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2016-08-15 百科 阅读: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一)
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方法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方法

摘要: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

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关键词:学校;德育;创新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

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倍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

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

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那么,现在的德育实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呢?通过不断

的学习和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愿在此与同行共勉。

1.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

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

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

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

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

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二)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北屯高级中学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实施培养“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德育工程。根据德育工作的要求,确立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便于操作的德育思路;健全了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更加充实、系统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办法更加科学、有效。

一、增强德育为首的意识

1、学校建立起主要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校长亲自领导,德育干部、团委老师、班主任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体系,选派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全体教职工能树立德育为首意识,担负起德育责任,注重言传身教,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教书育人,领导干部管理育人,教辅人员服务育人,形成了人人做学生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调整德育工作内容

德育工作的实施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学校改变以往死板划一的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目标具体化,内容活动化,方式多样化,结构立体化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变说教和灌输为体验和内化。

1、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

识。从2004年始,学校开始推行德育实践活动(值周),以班级为单位、停课三天半,把全部精力放在值勤和卫生保洁工作上。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2、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主题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都是由学生主办,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从主题的选择、主题的内容、护旗升旗、一周大事回顾、工作安排都是学生来承担;学校的广播站一天3次播音,采编、组稿、审稿、播音、主持也由学生承担,还主办了《起航》报。

3、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开展爱新疆、爱兵团、爱十师的屯垦戍边课程,增加学分,扩大范围,延长课时;开设以纪律和作风教育为核心的体能军政训 练;开设以领养绿地、社区服务、清扫卫生的爱校课程;规范艺术、体育、科技等社团活动课程,实施每天一刻钟的军事拉练课程。

三、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学校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通过举行班会、利用“国旗下讲话”等教育形式,结合纪念日向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国情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橱窗的作用,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每学期组织评选班级、级部、校级“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先进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创优意识,掀起“比、学、赶、帮”热潮。学校组织协调社会力量,成立“家长代表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争取了家庭、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四、建立“督查—反馈—矫正”制约机制

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使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干部和多名教师值日,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结合学校“什么时间干什么,什么地方干什么,干什么必须干好什么”的要求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写出纠偏通知单,及时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接到反馈单,给予教育矫正,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学校着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一是为学校班主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学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开办德育工作室,并进一步完善了班主任工作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职能;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每两周组织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召开工作例会,不断丰富班主任的管理知识,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

二是以新鲜血液充实德育管理队伍。学校选拔李同领等六位“80”、“90”后年轻教师担任年级组德育管理员,他们朝气蓬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直接贴近德育第一线。新鲜血液的补充增强了学校德育管理队伍的活力。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三是加强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积极推进班主任工作课题研究,开展德育校本研修,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指导,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三)
中学德育工作中学习型学生工作团队架构的探索2003-4

中学德育工作中学习型学生工作团队架构的探索

浙江省温州中学 孙笑笑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摘要: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过程中,组建学习型学生工作团队可以说是一项学生团队的组织创新行动。工作团队和我们常见的工作群体是不相同的,工作群体中各成员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而工作团队中各成员借助的是旁人的力量或者说是团队的力量。对于一个工作团队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组织的状况和处境。在工作团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困境,出现学习智障。本文将从本人的工作实际出发,对中学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入团队、建设团队并开展团队协作等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团队 绩效 学习型组织 共同愿景 学习智障

“团队(team)”是近年来在企业管理中颇为流行的一个词,它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虽然,学校与企业在性质上存在质的区别(前者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后者为承担知识传播的非经济组织)但从管理的角度,学生工作和企业管理一样都应当追求效果和效率。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对如何利用学生的工作精力有效分配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出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学生工作应注重效率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获胜而致力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有效的途径来达到高效运作的目的。因此,被众多著名企业视为致胜法宝的“团队协作”可以为中学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本人的工作实际出发,对中学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入团队、建设团队并开展团队协作等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一、 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提到团队,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群在一起工作的人”或“工作群体”,但并非多人组成的群体就能称作是一个团队。工作团队和我们常见的工作群体是不相同的。群体可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如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学生社团,社员可以是来自不同班级,他们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相互作用,来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与到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中,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因此,工作群体的绩效,仅仅是每个群体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

而工作团队就不同,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对照说明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的区别:

1.工作群体层面的学生会工作方式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部署,要求在三月份开展全校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一信息在学生会(工作群体)内部被共享,各部待命,准备接受工作(协同配合呈中性)。学生会内部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为若干部门,由于工作群体内责任承个体化,接到任务的部才会开始工作。此项活动涉及秘书处(起草有关倡议)、宣传部(海报、广播宣传)、团委三委员(召集各班班长团支书召开动员会)等,由于学生会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在整个任务落实过程中,经常出现找不到人而使相互配合的部分发生断裂,致使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很多时间浪费在等待任务和相互找人上。

2.工作团队层面的学生会工作方式

此时的学生会各成员把完成志愿者活动当作整个学生会的工作目标,他们会认为,既然我是学生会(团队)的一员,那么这项工作也是我的工作,完成不好或不能顺利完成就是我的责任。当团委指导教师在例会上把任务一提出,马上得到全体成员的响应,在第一次集中时就能把任务落实的各个环节细化,大家对具体的内容、开展的步骤、自已在哪个阶段应介入等问题都非常清楚,如团委三个学生委员会向大家告知召开动员会的安排,宣传部就会知道大概在什么时候出海报及出哪些内容的海报,而且,由于学生会成员大多在班级内充当要职,可以提前在班内作好动员,使学生会成员所能发挥的能量冲出学生会本身而辐射到全校。这样,在团委正式开展此项活动时就可以顺利地按计划进行,避免相互配合不善而导致的任务延搁。

由此可见,工作群体中各成员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而工作团队中各成员借助的是旁人的力量或者说是团队的力量。

二、如何建设优良的工作团队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激增,知识快速更新。对于一个工作团队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未来最成功的团队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能够使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所以,团委学生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前沿阵地——它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求知欲且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年学生,更应当努力朝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迈进。

首先,建立团队中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工作团队要想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团委学生会是全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机构,但作为学习型组织,为了培养组织内部适合学习的氛围,应当尽量淡化领导和管理的职能,如消除学生会机构设置(正副主席、部长、干事)可能给成员造成的等级观念、帮助成员树立服务性组织的观念及对外形象、在日常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学生会内部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偏平化”,这可以使组织更适合于学习和建立开创性思考方式。在传统阶级组织中,往往是高阶管理者在思考,而基层人员行动;而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思考与行动都是合为一体的。

其次,更新组织学习方式和塑造学习文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团委学生会内部应努力倡导多种学习方式:从合作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从自已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健全与多种学习方式相配合的学习机制:周五例会制、垦谈会、教育和培训、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对组织学习提供保证和促进的机制:建立共同愿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组织文化认同、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人员合理流动、建立建全管理制度、合理的知识收集、传播和利用。

最后,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系统化轨道。作为学习型组织应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

纳入系统化轨道,并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的行动。如果人们的思考充斥着短期事件,那么创造性的学习在一个组织之中便难以持续。因此,学生会各部之间不是孤立的,应构成一个系统;学生会作为学校德育前沿阵地与其它机构共同组成学校德育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问题,能避免决策的短期性,整合理性与直觉,因势利导,掌握契机。

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已经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入组织的血液之中。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将代替被动学习,制度性学习、系统化学习将代替零星式学习。这样的组织在实现组织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在素质的提高。总之,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组织的状况和处境。

三、开展团队协作,消除团队运作的智障

如果一个团队缺乏活力,不能创造高绩效,可能是它的内部出现问题了。学习智障对孩童来说是个悲剧,对组织来说,学习智障是致命的。在工作团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不一定同时出现):

团队出现目标错乱。前景就是团队奋斗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没有前景,就无所谓团队,应通过各种努力,让团队成员自己领会到这一理念是优越的和可以达成的,并接受它。温州中学迁入新校后,整个校园硬件设施可谓一流,唯独校电视台除了两台摄影机外,配套设备未落实,校台成员不知何去何从,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后来,校台的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上坦诚地向成员说明情况,并征寻发展意见,大家畅所欲言,很快达成共识:困难是暂时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台,目前校台的工作目标是记录校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作为存档之用,至于剪辑、播出节目可等设备到位后再作考虑。校台各成员的积极性重新被点燃,成员们在校庆、校运动会、艺术节上的精彩表现说明团队目标重又得到统一。正确的目标设定应从整个团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开始,然后在团队成员的参与下,将这一最终目标分割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易于操作的短期目标。

团队氛围不良。团队内可能有人故意隐瞒信息,不与他人分享、有人在他人遭遇困难时袖手旁观、还有人因为害怕而三缄其口。在团委组织活动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风格的班集体,同样一个任务,有些班级很快就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而有些班级则迟迟不见动劲,原来是班长团支书根本就没有找相关班委成员布置任务;有些班级相关负责人还会找学生会干部诉苦,说班委内没人与他(她)配合。如果团队环境氛围不利,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而创造一个健康、合作的氛围关键是要在组织内鼓励从团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压制破坏性、竞争性行为。开展团队合作是解决上述症状的特效药,通力合作对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互利互惠的。

成员间丧失信任。信任是团队的血液,滋养着团队,为团队带来勃勃生机。如果团队失去了相互信任,就像流干了血液的躯体一样,无法完成心中的梦想。在团队内修复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不破坏它。班团委如此,社团的理事会如此,校团委学生会更应如此,团队的地位越重要,成员间的信任就越不能丧失。加强团队内部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就应当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成员应该通过公开讨论有关任务寻求解决之道;应时刻提醒成员,优秀的团队是互补的;成员间始终要讲真话,胸怀大度,态度公正,要愿意倾听,信守诺言,值得信赖,如果不幸做了错事,也要诚恳谦逊地请求别人的宽恕。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团队,还会有诸如决策模式不良、沟通不足、领导失误等问题存在。总之,不同的团队会有不同的情况,同一团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情况发生,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对团队的继续存在造成危机。解决这一系列病症的良药就是充分理解和赏识不同成员之间的个性特点如何互补,运用团队智慧,开展团队合作。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工作者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但在中学内部,德育工作一般由任科教师兼职,既要承担常规教学任务,

又要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为我所用尤为重要,而团队的优势使它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挚,团队协作——创造绩效奇迹,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3年3月第一版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二版

[3]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第五项修练300问,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一版 (成稿于2003/4/12)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四)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德育;德育队伍建设

  摘要:在当前世界进入大平台、大交融、大挑战的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因此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大德育”理念,按照“联动化”、“专业化”、“层次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五化”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一支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高水平高校德育工作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92-04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工作自始至终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1〕,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当前在大平台、大交融、大挑战的国际化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行什么样的德育教育,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就成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建设好一支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高素质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以积极应对国际化挑战,切实地做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国际化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国际化通常指的是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逐步加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沟通交流逐步实现了“无缝对接”,“地球村”时代来临。在国际化背景下,与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样,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大平台、大交融、大挑战。
  1.世界进入大平台时代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造就了开放式的国际化大平台,世界变平了〔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摆脱了“自给自足”式的发展模式,走出了封闭、半封闭的小舞台,不断走向世界大舞台,成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已经借助且未来也必须借助国际化大平台才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面对的也必然是开放式的国际化大平台,而高校德育工作在国际化大平台下,目光就不能只盯在自己身上,而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思维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范围和经验做法,而需要拓展新领域,创建新机制,锻造新思想。因此,开放式的国际化大平台,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更具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魄。
  2.世界进入大交融时代
  进入中国招生考试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迎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互动式“大交融时代”。地域、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等因素都进入了无障碍沟通交流的“快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国际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模式之长,规避各国发展模式之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瞬息万变的互动式国际化大交融中不断学习和创新,随着对外合作交流的不断扩大,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交融。高校德育工作同样也需在互动式国际化大交融中,紧跟世界潮流,“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不固步自封,不教条主义,不经验主义。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更具时代性、世界性和融合性。
  3.世界进入大挑战时代
  众所周知,国际化利弊同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各国“零距离”合作,各国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出现问题会很快蔓延成为世界性灾难;同时彼此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会造成国际“社会达尔文主义”,强势的一方会更加强势,而弱势的一方则更加边缘化,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这大挑战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与风险不容小觑,办好世界一流水准的社会主义大学任重而道远。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受到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不断加剧,其手段、途径趋于多样化,西方某些敌对势力的渗透也趋向频繁,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问题〔3〕,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凸显其复杂性与挑战性,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更具周密性、前瞻性和灵活性。
  二、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者担负着国家、社会和千万家庭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大平台、大交融、大挑战国际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牢牢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大德育”的三大理念。
  1.牢牢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解决“人”的问题,因此,要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把“人”作为工作的核心,即为了保障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切实依靠、关心德育工作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高校德育工作一旦离开了“人”这个核心目标,也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加强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能只是“从上到下”看问题,更要“从下向上”看问题,要多站在普通德育工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上的困难与后顾之忧,为他们多搭建平台、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牢牢树立和坚持“与时俱进”理念
  在国际化背景之下,高校的德育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的形势也复杂多变,因此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上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一方面是坚持时间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即在工作中及时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研判,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树立超前意识,力求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坚持空间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即在工作中要具有开放思维、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时刻站在世界前沿阵地,善于借鉴世界各国的育人经验,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权,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更加有效应对国际化背景带来的诸多挑战。   3.牢牢树立和坚持“大德育”理念
  高校近些年来招生规模持续扩张,导致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使得他们在工作时间、精力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因此,要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得树立和坚持“大德育”理念,积极倡导构建“人人都是育人环境,处处皆是育人场所”〔4〕的缺陷,把高校的各个类别、各个层面、各个岗位的人都融合在一起,坚持“多兵种联合作战”,集中有效力量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建设高校大德育工作队伍,弥补传统意义上“单兵种作战”的缺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充分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促使广大教职工争作“四个人人”,即“人人作学校主人,当学生朋友;人人为学生尽一份责任,献一分爱心;人人为学校育人环境增砖添瓦;人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4〕,才能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高校“全覆盖德育工作网”,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才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和得到全方位保障。
  三、以“五化”要求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大德育”、“三大理念”的引导下,努力推进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需要遵循规律、统筹兼顾、多管齐下,需要突出可操作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大平台、大交融、大挑战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可以按照“五化”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构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综合配套机制,锻造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高水平高校德育工作队伍。
  1.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联动化”
  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组成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员组成,而应当囊括更多的积极力量,形成“全员联动”的高校大德育工作格局。高校大德育格局是指在全校上下和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充分认识德育的大地位,科学确立德育的大目标,牢固树立德育的大理念,有效推行德育的大机制,圆满落实德育大任务的有机工作体系和良好工作状态〔5〕。广大教职工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继续下大气力抓好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即校院两级学生工作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后勤服务人员队伍“三支队伍”的联动育人力量,积极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高校教师课堂上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用优良的师德师风和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更是责无旁贷,思政课一直以来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也要担负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职责;而高校管理人员也要在工作中彰显育人导向,以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教育引导学生;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工作在为学生服务的第一线,同样要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态度感染教育学生。
  2.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德育工作面对的形势更加多变复杂,因此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成为一大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对这一工作的满腔热情,更需要面向学习型、复合型的发展目标持续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以确保在德育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与学历教育力度,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三大自信”(即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坚持道路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坚持制度自信”),逐渐实现由信念上的坚定到行动上的自觉,努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同时帮助他们完善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不断开阔德育工作者的知识视野,拓宽专业领域,提升知识层次;另一方面要为德育工作者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锻炼平台,以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变能力和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倡导广大德育工作者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工作水平,锻造“专家型”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
  3.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层次化”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结构合理”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结构合理”包含知识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性别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等诸多方面,因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层次化”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不少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存在“过于年轻化”的问题,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队伍“层次化”上需重点优化年龄结构,促进老中青三代合理比例搭配,使他们发挥各自优势,以打造稳健而又充满活力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聘请一批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担任德育工作顾问,将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良传统传承下来;中年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身体状况又是最佳时期,便于指导年轻的德育工作者,因此,可以考虑吸纳一批教学岗位上的中年教师作为兼职德育工作者充实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年轻的德育工作者可塑性很强,思维比较活跃,应注重对其锻造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4.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规范化”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因此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构建长效机制。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规范化”建设关键是要严把“三关”:一是严把“进口关”,育人者德是根本,无论是教学岗位师资力量的引进,还是德育工作岗位人员的招聘,都需要严格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实施道德指标“一票否决制”;二是严把“培养关”,要用长远战略眼光着力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培养规划,务求实效,去形式化、过场化,重科学化、人本化;三是严把“考核关”,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科学评价方法、易操作的考核标准指标和激励措施,以激励广大德育工作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5.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国际化”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要在国际化背景下赢得德育工作的主动权,就要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彰显“国际化”,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开放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把现有的高校德育工作者送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或组织考察学习,使其了解国外高校在育人方面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吸收改造创新,打造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那些素质好、有着国外留学经历的毕业生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来,以优化高校德育工作人员结构,提升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1〕
  张浩.高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探析〔J〕.教育探索,2012,(3):121.
  〔2〕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3〕蒋广学,刘洁纯.试论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96.
  〔4〕李开富.人人皆是育人环境――访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顾利亚〔N〕.光明日报,20031016(5).
  〔5〕杨先永,龙希利.构建高校大德育格局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J〕.理论学刊,2010,(8):89.
  (责任编辑:舒莉霞)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五)
创建学校德育品牌,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有着厚重的道德底蕴,实验高中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结合学校实际,经过了“理念指导―资源诊断―目标定位―主题提炼―整体规划―行动研究―模式构建―营造文化”等八个创建环节,在“厚德”中传承,在“致远”中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逐步形成了“厚德致远”的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我校“厚德致远”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厚德致远”之优势分析
  学校内书山雕刻耸立、六艺柱擎天而起、如意连廊曼妙通幽,优美的校园环境、厚重的国学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学校培养建立了一支充满爱与力量的德育团队――德育管理工作队伍、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完善三个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德育骨干队伍、对班集体建设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评价,努力将实验高中营造为书香校园、文化圣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有效地拓展学校德育的空间。
  我校地处蓝色硅谷核心区内,蓝色海洋教育是我们的特色教育,德育教育从爱自然、爱家乡开始,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开拓了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二、“厚德致远”之主题提炼
  “厚德致远”体现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厚德”承载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内涵,“致远”则是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高度凝练。
  三、“厚德致远”之模式构建
  我校深入研究学生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学校德育途径,并形成了“三步走”的德育模式:在活动中觉醒、在规范中塑造、在文化中熏陶。这种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德育形式,给了学生成长的空间,为他们的成功搭建了平台。
  1.在活动中觉醒――唤醒“德”
  实验高中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充分发掘校本资源,对校园文化中的大量德育素材进行发掘、提炼和实践,形成“厚德致远”的德育活动系列。
  举行“弘扬雷锋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号召全校青年团员用实际行动深化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获得山东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举行“关注心灵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全校掀起维护心理健康的热潮。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每年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学校“青春与梦想”校园歌手大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释放青春的舞台;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设计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读书节活动,举行“中国小作家杯”“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
  全面推广“道德讲堂”建设,举行了多期“道德讲堂”,以此促进我校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师生感悟道德,体会快乐;举办第四届“美丽中国梦 多彩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艺术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目前,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已经成为学校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品牌工程。
  开展“我的中国梦”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广场进行志愿者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学生会组织了高三学生“放飞爱心,书送希望”捐书活动。青年团员利用节假日走进敬老院奉献爱心、进行阳光义卖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学校积极开发和建设社团组织,目前有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海洋类、生命教育类等30多个社团。每周五固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活动任务,每学期举行成果汇报展,评选先进社团。学校科技社团参加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暨第27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取得了全国优异成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了道德的力量。
  2.在规范中塑造――德行一致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学校创新思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德育工作,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组织团员成立了“文明监督小组”,举行了“向陋习告别,做文明学子”系列教育活动。学校编写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手册》和《学习习惯养成手册》,两个手册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入学之初便发到学生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解好一题,奠基三年。如今,中学生用手机现象比较普遍,游戏、上网、不正常交往,都因此而生,学生严重分心,且干扰了正常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专门印发宣传单,列举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家长。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的联系,学校在学生宿舍区安装电话,学生可主动将手机放于老师处,由老师统一管理。
  这些似乎都是生活、行为方面的小事,但小事做好了,会有大效果,良好的道德修养应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规范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行。
  3.在文化中熏陶――“厚德”方能“致远”
  校园文化是一张名片,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个人的潜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梳理校园文化。学校的走廊、教室内外、学生公寓等设计张贴了名人德育名言、字画,每个教室的后面都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各班还因地制宜,设立绿色角、文化角、才艺展示园地、写作园地、美术作品展、书法展、学生荣誉展示栏等。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布置,把教室营造成温馨的家园,进步的乐园。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操得到了陶冶。“星级班级”“星级宿舍”的评选让学生得到了德育的润色、思想的洗礼。
  建设师德文化。首先重视队伍建设,打造“师德至上,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重视对教师团队的德育培养,持续开展以“强师德、练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学期举行两次师德演讲会,请校师德标兵现身说法进行教育;评选表彰“我最喜爱的老师”“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德模范。在一批具有“厚德致远”德育理念老师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师德文化。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厚德致远”德育品牌日益成熟,德育教学课程设计日益完善,校园系列活动日益扩大,学子们的修身之气日益浓厚。“厚德”砥砺我们坚实前行,“致远”赋予了我们展翅高飞的双翼,面对未来,实验高中将以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求真务实的德育内容、鲜活生动的德育形式,在“厚德致远”德育理念的引领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心培学子,厚德育英才,致力打造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品牌!
  编辑 马燕萍

构建学习型德育团队,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0440/

推荐访问: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民宿众筹平台 下一篇:叶片泵常见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