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2016-08-17 百科 阅读: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一)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吴云.化疗科医务人员的防护.河南肿瘤学杂志,1994,4(7):303.

2 陈振东.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4-309.

3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0.

4 贾晓燕,李荣香,许蕴林,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数调查.护理研究,2001,15(2):74.

5 薛岚,徐波,谢金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0.

6 王秋枫.职业接触抗癌药的发育毒性作用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14

(6):327-330.

7 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7):45.

8 韩锐.肿瘤化疗预防及药物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707-710.

9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8-444.

[摘要] 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使很多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时,对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的损害尤为严重,本文主要探讨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探讨配置化疗药物的防护对策。根据临床工作中职业危害的途径和种类,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掌握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危害和预防对策,提高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并建立可行的防范措施,持续改进和操作完善流程,不断【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总结方法和经验。只要遵循化疗的防护原则,认真执行自我防护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护士;肿瘤;化疗药物;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65-02

由于肿瘤患病率的升高及越来越多化疗药物的使用,使肿瘤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而职业性危害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近几年新的化学药物临床应用,使肿瘤科护士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等待解决的问题。化疗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之一, 静脉用药为主要途径,它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目前,我国癌症患者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化疗药物具有近期和远期毒性,这类药物的靶器官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且其中的某些药物已被证实在治疗剂量下有致突变作用,甚至致癌作用[1],严重危害着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对化疗药物的配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其重要,介绍如下:

【摘要】 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使许多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但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时,对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的损害尤为严重。目前,我国化疗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却没有完善的防护制度出台,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关键词】 化疗 危害 防护

职业危害因素

出现职业危害的原因: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尤其是环磷酰胺,操作者在配置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1]。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用生物检测方法在职业接触药物护士的尿液中可检测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及铂类[2]。

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①白细胞下降: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②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药物敏感[3]。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二)
化疗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及防范策略

化疗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及防范策略

长期少量接触化疗药物对人体组织、细胞也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1]。在临床实践中,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实施常由护士来完成。了解化疗药物的非正常侵入途径及其危害性,提高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制定严格科学的操作流程和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消除这种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1 化疗药物的非正常侵入途径

化疗药物在使用时常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这表现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当盛有化疗药物粉剂安瓿打开或瓶装药液抽取后拔出针头时,操作时针头脱落、接液体时瓶内压力太高, 均可致药液微粒溢出, 进而沾染皮肤、吸入呼吸道。另外,如对化疗药物使用后的废弃物或被化疗病人尿液等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处理不当,也可使化疗药物直接沾染皮肤、黏膜等。

2 职业危害的种类

2.1 对骨髓的抑制:化疗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骨髓细胞是人体生长最活跃的细胞种类之一,常对化疗药物敏感。有人在化疗病人较集中科室统计,有近42%的护士出现外周白细胞下降,33%有外周血小板降低[2]。同时血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无化疗药物接触史者[3]。

2.2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抗癌药物, 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可导致孕期流产或胎儿先天畸形, 另外可导致妇女月经不调, 女性不孕等。

2.3 致癌作用:抗癌药物本身大多也是致癌物质, 并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Sessink等发现抗肿瘤药物可使接触护士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突变,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大,DNA断裂增多[4]。经常接触抗癌药若干年后有可能产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与化疗药物相关的恶性肿瘤。现已证实, 很多抗癌药物尤其是熔化剂和亚硝脲类药物, 有明显致癌作用。

2.4 过敏反应:对个别高敏状态的医护人员, 接触某些化学药物后可能出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三)
护理人员在接触化疗药物过程中具有潜在危险性

护理人员在接触化疗药物过程中具有潜在危险性,抗肿瘤药可经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摄入而致医护人员职业损伤。因此,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要正确执行抗癌药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护。

一 、操作前准备工作

化疗药物的配制:应在专用的配药室,由专人配药。使用特制的无菌配药柜,在窗口前方有吸引装置,形成无形的屏障,以保护护理人员。如没有专用配药室,必须在空气流通、人流较少的室内进行。 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配制前洗手,穿一次性防护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及帽子、双层手套(聚氯乙烯手套起防护作用,乳胶手套便于操作),戴防护眼镜或眼罩,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操作台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及时更换。

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打开安瓿时, 应垫无菌纱布以免划破手套, 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有溅出的危险, 应用无菌纱布包裹, 并将溶媒沿安瓿壁缓缓注入瓶底, 防止粉末溢出, 待粉末浸透后再搅动。

2、 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污染。并且要求在抽取药液后, 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 不可使药液排于空气中。加药时将化疗药加入瓶装液体后应抽尽瓶内空气, 避免瓶内压力过大导致更换液体时药液外溢。

3、抽吸液体药物时药液不应超过注射器容积的3/4, 以免药液外溢。

4、药液溅身的处理: 如果药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三、污物的处理

使用过物品的处理: 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输液袋、敷料及放置化疗药物的安瓿等物品应放在专用的塑料袋内集中封闭处理, 以免药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在完成全部药物配备后, 需用75%乙醇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

【关键词】 肿瘤

随着肿瘤病人的不断高发,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肿瘤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但应用肿瘤药物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不利的影响。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吸入,受到低剂量的影响,可导致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的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

1 防护措施

1.1 抗肿瘤药物的配置 应设专用配置室,由专人配药。使用特制的无菌配药柜,应在窗口前方有吸引装置,形成无形的屏障,以保护护理人员。

1.2 操作人员操作前 (1)要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及一次性手套,戴防护眼镜或眼罩。(2)戴手套及摘手套前要充分洗手

1.3 操作时 (1)溶解药物时溶解液应沿着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物充分溶解后再搅动。打开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2)应使用针头较大的注射器抽取药物。所抽的药物不应超过注射器的四分之三,以防药液外漏。抽小瓶药液时,应先注入少量空气,再行抽取药液,以防压力过大,造成药液外漏;(3)药液不慎溅到皮肤或眼里,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4)药液溅到桌子或地上,应用纸吸尽,再反复擦拭,直至干净;(5)操作时注射器应与针头紧密连接,以免松动,药液外溅;(6)废弃的安瓿及空瓶放于紧密的塑料袋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7)拔针时或在静滴中需要推药时应戴橡胶手套。

1.4 化疗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应按污物处理 (1)用后用物要反复冲洗;(2)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对化疗环境的不必要接触,不在工作区休息,吃饭。

1.5 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知识 (1)进行定期的讲课,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2)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身体检查。怀孕及哺乳期的护理人员可考虑暂时脱离接触此环境。

2 讨论

护理人员在治疗肿瘤病人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现有的相应环境,对于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的身体构成了一定威胁,只有更好的掌握及普及自我防护措施,才能把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仅此文章供从事化疗药物的操作人员参考,与之共勉。 (编辑林 嘉)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处理外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预防外渗的发生!

步骤:1 停止化疗

2 保留针头,患肢制动

3 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或是疑有外渗的药物

4 拔掉针头【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5 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特殊化疗药物外渗时,按指导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7使用特殊药物发生外渗,给予热敷或冷敷处理

8 抬高上肢

9 通知医生,并讨论外渗部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及拍片

ps【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等应在发生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并抬高患肢

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应局部降温

发病机制: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引起组织变性、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注射;2.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个人实践经验: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1、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作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2、丝裂霉素 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 (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2)8.4%碳酸氢钠5ml 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 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 方法同丝裂霉素。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 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以上资料参考王华庆主编《恶性肿瘤化疗方案规范》及本科临床实践总结。化疗期预防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防治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由于抗癌药物的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患者留下终身残疾。为解决临床护理难点,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使药物外渗处理得到有效控制。为使化疗护士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此并发症的病因、病理、外渗分类、预防及渗漏处理及防治等作分别叙述。

1 病因病理

1.1 化疗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

1.2 渗出药物浸润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

1.3 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

1.4 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1.5 配制药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加药环境污染,也可使小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

2 临床表现

2.1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2 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2.3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2.4 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2.5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2.6 “静脉怒”反应 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化疗药物外渗对皮下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①发疮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对局部刺激的强弱。

3.1 发泡性化疗药物 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3.2 刺激性化疗药物 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不可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叶乙甙(VP-16)等。

3.3 非刺激性药物 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如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甲氨喋呤(MTX)等。但也应引起注意。

4 预防措施

4.1 化疗科护士首先要加强责任心,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和毒性,特别对毒性较强的发泡性化疗药物,制订静脉使用计划,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输注药物。

4.2 对于恶病质患者长期用药,血管充盈差,应主张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导管应用,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

4.3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房或更还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确保液体通畅。

4.4 化疗药物稀释后浓度高,需短时间输注时更应密切观察,与患者作好宣教知识,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让陪人积极配合。

4.5 对强刺激性药物,病人初次用药时,应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惧、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及时告知护士,不要强忍受,造成组织坏死。

5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

5.1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或发现星点迹象,来不得半点马虎,即可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抽出渗出液。再及时给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2—3遍,根据外渗部位大小,应用解

长期接触化疗药的护士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5362/

推荐访问:化疗药护士怀孕 化疗药外渗护士感想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下一篇:岳飞是军阀,秦桧是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