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2016-05-06 话剧剧本 阅读:

第一篇:《原创话剧《少年·中国》剧本》

人物:

尹冰钊、李 野、徐志强、王显俊、姜溪竹、赵雪莹、温 亮、杨 超、白 晶、辅导员、郭 强、路人甲、路人乙、日本军官、汉奸、八路军战士、大嫂甲、大嫂乙、团长、参 谋、骑兵营长、步兵营长甲、步兵营长乙

男:8(5)

女:4(2)

兼:5

总计:17

【第一幕】

(光暗)

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起点就在2010年9月,新生刚来报到的时候。 <第一场>

(光起)

辅导员坐在场地右侧椅子上,桌上有一份文件,一部电话

辅:(观看文件,拿起电话,拨号,导演身着正装快步从左侧上场)喂,冰钊啊!

尹:啊,是我。

辅:你来一趟我办公室,有事找你。

尹:诶,好的,马上到。(快步走向舞台右侧,敲门)

辅:请进!

尹:导员,找我什么事啊?

辅:呦,穿这么精神,干嘛去啊?

尹:啊,找了份兼职,下午去上班,嘿嘿。

辅:呵呵,挺忙啊,对了,学校这边有个关于抗日胜利65周年的活动(递过文件),我很希望你们话剧社能演一个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话剧。前两年你们话剧社拍的话剧都不错,这回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演个好的话剧啊?

尹:(看了看,面露难色)这……导员,我倒是很想在毕业之前再拍一次话剧,可是,你看我这都大四的人了,平时也挺忙的,我倒是很想在毕业之前再拍一场关于大学生活的话剧,拍了两年了,轻车熟路,这样我的校园三部曲也算完成了,可是这抗日题材的……您也知道,咱们服装、场地、费用、布景有诸多限制,而且,对于抗日题材,演员也很难把握角色,剧本就更难找了,您看……

辅:这我都知道,要不还叫你来拍干嘛?别人我还信不着呢!这样,费用方面,我帮你想办法,你回去先拍着,尽量好好拍,啊。

尹:(眉头紧锁)恩,好吧,我尽力吧!(看表)呀,12点了,导员,我先走了,上班要迟到了,再见!(文件装进包里,转身离开)

辅:再……见!(见尹跑出去)嗨,这小子(笑着摇头)

(光暗)

<第二场>

(光起)

尹身着正装坐于左侧,桌上放着宣传资料,低头苦思着什么,时不时的在纸上记点东西,路人甲走来。(对顾客说话要彬彬有礼)

甲:喂!

尹:(还在看着手里记的东西)

甲:(稍大声)同志!

尹:(一愣,马上反应过来,站起)您好,新动态国际英语,有什么能帮助您的吗?(递上传单)

甲:(随手接过,看着)啊,你们这个……新动态国际英语是吧,我明年想出国,你们有没有关于雅思、托福的班啊?

尹:那些关于雅思、托福的班都是专门针对考试的,您要是真到了国外不是得跟外国人交流吗?上那些班学不会的。我们这好多学员都是考完了雅思托福,回头到我们这来学口语的。

我们里的老师都是外教,课程只要您用心学,考试肯定能过,而且我们的侧重点是口语,在我们这学,以后跟外国人交流肯定没问题!而且,上课的时间完全自由安排,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

甲:恩,挺好,我想去看看。

尹:您现在有时间就可以去,就在金安国际四楼,左手边楼梯上去就是!

甲:谢谢!

尹:不客气。

(甲下场,尹坐下,接着写写画画,路人乙上场,走到桌前两步,犹豫,尹抬头看见,站起) 尹:这位女士,这边请,对学英语感兴趣吗?(递上传单)

乙:(接过,翻看)呃,我想让家孩子学英语。

尹:请问您孩子多大?

乙:9岁。

尹:呃,咱们学校主要面向从16岁到55周岁的成年人,进行以口语为主的教学,您或者您的家人想学吗?

乙:哦,不了,谢谢。

(乙下场,尹坐下,摇摇头继续思考)

旁白:(导演自己的声音)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在思考关于剧本的事情,头脑里涌现出过很多的人物形象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人故事,可是,在众多条件的制约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很难搬上学校的舞台上。自己写?我从来没写过,而且,恐怕也没有时间写。面对着话剧社宁缺毋滥的金字招牌,我该怎么办呢?(沉默)哦,对了,咱们还有专门的剧本组,这个时候怎么把他们忘了,对,晚上开会,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尹:(拿出电话)喂,李野,你通知话剧社所有女演员,叫张学锋通知男演员,还有剧本组的所有成员,晚上开会。哦,你们带班啊,什么时候能解散?恩,好吧,那就七点半在办公室开会。老规矩,不许迟到啊!拜拜。(松一口气)

(光暗)

<第三场>

(光起)

办公室里,所有人杂乱的坐着或者站着

赵:哈哈,一假期了,咱们话剧社的精英终于又聚全了,想死你们了!

徐:我也想死你了,来,抱一个!

赵:臭不要脸!老娘便宜你也敢占!

众人:哈哈。

杨:钊哥,咱上学期演的话剧录像呢?你不是说开学给咱们吗?

众人:对啊,对啊,录像呢?

尹:嗨!别提了,录像带老崔告诉我上学期太忙,假期也没时间倒,告诉我下周有空再去,唉,大家别急,过两天我有时间再去找他,一定会给你们的!

杨:钊哥,今天叫大家来什么事啊?

温:对啊,钊哥不是叫大家来开茶话会吧!

众人:哈哈

尹:今天叫大家来呢,是因为咱们伟大的话剧社又有活了!而且是个大活!

赵:(兴奋)钊哥,别卖关子了,什么大活?有戏可演?

众人期待状

尹:(略带无奈)是有戏可演。

众人:(兴奋)Yeah~!

尹:别高兴太早,知道拍什么吗?

白:拍什么啊?

尹:(边拿出文件边说)学校有个关于抗日胜利65周年的活动,导员今天中午找我了,想让咱们话剧社拍一个关于抗日题材的话剧,你们看看吧!(文件扔在桌上,众人惊愕) 赵:(看了看)我地妈呀!这玩意咱们咋拍啊?太有难度了!

李:钊哥,咱们也没拍过关于这方面的话剧啊,而且那些战争场面,就咱学校的舞台条件,也没办法演啊。

姜:咱们的灯光条件也不行,而且背景也很难布置。

王:是啊,服装也是问题,总不能让咱们演员穿着军训服上场演士兵吧,太丢人了! 白:就是,再说,咱们演员也没有长的像日本人的啊!

杨:这没关系,随便弄个群众演员呗!再说了,咱们这有人长的像翻译官啊,没有日本军官有翻译官也行啊,是不是,温亮?

温:你们看我干什么?我才不是翻译官呢!

赵:咱们也没说你是啊!不打自招!

尹:好了好了,别闹了,真要开茶话会啊?正事还没解决呢!演员好说,李野,张学锋,你们马上组织话剧社在人文学院和理学院的纳新事宜,最好明天就进行,挑几个特型演员备用,通用演员按照原来的标准就行。兵贵在精,不在多,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刚才大家提到的服装确实是个大问题,姜溪竹,你最细心,你去服装城联系联系服装,做最便宜多少钱,租最便宜多少钱,打听清楚,杨超、白晶、温亮、赵雪莹,你们都带班是吧,抽时间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找找看看有没有咱们能用的剧本。还有,今天最重要的,知道为什么把剧本组的两个人叫来吗?

(徐和王面面相觑,看着尹)

王:不是要我们写剧本吧?

尹:很不幸的告诉你,是的!

王:我也带班,导员说明天早上四点就得起来,饶了我吧钊哥!

尹:没办法,咱们的时间太紧,下个月17号之前一定要演出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剧本,咱们剧本组就你们两个主力,这个时侯你们不上谁上啊?

王:那……我尽力吧,钊哥,什么时候要剧本?

尹:最好三天之内能解决。

王:三天?……我试试吧。时间太紧了!

尹:小强,我看你一直若有所思的样子,怎么,有想法?

徐:呃……有

尹:多长时间我能看到你的剧本?

徐:全力写的话,两天吧!

众人:两天?

李:你太狠了!

尹:哈,没看出来啊,行,你放手去写吧!这样,我给你们俩五天时间,写好了先拿给我看看,然后完善完善,五天之后还在这里开会,汇总一下大家的成果。

还有什么问题吗?

众人:(摇头)

尹:好,散会!

众人下场

(光暗)

【第二幕】

<第一场>

旁白:五天以后

办公室里,大家凌乱地坐着或站着,所有人显得十分疲惫

赵:哎呀,困死我了,这几天带班天天睡不好。

【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杨:我也是,整天整天跟着,好累啊,食堂还涨价了,做的还不好吃

温:可不是么,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我都瘦了一斤半了!

姜:这么精确?

众:没看出来,哈哈!

李:你们剧本找得怎么样了?

赵:别提这剧本了,我费了好大劲找了几个,要么布景太宏大,要么演员太多,咱们的场地根本没法演!

姜:我只在市图找到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用

温:我在学府书城找到两个。

杨:我也抽空找了两个。哎,这都几点了,钊哥今天怎么了,他从来不迟到啊?

尹着正装,背着包,拿着水杯,急匆匆上场。

尹:不好意思,今天堵车特别严重,公交车乱改道,我从和兴路走回来的,这一道车堵得那个瓷实啊!

杨:听说今天好像金正日来了,封了好几条路呢,全市都堵车。

尹:我说呢!我从中央大街回来,从工大开始堵车,堵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没办法走回来的。(喝一口水)对了,你们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看向李、张二人)

李:人文学院纳新工作于7日顺利完成,新成员18人,这是名单,有特殊才能的在后面有备注。

杨:理学院纳新工作6号顺利完成,共20名新成员,有几个会写剧本和会编舞的,这是名单。

尹:嗯,不错。剧本组,你们呢?

王:……

徐:(看王不说话)这是我改完的剧本,你看看。

尹:情节上倒是没什么问题了,两天时间能写成这样,很不容易了。

众人:(惊讶,暗地向徐赞叹)

尹:可是台词上……这也太你的风格了吧!怎么改了三天还是这样?

徐:呃……可能是以前戏剧演得太多了吧。

尹:(愁)唉,不行啊。这剧本台词问题太大了,完全没有深度,而且,我觉得你对日本人形象的把握上太片面化了。咱们没必要在台词上丑化日本人,日本军队本身的侵略行为就是丑陋的,邪恶的。而在对个人形象的塑造上,你得把它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狠辣的,有心计的敌人。这才能反衬出咱们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气嘛!不要总是把对日本人的理解停留在老电影的那个层次啊!【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徐:哦,那我再改改试试吧!

尹:显俊,你的剧本呢?

王:钊哥,我……这几天带班,事儿太多了,忙不开了,才写了一半,实在写不下去了!要不再给我几天时间吧。

尹:(叹气,看向另外几个人)你们找的剧本呢?拿来给我看看。

(众人交剧本,尹翻看)

尹:《望天吼》《凌河影人》我都看过,要求太高,咱们演不了……(叹气)……(皱眉)谁找的《江姐》,还有这个《刘胡兰》……《小萝卜头》?

赵:我。

姜:我。

温:……我。

尹:(快气疯了)我说我的大哥大姐们啊!赵,你不是学历史的吗?你告诉我这里哪个是看日题材的?

赵:《小萝卜头》肯定不是,那两个……好像是吧?

尹:什么?你们都给我好好想想!都是上了大学的人了,二十几年的爱国教育都就饭吃了?《刘胡兰》《江姐》不都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对抗时牺牲的吗?怎么到你们这就成抗日题材了呢?

(音效:待定众人沉默许久,尹叹了口气)

尹:好了好了,回去都好好想一想,咱们要的是抗日题材的剧本,找到剧本好好查一查究竟是不是抗日题材的。而且,剧本的要求不能太高,包括服装、布景、演员的表演难度等等。好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尹:好吧(叹气),散会!(有些生气的)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吧!(下场)

李:你们也真是的,咱们社长的脾气你们也不是不知道,你们就是诚恳点告诉他你们找了但确实没找到,也比拿几个剧本糊弄他强啊!

赵:我是真找了,网上的剧本估计你们几个也查了,真的没有咱们能演的,那些大型话剧团的演出虽然好,但是人家的剧本都不在网上公布出来,视频效果又差,台词根本听不清楚,想扒下来个剧本都不行。我不是还找了一个《江姐》吗?

白:我也想找,可是咱学校图书馆就那么点关于话剧的书,都让我翻了个底朝天了,剧本倒是有那么几个,但是没有一个是抗日题材的。

姜:是啊,市图书馆我也去了,剧本倒是不少,一个抗日题材的都没有。

杨:我就纳了闷了,偌大的中国,连个像样的抗日题材剧本都找不到,该死的主题!

白:不是,我觉得抗日主题没有错,看看你们找来的剧本,身为一名大学生,居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真是白受了二十几年爱国教育。【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赵:你说谁白受了二十几年爱国教育?我起码还找了一个剧本呢,你呢?一个都没找到,还好意思说我?

白:你,(要发火但转念一想要故意气她)呦,我哪敢说您啊?我是一个都没找到,您那么努力地找,只可惜呀,学历史的反而自欺欺人说江姐是抗日的,你是要完成工作啊,还是根本不知道啊?

赵:你这话什么意思啊?你,你知道你找啊。干嘛说我啊?不是还有一个找《小萝卜头》的呢吗?

温:我怎么着你了?你俩吵架别往我身上推啊,我惹谁了?就是我找的,怎么的?抗日抗日抗什么日啊,都六十多年了还记着干吗,闹得我一肚子气!

姜:温,这么说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怎么能忘了国耻呢?

赵:你们说的轻松(被打断)

杨:(怒)够了没有?

(白、赵、温纷纷转过头去)

【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李:好了好了,都别吵了,都是一家人,闹什么啊?

徐:就是就是,任务还没完成呢,别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咱们都要好好反省一下,天天嚷着说爱国,但咱们到底怎么爱的国啊,咱们真的做到了吗?

李:是啊!咱们,应该反省一下,嗯,好了,大家都还有事,快散了吧,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吧!

(白、赵两人对了个白眼,众人先后下场)

(光暗)

<第二场>

尹坐于校园长椅上,苦思冥想,时而来回踱步,郭上场,走向尹

郭:这不是大钊嘛?怎么一个人在这里?看你愁眉苦脸的样?

尹:(惊讶、高兴)强哥?你不是去大连工作了吗?听说都买房子了?

郭:唉,贷款买的。这不是公司派我回哈尔滨这边开辟市场嘛。这不刚回来,寻思来学校看看,没想到看见你了。

尹:(高兴)我也没想到能看见你啊,强哥(叹气),这一晃都两年多了,你毕业那阵,我大一还没结束呢!

郭:唉,可不是,这一晃我参加工作都将近两年了!唉,对了,你还没说你在这干嘛呢。 尹:别提了,这不是咱们话剧社的事嘛。今年抗战胜利65周年,导员让咱们排一个以抗日为主题的话剧。

郭:抗日的?

尹:啊,咱们也从来没排过啊,寻思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看看有没有剧本,选选有没有咱们能拍的嘛,您老也是咱话剧社出去的,知道咱们条件,大型话剧咱们根本没那财力。找到的那几个剧本咱们根本排不了,写了几个也不行,这不正为这事发愁呢吗。

郭:(眉头紧锁)剧本……剧本……这剧本的确是个大问题,让我帮你想想。哎,找一个关

第二篇:《抗日话剧 红色年代重回忆》

红色年代重回忆

剧本:

人物:女共产党员1名,一对夫妻,三个日本兵。客串一名。

地点:夫妻家里。

旁白:很小的时候喜欢听奶奶讲从前的故事,奶奶常说,是共产党救了我们一家人,是共产党救了我们中国的百姓。奶奶最喜欢讲的是多年前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那是八年抗战危急存亡的时候,爷爷因为去地里干活伤了腿,一直卧在床上,家里来了一位女共产党员。。。。

场景一:

女主人春兰给男主人民强喂药。

女共产党员小娟卷着袖子,端着盆子走进屋子。

小娟:“嫂子,衣服我已经洗好了,地里的活也差不多干完了,民强哥的伤怎么样了?我拿来的药起效吗?”

春兰走过来,“小娟啊,真是多亏你了啊,你大哥好多了。要是没有你,我们这一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边说边望着男主人。

小娟:“嫂子别说这些了,我还得感谢你们救了我呢,要不是你们好心收留我,我早就被抛尸荒野了。”

春兰急忙捂住小娟嘴巴:“这种晦气话怎么也说啊!你还真不怕阎王爷听了这话把你收了回去!”

小娟:“嫂子,我不怕,我现在信科学了,我是共产党员,我相信科学,我也相信我们共产党一定能救中国,一定能把那该死的小鬼子通通赶回老家去!”

春兰:“小娟啊,要真是你说的那样就好咯!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老百姓早就盼望着能过个安稳的日子了,你看你这娇嫩的身子,怎么能受这副委屈,还要去跟鬼子打仗,真的是造孽啊。”

小娟:“我没事嫂子,我好的很呢,能为百姓多做点事,是我们的义务,我去洗菜了。” 春兰:“恩。”

场景二

春兰在屋子照顾民强,听到外面吵闹声

客串上场,边挥手边大吼:“不好啦不好啦,小鬼子来扫荡啦。不好啦不好啦,小鬼子来扫荡啦。”

春兰听了一惊,出来一手拦住客串“他二姐,怎么了?怎么回事?”

二姐气喘吁吁,定下声来说:“他嫂子,不好啦,小鬼子带着一群人马来我们村子了,说是要抓共产党的,现在已经进村口啦!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共产党啊。赶快叫她逃命吧,不然来不及了!”

春兰:“啊!怎么就来了啊。我得赶快回去叫小娟逃命啊。”

春兰说着着急回去,大声喊:“小娟小娟!”

小娟听见春兰的叫声出来。“嫂子,怎么了?”

春兰:“不好了,小鬼子来抓你啦。你赶快收拾东西逃命去吧!”

小娟:“好好好的,我马上走,嫂子,多谢你这段时间的照顾,我以后来看你还有大哥!” 说着准备跪下。

春兰急忙扶起小娟:“都这个时候了还说这些,逃命要紧啊~~”

外面小鬼子大叫:“快开门!~”

两人一惊,春兰说:“来不及了,快进去躲着,不要出来。这里我们来应付。”

小娟:“这怎么行啊,嫂子!”

外面又是一阵声响,春兰连推带拉说:“快去藏起来,听嫂子的话哈。”

场景三

三个小鬼子破门而入。一个军官,两个小兵。男主人闻声坐起在床上,春兰迎上去。 小兵甲:你们的,是不是有私藏共产党?

小兵乙帮军官扇扇子,重复小兵甲的话:“是不是有私藏共产党啊?”

小兵甲:“你们的,皇军发令,要是私藏共产党就是死啦死啦的!”说着跟着比划抹脖子。 小兵乙重复:“私藏共产党就是死啦死啦的。”

军官在后面不耐烦,推开前面两个小兵,用扇子指着春兰和民强,:“你们的,听清楚了。

立马把共产党交出来,不然就是这样!”指着小兵甲,给个眼神。小兵甲楞了半天,然后立马重复了抹脖子动作。

春兰看着军官不说话,军官使出眼神一步一步逼近春兰。

春兰朝地上呸了一声,说:“我们不知道什么共产党,也没有私藏共产党。”

军官一恼怒,原地转圈圈搔头,“不知道共产党啊。没有私藏共产党啊。。。。这个这个问题。。。”对着两个小兵使眼色。

小兵甲慌忙接话:“居然敢这么对我们皇军说话,你。。你。。你活得不耐烦啦?” 小兵乙“你。。你。。你活得不耐烦啦?

小兵甲看到男主人,一把拖过来对春兰说“你要是不把共产党交出来,他就死啦死啦的。 小兵乙:“他就死啦死啦的。”

春兰一吓。“强子。。。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把快把他放下。”

民强被两个小兵押着,对春兰说:“兰子,我没事,不就是死嘛,我不怕,咱早晚得死的。共产党救了我一命,我早晚得还的,现在是我们报恩的时候了。”

春兰哽咽:“强子。。。。”

军官一听。:“好啊,果然藏了共产党。你们还真是大胆。”

小兵甲抢话:“还不快把他交出来,不然你就等着看他死啦死啦的。”

小兵乙:“看他死啦死啦的”

军官愤怒,“谁让你们抢话啦?到底谁是老大”

两小兵鞠躬,唯唯诺诺“您是老大,您是老大,您来讲。”

军官对着屋子四周喊“屋子的共产党听着。你要是不出来,这里的两个人都死啦死啦的。识相的还是乖乖出来。我还能饶他们小命。”

春兰大喊:“娟子,不要出来,听姐的话,快点逃命吧,不要管我们。”

小兵乙上前抓住春兰

屋子里沉默几秒。

女共产党员小娟沉重但坚定的走上来。

小娟:“你们把他们放了,我跟你们走。”

军官看着小娟问:“你就是共产党?”

小娟:“是,我是中国共产党,他们两个是这里的村民,我的事不关他们的事,你们快点把他们放了。”

军官:“好啊。只要你老老实实的说出这个村子里其他的共产党员,我不仅放了他们,还放

你走。”

小娟:“那你先放人,我自然老实交代。”

民强:“妹子,你怎么那么傻呢。你救了咱们一家,咱们要报答你,做人不能忘恩,你怎么不快点逃啊,你要是逃了,我们的牺牲才有价值啊,你还要救千千万万的百姓啊!”

小娟:“大哥。你别说了,我们共产党的原则就是绝不拖累老百姓,我怎么能看着你们为我牺牲而独自苟活呢,我做不到。这么些天,谢谢你们的照顾了,你们的恩情我今世报答不了了,就让我来世再报吧。”

军官对着两个小兵说:“你们把他们放了,把那个女的抓起来、“

小娟被押着。

军官:“你的,快说,村子其他共产党员在哪里。”

小娟:“想知道吗?等你下了地狱再说吧!你们这群畜生,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百姓,我们中国人绝对不会放过你们的,我们一定会把你们赶出中国,为我们死去的战友报仇!”

军官大怒:“好啊。你的,真是嘴硬,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再不说,你就等着死啦死啦的。” 小娟:“我呸。我绝不会为了自己而出卖战友,也绝不会在你们鬼子面前低头,你杀了我吧。就算你杀死了我,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我,你杀的尽吗?哈哈哈~~~你就等着你们末日的到来吧!”

军官:“哼。敬酒不吃吃罚酒、你想死是吧?好。成全你。”

军官一把掏出军刀。对准小娟。

“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战争必胜!”小娟高喊。军官一刀,小娟倒下。

军官:“哼,嘴硬就是这个下场,我们走!”

三人下。

春兰跪地伏尸痛苦。

民强磕头:“妹子。你的恩情,共产党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一定支持革命,把那小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替你报仇,妹子,你安心去吧。

旁白:奶奶至今讲起这段往事,仍然泪眼纵横,虽然已过去那么多年,她依然深切的怀念着小娟,她常常自言自语说“妹子,你去的太早了,没能看到我们抗日的胜利。没能享受现在的生活。妹子,还是你们共产党好啊,你们把这个国家建设强大了。”奶奶的故事只是千万抗日故事中的一个,那个红色年代的故事,还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深思,去感悟。

第三篇:《以话剧抗战》

责任编辑:周玉宁电话:(010)65914510电子信箱:wyblilun@sina.cn

经典作家

想挣扎,然而却四顾无援,屈辱而无奈。赵振宇是小学老师,与【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其妻过着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日子,上海小市民困顿无望的生活可由此见出。李陵碑孑然一身,其独子在“一·二八”战事中参军牺牲,他孤苦无依,精神错乱,酗酒解愁,成天哼着“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幻想着有朝一日儿子变成将军,荣归故里。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海屋檐下》以家寓国,家犹如此,国亦可知。

夏衍在文学方面成就卓著。但与其说他是文学家,不如说

是革命家。夏衍不是为文学而文学,他是为革命而文学。吴祖光称夏衍为“作家和战士”,可谓深得其心。

夏衍文学方面所涉体裁颇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文艺评论、翻译等作品,但尤以话剧和电影作品著名。1927年到1937年,夏衍的革命工作重心在话剧,他参与创办上海艺术剧社、“左翼剧联”等,全身心地投入到上海的话剧工作之中。夏衍有感于“剧本荒”现象,先后共创作、翻译、合作剧作近30部,较为著名者有《赛金花》(1936年)、《秋瑾》(1936年)、《上海屋檐下》(1937年)、《心防》(1940年)、《法西斯细菌》(1942年)、《考验》(1954年)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话剧史上的名篇。

话剧不必以文字为媒介,可以直接搬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所以受众极广,故各种力量皆欲借剧说事,或为新民,或为旧民。1918年2月,《新青年》5卷4号刊出“戏剧改良专号”,胡适、傅斯年等人将梁启超“新民必先新小说”的理念应用于戏剧之中,试图与旧剧划清界限,更新戏剧,使之可以担当新民重任。胡适等人也纷纷参与创作,写《终身大事》,以戏剧宣传他们的观念。夏衍秉承“五四”开启的新话剧传统,并以其创作实绩实践丰富了这种创作理念。夏衍曾说:“我学写戏,完全是‘票友性质’,主要是为了宣传,和在那种政治环境下表达一点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夏衍:《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尽管夏衍的剧作承担着宣传的功能,但它的剧作并未完全沦为传声筒,成为“抗战八股”,因为他注重“现实”,尽量做到实事求是,没有过分拔高英雄人物,亦没有故意丑化反面人物,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显得干枯乏味。

“道”会随着形势有所变化,故文之所载亦有变化,“五四”文之所载与抗战文之所载已然发生变化。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抗日战争成为其时最主要的矛盾,国家、党派、家庭、个人皆卷入战争,党派之争、军阀内部之争等退居次要地位。由于戏剧可以直面观众,因此抗战之时,中国的戏剧大发展大繁荣,各种剧团雨后春笋般产生,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抗日救国。战时戏剧较之于“五四”时期也有所变化,特别注重宣传效果,注重现实、民族、大众等元素,“为艺术而艺术”、“爱美剧”等剧作逐渐边缘化。夏衍以“话剧抗战”,他的文之所载是抗战救国,同时抗战的大形势也成就了话剧家夏衍。要理解夏衍的部分话剧,须注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另外,夏衍所创作的话剧要面向百姓,尤其是贫苦大众,因此他的话剧往往新鲜活泼,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他不写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和外国死人,就写活生生的现实,写抗战中的人与事,如《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三四月间,是三幕剧,1939年在重庆首演。夏衍在创作此剧时经历着双重危机:一是个人的,3月他刚生过一场大病,4月初他的母亲去世,其心境可想而知;二是民族危机,1937年是西安事变之后,日本全面侵华

前夕,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剧中“黄梅时节”的天气,则是夏衍

个人心境的体现,也是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状况与国民党统治时期压抑的氛围之暗示。

“上海”和“屋檐下”是该剧的两个关键词,“上海”表明这部话剧写战前上海的世相,“屋檐下”则意味着写市民的家庭生活,夏衍不写光鲜的、现代的城市外部,而看尴尬的、困顿的城市内部。李欧梵《上海摩登》一度在中国大盛,引得无数国人

以话剧抗战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几个话剧

□刘

如痴如醉,对于声光电的、摩登的上海无限向往,恨生不逢时;夏衍对上海非常熟悉,可谓其第二故乡,但《上海屋檐下》则写出了一个不同的上海,这个上海压抑苦闷、困顿无望、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屋檐下”是公共空间,是上海的出租屋,那里住着五户人家,如此该剧可以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出入无间,既可以写私人空间,也可以写公共空间。夏衍说,他写《上海屋檐下》意在“反映上海这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这个大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夏衍:《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上海屋檐下》通过这五户人家,确实展现了1937年之际上海的民气、民风、民情、民心和民生。

五口人家居于“上海屋檐下”。林志成是工人,他娶了朋友的妻子杨彩玉,在上海弄堂中过着困顿却平静的生活。孰料,忽一日入狱数年却一直杳无音讯的好友匡复忽然找上门来,原本平静的家庭忽起波澜,三人陷入尴尬之境,后来匡复离去,矛盾虽然消除,但再也难回到当初。林志成是进步工人,由他可以见出工人阶级在上海的状况;匡复是进步知识分子,充满理想,因从事革命工作而入狱,出狱后妻离子散;杨彩玉一度也是进步女性,但因匡复入狱,生计困难,不得不嫁作他人妇。黄家楣本是农家子弟,因读大学进入上海,但目前却失业在家,坐吃山空,黄父数年未见,来上海看望儿子、孙子。儿子、儿媳欲尽孝心,奈何久无收入,只好当掉身边所有,强颜欢笑,侍奉老父,上海“白领”窘困之情可见。施小宝因丈夫久出未归,不得不与“白相人”小天津周旋,沦落风尘,被迫去卖淫,她

《心防》写于1940年,同年经欧阳予倩导演,由广西艺术馆

话剧实验团首演。夏衍说起写作缘由道:“今年春,上海出版的《戏剧与文学》杂志提出一个‘表现上海’的号召,那时候,我正计划着写两个以上海为舞台的剧本。我响应这个号召,把计划提前,在5月里写了《心防》。”(夏衍《心防后记》)《心防》为四幕剧,写1937冬至1939年10月的上海,该剧为留在上海与敌人周旋、斗争的英雄们立像,同时也能见出沦陷后上海的民心和民情。淞沪会战之后,上海失守,沦陷于敌手,但民心不死,“五百万中国人心里的防线,精神上思想上的防线”尚存,“上海市民的人心不死,斗志弥坚”,剧名《心防》即是此意。

《心防》描写了进步的新闻和戏剧工作者,留在上海“孤岛”组成了一支文化部队,尽管环境险恶,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经受住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文化战线上与日本鬼子和汉奸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刘浩如是《心防》主角,他本欲离开上海,但为了“死守一条五百万人精神上的防线”,最终选择留在上海,与敌斗争,最后惨遭汉奸暗杀,但后继者告慰他道:“咱们的防线是不会失手的。”刘浩如虽死,但民心不死,《心防》或能使观众看到抗战胜利的希望。

“心防”一词提炼得极好,抗日战争期间,战士们在前线与敌人殊死搏斗,而作家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心防,这其实也是夏衍工作的写照。作家可以通过剧作、电影、新闻、小说、诗歌等方式进行“心防”,与敌人斗争,争取民心,鼓舞士气。

《法西斯细菌》写于1942年,同年10月经洪深导演,在重庆由中华剧艺社首演。该剧是大制作,共五幕,时间跨度从1931年至1942年,地点则涉及东京、上海、香港、桂林。

第一幕时在1931年秋,地点在东京,写在那里留学的医学

博士俞实夫、其日本太太静子及赵安涛等人的日常生活,写他们的成绩、恋爱的苦闷、争论、志向等。俞实夫科研成就非凡,在日本医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却只埋头于学问,对政治漠不关心,他与赵安涛等时常有所辩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掀起赴日留学高潮,因此描写留日学生的文学作品也较多,颇有影响者若《留东外史》,但此作近乎黑幕小说,往往写留日学生负面形象。《法西斯细菌》第一幕亦写留日学生,但不丑化也未美化,他们都务正业,只是有热心科研者与热心政治者之别而已。第二幕时在1938年8月下旬,其时为淞沪会战开始后一礼拜,地点在上海法租界俞实夫家中。淞沪会战极为惨烈,法租界虽也可听到轰隆的炮声,但大致平安,俞实夫依然埋头于科研,通过显微镜看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虱子和跳蚤。俞实夫与赵安涛经过一番辩论,俞最终决定离开上海赴香港,躲避战乱,继续科研。第三幕时间在1941年9月,地点是香港。其时日本尚未偷袭珍珠港,也未侵占香港,彼时的香港极繁荣,剧中写道“它是冒险家的乐园,走私商的天堂”。俞实夫在香港依然潜心研究,安贫乐道;赵安涛却已弃政从商,仰仗太太家族的关系,变成了走私商,过着奢华而堕落的生活。第四幕时间在1941年12月下旬,地点依然在香港。日军从12月8日起开始进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总督向日本投降,时称“黑色圣诞节”,第四幕恰在其时。第四幕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写俞实夫经受着战争的折磨,生活上“没有自来水,没有柴,买不到米,买不到菜”,但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科研;赵安涛则因为战争而破产,全盘皆输。下半场则写俞实夫夫妇和赵安涛夫妇等经受了战争的直接冲击,日本兵洗劫了他们,殴打了他们,杀害了钱裕,抢走了俞的显微镜并捣毁了其实验品。第五幕时间为1942年旧历元宵节,地点在桂林,俞实夫夫妇和赵安涛夫妇劫后余生,俞终于意识到“人类最大的传染病——法西斯细菌不消灭,要把中国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可能;就是要关上门,做一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研究,也会时时受到阻碍和破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亦写这次“港变”,但在她笔下战争只是将本来虚虚实实的恋爱坐实了而已,自始至终她只聚焦于个人情感,抗战与否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虽然也讲了一个抉择的故事,面对抗日战争,到底是继续科研,研究生物学意义上的细菌,还是应该关心、参与政治工作,但他的指向还是民族大义。

《法西斯细菌》其实是一个现代版“逼上梁山”的故事,俞实夫处处避让,但中国之大,竟然再也容不下一张试验台,最后终于弃医抗日。《法西斯细菌》就是写了医生俞实夫面对抗战惨状局面的抉择和转变,他从研究细菌的医生转变成了研究法西斯细菌的“医生”。“法西斯细菌”之名已经暗示,真正的细菌是“法西斯”,真正的医生就应该以消灭法西斯细菌为己任。

夏衍戏剧的时代性、个人性与超越性

□孙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话剧家,夏衍

以左翼戏剧领导者的身份走进了大众视野,他的戏剧在与时代主题保持一致的同时,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革命叙事的主调,这也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夏衍戏剧争论不休的原因所在。当革命的风暴已经远逝,文学经由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回归平寂的个人叙事时,我们以艺术的审美标准重返历史现场来审视夏衍的作品,发现正是那些浸润着作者个体生命关怀的潜流,使夏衍的戏剧具有了别样的美学魅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实现了开启民智,祛除蒙昧的目的,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成为“五四”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但当30年代革命的浪潮袭来时,文学中对人生价值的探寻迅速被置换成对社会出路的思考,这表明启蒙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旨归,它更多的表现为某种伦理教化的功能。作为一位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作家,夏衍创作理念的变化同样体现了启蒙与革命之间的复杂纠葛。从1935年至1936年,夏衍创作了《赛金花》与《秋瑾传》两部历史剧,前者以历史传奇人物赛金花为主角,讽刺了国民党卖国政策导致的腐败黑暗现实;后者围绕秋瑾英勇斗争和就义展开剧情,旨在歌颂秋瑾的革命精神。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爱国主题的过分强调压制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求。但夏衍在谈及《赛金花》的创作初衷时,曾说:“一点也不想将女主人公写成一个民族英雄,而只想将她写成一个当时乃至现在中国习见的包藏着一切女性所通有的弱点的平凡的女性。”显然,夏衍已经意识到过多政治理念的介入势必会影响对个体人生的书写,因为话剧作为舞台艺术,必须要从人物性格出发来反映现实社会。与英雄人物相比,平凡人物的觉醒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触发社会的变革,而对平凡人生的关注不仅意味着启蒙精神在作家精神深处的蔓延,也表明夏衍个体生命关怀意识的觉醒。

纵观夏衍的戏剧,可以发现,他的生命关怀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家庭的关注。《都会一角》《上海屋檐下》《一年间》《芳草天涯》《法西斯细菌》等均是围绕家庭展开剧情。如果说“五四”文学中无数青年离家出走意味着与旧传统、旧文化告别,那么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描写广大青年在革命的裹挟下离家出走的情节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夏衍却将戏剧表现的重心移向了家庭,这是耐人寻味的。在论者看来,“家”在夏衍的戏剧中并不仅仅是一个舞台生活空间,它实际指向了更为复杂的精神空间。首先家是无力的个体自我退避的场所,它可以抚慰个体的精神创伤,其次家也为作者洞察个体的生存真实提供了澄明的视域。独幕剧《都会一角》围绕着受过初中教育的舞女与失业的男友为应付印子钱、房租等日常家庭费用四处奔波的场景展开叙述,表面上风光无限、经常出没于达官贵人舞场的妓女却连生计都无法维持。四幕话剧《一年间》中沪杭线上的乡绅刘爱庐一家对民族危机的不同反应构成了全剧的冲突,剧中既有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代风云的变幻恰恰蕴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创作于1937年春的《上海屋檐下》更是一部集中表现家庭生活的剧本。如有论者指出的,夏衍开始“丢下历史上传奇的、英雄的人物,而拾起那久已活在心头,然而搁置一旁的

现实中的渺小人物”。而表现小人物生活的最重

要空间则是家庭。《上海屋檐下》描写了上海弄堂里两层楼房五个家庭一天的生活。这里并没有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家庭中常见的生活琐事与摩擦。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因参加革命入狱8年的革命者匡复归来后,发现妻子杨彩玉因生活所迫,已嫁给昔日好友林志成,在经历一番困惑与挣扎之后,匡复决定再次离去。一是上海弄堂房子里其余四户市民人家的日常生活。赵振宇与妻子为了每天的油盐柴米而发生争吵;黄家楣为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极力掩饰家中的贫困,父亲发现后借故回乡,临走时还把自己最后一点血汗钱留给小孙子;船员的妻子施小宝在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忍受流氓的凌辱;报贩李陵碑成天喝酒以麻痹对死去的儿子的思念。作者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五个家庭的窘困、痛苦、尴尬与无奈。其中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之间的家庭悲剧最具代表性。围绕匡复离家—回家—离家的情节,剧本不仅呈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也探讨了三人所面临的情感伦理困境。对于匡复而言,革命失意后,回家的渴盼成为他生存的精神支柱,但当他真正回家之后,却发现妻子已经与好友同居多年,即使是没有爱情也有感情。对彩玉而言,在匡复被捕入狱之后,家已经变得破碎不堪,是志成担负起养家的重担。虽然她反复强调同居只是为了生活,然而多年的共同生活还是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家在不断被建构的同时,也在不断被解构,它更像一座令人压抑不堪的围城,三人犹如困兽般备受煎熬、苦苦挣扎,经受着来自友情、爱情与良心的折磨。虽然匡复的离家暂时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景,但是彩玉的矛盾、志成的愧疚与匡复的犹豫,却在剧本中弥漫开来,形成令人无法释怀的情绪氛围。剧中每个人物性格都按照自身的生活逻辑展开,彼此之间发生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戏剧冲突。情感与道德、现实与历史、苦难与温情娓娓道来,表达出作者对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个体生命的理解与体恤。

如果说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与作者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那么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描写,则体现了作家深切的自省意识。“五四”之前,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产生。“五四”以后,伴随着人的觉醒和现代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开始作为独立的阶层参与现代化的进程,文学中表现知识分子的作品逐渐增多。20世纪30年代,当“国防戏剧”、“红色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等戏剧从时代政治需要出发,倡导“戏剧的大众化”时,夏衍却摒弃了左翼叙事中过于浓重的主观化倾向,转向了对知识分子与革命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反思。《上海屋檐下》虽然是一部表现市民生活的戏剧,但其中的小职员林志成、小学教师赵振宇和失业的大学生黄家楣,显然都是些知识分子形象。1940年至1945年夏衍创作了一批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戏剧,包括《心防》《离离草》《法西斯细菌》《水乡吟》《芳草天涯》等,可以说在现代话剧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夏衍一样如此集中地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夏衍对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生命体验有着深切的感受。他

的戏剧不仅表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

个人价值与时代精神发生冲突时,知识分子内心的迷茫、痛苦与挣扎以及知识分子精神的蜕变,也表现出对理想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与追求。

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题材相比,夏衍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没有过分渲染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也没有从泛泛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把知识分子塑造成时代的文化英雄,而是从专业主义角度出发探索知识分子的出路,这与作家早年的留学经历有很大关系。夏衍20岁东渡日本求学,曾抱有“工业救国”的想法,复杂的革命实践最终还是打破了夏衍唯科学主义的幻想,但这并不妨碍作者以冷静、理性的态度来思考知识分子的出路。因此,夏衍的戏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中小学教师、职员、记者、科学家、大学生、教授等,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却朴素而又平凡地在现实中生活着,以自己的专长应对时代风云的变幻。正如作者所言:“我把他们放在一个可能改变,必须改变,但是一定要经过苦难的现实生活才能改变的环境里面。我想,残酷地压抑他们,鞭挞他们,甚至于碰伤他们,而使他们转弯抹角地经过各种样式的路,而到达他们必须到达的境地。”《心防》中的刘浩如是个失业的新闻工作者,当上海沦陷时,他准备和朋友们到内地去,但当他理解到用笔筑守起一条五百万人精神防线的重要意义时,毅然留在了孤岛上海,凭借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机智,利用洋商报纸展开抗争,最终被特务暗杀,临终前衣袋里是一沓鲜血染红的明天要发的社论。夏衍并没有将刘浩如塑造成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只是立足于人物的专长,写出了抗战时期一个普通的文化工作者顽强抗争的精神。正因其平凡,才深入人心。《法西斯细菌》则集中探讨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其中贯穿着夏衍对科学理性的深刻反思。医学博士俞实夫是位细菌学家,坚信科学研究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他和日本妻子静子在“九一八”事变后返回上海,又在“八一三”战争爆发后辗转到香港,虽时局不断恶化,但他仍全身心地研究细菌学。最终,在香港战争中,他的“科学与政治无关”的信念被彻底摧毁。返回桂林后,决定到贵阳的医院去,为消灭法西斯细菌做一些具体工作。剧本通过俞实夫及其家人的辗转迁徙,反思了知识分子的专业与时代需求的复杂关系。虽然《法西斯细菌》无法完全脱离政治意识,但夏衍还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写出了主人公如何艰难地走向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当然,刘浩如、俞实夫等形象也体现了作家心中理想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是作家关注的对象,但大部分作家往往着眼于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多表现知识分子的情感、情绪,很少涉及知识分子出路的问题,渺小、负面的知识者形象居多,正面的人物形象更是少之又少,这是耐人深思的。夏衍的超越性思考在于他没有简单地从社会政治出发寻找知识分子的归宿,而是从人性的层面展开对知识者人生价值的追问。今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天职感”已被“志业感”取代,知识分子由“普遍知识分子”转向“专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如何在市场话语、大众传媒与通俗文化的夹缝中寻找自身存

在的依据,依然是一个醒目的问题。从这一点说,

夏衍对知识分子精神出路的探讨及其体现的人文关怀意识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启示。

夏衍戏剧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以爱情视角来观照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揭示出人物内心的隐秘,从而实现了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层探索。《上海屋檐下》《心防》《水乡吟》《芳草天涯》等均描写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在夏衍的戏剧中,爱情不仅与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相关,它更关乎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与时代带给知识分子的心灵震荡相比,知识分子的情感焦虑不仅折射出主体所面临的道德伦理困境,也指向了对人性的叩问。《心防》中,已有妻室的刘浩如在工作之余爱上了同事杨爱棠。《水乡吟》中上海夫妇何廉生与梅漪到位于浙西敌我交界处的父亲家中避难,他们所救的游击队长俞颂平,正是梅漪5年前的情人,二人重逢后,又重新燃起了旧日的恋情。《芳草天涯》这部具有“非政治倾向”的戏剧虽然曾在历史上遭受过批判,但如果以文学的眼光看,这部作品体现了夏衍对知识者心灵探索的深度。从表层看,《芳草天涯》揭示了战争导致人们的流离失所与生活窘困。原本小康家庭的尚志恢、孟文秀两对夫妇

只能靠微薄的收人维持生活,除此之外,作为留

学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无论是研究心理学的尚志恢还是研究政治经济的孟文秀都无法学以致用,只好无聊地消磨时光。其中,尚志恢与妻子石咏芬、女大学生孟小云的情感纠葛成为戏剧的中心冲突。尚志恢与石咏芬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对曾经志趣相投的夫妻在战时环境下裂痕却越来越大。一方面尚志恢由于不得志而变得孤僻,另一方面石咏芬这个曾经有学问、有气质的新女性却变得牢骚满腹。年轻、活泼、善解人意的孟小云的出现则加深了尚志恢夫妇之间的裂痕。剧本对三人的情感纠葛并没有进行道德说教,而是从人物性格入手,细致地描写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而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层解剖,立体而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对于剧中石咏芬的蜕变,夏衍并没有从传统的男性视角出发进行评判,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予以了反思,传达出中国女性解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当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左翼作家的身份,夏衍不可能完全超越革命理性,很多作品中知识者虽然在情感与革命之间游移不定,但最终还是挣脱个人情感的羁绊,投身到革命中去。比如《上海屋檐下》,匡复走向革命行动与其内心的情感需要、彩玉对匡复的留恋之情以及志成对朋友的愧疚之情,三人的情感纠葛被消融在对革命乌托邦的憧憬之中。但是,夏衍的戏剧在配合时代主题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从人的心灵层面来思考革命伦理实践与个体生命的紧张与对峙,从而使其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夏衍戏剧的个性在于他对特定的意识形态作出了最具个人化的理解与表达,即通过对个体生命的书写再现特定的历史境遇,而当夏衍以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性去反思人类无时不有的精神困境时,他的戏剧也就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了某种超越性。

丛刊2012年第10期目录

作家与作品

爱欲抒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上)………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为例………………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评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躁郁”的书写——论新世纪黄凡小说创作的主题………………………拧巴式幽默——民间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刘震云创作……………………论老舍散文中的都市印象…………………………………………………文学史研究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马华文学何以成就百年……………………………………………………现代小说文本中的都市新节律……………………………………………关于现代文学中“老人”的再思考…………………………………………重评现代文学史上的“苏谢事件”…………………………………………中国现代幻想小说际遇之探究……………………………………………论网络小说中的穿越、重生、架空问题……………………………………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群落:一种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京派”为例……周泉根文学群落与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家群体研究……………………………学人研究

金介甫对中国反腐败小说的研究…………………………………………走向汇通的诗学——叶维廉诗学摭谈……………………………………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书评

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袁勇麟读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评方忠《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编后记

解志熙洪治纲李遇春黄德志曾军杨剑龙吴晓东岳玉杰燕子叶永胜田露冯鸽康桥梁伟顾金春张志忠周晓风汪树东陈舒劼刘广远刘俊

第四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话剧剧本》

第 1 集

场景1, 地点:(教室外座椅上)时间:(现代,下课后)天气(环境):(晴朗的天气,室内)

该场景内的情节简要说明(200字以内):(历史课下课了,几位同学找到老师请教一些问题。)

角色名字:(历史老师、同学)

同学:“老师,现在有一些电视剧过分渲染抗日战士的英勇,比如“手撕鬼子”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老师(皱了皱眉):“抗日战争是我们用一枪一弹用生命和鲜血拼下来的,哪有那么玄乎?要是我们会手撕鬼子,抗日战争还用得着8年吗?用得着牺牲这么多的同胞吗?”

(顿了一会)

[镜头向老师拉近]

老师(轻叹):“战争的背后,是无尽的苦难啊。”

(画面暗下去,镜头转过,一位同学开始朗诵)

“历史印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

苦难之后的多年

我们只能从史书中

去探寻点滴

甲子后又一旬的纪念

回望的我们 再难感受到

那些先辈 承受的苦难

追忆的今人 只能看到

苦难过后 遗留下的辉煌”

第 2集

场景1, 地点:(宛平守军营指挥部)时间:(1937年7月7日)天气(环境):(夜幕降临)

该场景内的情节简要说明(200字以内):(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夕,219团团副苏桂青向110旅旅长何基沣通电报告)

角色名字:(219团团副苏桂青)

苏桂青(手持话筒):“报告旅长,我是219团团副苏桂青,日军在我宛平城周围演习走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寻。因天黑夜晚,被我拒绝。日军便在城外集结部署,有向我进攻迹象。”

(话筒中传来旅长的声音) “密切注意日军动向,不许日军进城,如其武力进犯,则坚决回击。我军将士守土有责,决不退让,放弃阵地,军法从事!”

苏桂青(神情严肃):“是,坚持执行命令!”

(画面暗下去,镜头转过,一位同学开始朗诵)

“八年硝烟弥漫的九州

从那晚的卢沟桥开始

枪声在四万万人民耳边回响

不屈在众多先辈心中坚定

于是苦难在那开始

被无数人铭记

铭记历史刻在心中的耻辱

把无数物雕刻

雕刻了桥边静默的石狮子

而它们

静静地向来人展现着沧桑”

第 3集

场景1, 地点:(某大学校园内)时间:(1944年)天气(环境):(晴朗的白天)

该场景内的情节简要说明(200字以内):(蒋介石发表演说号召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并将两个儿子也都送往远征军当时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投笔从戎的热潮,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大学校园中,两位同学在讨论报名参军的事情)

角色名字:(同学A、同学B)

(两位同学身穿校服,在校园长椅上讨论)

同学A:“听说学校正在组织大学生参军卫国,你怎么想?”【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同学B(坚定地):“我没什么可顾虑的,鬼子侵略来了,我爹娘也死了,为了国家没什么可贡献的,只有一腔热血,我愿意把它洒在祖国大好河山上面。”

同学A(受到鼓舞,激动地说):“是啊是啊,我家里现在也没消息,但我知道父亲从小就教导我国家为上,为了国家知识青年义不容辞!” (两人激动地站起,开始朗诵)

“于是被欺压百年的我们

终于学会 挺起脊梁

并且能够 挺直脊梁

向着侵略者

重新展示千古以来的雄风”

第五篇:《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编剧:工商11-5

人物:旁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侍卫

道具:椅子、桌子、书、侍卫的枪、作战地图

镜头一,地点,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张学良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1日, 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张、杨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老蒋那里去了,老蒋怎么说啊?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合共产党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说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连你都劝不了老蒋,我去也是白去啊。看来老蒋的心真是铁做的。 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占领我东北已经五年了,我哪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是如今老蒋却硬是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啊,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要去向老蒋请愿,宁愿被打死也要前进。唉,幸亏当时我们东北军和你西北军都没有开枪,否则真是民族的罪人啊。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真是对不起东北的三千万父老兄弟。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老蒋联共抗日。如果老蒋再次拒绝,那我们只好“兵谏”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我们西北军密切配合东北军,两军共同行动,活捉老蒋,逼他抗日。

镜头二:

(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介石住所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阅读文件)

侍卫: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

蒋:让他进来。(侍下)

张:委员长,你好!

蒋:好呀,我正要找你!

张: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

蒋:看,你又来了!

张:你看看,日本占领华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再妥协,不加以制止和反击,整个中国将轮于敌手,到是我们就成为千古罪人了。

蒋:没那么严重。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剿共”。

张: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而且也拥护你为最高领袖,到时你不但是最高领袖,还将成为全民族的伟大英雄。

蒋:汉卿,你还年轻,你这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

张:委员长,内战无论谁赢,都会使中国力量削弱,使日本坐收渔人之利呀! 蒋:好啦,不要再讲啦!我决心已下,不会动摇。

张:委员长,我个人和东北军始终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过去,无论风风雨雨,我们都支持你,甚至代你受过。九一八的不抵抗政策,完全是由你决定的,而我却遭到全国人民的攻击和唾骂。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完全是为了维护你的威信,以利于今后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今天我们的态度依然如故。(声泪俱下)

蒋:(一拍桌子)张学良,我告诉你,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我“剿共”的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悲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走了!

蒋:(恼怒):太不像话拉,教训起我来了!

旁白: 张学良最后一次劝蒋联共抗日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幕

【杨虎城坐,赵四侧立。两把椅子】

【张学良上,杨虎城猛地站起,和赵四一同迎过去】

杨:张兄,怎么样?委员长怎么说?劝动了么?

张(笑):哈哈,还不是一样!我一提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他就爆炸了,一炮把我轰了出来,还赏了一顿教训,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是勇于安内怯于攘外!这块大石头!! 杨:事到如今,还这么糊涂!咳!【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赵【扶张,神色担忧】:委员长的名字真不该叫介石,改叫顽石!汉卿,杨主任,这如何是好?

张【看赵,坐】:难道我们就听天由命?难道全中国就听天由命?!

杨:不行!我们有责任,尽人事然后听天命!

赵:可是,不值得„„

杨:有什么?就是把十七路军这么扔出去了,也摔得响,摔得值!

张:„„你可当真?!

杨:笑话,我们可是中国的军人。

张:哈哈哈,说得好!连我这个“不抵抗将军”,也真的不得不抵抗一次了!如果以身作则,就能叫委员长警醒过来,那我们个人不如豁出性命进这最后一谏。

第三幕

旁白: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于杨虎城在屡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停止内战而遭到蒋的严词拒绝之后,为了民族大义,两位将军毅然决定扣押蒋介石,实行最后一谏——“兵谏”。12日清晨,华清池里枪声响起,仿若春雷。

【士兵一队押蒋介石上场,在张学良杨虎城面前停下】【张杨并肩而立】

【一士兵搬椅子放在蒋身后】

士兵队长:蒋委员长坐!(不是很恭敬的语气,带一点命令)

【蒋忿然,坐】【士兵二人拿枪站在后面】

【张挥手示意其他士兵退下,队长站在张身侧(跨立,站远一点)】

蒋:汉卿,你这是什么意思?

张:委座受惊,我要说的,仍是那老一套。

蒋:我不答应又怎样?

【杨上前,从腰间拔枪指蒋,怒视】杨:没有不答应!国之将亡,委座不仅不联合全中华一致对外,还强令国人自相残杀!甚至捕抓各界爱国志士,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暴力镇压!倒还真是爱国有罪,卖国有赏了!委座眼睛迷糊,今日我乃为您擦亮!【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期间,蒋站起,背对枪口,神情佯装不屑】

【(杨说完话)张上前按下杨的枪口】张(对蒋):西安全市已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管,惊扰委座,多有冒犯,请您海涵!即日我于杨将军将通电全国公布事变,请委座斟酌! (对士兵)张:送委座回公馆!

【士兵押蒋下】

【张扬随下,队长随下】

旁白: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于杨虎城联合全国发表抗日救国8项主张的通电,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震惊世界。

第四幕

旁白:同日,张学良密电陕北保安中共中央。当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

【一个方桌四个凳子,桌上茶杯,地图】

【周恩来上,面对观众坐,其他三人随意】

共产党员甲:没有想到,少帅竟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共产党员乙:少帅冲动!如今老蒋被扣,老汉奸何应钦倒是终于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借口,趁机借刀杀人!

共产党员甲:亦不知宋美龄夫人又将如何?——国民党内部已经大乱了,莫非又要来一轮中原大战?

共产党员乙:西安事变实乃保国之壮举!

共产党员丙:甚是。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一西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国而发动的,这是它的进步性质,然而,事实多少带有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蒋介石然而其力量并未受损,国民党内派系复杂,如果处理不妥,确有可能造成大规模内战!

【周恩来立发言】

周:(之前一直沉默,现在沉着冷静开始发言)诸君,如今张杨两位将军向我们发来了电报,邀请我党代表去西安谈判,若此行顺利,则可以令事变走向更积极的前途,即结束“剿共”内战,使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以早日实现,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这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反抗侵略的基点。

三人一齐:说得好!我党亦要为国尽心尽力。

【下】

旁白: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带着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和平解决”方针,到西安与张、杨将军以及国民党进行解决西安事变的三方和平谈判。

第五幕

旁白: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一行作为国民党代表抵达西安。

【蒋介石来回踱步】

【宋美龄上】

宋:(激动)Darling!

【蒋转身】蒋:夫人!你来了?

宋:若不是汉卿尚且顾及与你的兄弟情义,你怎么还见得了我?眼下国内舆论十分不利,何应钦要打,共党要和,你还不快定夺!

蒋:我要剿共,攘外必先安内。

宋:汉卿尚识大局,你却糊涂了么?我来,是抱了必死的心的,但汉卿不是要你的命,更不是要我的。他不过要联共抗日。

蒋:夫人,差异。吾妻爱国明义,须知今日一切以国家为重。共匪乃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我一日不得安宁。

宋:若当真以国家为重,当务之急乃与之共御外侮,你若能联共抗日,不仅保得自己安全,更能置共党于麾下!这道理,你竟不懂么?

蒋【沉默半晌】:好吧,你代我与汉卿去说。

【下】

第六幕

旁白: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宋美龄、宋子文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周恩来等中共代表进行谈判。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即:一、改组南京政府,驱逐亲日派。

二、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三、即刻停止“ 剿共 ”,联共抗日。四、召开救国会议。

五、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六、蒋介石回南京后,保障张、杨将军安全。

【两张方桌拼起来成横桌】

【共党周恩来,记录员一边,张杨一边,美龄和子文一边】

宋子文:„„不成,中日武力相差太悬殊,不能马上抗日!

杨:如今还说不能,莫非真要待到亡国么?

张:如若国共两党、全国人民联合,四万万的中华人怎么会亡于区区日本!

宋美龄:汉卿莫要激动„„只要红军服从国民政府改编,听从我党同意调遣,介石亦愿意停止内战。

【众看向周】

周:如果蒋先生接受并保证实行我党提出的要求,整个红军将以大局为重,在保有完全自主领导权的前提下接受改编,之前的事,我党既往不咎。

宋子文:好,我党会慎重考虑。

【众人点头】

周:蒋先生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十年内害了多少革命党人,我党此次并非忘记了他们的流血牺牲!然而当下情势危急,不抗日无以图存,不团结无以救国,我党愿意以中华名族为先!且我曾是蒋校长的部下,于情亦愿此事和平解决。

张、杨:周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我们保证委员长安全回南京。 宋美龄:介石愿以人格担保,兑现承诺

周【笑】:衷心期望蒋校长回去,领导抗日到底。

第七幕

【卖报郎上】

话剧剧本台词;半原创剧本:一抹亮色(抗日话剧)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133595/

推荐访问:抗日爱国话剧剧本 儿童抗日话剧剧本

话剧剧本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话剧剧本台词;话剧——《警察与赞美诗》剧本 下一篇:话剧剧本台词;话剧剧本—俺班转来个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