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民考汉二本

2018-09-08 剧情 阅读:

2018民考汉二本(共10篇)

2018民考汉二本(一):

英语翻译
众也.萌古本皆不误.毛本作氓.非.古谓民曰萌.汉人所用不可枚数.今周礼以兴耡利甿.许耒部引以兴耡利萌.愚谓郑本亦作萌.故注云变民言萌,异外内也.萌犹懵懵无知皃也.郑本亦断非甿字.大氐汉人萌字,浅人多改为氓.如周礼音义此节摘致氓是也.继又改氓为甿.则今之周礼是也.说详汉读考,民萌异者,析言之也.以萌释民者,浑言之也.从古文之象.仿佛古文之体少整齐之也.凡许书有从古文之形者四.曰革,曰弟,曰民,曰酉.说见革下.弥邻切.十二部.凡民之属皆从民.

众也.萌古本皆不误.毛本作氓.非.古谓民曰萌.汉人所用不可枚数.今周礼以兴耡利甿.许耒部引以兴耡利萌.愚谓郑本亦作萌.故注云变民言萌、异外内也.萌犹懵懵无知皃也.郑本亦断非甿字.大氐汉人萌字、浅人多改为氓.如周礼音义此节摘致氓是也.继又改氓为甿.则今之周礼是也.说详汉读考、民萌异者、析言之也.以萌释民者、浑言之也.从古文之象.仿佛古文之体少整齐之也.凡许书有从古文之形者四.曰革、曰弟、曰民、曰酉.说见革下.弥邻切.十二部.凡民之属皆从民.众人也,写作萌古本都没有差错.(明 藏书家)毛晋 藏本写作氓,是错误的.古人把民写作萌.中原人这么写的不知有多少.现在周礼这本书写的是兴耡利甿.(说文解字)许耒部引用的是兴耡利萌.我认为郑本也写作萌(我不知郑本是什么,不过结合上下文,应该是一本书).所以注释上把民改写作萌,异外内也(不会).萌是懵懂无知的意思.郑本也认为不是甿字.大部分汉人用萌字,浅薄的人多改作氓字.如周礼音义这一节用的是氓字.后来又改氓字为甿.则就是今天的周礼.详细的考察汉文,民萌之间的差异,已经解释清楚了.用萌来解释民,胡言也.从古文的特点来看.好像古文的文体很少有齐整的.(下面是说文解字的术语.我不知怎么解释.)凡许书有从古文之形者四.曰革,曰弟,曰民,曰酉.说见革下.弥邻切.十二部.凡民之属皆从民.
你的文章好像是错的,不知从哪来的.下次问问题就悬赏高点,不然没有大神理.只有我这种不懂半懂的胡来.

2018民考汉二本(二):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B




2018民考汉二本(三):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主要内容.
100字以内,不要在百度知道内的其他答案,找不着满意的才问,呵呵呵
再补充一个问题:民初政党的主要特点 50字以内
【2018民考汉二本】

  《新》.内容: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刘歆所伪造.刘歆篡改经学以服务于王莽新朝,故称新学,所以后人所称汉学为新学,即伪经,而非孔子之典籍.
  目的:反对当时流行的汉学(即乾嘉学派)宋学(即程朱理学),使汉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为变法维新扫清障碍,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孔》.内容: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制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不可考证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建立独家学说,企图按自己的理想建立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说成是古代曾经实施,借以取得人们的信仰.孔子也不例外.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政治制度,编撰儒家经典,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
  目的:冲击了以前人们认为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只是一个古代文化保存者的印象.中国所说的夏、商、周三代理想的社会制度,也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资料.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
  民初政党主要特点:政党政团重新组合,主要行成四大政党(共和、统一、国民、民主党);政党体系刚刚成形,发展活跃但不成熟,呈封闭、松散、无序状态;政党体系与宪政存在较大隔膜,使之缺乏有机统一的调节能力,体系脆弱,不堪一击.

2018民考汉二本(四):

考过中口的进来 我想知道听力阅读翻译3部分是不是分成3份卷子考的呀?
我网上看到说考试时间150分钟,听力40分钟,阅读50分钟,英译汉30分钟,汉译英30分钟~那么也是说 听力考完40分钟后就要交掉了?然后再做50分钟的阅读,到时间后再做翻译?是这样的么?还说说是都在一张卷子上,时间自己安排的?

都在一张卷子上,时间自己安排的.给的只是便于你掌握时间.
建议听力做完后先做翻译,再做阅读.

2018民考汉二本(五):

江南之为国剩矣.则数郡忘饥.
1.上述材料反映哪个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历史现象
2.请说出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举出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1.经过东吴、东晋,至南朝刘宋元嘉末,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描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时说: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2.从齐、梁时人沈约的这一大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以荆、扬二州的精华地区而言,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这一状况的出现,为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根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概况是:
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兴修和荒芜土地的垦辟上.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东吴时,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以为四耦”.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说明粪已用作肥料①.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②,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③.麦的种植也得到了推广,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④,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水利事业,在六朝时也有很大的发展.东吴时,张昭在江宁创建娄湖,“溉田数十顷”⑤.西晋末、东晋初,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⑥;会稽勾章(浙江慈溪县西)所复汉旧陂,溉田二百余顷⑦;吴兴乌程(浙江吴兴县)新筑狄塘,溉田千顷⑧;丹阳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⑨;宋时在荆州的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⑩;对汉时旧堰芍陂(今安徽寿县),宋、齐、梁三代都重加修葺.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在江苏境

2018民考汉二本(六):

都纠结一晚上了,想知道正确答案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开始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步”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的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D思想上是落后的——希望大神帮忙,最好带解析,
及解析

《新》.内容: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刘歆所伪造.刘歆篡改经学以服务于王莽新朝,故称新学,所以后人所称汉学为新学,即伪经,而非孔子之典籍.
  目的:反对当时流行的汉学(即乾嘉学派)宋学(即程朱理学),使汉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为变法维新扫清障碍,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孔》.内容: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制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不可考证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建立独家学说,企图按自己的理想建立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说成是古代曾经实施,借以取得人们的信仰.孔子也不例外.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政治制度,编撰儒家经典,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
  目的:冲击了以前人们认为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只是一个古代文化保存者的印象.中国所说的夏、商、周三代理想的社会制度,也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资料.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
  民初政党主要特点:政党政团重新组合,主要行成四大政党(共和、统一、国民、民主党);政党体系刚刚成形,发展活跃但不成熟,呈封闭、松散、无序状态;政党体系与宪政存在较大隔膜,使之缺乏有机统一的调节能力,体系脆弱,不堪一击.【2018民考汉二本】

2018民考汉二本(七):

十万火急~谁知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是什么啊?

如果不加以教导,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一意,始终不懈
这是三字经里的一段话啦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荀季和 有义方 教八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古九州 今改制 称行省 二十二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医卜相 皆方技 星堪舆 小道泥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青赤黄 及白黑 此五色 目所识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宫商角 及征羽 此五音 耳所取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九族者 序宗亲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五伦者 始夫妇 父子先 君臣后 次兄弟 及朋友 当顺叙 勿违负
有伯叔 有舅甥 婿妇翁 三党名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是 辨王霸 说仁义
中庸者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大学者 学之程 自修齐 至治平
此二篇 在礼记 今单行 本元晦 四书通 孝经熟 如六经 始可读
六经者 统儒术 文周作 孔子述 易诗书 礼春秋 乐经亡 余可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有国风 有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周礼者 着六官 仪礼者 十七篇
大小戴 集礼记 述圣言 礼法备 王迹熄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尔雅者 善辨言 求经训 此莫先
注疏备 十三经 惟大戴 疏未成 左传外 有国语 合群经 数十五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古九流 多亡佚 取五种 备文质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并顼喾 在上世 尧舜兴 禅尊位 号唐虞 为二帝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共和 始纪年 历宣幽 遂东迁 周道衰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赵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夷裔 元灭金 绝宋世 莅中国 兼戎狄 九十年 反沙碛
太祖兴 称大明 纪洪武 都南京 迨成祖 迁宛平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流寇起 自成入 神器毁 清太祖 兴辽东 金之后 受明封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终 凡正史 廿四部 益以清 成廿五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此四史 最精致
先四史 兼证经 参通鉴 约而精 历代事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汉贾董 及许郑 皆经师 能述圣
宋周程 张朱陆 明王氏 皆道学 屈原赋 本风人 逮邹枚 暨卿云
韩与柳 并文雄 李若杜 为诗宗 凡学者 宜兼通 翼圣教 振民风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火焠掌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明允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荀卿 年五十 游稷下 习儒业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己仕 尔幼学 勉而致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2018民考汉二本(八):

英语翻译
要翻译 OK?复制进来时看看再说 负责人士进来翻译

您好!
郑瑄与《昨非庵日纂》
郑瑄,字汉奉,号昨非庵居士,闽县(今福州)下渡人.自幼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祖父郑日休,明嘉靖年间举人,官教谕.父郑元勋,县秀才.祖父、父亲都游学北京,教授学生数百人,郑瑄因而遍交海内名士.考中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升渡支使,主管仓库和钱粮簿书等.后出任浙江嘉兴府知府,重视教育,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数年后,任应天(今南京)巡抚,他为官清廉,一芥不取,生活清苦,妻子穿戴仍荆钗布裙.他说:“余为三品堂卿,几六年矣,萱帷布衾,制自微时.间欲更葺,亦不易措.”当时北方发生饥荒,流民纷纷逃难到南京,但南京百姓赋役繁重,民不聊天,有武生李琎,建议搜刮江南富裕人家财力以充军饷,受到钱士升的极力反对.郑瑄当即引退回乡.
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小朝廷,授郑瑄为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郑瑄与大学士黄道周、巡抚张肯堂同心辅政,而当时武将专横跋扈,朝廷命令不能传达几州,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兵败被杀,郑瑄郁郁不得志,不久死于家中.后祀于嘉兴六贤祠.
郑瑄喜读书又精通文学,与学者倪元璐、徐石麟“以文章相引重”.郑瑄著有《抚吴疏草》四卷不传于世.又著有《昨非庵日纂》二十卷,“昨非庵”是郑瑄官署中的书室,郑瑄《自序》说:“使余而知昨之非也”.时时警示自己.此书是他的读书笔记,从历代正史、诗文集、野史、杂记等书中分门别类采集而成的,“此书皆记古人格言懿行”.他说:“兹编事不炫奇僻,语不求绮奥,取其有关世教、伦常、修德、释回,足当迷津一筏者.”希望能教化世人,为人们作一行动指南,此书刚刻板问世,立即引起朝野的关注,有人把它比作西汉刘向的《说苑》.不久,此书传入日本,受到欢迎,四百年来一直轰动日本商界.此书为明刻本、石印本,近年都有影印本.199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又有“文白对照全译”本上下两册,极便于读者.

2018民考汉二本(九):

初中古文虚词一词多义 之 ,以,为,者,虽,焉,于,乃,则,或,所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2018民考汉二本(十):

到了会考前一个月多开始补,到现在也就复习一些,剩10天了,上次模拟会考考了一次我生物75,老师说会考会比这个难些,之前没学现在补感觉很吃力没有方法,我该怎么复习,我目标是双A,我其他科都是不错不用担心,只是这俩科,如何在10天之内,提15到20分以上最好
我是要考民中的高中,不是混毕业,现在我是在宁德市民族中学,等级科要什么才能考上?4A1B?我其他科绝对没问题,就是这俩科

这个你不用担心啊,我们福安这里生物地理会考是结业考试、会考过了就有中学毕业证了.会考跟中考没什么关系的,基本上60分以上就过了,而且会考过不了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要是补考也过不了、两年学就白上了,不过还会在补考,就是不停的交钱了.中考是看语数英理化政史.生物地理是结业考和毕业证有关的.初三就没得学了.放心吧,你随便考啊,就算补考也可以拿到毕业证的!
根据去年的2012年中考福安市正取生分数线情况为:宁德民中(汉)450分;宁德民中(少数民族)405分+45分(少数民族照顾加分);福安一中468分;福安二中第一志愿390分、第二志愿431分;福安三中330分.
福安市择校生分数线情况为:宁德民中(汉)434分;宁德民中(少数民族)389分+45分(少数民族照顾加分);福安一中451分;福安二中391分;福安三中325分.
福安一中定向生最高465分,最低433分;宁德民中定向生最高443分,最低415分.其中福安一中正取生录取分数线分为468分,分数线较去年有所提高.
你自己可以比较一下,一般今年比去年的分数线不会相差太多,浮动最多也就上下几十来分吧.
顺序分别为:数、英、语、 物、化、政、史 、 体、(其中前三门权重最大、中间四门次之、最后一门是最轻的,有补考)
下面是从第一到第十中学的等级要求:
一:4A, 3A2B,4B
二:3A1B,1A2B,3B1C
三:2A2B,3B, 2B2C
四:1A3B,2B1C,1B3C
五:4B 1B2C,4C
六:3B1C,1B2C,4C
七:2B2C,3C, 3C1D
八:1B3C,3C, 3C1D
九:4C 2C1D,2C2D
十:3C1D,2C1D,2C2D
注(民族中学和一中的等级要求是一样的,就是分数会稍微低一些的)
本人找了很多资料,亲手打字、、很辛苦的啊、、望楼主采纳!谢谢.

2018民考汉二本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868131/

推荐访问:2018新疆民考汉分数线 2018新疆民考汉人数

剧情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汽车逾期年检怎么处罚 下一篇:壬寅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