短三年时间,微信用户量剧增。截至2014年第二季末,微信总用户数是6亿,国内用户5亿,海外1亿。微信4.0版推出了“朋友圈”这一主打功能更是受到欢迎。有数据显示,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27.5%的人选择微信朋友圈,17.5%的人选择电话和短信,16.3%的人选择QQ空①间。这表明朋友圈在分享和发布信息方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人们展现自我的首选。随着微信用数量的增加,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越来越来,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CNKI中用关键词查询“微信朋友圈”,仅显示3条结果;用篇名查找,2012年有1条,2013年有3条,2014年有29条;用主题查找,2012年有2条结果,2013年有13条,2014年有55条。笔者通过浏览这些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发现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微信朋友圈的概况研究,如汤娜、魏宝涛在《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中指出了微信朋友圈的理念、内容及界面设置等②;二是从网络视角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刘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朋友圈的特色和其人际关系网建构意义③;三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杨柳、李思维在《微信朋友圈现象之微营销》中详细的阐述了微信朋友圈的经济价值和功能④;四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信息①

② 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BO] 汤娜,魏宝涛.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J].新闻传播,2014(04):214.

③ 刘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13(04):47.

④ 杨柳,李思维.微信朋友圈现象之微营销[J].中国传媒科技,2014(03):8.

传播对生活的影响,如李冰洁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情感的影响①。事实上,微信朋友圈是用户个体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的一种渠道,微信朋友圈的“圈”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式的向圈外延伸着交往的距离,展示关系的密切程度。个体在朋友圈的表达是对生活的一种展现方式,是个体心理情绪的集中反映。因而研究朋友圈不可忽视对“圈”中的主体心理研究。截至目前,关于微信朋友圈的心理学研究的文章不足10篇,可谓凤毛麟角,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二、微信朋友圈的概况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朋友圈是指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微信朋友圈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趣事,用文字记录各种生活状态来表达情感和态度一种社交互动平台。有数据显示,人们通过朋友圈分享的主要内容为:心情(19.6%)、照片(18.7%)、生活点滴(15.9%)、美食(10.3%)、阅读分享(10.3%)、旅行(9.3%)、音乐分享(7.5%)、视频分享(3.7%)、其他(4.7%)。②微信中的联系人73.3%是朋友,20.0%是同学、老师,6.7%是家人亲戚。③微信朋友圈是以发照片为主、配发文字为辅,具有容易操作、私密性强、安全性强等特点④。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传输终端查看好友状态,也可以跟好友即时分享。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使一个用户可以以设置多个朋友圈,也可以加入多个朋友圈。用户在朋友圈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分享,同时对不是好友的用户还做了适当的信息屏蔽,能够实现自我隐私保护。在朋友动态下设置了“赞”和“评论”两项,如果三方没有形成好友圈,其中一方将无法获取另一方的状态信息。微信朋友圈的结构形式类似于德勒兹所描述的“块茎说”,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从宏观的角度俯视微信朋友圈的网络,可以看到它没有中轴,没有统一源点,也没有固定的生长取向,而是一个多产的、无序的、多样化的生长系统。⑤在该系统中,个体所呈现的自我首先是以“己”发出的,再以“圈”的形式向更远处延展。由此,微信朋友圈在个体的自我表达中具有多维性,其能够承载的表现力与个体展示内心世界是契合的。

三、朋友圈中“自我”呈现何以可能 ①【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② 李冰洁.熟人中的孤寂,陌生人中的狂欢:以微信为例谈移动媒体时代的情感寄托[J].新闻知识,2014(01):95. 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OL]

④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OL]刘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13(04):47.

⑤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 2004( 4) :28.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的可能是基于朋友圈这个平台,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抒发情感,进行互动。这种基于个体中心的自我展示平台需建立在两个前提下:一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成员的可靠性;二是朋友圈功能的简化和易操作性。

微信中的好友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QQ好友直接添加,另一种是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QQ好友基本是熟人圈子,手机通讯录是个体的强社交关系圈子。通过这两种方式添加好友构成“圈子”能够有效控制成员结构,在源头上保证了个体圈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从微信用户的真实信息显示来看,65.8%的用户使用真实姓名,35.34%的用户使用真实头像,仅有15.14%的用户在微信中不使用真实资料。①这充分说明了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强关系社交机制,具有聚合性强、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用户活跃度高的特点。用户之间的社会交往是现实世界的社交的移动化,维系用户关系的是基于现实情感关系的亲缘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学术界曾有人提出人际关系圈模型,分别用六种不同的颜色的圆环来构成同心圆图案,每一圈都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人际交往中特定的行为和亲密程度②(见图1)。

图1 人际圈模型图 ③

从圆心紫色圈到圆外围的递变,展示了以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递变过程,中心到边缘的疏离过程反映的是个体人际交往的情感亲疏递变过程,越靠近中心,情感关系越牢靠。紫色、蓝色、绿色圈代表着好友圈,黄色圈代表着熟识但没有深入情感交流的熟人圈,橙色、红色圈代表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陌生圈。微信朋友圈的的成员联结是建立在彼此熟识认可的基础上,有一定情感基础的。在亲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成员会减少戒备心理,趋向于相信“圈子”是安全的,也①

②:微信用户行为特征调查分析(2013)[EB/OL].cn/data/2013-04-26/1292733.shtml 兰继军,田芳,王颖.人际圈理论在智力落后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06):26—31. ③ Marcelo Tarmannder.Sexual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Jerusalem:MASHAV International Seminar,2005,(2).【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更乐于在该圈子中展现自我。因而个体在亲密关系圈子中的自我呈现成为可能,它排除了陌生人这个“安全隐患”。

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第二个前提是朋友圈功能的简化和易操作性。微信朋友圈是对QQ空间的一种简化,着重于分享以及抒发感受,少了纷繁复杂的各种附加功能,如QQ空间里的各种应用和游戏,这就使得朋友圈的功能更加清晰,是对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的一个解脱。此外微信朋友圈设置了易操作的快捷键。在朋友圈中分享链接均是一键式的,当用户看到想分享的直接分享即可,而无需进入其他板块。微信朋友圈简化易操作达到了非常好的信息传播和个体展示自我的功效。传播学家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公式指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①,其中“报偿的保证”即是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程度,而费力情况则是指信息内容以及使用途径的难易程度。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面临相同的信息传播介质时,具有简单操作界面的平台费力程度更低,比较优势明显,传播效率更高,更受用户欢迎。个体基于简单易操作的朋友圈界面设置,一定程度对于随时随地呈现自我状态具有极大的帮助。

四、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方式:“自我”人格分析

(一)自我呈现的理论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Turkle认为,人之自我本质上表现为多重性,线上自我是多重自我的部分,与线下自我密切关联,并且相互交织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她甚至认为,现实生活也只不过是另一扇“窗户”而已。②根据Turkle的观点,个体正是基于一扇开放式的安全“窗户”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对自我进行多重建构。

心理学关于 “自我”的划分多种多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分为四类:(1)“物质我”,它包括身体、衣着、房屋、家庭和财产;(2)“精神我”,即心理的能力和爱好;(3)“社会我”,即个人在其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公认,由于一个人不可能总处于同样的环境里,因此,当他处在与他相关联的不同群体中时,他就会拥有不同的社会我;(4)“纯粹的我”或“抽象我”。③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见图2)。“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蕴藏人性中接近生物本能的生理需求;“自我”代表的是理性与机智,由外部世界经验得来;“超我”则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①

②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114. Turkle,S.Alone together.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C].New York:Basic Books,2012.

③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16.

它形成的是人被社会化了的结果。“本我”和“超我”是相对立的,它们通过“自我”的调节来实现均衡,于是“本我”一直被自我和超我压抑,个体在社会中的行动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往往不一定受重视就是“本我”被压抑的反映。【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图2.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图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自我作为它自己的一个客体,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产生于人的社会经历。自我存在于自我观察、反省的活动之中。语言是展示自我形态的最确切方式。米德将“自我”人格进行了简化,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人的本能冲动,未经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承载着加载于社会规范意义上的种种习得行为。因而在个体进行自我呈现时,个体的行为与真实意图有可能偏离。

对以上关于自我的经典理论的呈现,笔者认为,在对微信朋友圈的主体自我呈现需要从“自我”的多面进行挖掘,既要分析反映真实意图的“本我”(或主我),又要分析超越主体本能反映之外的具有社会化意义的“客我”的存在,甚至于“超我”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体在特定场域和情景中的行动与环境密不可分,个体特质的呈现无法在单一层面得以洞悉,需要进行多维建构。

(二)与发布内容相关的“自我”分析

(1)微信朋友圈的成员构成分析

根据前述对个体在微信朋友圈的发布内容的数据描述以及笔者对自己微信朋友圈的200名好友的7天统计发现,与笔者相关的朋友圈人员构成结成上呈以下特点:在性别结构上,男性为85人,占42.5%,女性115人,占57.5%;年龄结构上看,主体为90后,占90%以上;人员与本人关系构成上看,如表1所示: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二)
朋友圈心态

朋友圈心态

当刷朋友圈成了闲下来时无意识的行为,当事无巨细都爱发到朋友圈里,当发完后不断打开查看有没评论或点赞,这说明人处于“关注空虚”状态,即极度渴求外界的关注、关心和认同。这不是大多数人的现象吗?是的,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一直处于这种渴求状态。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童年缺失的需要就会在成年后渴求弥补,缺失越深渴求程度越高。而现在活跃于朋友圈的60/70/80/90/00后,甚至50后,小时候一般都得不到太多的有效关注,也可以说这是国情,父母们不是为生活打拼就是爱想别的,总之就不爱关注枯燥无味的儿童世界。到了10后的孩子更缺关注,为什么?父母们都忙着刷朋友圈了。

现就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内容做了九个分类分析:

一、 吃喝玩乐类

爱发此类信息的人群会又有几种心态:

1、 炫耀型。通过炫耀满足虚荣心。虚荣即自认为高度的被认同,由

此产生的价值感越高说明原有的自我认同感越低,所以强力从外界抓取认同。

2、 分享型。希望与人分享快乐,由此产生朋友间的共鸣,通过交流

乐趣增加彼此的情感联结。这类朋友除了需要关注外更需关系和感情,或者说通过关注确认关系指向。

3、 分享炫耀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需要,但没那么极端,认同感

和感情关系全都要。

二、 哲理智慧链接类(包括转发和原创:)

希望朋友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价值观、心理需要和情感追求,也可能隐隐想通过智慧影响别人,使大家的价值观尽量相似。如果是原创也含有炫耀型人群的特质, 只是炫出精神层面的东西来吸引精神关注。但转发和原创的吸引效果却有极大差异,前者是经无限转发的感慨推崇鸡汤,或已远离本真;后者是身边朋友的切身感 悟,在价值观上应与朋友圈更为接近,毕竟互相认识的人或多或少有“物以类聚”的缘分,触动效果更接友气。

三、“独家猛料”类

这类信息通常带着“马上就删、必须转发”等字眼的标题,不论真假就为吸引眼球,强烈希望朋友们对发送者的产生注意,发得越频、标题看似越猛越显出

发送者 需要关注。该类“猛料”假如尚可一读,或能成为朋友们闲暇时打发时间闲资;假如只是不经头脑人士的传播谣言,发多了只会适得其反,不被关注甚至被屏蔽或删 除。

四、 优惠信息类

假如不是为分享后带来的分成或广告。这类朋友就真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良好心态,当然也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五、 晒儿女宠物类

发送人自我价值感不高,以儿女(少数宠物)的可爱、优秀表现作为自己的成就,通过外界对儿女的称赞而联想成对自己的认同(因为一般人都会对小孩子点赞)。 一旦有天儿女不“优秀”了就会怪责和施压,这原理实际跟传统教育中的炫比孩子成绩、工作、收入一样, 以为母(父)以子贵,实让子背负了不属于TA的负担,哪怕一张照片也带着重重的压力感。

六、 某个时刻的经历类

那一时刻内心有点孤单(落寞或空虚),希望有人关注一下,最好能关心一下,哪怕随便问一句也能体会到存在感。

七、抒发感受的话或图片、音乐

比第六种有更深的情感联结需要,希望被关心到心里的感受部分,希望有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出现。

八、纯广告信息类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商业目的,没啥分析。

九、少发朋友圈类

上面讲到甚少不缺关注的人会不发朋友圈,但后来细想还有少数人因觉得发送内容不会被吸引和关注,干脆不发以免失落。这也是一种缺少自信的创伤表现,总是假想低人一等。实际并非如此,至少这类人与上述云云类型不同,这就是与众不同的优越之处。

发了此文后估计会被不少人臭骂,至少心里在骂,因为戳中了全部友人的特质。但希望如果有人想骂就骂,这同样能满足本人的被关注需要,这样听起来就舒服点了吧?的确,写出来的东西不代表自己就置身事外,如果没体会过的事又怎能描述出那种感受呢。其实大家都一样,只是能不能看得更透而已。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三)
微信朋友圈案例分析

无处不在的微信朋友圈

目录

1、微信历史 .............................................................................. 3

1.1、微信历史 ...................................................................... 3

1.2、微信经营状况 ............................................................... 4

1.3客户关系管理 ................................................................. 5

2、微信朋友圈结构管理情况 ...................................................... 7

2.1、微信运营模式 ............................................................... 7

2.2、朋友圈的组织结构 ........................................................ 8

3、商业模式 ............................................................................ 10

3.1、 微信影响的必要性 ................................................... 10

3.2、 微信营销的六大商业模式 ......................................... 12

3.3盈利模式 ...................................................................... 17

4、技术特点 ............................................................................ 19

4.1、网站架构分析 ............................................................. 19

4.2、支付及安全体系 .......................................................... 24

5、经验教训 ............................................................................ 28

5.1、成功之处 .................................................................... 28

5.2、建议 .......................................................................... 29

5.3、行业特点 .................................................................... 29

1、微信历史

1.1、微信历史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

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 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上线。

2014年1月28日,微信5.2上市,全新改版。

2014年02月20日,腾讯宣布推出QQ浏览器微信版。 2014年3月24日,微信5.2.1上线。

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也是移动端的一大入口,正在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开始显现。微信商城的开发也随之兴起,微信商城是基于微信而研发的一款社会化电子商务系统,消费者只要通过微信平台,就

可以实现商品查询、选购、体验、互动、订购与支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朋友圈: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

评论一下一些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对你的影响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0817/

推荐访问:朋友圈一些经典得评论 朋友圈根本不会评论你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进展和成效情况说明 下一篇:工程审计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