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文化

2016-08-17 专题 阅读:

蜡染文化(一)
蜡染文化内涵

分类

内涵

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人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近年才有。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现仅选择几种重要的作—些阐释。

铜鼓纹

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蝴蝶纹

这种纹样在蜡染中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赋子其种种寓意和传说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祖先崇拜是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魂,人当然也有灵魂。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鸟纹

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摹拟,能确指其名,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

鱼纹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花草植物纹

蜡染中这类纹样很多,不少是作为辅助纹样出现的。这些纹样不像汉族那样多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这类纹样在蜡染中虽也有出现,而多见的却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为几何形纹。在苗族中有个传说,即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可见这些纹样中寄托着古老的绵绵情思

螺旋纹

螺旋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 星辰山川纹

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乃至房屋、城池等,在蜡染中均有表现,不过已经抽象化了,成为整齐的形状组苗族历史上经历的离乡背井的大迁徙,是个悲壮的历程,苗族人民对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纹样中有的就记录了迁徙的历史,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如百褶裙上的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的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汀裙”。这种纹样在刺绣、挑花当中常见,在蜡染中也有表现。

现状

1、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消。

以往, 在安顺很多布依族村寨,户户有蜡刀,家家有染缸。女孩从小就耳濡目染,【蜡染文化】

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现在发现这种文化已

经出现变异,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蜡染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原

因是多方面的:很多青年出外就学/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远离了原处环

境,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与需要,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他们趋同现代文

明,不喜欢穿自己土制的染布衣是基本原因,自己堵住了蜡染延续的进路;需求量

【蜡染文化】

也由多多益善变成“一套足以、两套搓搓有余、更多则保存麻烦”。当蜡染在生活中

的重要性降低时,人们自然就不去太重视和投入精力,因此原生态蜡染范围正在迅

速地萎缩。

2、半开发状态加剧消亡速度

走出深山,安顺蜡染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开始发展起来,蜡染古老的生命活跃起来。旅游经济刺激了蜡染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可以保护蜡染。但是,如果盲目地乱开发,必然破坏文化的原生态韵味,从而加剧了蜡染文化的消亡速度。由于缺少创新、不敢创新,导致了贵州蜡染艺术发展缓慢、市场萎缩。

3.蜡染开发的半开放状态,直接扼杀了蜡染的原生状态。”在旅游市场的快速产销需求的带动下,蜡染工艺变得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面临消失。 保护

1、建立“蜡染生态博物馆”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验地放在贵州,是因为贵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落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比较厚重。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交由了文化的主人自己,相关部门在建馆初期给予技术设备援助及精神激励,在中后期就逐步转变成为“服务生”角色。贵州作为生态博物馆的试验田,已经建立了黎平岩洞侗族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等数个中挪合作项目,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蜡染原生态村寨,有选择的建立生态博物馆,借鉴已经成功的经验,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角度看,将是最理想的模式。

2、打好贵州蜡染的品牌战略

“贵州蜡染”是一个通称,贵州蜡染走入市场实际只有20多年的历史,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这个浮躁的年代,尽管在工艺处理上有所突破,如彩染、解决掉色等,但贵州的蜡染企业还没有能够潜下心来,打造自己的蜡染品牌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因此,要把贵州蜡染的质量与品牌再提升一个档次,贵州蜡染人可能要再花上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低的识别率和品牌意识,使许多厂家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开拓市场、收买零售商,而不是扎实的进行质量控制、自主创新,塑造自主品牌。如何打响每一个蜡染企业自己的品牌,从而整体上提升“贵州蜡染”名气,造就一个良性循环,是贵州众多的蜡染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以现实的经济利益带动传承(旅游开发、商品出售)

贵州原生态蜡染资源在逐渐减少,但仍然是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省份。但资源不等于产品,资源转化为产品靠的是市场运作;在贵州,这种转化率是非常低

的,转化的成本过高而成果利润不显著。贵州蜡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为其起始点和目标

4、保护范围界定

在具体保护时则应作详细的划分和区别对待。可分为农村市场和商品市场(现在外界所能购买到工厂规模加工的经现代工艺改造的蜡染产品的市场),二者在生产者与消费者、标地物、价格、对标地物的珍视程度、使用时间上都有明显区别的,成为相互独立的二元体系。

对于这两个不同的市场,所需要提供的保护是有区别的:对于蜡染原生态圈内的生产、交换、买卖、赠与及制作工艺的传授,在村民之间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不予干预,政府应促进蜡染原生态文化的尊重,及农民收获的原生态蜡染的经济利益;对于被请出去做蜡染制作公开表演的艺人,如何获益(物质和精神上),是否应与其工艺传承所处的“群体”共享,被他人录制整个工序可能会带来本民族传统工艺的外泄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复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使适当的交流程序烦琐又不会被他人免费使用;游客(包括可能的企业间谍)到蜡染原生态村庄旅游时可能录制蜡染制作整个过程或重要片段,采取何种保护能既不损害旅游又有效防止间谍阴谋;对于市场上众多的蜡染制品作坊,鉴于其对推动蜡染发展的贡献或者已成历史,不应再追究其向群体付费。

蜡染文化(二)
品味蜡染感受文化

品味蜡染 感受文化

蜡染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懂得以及会做蜡染的只有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国内),这几个省份。作为典型的一种非遗,值得并且应该被人们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要传承它,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蜡染,蜡染的原材料与制作步骤。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需要蜂蜡、石蜡、蜡刀和染缸,而它的制作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依据贵州安顺传统蜡染工艺流程)【蜡染文化】

作为一各中国人民,应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蜡染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蜡染文化】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

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蜡染文化(三)
蜡染与人文

蜡染是我的家乡贵州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蕴含着历史悠久的黔文化。所谓蜡染就是蜡画和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蜡染的方法较为简便,即用铜片制成的专用“蜡刀”,蘸上蜡液,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地绘成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等图案。然后放进蓝靛缸里浸染若干次,捞出后放在锅里用开水煮去蜡质,再用水清洗,把浮色洗掉,即呈现出各种白色图案。贵州安顺生产的蜡染最著名,安顺蜡染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色彩常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贵州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叙述的就是蜡染工序。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逐渐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蜡染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们迁徙到贵州后怀念故土,怀念祖先,固守从故土带来的文化形态,并在其中寄寓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逐渐成为民族自尊自爱的标志;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贵州地处偏僻,山川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易于保持传统的文化形态;三是制作原料的原因,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

蜡染作为传统民族工艺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而且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话态度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民族工艺是生产与艺术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是商品,又是艺术作品。传统民族工艺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自身环境的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件件个案,而且带有普遍性。

以往, 在安顺很多布依族村寨,户户有蜡刀,家家有染缸。女孩从小就耳濡目染,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现在发现这种文化已经出现变异,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蜡染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青年出外就学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远离了原处环境,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与需要,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他们趋同现代文明,不喜欢穿自己土制的染布衣是基本原因,自己堵住了蜡染延续的进路;需求量也日趋下降。当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降低时,人们自然就不去

太重视和投入精力,因此原生态蜡染范围正在迅速地萎缩。这种民族工艺逐渐流失的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

参考资料:《贵州安顺苗族蜡染》《蜡染文化内涵》《蜡染艺术欣赏》《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对民族传统工艺现状、 价值及其发展的思考》

蜡染文化(四)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

  [摘 要]湘西蜡染,最具魅力的湖南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充满寓意的构图,纹样各异,独特肌理,形成了湘西民间蜡染艺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蜡染艺术也遭到不小的冲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民族的精华不断地发展下去,在保护中传承。

  [关键词]湘西 民间工艺 蜡染
  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盛行于唐代,在服饰、生活用品上出现各种符号、花纹,通通用到蜡染技术。湘西苗族有着独特审美,平时的装束及生活用品都用到了蜡染工艺来装饰,他们自己种棉花及染料,自己养殖蜜蜂,自己纺纱织布,蜡绘染色均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因地域的关系各个民族间文化经济相互影响,蜡染艺术在制作上的工艺相差无几,湘西苗族、土家族及贵州各民族之间是主要工艺发生地。但由于各民族间文化历史的差异及审美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图案。他们传承了这门古老蜡染工艺,经历了兴衰蜕变,历代相传。湘西蜡染需要个人技艺高超且产量低。而且限于屋内印染,蓝印花工艺代替了印染。在湘西因无法找到关于蜡染的文字记载,又因留存过长,保存的蜡染成品甚少。
  一、湘西蜡染的风格及表现手法
  湘西地区的蜡染手法与贵州蜡染各有千秋,苗族清秀、流畅;布依族严谨、缜密。湘西蜡染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力,随图案的需要,而改变纹样的大小粗细,风格豪放,不讲求构图饱满。蓝底白花的比例也无要求,不像别的民族重视满构图,湘西蜡染表现得更为灵动。
  湘西蜡染融合了代代相传的民族精髓,形成独有的个性。在蜡染中常常使用龙凤龟,常在桌布、帐檐上看到。它由龙头、凤尾、龟身打散重组而成,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龙头”寓意着汉子们如龙一般壮硕强健;“龟身”寓意本民族人民像龟一般长寿。“凤尾”则象征着苗族女子如凤凰般迷人。此种象征物体现着苗族人民美好的希望,及鲜明的民族意识。这些造型元素的加入,多了对称、自然、朴实,少了那种严谨的感觉。
  吉祥兽在湘西土家族当中多见,一般是十字挑花图案,常用在门帘及桌布用品上。虎头、鸟尾、鱼脊、穿山甲脚和猪身融合于一身,运用意象合成手法,并添加了意为“丰衣足食”的古铜钱纹饰。足以看出湘西人民对于生活的希望。湘西蜡染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创造出得图式突破了再现自然的束缚,合理的发挥技艺者的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创造出了充满深刻寓意的各种生动造型。
  二、对于湘西传统蜡染的保护及现状分析
  1、湘西传统蜡染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
  蜡染艺术透露出的是湘西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识。这让湘西蜡染更为多姿多彩。蜡染艺术中的纹饰有多重的,各式各样的纹饰让蜡染更为丰富。
  铜鼓纹是少数民族最为尊崇的重器。古代祭祀中常常用到,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他们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因为太阳而让世界生机勃勃。鸟纹,像燕子、孔雀、喜鹊、锦鸡等鸟纹,大多花草相伴,或张开嘴,或欢叫,或耳语,或比翼双飞,形象栩栩如生。龙纹多见于刺绣、挑花中,传统蜡染也常见。中国的龙图腾不像其他以动物或植物形象,它是人想象出来的。鱼纹是因产子多,象征着对鱼的崇拜其实是向往着超强的生殖能力。发展到后来才有了吉祥的寓意。蝴蝶纹,在蜡染中也常用,蝴蝶的姿态千千万万,好不生动活泼。星辰山川纹是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等的浓缩,是对苗族历史深刻内涵的最好表达。还有其他起到辅助作用的纹饰,譬如,花草植物纹。湘西传统蜡染中纹样多种多样,蜡染便是依靠这些描绘出了乡野画面。
  湘西传统蜡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它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社会变革中,遭遇了很大的冲击。
  2、湘西传统蜡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冲击
  湘西蜡染艺术遭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方面的文化、经济上的冲击,首先就是人才的缺失,濒临失传的危机。年轻人不再喜欢蜡染这一绝活,湘西地区会蜡染的人也不多了,这使得这门艺术逐渐没落。
  现今中国社会的服饰开始走向全球化,服饰的日益更新,已经让蜡染更加衰落,苗服已经不是日常首选服饰,而是作为重大节日或婚嫁当中的象征性服饰。
  湘西蜡染的纹样及图案越来越世俗,为了获得利润而趋向消费者,已不能显现出湘西蜡染特有的文化底蕴了。像凤凰古城,蜡染成品大部分出自小的加工作坊,体现湘西特色的蜡染图案已不复存在。
  经受不起商品经济的巨大考验,在蜡染制作过程中太重视外观,缩减蓝靛用量,减少了步骤。对人体皮肤造成伤害。染出的布料只是洗过多次之后就已褪色,给湘西传统蜡染带来严重的隐患。
  3、湘西传统蜡染应采取保护措施
  湘西传统蜡染遭受了冲击的原因有三条。第一,保护力度不够。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资金不足,不能有效推动蜡染艺术的发展,让其停滞不前,甚至面目全非。蜡染找不到自己能长存的空间。第二,蜡染质量监管力度较松,让质量低的产品涌入市场。消费者对于蜡染的分辨能力低,购买时图便宜常买回低劣蜡染产品,使其泛滥成灾,质量好的却滞销致使损失巨大。第三,在蜡染文化上的研究甚少,尤其是湘西地区,从事蜡染研究的人不多,有关课题也少之又少,除了田茂军副教授主持的课题之外,再无更多指向于此。
  湘西文化当中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是其一部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如珍宝一般的民间技艺,必须使其发展壮大不致遗失,如果丢掉这笔财富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就在200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选入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是唯一进入的自治州,就在这之后,湘西所召开的博览会中,古城凤凰产生了关于文化保护的有关条例,让湘西民族得到更多的保护,更好地传承,并有了可靠的凭据。为了发扬传统,经受住考验,必须抓好给予的机会,使这门艺术更加经久不衰。
  三、湘西蜡染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国门的打开,整个经济面貌都改变了,民间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蜡染艺术开始衰落。一大群艺术家及专业人士都企图改变,期盼能注入新鲜血液于蜡染艺术中。艺术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这才是对传统蜡染不断支撑的源泉。
  被誉为“世界华人艺术大师”的熊承早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蜡染艺术的探寻,他所创作的人物蜡染细腻传神,颇具魅力。他创出的新浸染方法,浓淡可任意发挥,有着水墨画“晕染”肌理,在风景画中很是突出。蜡染最忌空白,若需要,也是用“冰纹”做效果。“套色蜡染”也是他的蜡染工艺的创新,同一块布料上做多次分染,形成更丰富的效果。艺术家通过眼睛来发现美,并构想出更多美的形象,各类艺术品就产生了。不管是哪样古老的民间艺术都是从变革开始的,不管是艺术还是其他,创新是必须的,蜡染艺术必须是不断的创新才可以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湘西蜡染艺术是民俗文化的瑰宝,它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并被不断开发利用。这门艺术经历过起伏跌宕的历史磨难,几近灭亡。熟练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在印染房中耐住长时间的孤独,撑住了贫苦的煎熬,便也守住了蜡染最后的精髓,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相信这门古老的湘西蜡染艺术,在人们的保护中传承下去,必有长足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继承。
  参考文献:
  [1]陈杰,宋崇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J].民族论坛, 2005(12)
  [2]单海鹰.湘西民间印染的主要工艺及艺术特点[J].民族论坛,2007(8)
  [3]陈杰、宋崇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J].民族论坛,2005(12)
  [4]李洁.论少数民族蜡染艺术及其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刘小红

蜡染文化(五)
图案翘楚:苗族蜡染图案

  摘 要: 苗族蜡染图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促成了蜡染图案的不同效果,艺术为苗族蜡染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没有苗族蜡染图案的诞生与设计,就没有蜡染这门传统的手工艺传承。苗族的传统文化与地域风情决定了蜡染图案的选材与运用,同时苗族蜡染图案也彰显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关键词: 蜡染图案 形式美 图案文化 美学价值
  苗族蜡染图案艺术的形成与苗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图案艺术来源于苗族人对生活的向往,是苗族人除了文字、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一、图案――蜡染中的探索
  1.图案的艺术语义 苗族图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在于,他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是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是采取抽象变形、特殊意蕴等艺术语言,将自然、人居生活进行主观意识的变形,从而间接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例如:同样一个盆景,在油画家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映射,而苗族图案却将其抽象化并赋予一定的特殊含义,使得图案更具有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雷圭元说:“工艺美术的城市化包括数理化、秩序化、平面化、抽象化、象征化等因素。”苗族蜡染的图案以程式化的形象居多,图案将自然物象加以宏观的变化,设计的图案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将形象中最典型的特征加以提炼夸张。苗族图案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不缺乏浪漫情怀,图案将不同的元素、非自然的规律组合成一幅融洽的作品,如图1:图案将蝴蝶与莲花进行组合,被赋予爱情的寓意和象征。
  2.图案的生命符号 通过罗兰・巴特符号论来分析苗族蜡染图案的特征,“能指”与“所指”是符号学的构成,在图案中,“能指”代表的就是图案本身的形象;“所指”代表的 图1, 是图案所体现的象征意义,是一种属于思想精神事物的人造因素,称为“思想表象”。
  苗族所有的图案纹样都可分为两个层面:外延意义与内蕴含义。外延意义是指蜡染图案所代表的客观意义,图案可以被人们所理解,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可以通过信息的传达得以解释,这也是蜡染图案的文化传统能流传至今并被多数人喜爱的原因之一;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它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信仰成就了蜡染图案的内蕴含义,图案的内蕴含义是跨时间和超空间的语义链接。蜡染图案是苗族人独特的创造物,一旦符号介入传统的图案将不受人类所支配,蜡染图案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在传播中不断变形与演化,蜡染图案可借助图案某些固定的含义,从而对传承蜡染和苗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蝴蝶成为苗族蜡染图案中运用居多的元素,蝴蝶代表的就是爱情的象征。
  3.图案的人性化 苗族蜡染图案是民间工艺的产物,它是群众集体的思想结晶,创作的源泉就是生活的实际体验。苗族蜡染女孩在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区进行绘制,每日与农田、美好的环境为伴,设计的图案必然受到大众群体的接受与喜爱,并且广泛传播。
  苗族图案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图案文化,既体现各个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又显示了追求大众的品味与品鉴能力。图案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普通的人情世态的生活,这样的图案能带给人们新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如:图2。
  4.图案的浮动 苗族蜡染图案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底蕴与民族风格,但是,图案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图案的内容、形式、主题等永远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可以说,它是流动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图案的文化浮动性推动了蜡染图案向多元化并存发展。现代社会造就了人们的游戏性生活方式,试图不断建立各种可能的新生活方式,这也就影响了蜡染图案的不断更新。正是由于蜡染图案的浮动性,蜡染图案也被运用到其他行业中,如服装行业、家装行业等。
  二、图案美的形式路线
  形式是图案表现的一种规律,在设计蜡染纹样中也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
  1.千变万化的融合 蜡染图案容纳了诸多形式因素,显示了图案的丰富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人们视觉的冲击力;蜡染图案运用不同的造型、形态、色彩使得构图圆满完整,对称和谐。
  图案是共性的,那么蜡染图案就是共性之中的特性。苗族蜡染纹样对于自然物的描绘,并不是照搬于原物形状,只是巧妙地将自然纹样在变化中求得统一效果的组合,使画面自由奔放,在变化的多样造型中体现统一的调和。例如,蝴蝶纹就被描绘为鱼与蝴蝶的结合:蝴蝶的翅上可以长出花的枝干;有的只有蝶身,而蝴蝶的翅膀由花叶组成;还有的蝴蝶须上长出花叶。蜡染图案虽然有多样的造型,但是在整体构图时避免了紊乱,呈现出秩序感。
  蜡染图案的对比方式主要体现在大小对比与强弱对比,使得蜡染图案更加富于变化。在体现平面的空间感上,大多数采用大小对比也可称为远近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突出,如图3所示,占据大部分空间的龙的造型与周围环绕的云层大小对比,突出了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2.图案的折叠、音乐感 苗族蜡染图案都是二维的,所有图案纹样都置于一个平面上,基本不用立体感来描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称具有稳定、完整的视觉感受。蜡染图案对纹样的绘制多为对称式,尤其在少数民族图案中,对称的运用最多,例如:花纹、飞禽等,对称也符合大众的普遍心理,圆满完整联系到美满吉祥的寓意。蜡染图案不仅限于少数民族图案风格,随之发展的现代图案也更多地被应用到蜡染中,所体现的形式美就是均衡,有些现代图案不受中轴线的控制,这就需要在构图时掌握心理的平衡作为构图依据。图案想要体现稳定、庄重就选用对称构图,如果体现多样、自由、动感就运用均衡的表现手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节奏与人的情感状态相似,它反映着诸如愤怒、温顺、勇敢和克制这样一些感情和属性。同样的,蜡染图案的节奏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同,反映着幸福、吉祥、美好生活的情感。
  3.色彩素雅、图案拓宽 形式不单单体现于形式美的法则,色彩的运用也是体现形式的内容之一,艳丽色彩的运用体现形式的快感、现代,淡雅颜色的运用体现形式的温和、沉静。   苗族蜡染图案的鲜明特点就是色彩美,其色彩大都运用为蓝底白花,也有白底蓝花,蓝、白双色相间,给人以动静结合的视觉感受,颜色的静感与纹样的动感相互衬托、协调一致,在生活、工作压力很大的当代社会,这种朴素、淡雅的图案更能受到大众人们的喜欢。当然,蜡染图案的颜色不止这两种,其他的颜色主要起到点缀的作用。
  运用抽象的几何纹样体现形式的美感是传统蜡染图案的手段,这些几何纹样多为远古纹样的传承,例如:古青铜器上的蟠螭纹、云雷纹、乳丁纹等,这种拓宽的艺术给蜡染图案的形式增添了远古文化的意义。
  4.唯一性质的表现 冰裂纹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其他图案所不能达到和表现的手法,由于材料的本身特性,这种纹路的效果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自然的现象,给人们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的形式,这种“缺陷美”恰恰对于蜡染图案的形式起到了特殊的效果与情趣。
  三、图案吉祥的外衣
  汉代以后,祥瑞思想一直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审美观的一部分。苗族蜡染图案发展至今依然贯穿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吉祥与幸福寓意成为贯穿图案的主线。从心理因素考虑,社会中的人都希望平安、富足、长寿,因此,具有吉祥意义的代表图案都能够被大众喜爱。祥瑞是蜡染图案的主要表现内容。
  从图案形象的社会文化角度来划分,吉祥图案分为自然与动植物、社会风土人情、历史经典故事、宗教神话传说、文字与戏曲、文字与符号六类。在蜡染吉祥图案中运用居多的是自然与动植物,吉祥自然图案包括蝙蝠、泥鳅、凤凰、蝴蝶、龙等,植物主要有石榴、荷花、牡丹、松青等。
  吉祥图案的运用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贴近人的内心;吉祥图案的运用可以使得蜡染图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民间染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鲍小龙.手工印染[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锦华.贵州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4] 杨文武,杨策.苗族传统蜡染[M].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作 者:王天凤,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设计学专业在读研究生;胡维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等研究。

蜡染文化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4968/

推荐访问:安顺蜡染文化 云南蜡染文化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立秋养生之重点 下一篇:停车困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