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生命的本质

2016-08-15 百科 阅读:

接近生命的本质(一)
九年级现代文二阅读训练《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1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2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11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12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

13.从第①和第⑥自然段来看,修剪前和修剪后的树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4分)

14.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叙写园林工人“修剪树木”,说说作者具体叙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3

15.第⑧自然段中,作者将旁逸斜出的人比作斑斓的花朵,结合下文思考,作者认为“旁逸斜出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15.第⑤自然段中写道:“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分)【接近生命的本质】

16.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出你对本文的标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的理解。(6分)

16.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对旁逸斜出的人持怎样的态度?(6分)

4

13.从第①和第⑥自然段来看,修剪前和修剪后的树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4分)

修剪前:茂盛繁密、生机勃勃。(1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写出了修剪前树木的这一特点。(1分)

修剪后:整齐如一、毫无生气。(1分)运用了三个排比句“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写出了修剪后树木的特点。(1分)

14.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叙写园林工人“修剪树木”,说说作者具体叙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1.内容上:写园林工人“修剪树木”,表明他们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的美学原则和我对这种美学原则的惋惜和痛心。(2分)

2.结构上:园林工人“修剪树木”的部分,为后文“我”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在于那旁逸斜出的观点做铺垫。同时也与“我”的观点形成对比。(2分)

15.第⑧自然段中,作者将旁逸斜出的人比作斑斓的花朵,结合下文思考,作者认为“旁逸斜出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1.边缘化的存在(非主流,不知名,生活于社会底层,不被重视)

2.接近于生命的本质(真实不做作)

3.充满人性的色彩与趣味(自有存在的价值)

4.不自弃,不自灭的顽强,有新生的力量

15.第⑤自然段中写道:“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分)

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

②而且在这充满磨难的生长历程中永不自弃、不自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16.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出你对本文的标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的理解。(6分)

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3分)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依然坚韧而顽强的生活着。(3分)

16.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对旁逸斜出的人持怎样的态度?(6分)

1.作者对这群社会最底层、边缘的人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2.作者赞赏他们身上坚韧和顽强的品格。

3.作者认为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有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价值。

(共6分,每点2分)

5

接近生命的本质(二)
2015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6

2015北京市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5

【石景山】(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6-20题。(18分)

16.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它们的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4分)【接近生命的本质】

17.两个文段均举《海底两万里》为例,请你说说作者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18.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下面材料主要体现了科普作品的哪些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链接材料】

原子本身的体积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直径小于四十亿分之一英寸,如果把原子一个接一个的排成一直线,要排成相当于本页的厚度,则需要上百万个原子。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在原子中央的位置,就好比一颗钻石埋藏在一堆棉絮之中。虽然原子核半径约只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但它所具有的质量却为整个原子质量的99.9%。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的两种。另一种为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面。事实上,原子核与电子的距离,在比例上相当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好几倍;就好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般,电子被一种电性引力所维系住,以飞快的速度无休止地绕核旋转。尽管电子只占有不到整个原子千分之一的质量,几乎可以说它的存在好像是一种原子附属物,但却又像是经过刻意的安排使它成为赋予原子一切基本个性的主宰。

文段一

①读“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对以下两个特点印象最为深刻:首先是惊人的想象力与预见性。潜水艇的发明者Lake就是受《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激励,《云之帆》则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其次是科学精神。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如创作《从地球到月球》之前,他反复测算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教高等数学的堂兄请教。所以他笔下的情节尽管非常离奇,却总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

②目前关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功能,主要有如下看法:科幻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将文学与科学完美结合,就像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所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科幻小说从科学中开发故事资源,但它无法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科幻小说的主要特点不是文学性,而是创造性的科学幻想、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警示;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通过科幻小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对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③科普作品与科幻小说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科普作品有以下特点: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所述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可以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二者。

19.科普作品的四个特点,可以将科普作品与其他作品依次区分开来。按照四个特点的次序与其他作品进行区分,正确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4分)

①科幻作品 ②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

③专业学术文献 ④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报告文学

【甲】②③①④ 【乙】②③④① 【丙】③②①④ 【丁】③②④①

文段二

①经济学中有个卖鞋的段子:一个岛上的住民从不穿鞋,都光着脚,聪明的卖鞋人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科普”也是如此。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

②2008年起,公益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开始用充满创意和好玩的方式传播科学,其理念“让科学流行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致力于“建设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使“科学有意思”。在他们看来,科学就像坚果,内核美味而有营养,外壳却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将“果仁”带给大家。近年来,松鼠会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相比较而言,传统科普虽然也讲趣味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呢?下面几个例

子,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③“科幻中的科学”,这个题目就很有趣吧?我国物理学家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场面火爆。借粉丝无数的科幻小说来讲物理学,仅听书名,便令人生出一睹为快之心。一些科普讲座,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如凡尔纳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讲述书中涉及到的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力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广受读者欢迎。而翻开科学松鼠会的图书,登陆松鼠会网站浏览最新文章,你会发现时下的网络流行语屡用不鲜,如《我的酸奶我做主》、《五行蔬菜忽悠汤》、《汗、很汗、瀑布汗》、《蟑螂,何止是“小强”》、《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的关系》等等,又如《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从网民杜撰的“草泥马”这种虚拟动物煞有介事地谈到一种南美骆驼,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④“新民科学咖啡馆”已成为上海文化界一道特别的风景。该活动的组织者结合社会热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听众在咖啡的清香中互动交流,碰撞思考,这种平等、轻松的气氛,让科技显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科学家走下讲台,与公众仿佛朋友聊天一般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无疑将激发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⑤发端于英国的“名声实验室”竞赛,意在培养青年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科学传播能力。它的主要评估标准之一是“幽默感的运用”。一个富于幽默感的科学家,更容易与公众沟通。若幽默运用得当,可令科普作品或科普活动趣味盎然、收效显著。每年在哈佛大学举办颁奖仪式的“搞笑诺贝尔奖”,堪称科学与幽默相结合的典范。它通过“使人先发笑后思考”来引发公众关注科学,同时对勉励青年学子投身科学事业、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巨大。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10年后因异想天开的石墨烯制取方法荣膺正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搞笑诺贝尔奖绝非单纯搞笑。

⑥霍金是大师级的科学家,也是善于讲故事的优秀科普作家。他在新著《大设计》的《何为实在》一章中,有个“鱼缸里的金鱼视角”的例子。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世界,它眼中的宇宙被扭曲了,但对它来说是真实的。那么,自以为正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类,所看到的一切是否真实?这个譬喻很巧妙,颇有几分庄周梦蝶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味,发人深省。由此可见,善用形象的譬喻(打比方),能显著提高表达效果,增强科普作品的可读性。譬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使用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也是对我们的科普作家提出的高期望。

⑦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结合流行文化、 ① 、 ② 和 ③ ,是提高科普趣味性的几种方式。科普自身的大众化性质,意味着它是最需要讲究“收视率”和“票房”的。希望未来科普成为一个产业,希望未来能够出现一些走在路上就能被人认出来的科学明星,让他们为公众绘出壮丽的宇宙云图,带领公众远离蒙昧,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20.根据内容,将第⑦段的横线处补充完整。(3分)(每空不超过六个字)

参考答案:

16.示例:文段一主要介绍了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的特点,文段二主要论述了提高科普趣味性的方式。(共

构造等,都是专业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现了科普作品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作者善用譬喻,如“就好比一颗钻石埋藏在一堆棉絮之中”,形象地写出了原子核位处中央且特别重要的特点。

(共5分。“学科专业性”2分,“通俗易懂”3分)

19.【乙】(4分。选【甲】得2分)

20.示例:①平等交流(结合社会热点)②幽默感的运用③善用譬喻(共3分。每个要点1分)

接近生命的本质(三)
三文养生

一、 黄帝内经

1、 上古三文及《黄帝内经》的介绍

2、 序言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4、 四气调神论篇第二

5、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6、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二

8、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二、 四时八节养正

1、 立春养正

2、 秋至养正

3、 冬至辟谷养正

三、 常见病处理

1、静脉曲张和运动后的抽筋

2、鼻炎药方及突发性鼻出血治疗方案

3、咳嗽治疗

4、痔漏药方【接近生命的本质】

5、中风急救方法

6、四季发音治病

7、秋季腹泻药方

8、感冒常见对策

9、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接近生命的本质】

一、 黄帝内经

1、上古三文及《黄帝内经》的介绍

三文从广义上说是:文字、文化、文明。从狭义上来说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

简单分享一下上古三文。文字的变迁不可避免,很多时候文字的变迁是自然的流变,这次的变迁对中华文化有很重要的影响。真正中华文字自古以来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是中华民族的低识字、高文盲率从来没有变成阻碍民族发展的障碍。那时中华民族一直站在世界前列。文字的简化造成了文盲率降低,识字率提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真正的文盲比比皆是。认识文字不是认识文化。这里讲究重温中华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体现。文字是不朽的,如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只有中华文字有这样的功效,因为它是关乎生命全息的。

文字的载体是纸张。人类文化随着记载载体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时期。中华文化最早的体现是甲骨文,然后有青铜、金文、石鼓文,现在又发现羊皮。这地方不便于保存羊皮,容易保存竹简。最早的陶瓷不一定是用来作为汤锅、饭盆。在原料紧缺、生产力低下的时候,除了吃饭就是记载宝贵的文字。这种文化、文明的起源甚至要早于这一世界的文明,如岐伯所说:“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而文字是文化的呈现,是文明的载体。当代文字在汉朝以后记录在纸上,在纸做文字载体以前,有过丝织品——帛书、动物的皮、青铜器、竹简,也有过甲骨文,但是与这些相对昂贵的文字记录载体来说,最容易得到又被民族整体遗忘的载体是泥版。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两岸、黄河中下游,黄河历年泛滥的优良黄泥是最好的文字载体。中国叫china,是瓷器国家。陶瓷是人类最早文明的体现。最早烧陶瓷是为了记载文字,挖泥拍成泥版,烧成瓷器,刻上文字来传承中华文明。因为人最重要存在的根本原则是生存,生存的话不单是为吃一口饭。单纯为吃饭而活着是生理学的一种相对低级的生存。中华民族不但要生存还要发展,所以祖先在泥版上刻录下宝贵的生命智慧。它记载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水平,甚至是当代人类文明难以达到的地步。在以科学为代表的当代文明辛辛苦苦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祖先已经在几千年前在好多领域留下了明显的伟大印记。《黄帝内经》明确的说,上古三文的来

源是“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是上帝所珍藏的,经过一代代伟大的先师传承的。上帝是中华文明的特有信仰,不是现在流行的宗教的那种信仰,也许有重叠的部分,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可以寻到证据,在孔子以前,几乎所有中华人种都是敬爱上帝的。从汉以后,人们离上帝、离文明的源头越来越远。上帝可以看成是自然规律的总称、宇宙大的起源。客观来说伟大的《黄帝内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学习上古三文的方法,首先是诵读。诵,以言使之通也。大声念出来就会有灵光闪现。《黄帝内经》说,经方之道,“一剂知,两剂已”。用经典方法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只需一副药或两副药。中华历史上没有

接近生命的本质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28210/

推荐访问:生命的本质是 生命的本质论文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 下一篇:esd手术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