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2016-07-21 百科 阅读: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一)
结合案例对同性恋大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

结合案例对同性恋大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如何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问题,本文以同性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进行剖析,对同性恋大学生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同性恋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同性恋大学生 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宽容,还是人们态度的改变,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歧视在相当范围内还是存在的,社会的舆论与压力对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影响仍相当沉重。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性欲和性行为。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遗传学的、心理动力学的、社会文化学的及情景因素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同性恋大学生是异于异性恋大学生的一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异性恋大学生难以体会的心理困扰,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和研究。在我国,大学生同性恋的队伍依然庞大,本文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提高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案例及分析

小孙是大三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同性恋者。小孙家住农村,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身患癌症身体虚弱,家庭经济拮据,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二)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同性恋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调查,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中已占到成年人口的3%至4%(在我国约为3600万至4800万),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为此,我们在大学生中针对这个话题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一些情况:1、几乎所有大学生对于同性恋都有所耳闻,其中70﹪的大学生看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影视作品;

2、近50﹪的大学生了解同性恋是通过听周围人谈起,还有一半的人是通过书刊、媒体报道等渠道了解的,没有人是通过学校课程内容了解的;3、43﹪的大学生认识的人中有同性恋者;4、90﹪的大学生表示如果身边有亲戚朋友是同性恋可以接受,40﹪的人表示这完全是对方的私事;5、84﹪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中也是有真正的爱情的;6、9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同性恋是有歧视的;7、一半的人认为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同性恋。

从以上显示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听说过同性恋,甚至身边就有同性恋的朋友,知道朋友是同性恋,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疏远他们,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同性恋已经愿意采取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但是,我们知道同性恋更多的渠道是书刊、媒体以及各种社会舆论,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所以我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也就导致不能正确的看待同性恋问题,而年轻人涉世

未深,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也许会一味的排斥,也许会盲从。我想,既然出现了这种事物,我们就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正确的面对,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青年人对待这个问题。但是,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于同性恋的问题更多的是回避和歧视,更没有法律上的相关规定。在这一百份调查中,有五份来自国外的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问卷的分析,我发现他们对同性恋更宽容,了解很多,全都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对同性恋进行保护,而在国外有些国家也已经这样做了。【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的普遍定义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属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是由生理因素,主要受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形成同性恋倾向;其次是激素水平,有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的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因此,有人推测是不是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即通过胎儿期的激素注射改变其性心理及行为。但这些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还有就是大脑结构,按照生物个体发生学说的理论,同性恋与异性癖在病因学上有相似之处,认为在下丘脑下部性行为中枢,可以影响男性或女性的性行为表现。

第二是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两种看法:首先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3~5 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引起的移情现象是同性恋的起因;其次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由此看来,同性恋也有着很多无奈或者一些说不出的痛苦,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又应该采取一个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呢?

经调查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依然很艰难,遭受严重的社会歧视。长期以来,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的同性恋者,大多生活在恐惧和愧疚之中。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而通过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好像对于同性恋更宽容,大多采取的是理解、不干涉不歧视的态度。我想这主要是因为80、90后的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他们自己的高度自我认同,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很宽松的成长环境,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再加上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对自己

没有太多约束。思想更开放,包容性更强。

曾看过一个报道,2003年11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开设选修课《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这在中国高校中尚属首例。2005年,又面向本科生开设课程。这一举动可用“一课激起千层浪”来形容。《中国日报》、上海《青年报》、《劳动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东广新闻台、东方卫视等国内媒体记者纷纷赶去,甚至《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也不错过机会。当时有许多媒体评论称“复旦大学新学期在全国首开面向本科生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这是中国逐渐正视同性恋群体的连锁步骤中新的一步”,甚至有媒体预言“中国同性恋将在大学生中告别隐秘时代”,也有媒体评价“看热闹持猎奇心理的在听课的学生中占多数”。我想,不论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还是看热闹,这一举动都可以说对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同性恋有着重要的作用。

都说同性恋不好,但现实却是同性恋现象的确越来越普遍,我也有同性恋的朋友,我们尊重他的隐私,也没有因此疏远他,但作为朋友,我们都为他以后要面对的各种困难而担忧。我想,对于同性恋,应该在比较长的一个时间内还是得不到普遍认可的,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了解同性恋,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做好正确的引导,防范于未然。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三)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个案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个案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作者:白璐 隋长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笔者于2006年10—12月期间进行了黑龙江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与态度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调查省内的八所院校的九个学科门类(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医学)的1-4年级在校生,样本容量为826人,有126名被调查者在问卷最后写下了自己对同性恋的看法,经过整理分类又采用半结构化个案访谈的方式(访谈十人最后纳入报告的为四人)进行个案研究。由于不是每个人都留下了意见,因此这些观点只能代表那些愿意留下自己观点的大学生,不能向更广大人群推论。只是能证明这样一些观点的存在,发现一些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

文中的W为问卷中的留言。而M代表男性被访者,共两人。F代表女性被访者,共两人。

关键词:大学生 同性恋 态度

一、对同性恋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M2:“同性恋是问题么?同性恋值得当事么?”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M2的回答是在所有访谈及问卷中得到的一个最反叛和自信的回答,也是最令一些人惊骇世俗的表述。彻底质疑并打破了传统的二分

原则。即使在一些已经承认同性婚姻,同性恋地位很高的国家里,这样的肯定正面的表达也是需要勇气的。

W1:“同性恋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W1的回答也颇令人感到意外,已经跳跃了对同性恋的是非评价,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同性恋对现有文化的借鉴和启示。20世纪著名思想家福柯就曾经说过“我们生活于这样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之中,体制变的相当贫困。规范着这个世界的社会和体制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因为一个有丰富人际关系的世界管理起来太过复杂…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极其稀少、极其简单、极其可怜的法律的、社会的和制度的世界中。当然,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但是我们还有多少新的人际关系应该存在啊 !”虽然作为一个大学生,但是能有这样的思想高度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F1:“他们是一群无助而又茫然的人,很难找到伴侣,因此一夜情颇多。在我心中,他们就是完全正常的人,所不同的就是他们独特的性取向。我没有权利去歧视他们。不是他们不正常,而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这样的声音,虽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认识,但确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已经相继于1997年取消了流氓罪(以前同性恋名列其中);并于2001年在精神病诊断标准中取消了变态的判定,一个是去刑事化,一个是非病理化,说明在中国同性恋非罪非病,而且正在逐步走向去道德批判的阶段。但是下面的这些看法正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以前甚至是现在对同性恋比较典型的看法:

W3:“同性恋十分让人憎恶,如果与我有关系必定打他,恶心!”

W4:“同性恋就是恶,赶紧杀光了得了,丢中国人的脸。”

W5:“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不明白是什么促使现在的人有这么多的怪癖!”

二、了解同性恋的方式

F1:“妈妈是个医生,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讲不要歧视别人,其中就谈到了同性恋,这可能就是我最初接触到同性恋的概念吧!后来的一个朋友就是同性恋。以前媒体对同性恋都是一些负面的报道,缺乏公平的声音,现在渐渐有了一些公正的报道,像《鲁豫有约》中就采访过同性恋。”

M1:“以前是听说,后来高中毕业看了《鲁豫有约》等一系列的报道。到了大学也听说在食堂说某些人的言谈举止很像同性恋,比如他们说女同性恋一般衣着都比较嘻哈或者还抽烟什么的。”

W9:“如果两个人是真心相对而且不像电视里演的那么恶心,我想我不会太批评他们。” W10:“对于同性恋的认识都是通过电视。”

W11:“当然就是一些报纸,杂志和电视什么的。”

以前媒体把同性恋与什么奸淫掠夺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事情不同样发生在异性恋人群么?可见为了满足观众读者的猎奇心理媒体的失实报道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三、对同性婚姻的看法

F2:“以前在书上看过当时觉得很奇怪的新闻,说一些国家允许同性结婚。那时的想法就是这些国家太开放了,但是现在想想,同性婚姻涉及到了一个人权的问题。我认为同性婚姻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M1:“我想还是应该赞成吧,只要是能过一辈子就应该让他们正常结婚,这样在财产分配上会有保障吧!但这并不是说要鼓励大家都成为同性恋,仅仅是允许而已,不代表提倡。”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四)
关于大学生同性恋问题的案例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开始尝试表露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多面对强大的内外压力,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对辅导员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案例分析
  现代大学生身处网络与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开阔,头脑灵活,有创新意识。对于辅导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也是开展工作的良好基础和氛围。但是,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个性较强,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被束缚。特别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文化氛围里,许多本来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与众不同被更早、更充分的暴露出来,比如同性恋倾向。这类学生正快速的出现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从以前较封闭环境下的躲躲藏藏到如今的光明正大。他们渴望寻找能够了解他们的个人和群体,渴望被环境接受,同时也非常的敏感与多疑,需要得到保护。这就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如何与这类学生相处,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大环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迷茫与恐惧,高校辅导员任重道远。
  一、案例概述
  王**,男,现为某学院大二学生,刚入学一周左右,笔者就发现该生行为举止比较特殊,讲话时语气稍显夸张,喜欢对各种现象提出质疑。大一上学期,该生参加了学校的歌唱比赛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随后的期中考试该生也发挥出色,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对该生保持着一定的关注与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笔者发现该生连续一周左右情绪低落,无故缺席早晚自习。事后该生跟笔者解释因其身体虚弱,时常会感到不适,在笔者多次主动关心其身体情况之后,该生向笔者坦白了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该生有同性恋倾向,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遂向家长坦白,无奈家长无法接受现实,责令其“过正常人的生活”。该生表示非常痛苦,希望能够得到笔者的理解与支持。笔者通过与该生聊天,了解了该生喜欢特立独行的原因,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与普通同学不一样,因此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也并不和谐。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该生之所以言行举止比较特殊,跟他从内心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有直接关系,而拥有与众不同的性取向是导致他有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该生从本质上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划分成两类,所以潜意识里缺乏共同语言,进而导致关系疏远。同时,该生的家长生于一个保守的年代,对同性恋一直存在偏见,很难接受和理解同性恋。因此该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必然会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气氛,让该生感到痛苦与无奈。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从学生本身、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让该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笔者不断的给该生灌输“我是普通人”的思想,让他认识到,他与一般同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该生向笔者倾诉的时候,笔者做好一个倾听者,其他时间,笔者把该生当一般学生对待:根据他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表扬或者批评;鼓励他排除私心杂念自然地与男生或女生交往,充分感受同学之间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他提出要求,并督促其努力执行。
  其次,要帮助该生维持好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认同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和谐的家庭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在父母不能接受学生同性恋事实的情况下,让学生保持一个尊重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缓解可能会激化的矛盾,给双方足够的时间去争取与妥协。笔者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做到最好,都让父母满意,但是可以争取某一个方面做到极致,让父母不仅满意,更能感到骄傲,这样父母至少不会因为你的“不一样”而感到绝望。
  当然,此类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教育背景对学生的三观有很大的影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同性恋群体,导致同性恋学生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断逃避。因此笔者在所带专业举办了以“拥抱青春,健康交往”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的交往行为,同时告诉他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交往偏好与性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的帮助下在专业开展了增进同学亲密度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把王**与舍友之间的小矛盾放到大环境中去化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接受同性恋的存在,也不断有公众人物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介于此,笔者鼓励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文艺活动,鼓励他加入最优秀的学生队伍。只有这样,他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群当中,从而被接受、被尊重。同时,笔者还鼓励该生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出国深造,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更专注地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塑造一个更精彩的人生。
  经过笔者一年的努力,王**现在能够很好的与同学进行交流,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同时,该生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勤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正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由于该生一直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也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该生已经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面对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此案例,笔者体会到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必须要尽量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让更多的学生走上积极的人生道路。针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辅导员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完善工作: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知识体系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掌握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仅凭辅导员个人的学习与积累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中的种种需要。因此在辅导员加强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学校与有关教育部门要定期开展辅导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学生群体。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开放的社会舆论使得许多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每一件事情。学生缺少正面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在较为敏感的两性关系这一问题上,往往会以出位的言论及行为证明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学校要有正规、专业的渠道进行疏导。对于整个学生群体,学校也应该在大学这一两性关系认识形成到成熟的关键时期做好引导工作。一方面,为有同性恋倾向的同学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鼓励这部分同学主动融入集体。
  大学里的同性恋群体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群体,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个体更好的发展,同时维护学生整体的稳定团结。在与这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耐心,要尊重与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自己阴暗的小世界,走进更加温暖的大集体,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宁,范玉芳.耐心细致,对症下药,深入的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高校学生工作案例分析[J].2013(5):142.
  [2]尚金舟.大学生同性恋现象认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视野,2013(22):15.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五)
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

  [摘要]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变化迅速,人们在变动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多,而在大学生中,这一现象尤其值得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在高校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社会人,这一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很独特,需要他人的耐心引导。作为高校辅导员对已有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本文通过对笔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案例分析,提出一些预防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68-01
  一、案例介绍
  某天,在校生吴某与其女友发生争吵,之后该男生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跳进了学校的河里,幸而得到及时解救,没有生命危险。事后该生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并在辅导员的帮助下了解了自身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鲁莽和不理智,心态也迅速恢复了正常。在现实中,大学生自杀轻生现象屡见不鲜,上述案例中这名男生的情况具有典型性的。该生平时活泼开朗,人际关系不错,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心理危机的预兆,但当在生活中遭遇某种冲击时,他却会采取某种极端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因为此类事件通常事发突然,平日里也寻觅不到踪迹,所以应对困难。那么,如何理解此类突发事件,辅导员又该如何做好相应工作呢?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
  此类事件是突发的,没有征兆,但是以“心理危机”而非“心理疾病”的形式出现。一位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故的时候,会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应对,虽然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但必然不会采取轻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而一位心理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的人,尽管在顺利时表现正常,但面对困难时则容易放任自己的心理状态进入极端,其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表现的比人群的平均水平更低。在大学生活中,此类情况容易被激发,如成绩、感情、人际交往等问题。可以说,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遭受不顺利的可能性是必然的,而如果没有一颗强健的心脏来应对,必然会发生此类心理危机。
  大学生突发的心理问题尽管看起来是一种“急性病”,但其病因是慢性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心理疾病的患病率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如抑郁症这种疾病,男性的终生发病率有12%,女性则高达23%。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学业、社会、感情、家庭中的困扰,自身又处于一个社会角色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可以说面对的状况是比较复杂的,而经受的突发事件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高。用另一种说法来说,就是当大学生在一个心理“亚健康”的状况下,又受到比正常情况更多的冲击,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双重不利因素。如果回到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作者也进一步了解到,这名男生尽管平常非常开朗,但他此次行为则反应出他心智的脆弱和不成熟,而之前与其女友的争吵也是因为女友认为其“脾气不好”。
  了解了此类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作为辅导员,我们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呢?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心理危机的产生和火灾、交通事故的产生是非常相像的。都是因为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再加上某些外因的冲击,才使得危机得以发生。所以我们辅导员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就是“防患于未然”。什么叫做“防患于未然”呢?就是让学生锻炼出一颗强健的心脏,让他们能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建议如下:
  1.多经历,多感受。要锻炼自己的心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经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些社会活动是个好的选择。在这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很多事情,比如做家教的时候怎么和家长谈工钱,打工的时候在面对经理的不满之时应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经历可能在当时令人沮丧,使人烦恼,但当他们作为学生的人生经历积淀下来之后,便会成为他们的财富。当他们以为碰到或大或小的苦难的时候,便会有所准备,从容应对。
  2.注重家庭、友情。现在的学生并不是很在意家庭、友谊这样的长期感情投资。但是协调好与父母的关系,有一些知心的朋友,其价值是长期稳定的。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最能够提供自己帮助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圈子。只要平常彼此关心,他们就是一群真正在乎你们的人,会在患难的时候给你关怀和帮助。
  3.了解自己。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许多同学并没有第一时间的寻求帮助。这可能有些个性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身体生病了自己能感受到,心灵生病了则难以觉察。让自己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出现问题时能有一些自我调解的方法,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技能,也是我们辅导员应该加强教育的方面。
  尽管我们在这个案例中看到的是一个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但是该事件发生的最终根源在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辅导员最需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日常心理状态的关注,在平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培养一颗强健的心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便会更加从容。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黄光扬.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8).
   责任编辑:张丽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六)
大学生职业指导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市场经济改革逐渐深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职业指导也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不仅要体现出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要体现出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本文便以某位来询者为例,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35
  1 案例背景
  来询者孟某,1986年10月出生,男,厦门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从大三开始多次到笔者办公室进行职业指导咨询。该生出生在农村,由于父母均在厦门创业办公司,他从小寄养在其奶奶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异常内向。他第一次在他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办公室,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他怕见人、怕说话、怕与人打交道、怕对方的目光,内心自卑和敏感,他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只是害羞地低着头,无法沟通,事后他父亲告诉笔者,他曾被诊断为“社交恐惧”。
  2008年来询者读大三时,笔者开始介入,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鼓励他多参加社团活动。他后来加入了所在大学的学生就业促进会,作为一名干事,开始了对外交流交往。来询者于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先在厦门傲京电梯有限公司做电梯技术支持,但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他先后多次跳槽,最后毅然辞职,投资300万元,于201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目前,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良好,对外交往能力全面提升,对未来的人生充满着信心,其承担风险和抗压的能力远远超出了预期。
  2 职业规划师规划方法
  来询者孟某,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自我未来职业规划也是一片迷茫,在和他深入的沟通了解中,笔者发现孟某具有一定的社交恐惧,主要表现在害怕社交,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内心小世界里,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就其成长过程来看,鉴于来询者的双亲常年不在身边照顾,而是将其寄养与亲戚家长,这导致了来询者童年缺乏关爱,一直比较自卑,更没有机会进行完整的自我意识培养。与此同时,孟某对于自我职业规划的进展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实施措施。导致来询者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因素,即孟某自身的性格因素;一种是外部因素,也就是外部环境和人生经历等。就内部因素而言,来询者觉得自己来自农村,受社交恐惧的困扰,对自己缺乏自信,对未来感觉茫然一片;而就外部因素而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让他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充满着恐惧和不安,经探询得知,早期的生活经历给他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最劣,对社交恐惧的发生的形成和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年多以来,笔者与咨询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保持着沟通。
  作为最初的交流,帮助咨询者树立“和我一起去前进”的信念,笔者从具体原因着手,让来询者讲述他的问题和困惑,和来询者共同探讨他寻求职业规划咨询帮助的原因,通过对问题的根据性和普遍性的阐述以降低来询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接下来,笔者综合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办法,对来询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全面了解,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工作能力等。职业生涯管理第一步就是使来询者拥有一个对自己客观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全面地认清了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症结之所在;只有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才能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习惯是什么,以及自己具备哪些能力。这样才能初步勾勒出大三、大四的学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来询者进入大学四年级,在其“知己”的基础上,侧重“知彼”的引导。通过抛出“要去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这块砖,来引出来询者对外部的工作世界进行自主探索的玉。
  通过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来询者会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准确可靠的自我认知,对于自己将来的从业范围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不过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认知和选择后,他只回答了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我要什么?”的问题。然而职业选择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来询者要通过对自己选择的从业范围和工作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明白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只有在对“自己有的”和“人家需要的”两方面都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正确的理解,才能找出自己在竞争中拥有的筹码, 对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方案。
  决策方法对于咨询者的正向引导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做出选择的是咨询者自己,承担决策产生结果的也只有咨询者自己。使用理性决策模式,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其对理想判断的决策能力是关键。
  最后,引导来询者科学设定目标。以SMART方法为依据,引导来询者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使来询者认识到行动和目标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之间形成约束,目标才能激励行动,最终实现目标。
  3 操作步骤
  3.1 收纳面谈,建立咨询关系
  同来询者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在轻松友善的交谈氛围中, 来询者更容易敞开心扉,把平时碍于面子难以表达的问题吐露出来,方便收集来询者的相关资料,在丰富的来询者资料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定性将更快速准确,为更深层次的咨询做好准备。
  首先,通过激励、肯定的方式,给予来询者直面个人困惑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对其卸下顾虑敢于通过求助来提高自己的做法表示赞赏。然后,表明咨询者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范围。咨询者的工作,是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关咨询。所以,你需要敞开心扉,咨询者才能设身处地地用你的思维去感受你遇到的问题,更准确地抓住困扰你工作和职场规划的问题,找出这些障碍的源头,最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于帮助他克服社交恐惧的目的,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双方就此进行了探讨,发现他的社交恐惧并非孤立的,他的性格基础是:内向、自卑、腼腆、敏感和胆怯、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双方探讨的结果是让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经推荐,他被吸收为“学生就业促进会”外联部的干事,这个岗位需要对外联系企业的,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克服,经过半年的时间,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侃侃而谈了,他最终还被选举为外联部的部长,使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新面貌。   3.2 多维深入,进行自我探索
  3.2.1 多法并用,深入分析来询者的兴趣
  先要来询者谈谈他对于兴趣的理解和看法,来询者认为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因此兴趣在职业规划中应该占有很大的位置。可是来询者对于自己兴趣所在不是很明确,对于技术性工作和研究性工作都有兴趣,来询者还多次表示,他不喜欢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举例说,与人交往就害怕。但是只要一坐在电脑前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很轻松自由,如鱼得水。通过这些描述,笔者对来询者的兴趣倾向有了一个大致方向上的确定,然后放下主观臆想,通过评估工具进行客观分析。在征得来询者同意之后,通过场景想象进行了“兴趣岛游戏”,得到来询者的职业代码为CES。通过对游戏理论基础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来询者解释了这样的兴趣代码的含义。
  在长达两年的职业指导过后,来询者游戏兴趣代码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CES型转换成了SEC型。
  3.2.2 辩证对比,对来询者性格进行系统分析
  给来询者分析性格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性格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反应方式,也就是行事方式和态度倾向的综合体现。如果工作形式和自身性格相吻合,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就会提高,同时自身会感觉充实愉快。而性格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有这个方面的优点必然伴随着产生另外一个缺点,所以对自身性格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扬长避短,把性格优势转变为职场优势,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一定会起到更多积极的作用。
  3.2.3 通过全方位了解,澄清来询者工作价值观
  一是在谈话过程中引入概念来引导来询者明析价值观,通过谈话澄清来询者的工作价值观。二是通过自我暴露和共情等手段,深入解释说明价值观是内心动力的方向,是人自我激励的机制,价值观和我们的满足感息息相关。三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职业价值观随着需求层次的变化、外部环境和自身认识变化也将发生变化,在确立目标时,要考虑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辩证和统一。
  3.3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世界探索
  来询者在自我的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工作世界的探索。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范围,分别是咨询公关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行政助理等。
  在确定了大体的求职目标后,笔者建议来询者,探索工作世界不能仅仅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文字相关内容,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探索,通过访谈参观等方式探索工作世界,获得更具有时效性、更准确的信息。
  3.4 制定行动规划
  在对自己的性格优势、兴趣所在和外部工作世界都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来询者初来时面对的问题已经解决,根据“剥洋葱”的目标规划法则,以及CASVE循环的理性决策模型,来询者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不同阶段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
  4 收获与启发
  第一,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同时必须具备相当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而且职业指导师本人应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悟。有些特殊的来询者,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要相互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第二,来询者在职业咨询期间,职业指导师对来询者的期望、期待和热情关注是影响来询者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案例证明:如果职业指导师用心指导来询者,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来询者感受到指导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有自信、自强,诱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第三,职业指导师发现来询者的“切入点”并不难,难的是使来询者的“闪光点”不断地发扬光大。要让来询者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得更好,职业指导师就要在现在使来询者看到自己哪里是最好的。职业指导可以成全来询者未来完美的人生,同时激励来询者,让来询者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孟红莉.构建适合大学生需求的高校职业指导新体系――对大学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6,(7).
  [2]陈琼.培养的理念――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若干辨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陈炜(1969-),男,福建尤溪人,本科,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285727/

推荐访问: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邮政员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体现在哪 下一篇: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