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

2018-10-20 记者节 阅读: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共10篇)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实践意义

历史观简单的说是你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在中国,如果问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那其实就是后一句话了 :基本观点是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基本内容就是历史尽管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他的发展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这个规律,就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相信不用多说了吧,楼主应该知道德.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以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已经斗争了很长一段时期.随着遗传学,进化论,物质结构,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唯物主义基本取得了胜利和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在历史领域,却很难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知道,历史是人的历史,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影响起进程的决定都是由人作出的.因此,这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显然这是一个唯心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就在于,他告诉我们,其实历史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他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其发展是要严格遵循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的.因此,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是把" 维心主义从最后的庇难所中赶了出去".【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二):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在党的近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丰富和发展的?

党的思想路线? 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指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以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但是,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劳永逸.1958年“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违背和破坏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尤其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他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指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根据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中共十六大,江泽民指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论.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三):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四):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辨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五):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指以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背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及人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时代背景,研究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二、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教育思想是个系统,系统的内部有着多样的结构.我们认清了他的结构,就可以清晰的了解教育思想的不同形式和类型.根据我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状,将教育思想划分成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政策型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型的教育思想三个部分.
(1)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指的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
(2)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指的是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的教育主张,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对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性质、地位、作用、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的科学分析和认识.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主成部分,在人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3)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指的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整个教育思想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思想能够指导和服务教育实践的功能与作用的基本形式和环节.它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功能.
三、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教育思想适应人们的教育需要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教育思想的功能.教育思想的功能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
(1)认识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教育事物的认识功能.它在于启发人们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形成人们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从而使人们成为拥有教育智慧的人.
(2)预见功能是说教育思想能够超越现实、前瞻未来,告诉人们现实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从而帮助人们以战略思维和眼光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具有规律的演变过程,现实的教育发展既存在着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系统联系,又存在着与它的过去及未来相互依存的历史联系.由于这一点,把握了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就可以预见未来显示其预见功能.
(3)导向功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教育思想通过论证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发挥导向功能.
(4)调控功能.教育思想可以超越现实,超越经验,能够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市和把握教育规律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必须以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去倾听不同的教育思想、主张、意见,并且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育活动及行为,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样就是发挥了教育思想的调控功能,就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评价功能.教育思想能够把握教育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教育与人与及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从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尺度.用先进而科学的教育思想经常评价和指导教育实践,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6)反思功能.教育思想可以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能够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我的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成熟的教育者.这就是反思功能.要学会反思就要学会教育思维,形成教育思想,拥有教育素养.教育思想比起教育经验来有着视野开阔、认识深刻等优越性,更有利于人们增强自己的教育反思能力和素质.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六):

从十三大到十八大的主要内容

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八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七):

我国倡导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道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道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建设符合现阶段发展要求的道德.
在加强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中,公民道德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更好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又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公民道德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是全民族的道德建设.着眼于“公民”这个特殊的称谓,强调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道德共性,从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入手,力求使全社会形成最大的道德共识,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最必要的道德条件.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
为了实现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激情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思想动力和方向保证的巨大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做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加强道德教育,实施“以德治国”,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德治国方略德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德实施,是“以德治国”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是上层建筑德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德重要手段,但它和法律不同,它的实施,不是依靠某种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德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全社会成员德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只是我们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在当前,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经过改革以来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比较而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这一道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包括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公民道德的内涵
所谓公民道德,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综合.这个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着力点.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整个工作中,如何把上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德行为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德一项重要而紧迫德任务.
因此,我们说,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般说来,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它既包括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要求的共产主义道德;也包括对广大公民要求的公民道德.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要求他们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不应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同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应当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当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要对所有的公民提倡和宣传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
四、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涵
《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以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将我国公民应遵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20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地作为我国公民地基本道德规范被提出来,应当引起全社会地高度重视.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纲要》地过程中,需要把这20个字当作一个重点,使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公民地内心,并落实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
《纲要》提出地20个字可以再细分为这样10个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这10个基本规范,在调整整个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的功能,大致说来可以对这些功能作这样的认识和划分:“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 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来认识和划分上述公民道德10个基本规范的功能,只是从基本的方面着眼的,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往往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例如,调节公民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总是调节公民个人相互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而调节公民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也具有调节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功能.因此,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功能不应作绝对化的认识和划分,而是要在明确它们各自主要的功能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其他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事物的规定性来看,核心就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中心来说,核心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本质的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紧紧掌握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需要深刻理解“人民”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人民”同所谓“人”或“人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应当包括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把“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并给予他人一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利益,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群众性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包含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时间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和注意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
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日益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人们活动空间及道德视野的更加广阔,社会公德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人在外层共建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伦理规则问题等等,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在这方面,社会公德的阿新内容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整个世界人类生活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规范,主要有下述的一些内容.
1、文明礼貌,提倡人们互相尊重.
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人们的行为文明状况,它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文明教养程度,而礼貌则是这种文明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2、助人为乐,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
第二, 社会和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要切实关心和爱护,每个社会成员之间都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又一个显著的道德要求.
第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社会团体和每个社会成员,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们,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切实的帮助.
第四,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人的文明水平越来越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那些正在接受改造的犯罪分子、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对分子,必须给予他们以人道的待遇,不准侮辱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悔过自新、重新作人的机会和出路;对于被改造中的犯人进行刑讯、逼供及其他残忍做法,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所坚决反对的.
3、爱护公物,增强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物、集体的财产,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性活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物质保证,也是满足劳动者个人利益和人们当前利益的共同物质条件.所以,以社会主义翁的责任感,维护和珍惜国家 、集体的财产,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强化生态伦理观念.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环境伦理教育,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几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开发能力越来越强,而由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征服自然界的主人自居的心理,因此向大自然索取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样,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也对自然界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但是,自然界对人类的破坏性征服,也进行了报复,这就是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困境.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过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倒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5、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在社会中,每个公民自觉地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地起码道德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地、自觉的“信任工人和贫农的组织性的纪律,是同志式的纪律,式互相尊重的纪律,是在斗争中发挥独创性和主动性的纪律”,因此,这样的纪律已经具有了明确的道德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其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中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战略任务的时候,其中一项就是要加强纪律教育,强调要遵守纪律.他说,过去革命年代就是靠纪律,而且式自觉的纪律,现在也必须有纪律,“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没有纪律不行”.
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对于每个公民来说,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即在说话公共秩序受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地时候,应该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决地与之进行斗争.这个道德要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是有特殊重要现实意义的.因此,有些地区,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奖赏,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了.这不仅说明了我国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而且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纲要》规定“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作一个好建设者”.《纲要》对职业道德的这种规定,既体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又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所以,它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1、爱岗敬业
紧密联系的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工作.宋朝朱熹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说,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古人提倡的这种工作态度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认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纲要》把诚实守信列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德一项基本内容,真可谓顺应天意,合乎民心.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指对于人和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称道的职业道德.它要求人们待人处世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要以公心为基础,从个人的感情和利益出发,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当然,公正、公平也是包括平等的内涵.
4、服务群众
又都为他人服务.就是说,任何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工作、要劳动,首先总是要接受社会和其他人提供的大量服务;同时,任何一位从业者也总是在自己本职岗位上通过自己具体的工作、劳动,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服务群众是社会全体从业者通过互相服务,来达到社会发展、共同幸福.服务群众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也是职业道德要求的一个基本内容.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奉献,就是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从业人员的不是为了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正因为如此,奉献社会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得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得经济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必须把奉献作为自己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根本的职业目的.
八.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创建活动作为吸引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必须把思想建设突出出来,贯彻始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各项创建活动的工作安排和内容设计,都要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使活动的过程成为灌输道德教育、弘扬道德新风的过程.
一、学习先进典型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代表积极向上健康的力量.无论在 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先进的人物和 集体,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袁隆平、吴文俊、李国安、范匡夫、徐虎、李素丽等先进人物和民航总局国航飞行大队、漳州报警服务台、哈尔滨市派出所、山东济南交警支队等先进集体.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倡导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他们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楷模.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用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刘胡兰同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人们对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解放后,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近40年来,学雷锋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经久不息、历久弥新,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使雷锋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抗洪烈士李向群为什么能以20岁的短暂的人生,仅仅8天的党龄,就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形式下,追逐实惠还是勇于奉献,是摆在每个同志面前 的新问题,继续发扬奉献精神,经受新的考验,革命的人生价值才能迸发出绚丽的时代光辉”,这是最好的答案.
新时期宣传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奋发向上、艰苦创业,就要扬清激浊、弘扬正气,这对于克服惟利是图、损公肥己、金钱至上、腐化堕落等社会丑恶现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概括先进典型的精神特点,突出表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知难而退,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的作风;站在时代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廉洁自爱,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品格.
二通过节庆、纪念日陶冶道德情操
各种重要节庆、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寓于多种生动的 活动之中,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这些道德教育资源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公民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丰富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使道德内化为自律的行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历史的结晶.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是道德时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作为悠久的 世界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56个民族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涌现出了许多的先进人物,她凝聚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情,对祖国的爱,对 祖国的自豪,在传统节日里进行道德教育易受到良好的效果.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医生热爱祖国,锐意改革,面对被贬的遭遇,丝毫没有改变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以身殉国.他以炽热的感情写下的《离骚》等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激励着每一炎黄子孙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现阶段 就要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利用重阳节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伦理意识,这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利用每年的清明节和“五一”、“五四”、“七一”、“七七”、“八一”、“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组织群众和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相关的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基地.
三、加强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 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 反映.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育人们成为有思想、有追求的现代人 ,而且要通过礼仪的教育,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做到举止文明,处事得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实中,礼仪教育有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 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人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行动上称为礼貌.从理论上讲礼仪、礼节、礼貌虽然不是深奥的东西,说起来容易,但在实践中做起来较难.在重大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和礼仪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其一是敬人的原则,尊重他人是在交往中取得成功的 重要保证.其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愿自觉,礼貌待人、表里如一,不要妄自尊大,口是心非.其三是适度的原则,在交往过程中牢记过犹不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四是 真诚的原则,在交往中要诚心诚意,不逢场作戏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八):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九):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十):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主要内容有哪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注重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要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竞争,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对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质的认识,增强养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自觉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价值,是工具和价值的结合、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只有把法治作为价值来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律的权限和程序进行.权力有边界,行使权力与接受监督、承担责任要相互统一.法治的要义是限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对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法治意味着对自己是一种约束.要深谙权力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为端正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要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对法治油然而生的神圣情感,是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够被信仰,是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是非人格化权威,超脱于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够激起社会成员信仰层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种实践理性,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内心要敬畏法治,这样才能由衷地认同和尊崇.法治意识要求我们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圣不可亵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对各级公职人员来说,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对行政权、审批权和执法权、司法权的约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把公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首先,各级公职人员要带头学法.要认真学习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知识,学习法治原则、原理、精神,重点掌握法律授予什么权力、边界在哪里、行使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应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其次,要加强法律逻辑训练.法律逻辑推理是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社会问题、案件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推理,并得到相应结论或者拿出解决办法的思维过程.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依法.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越是问题复杂,越是情况紧急,越要用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去思考、处理.只有这样,办事情、处理问题才会更稳妥,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再次,要注重法治实践锻炼.要深入行政执法和执法司法一线,剖析案例,探寻个中法律精神、法律规则及其运用方法,了解掌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思考解决办法,提高从法治层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坚守法治的底线.全社会都要树立坚守法治底线的理念,各级公职人员更要起好带头作用.各级公职人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双重责任:以履行行政执法权和执法司法职责,推进依法治国;以模范守法,带动全社会守法.坚守法治的定力、坚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级公职人员必备的职业品质.要带头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守法模范.要克服特权思想,决不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养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对法治的坚守转化为严格依法办事的实际行动,自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执法司法活动中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纵,执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于排除干扰,在一次次对法治有益而对自己可能有不利后果的选择中养成厉行法治的决心和意志.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敢于抵制权势、金钱、美色、人情、关系的干扰,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要坚决同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对破坏法治的行为决不能无动于衷,必须毅然决然地站出来,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

实践主要内容及进程

http://m.zhuodaoren.com/jieri927150/

推荐访问:实践内容及进程 自动化实践内容及进程

记者节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王艳演过的电视剧 下一篇:王者荣耀骚白代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