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2016-07-28 百科 阅读: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一)
第三章 内部资源与竞争优势

第三章 内部资源与竞争优势

一、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战略价值

资源(Resource)是企业自身拥有或可以获取并用以提供竞争力基础的资产,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企业内部资源是竞争力的前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知识和学习资源、一般组织资源等五大类。

能力(Capability)是企业在培育和提升竞争力过程中,有效配置及使用资源,促进和管理技术及组织变化的技能或素质。能力是以职能为基础的,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职能领域之中。

竞争力(Competency)是能力的跨职能整合与协调。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是指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资源能够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 该资源或者能力是有价值的; 该资源是独特的;

此外,当再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独特而有价值的资源就会产生真正的竞争优势。

 企业要适于资源的开发; 企业管理者知晓潜在的资源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并可以采取若干措施使之成为优势;

最后,当再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资源就会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

 该资源是难以模仿的或模仿成本极高; 不存在现成的替代品。

表3-1 资源观理论(RBV,Resource-based Review Theory)

资源观理论是一种强调企业内部分析的战略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至Barnard (1938)所提出的组织或机构的“独特能力”。1959年,Penrose提出了“组织非均衡成长理论”,后来成为了资源观理论的基础。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内部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交易成本和转移成本的存在,这些资源不能完全地被模仿、流动(Teece,1997),并且着重强调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无形资产(Porter,1999)。

1、人力资源

 员工的招聘、培训和奖励 高层管理者 公司治理与代理

2、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是有形的,如机器、设备、厂房和产品等。机器和厂房很容易被模仿,因此不会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但是,地理位置则可以成为竞争优势来源之一。

3、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虽然它很少满足“独特”或者“难以模仿”的标准。然而,充裕的现金流、低负债比率、高授信额度、获得低息贷款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信誉都可以成为强大力量,使公司获得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具有良好财务状况的公司能更好地对机会或威胁做出反应,并与那些遭受财务危机的竞争者相比,其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较小。

表3-2 常用的财务比率

4、知识与学习资源

知识通常可以被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二者的差异如表3-3所示。

表3-3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征比较

隐性知识占据了知识存量与增量的绝大部分,并且决定了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宝贵来源,因为它极难被模仿。显性知识与上述有形资源的概念密切相关,而隐性知识往往与无形资源和能力有关。

5、一般组织资源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二、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是指一个公司在当前经营环境中营利的方法,包括公司关键的结构和运营特征,即公司是如何取得收入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通常由以下5个要素构成:

 我们为谁服务? 我们提供什么? 我们以什么方式营利? 我们以什么方式实现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并维持竞争优势? 我们以什么方式提供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声誉与品牌 与利益相关者的特殊关系 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

常用的经验模式包括:

 客户解决方案模式。IBM公司的营利方式不仅是出售产品,而且出

售作为咨询顾问所拥有的专长。

 多元系统模式。吉列公司保本出售剃须刀,目的是出售利润较丰厚

的剃须刀片。

 运用广告模式。Google公司为用户提供免费WEB服务,目的是让

他们看到别的公司花钱做的广告。

 接线板模式。一个公司将多个买主与卖主联系起来,以中介的角色

收取费用。

 效率模式。产品和服务实现标准化,以大批量、低价格、低利润的

产品进入市场,譬如沃尔玛。

 时间模式。依靠研发能力进行创新,成为第一个打入市场的企业,

譬如苹果公司。

三、价值链分析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价值链概念由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输入物流、生产经营、输出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

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

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

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

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

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人事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

 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公司价值链分析步骤如下:

①从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各种活动中,分析出每条产品线的价值链。哪些活动可以认定为是优势或者是劣势?

②分析各产品线价值链的内部关联。【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③分析不同产品线或事业部价值链之间的融合潜力。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四、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

1、企业组织结构

 简单结构:不存在任何职能或产品分类,适合由企业家主宰的小公

司。

 U型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按照职能(如制造、销售等)划分为

若干部门,各部门只具有很小的独立性,权力集中在企业最高决策者手中。

 M型组织结构:是按照产品或地区等标准建立半自动的利润中

心,即事业部,事业部通常是按照U型结构来组织的,负责对本部门的经营事务进行管理。在各事业部之上,是一个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总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源分配和对下级单位的监督、协调以及从事战略性计划工作。

 H型组织结构:是事业部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代替。较多

出现于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这种结构合并后的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员共享和学习的价值观、信念和期望的总称,它赋予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二)
试论产业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论文摘要:由于产业群内企业具有地理空间上较集中、智力密集及信息密集、专业化分工及规模生产、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和容易形成“区位品牌”等特点,决定了产业群内企业具有生产成本、生产率、经济效益、创新动力、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产业群;企业竞争;生产成本;生产率;区域创新;区位品牌 产业群作为某一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体,相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来说,具有本身不可忽视的竞争优势。产业群能产生强大的外部性,群内企业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以及互补匹配等是产业群外部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产业群的外部性特征往往有利于促进群内企业的合作和创新。产业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一起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还表现在群内企业竞争协同效益等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归纳起来,产业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成本降低优势 成本领先战略是波特在《竟争战略》中提出的三种战略之一,波特认为: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均表现在其盈利能力上,而成本的降低,首先就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产业群使企业成本降低,主要体现在:第一,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不同企业聚集一处,可以减少企业对道路、用电设施、供、排水等方面的额外投入,这些设施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独处一地的企业花费的成本相应要大得多;第二,减少交通和通信费用,这些费用都是附加在产品中的,如果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在产品的前后联系中减少了彼此的运输和通信费用,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第三,节约搜寻费用,包括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高级人才、搜寻专业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产业群内同类企业的集聚意味着更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专业人才的集聚,企业为寻找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大为降低;同时,产业群内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产品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区域内大量积累和迅速传递,这也减少了到其他分散地去搜寻相关信息所花的时间与费用,带来成本的降低;第四,节约交易的费用。产业群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新型竞争与协作,由于彼此的信任.交易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如监督费用、律师费用。总之,由于产业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并且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交易,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企业之间交流越频繁,总的交易成本越低,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二、更高的生产率优势 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生存之本,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大,企业也越具有活力,对经济的贡献也越大。产业群内企业较之于分散各地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首先表现在企业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是这个产业的一个规模很大的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马歇尔早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强调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产业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日益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群内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其次产业群内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归因于产业群内特有的竞争协作机制。同一产业的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竞争的结果使每个企业认识到在竞争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使每个企业感到压力的同时,又从产业群中获得益处,结果是更加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形成企业问的良性竞争。此外,产业群内人才的专业化集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在现代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年代里,直接推动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业产出的增加,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三、规模经济优势 产业群内企业与孤立地区企业相比,具有更容易生长的环境。企业进人产业群相

刘‘来说进入壁垒较低,群内有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技术熟练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新建企业所需的基本条件。而且,企业进入后的退出也较容易,因为在产业群内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较为活跃,产业退出风险相对较低。进人群内的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不断集聚不仅可以带来聚集效应,而且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在创新与技术中的相互协作,在共同获得政府以及公共机构的支持与政策方面甚至在吸引消费者方面都具有优势,这些优势对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作用,使得产业群的规模逐渐增大。而产业群规模的扩大,又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良好形式。产业经济学认为,某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规模效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这种规模又必须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超过这一范围,就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即由单个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刚性、官僚主义等规模不经济。产业群的规模,是由各个同类企业共同结合而成的,同行业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如大量购买原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群的这种规模经济,不仅可以克服大企业中的规模不经济,而且可以降低由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可见,并非只有大企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由众多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产业群也是一种实现规模经济的良好形式,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四、区域创新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一些传统产业群也具有创新的环境和获得不断创新的动力,产业群内企业的创新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群具有提高群内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归因于产业群内具有持续创新的环境和动力。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创新的环境尤为重要。最新国际研究也表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而与创新的环境联系更大。产业群内就具有极好的创新环境,群内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老道的客户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首先,产业群内同企业的集聚,促发了企业家集体学习,企业之间出现了干中学、用中学,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也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后的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而且产业群内同行业问的非正式交流,带来了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为创新创造了可能。其次,产业群内同企业的竞争,如发生在企业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比较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其他企业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不断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产生“追赶效应”,带来创新的动力。而在灵活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创造力的熟练工人在使用多种用途的生产设备中,能不断发明新的产品和发现新的生产方法,从而也促进产业群内企业不断创新。再次,一个较成熟的产业群内,现代化通信和网络技术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网络组织,又为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群内高等院校和各种科研、培训机构通常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往往集产学研一体,这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力地促进了一个地区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地区创新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创新环境与创新动力共同促进了群内企业较之与分散各地的企业有更多的创新行为。[!--empirenews.page--] 五、区位品牌优势 产品品牌是增强产业群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问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对于一定地域而言,品牌代表的是该产业区位的竞争力。因此产业群如果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则能增强消费者对产业群的信任,增加对群内产品的购买欲望,从而带来产业群内产品的有效供给,创造需求,获得产业群的竞争力。产业群具有品牌效应优势,首先表现在由于产业群本身的优势所带来的产品的优质、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方面,任何消费者都能在产业群的销售市场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其次产业群可以通过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区位品牌”。在广告宣传上,

调动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多投入,而中小企业又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消除了经济外部性,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且相对于企业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产业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竞争规律,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产业群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效应更易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群内企业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而且,同类企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其名气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三)
再造中国金融业的合作竞争优势

摘要:中国金融业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造成同业之间竞争加剧,获利空间缩小,甚至危及生存。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运用金融再造策略和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金融企业间结成合作竞争型准市场共生组织,以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克服金融功能同质化倾向,培养中国金融业的合作竞争优势。 一、中国金融业的同质化问题及差异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与金融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入世后两年多来,金融体系更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了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根本性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外,金融服务功能的同质化、同质性问题甚为突出。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策略、市场定位、经营方式和产品等基本类同。这使我国金融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其竞争力发挥,不利于形成与发挥其竞争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业务领域的开放,使国有金融企业靠政府保护的绝对垄断地位逐步失去。随着金融业竞争加剧,客户不再是金融产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金融服务的挑选者,不仅可以根据利益需求,对各家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和选择,而且具有很大的议价权,迫使其降低服务价格,缩小其盈利空间。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削减成本,以低成本支持低价格,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外资金融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实力和价格竞争能力,与其进行价格竞争是以我们的绝对劣势与他们的绝对优势相抗衡,这不是我们所应当采取的正确竞争策略。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避免过度竞争的重要对策之一。 在完全市场竞争假设的前提下,金融业是一个最具替代性的竞争行业,金融业内各类机构之间可以相互进入和替代。因为,金融业不像实体经济受到生产技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限制,它所需要的是社会信用与管理风险的技术知识。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竞争日益严峻,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遭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和国内外同行的替代挑战。所以,入世后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1]。同时,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不断增强,为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战略开始由过去的风险较高的资产业务优先增长转移到风险低的非资产业务优先增长。对国内银行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利率官定,国内同业之间利率差的无差异性,使其在传统业务的竞争很难有所突破,同时,随着利率的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将逐渐缩小,并且,客户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对信贷的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随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在同一平台竞争,中资银行首先被冲击的就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以及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外资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应用,管理经验及人员素质上比中资金融企业更具优势,因此在中间业务领域外资金融企业有着强大的优势。 金融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需要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突破原来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业务传统,建立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国外金融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建立重点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差别服务。对客户实行差别服务,标志着金融从业人员的服务价值观已经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让客户满意已成为金融服务的核心,把让客户满意的思想融于企业文化之中。这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更能比较和识别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弱项。 [!--empirenews.page--]二、中国金融业的差异化战略与金融再造 解决我国金融服务功能同质化问题,实施金融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必须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加强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入世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来自更多跨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国内各家金融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在加快我国金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运用金融再造策略和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按照市场化、信息化、核心化和稳健化的要求,对我国金融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完善和升级,克服金融功能同质化倾向,建立和发挥我国金融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金融再造是再造理论应用于金融业所衍生出的理论,它起源于1980年代初美国的银行再造,是国际银行业在网络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

竞争优势,交易成本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01173/

推荐访问:华为的成本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生物教学 下一篇:1建立培训机制,提供辅导员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