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2016-04-19 古诗词鉴赏 阅读:

第一篇:《浪淘沙 夜雨赏析》

广一模诗歌阅读《浪淘沙•夜雨》赏析两篇

梁寅:明代名学者

梁寅 (1303一1390) 字孟敬,号石门,新喻县(今新余市)人。世代务农,家贫,自幼聪慧,读书刻苦,“淹贯五经百氏”,屡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弃功名。元末,征召为集庆路 (治今南京) 儒学训导,两年之后辞官归乡,隐居讲学。明洪武二年(1369)下诏,召集全国名儒修述礼乐,年已60岁的梁寅在应征之列。在礼局中,以议论精审、笔力雄健为同僚佩服。次年礼书修成,以老病辞归。洪武三年八月,受聘为明代江西首次乡试考试官。晚年在家乡石门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梁寅在理学上以孔孟“明人伦”为核心,继承程朱,认为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之“道”,即“天理”,而人之本性又属“五常备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德王道”之治。邻居之子初入仕途,请教居官之道,梁寅回答:“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又问天德、王道之要,梁寅笑言:“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著有《周易参议》12卷、《尚书纂义》10卷、《春秋考义》10卷、《石门集》4卷、《宋史略》《元史略》各4卷、《集礼》50卷、《策要》6卷,另有杂著《髦言》《论林》《辑训》《类礼》《宋论》《搜古集》《格物编》《春秋丛说》数百卷。今存其文集《石门集》。

浪淘沙•夜雨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之一:

这首小令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风格悠远。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标明天气之寒。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稠密的窗棂,四处洋溢。雨声喧哗,寒气逼人,词人不由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本人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此之前不乏佳作,如贺铸《横塘路》(《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等喻闲愁。此处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袭,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动自然。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罕救蓑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换头“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二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缘由就在于担忧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结果如何,只要等到天亮

后才干晓得。所以他急迫地盼望拂晓,盼望天色转晴。从“只待”二字中,可见词人这一夜是如何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了。夜雨过后,现象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绚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留意的是,词人关于担忧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样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结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含蕴丰厚。“曾约故人”进一步提醒了词人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缘由,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倾盆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谢,不用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绚烂,花儿谢了,还有“啼莺”,友人来了就和他一道观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结尾二句振起词意,笔法迂回,摇曳多姿,流显露一品种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神韵无量。

此词构造紧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待愁情产生的缘由,结句一笔宕开,另辟新境,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化,明晰地展现了词人情感活动变化的轨迹。而这一轨迹又与景物的转换相联合,景生情,情生景,巧妙自然,令人称道。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读罢此词,本人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词心”,并深深为之感染。

之二:

本词标题已点明主题,即写夜雨。

上片:今夜的雨下得特别的大,听: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不密封的门窗缝隙处侵入屋里,在这雨水哗啦、寒气逼人的夜晚啊,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发。谁会置信,在家寓居却一点也没有在家住的觉得,反倒像羁客旅居旅馆普通,睡不安枕,在勉强进入梦境时,却忽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眠。 词作者愁什么呢?是什么让他如此难以入眠呢?又是被什么惊醒了呢?是夜?还是雨呢?

下片:“花发恐飘零”,一语点破了让词人彻夜辗转反侧的缘由,一个“恐”字,就是让词人勉强进入梦境而又忽然被惊醒的真正的原由,恐什么呀?就是恐怕花儿会被大雨摧毁了,零落成泥,“只待朝晴”,只希望明日是晴天,这样花儿就不会被摧毁了。可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向往和希冀,而不是理想,理想是阅历了一夜的暴风骤雨,姹紫嫣红、百媚纵生的花儿能躲过昨晚的劫难吗?于此,作者并没有提及花儿了,那让作者“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的花儿,却为何在此只字未提呢?转笔写到“彩霞红日照山庭”,美丽的晚霞、落红照映着秀丽的山川,哦,曾经相约好一同游山玩水的故人,想此刻也应该到了吧?那就一同去观赏山上的莺歌燕舞吧。 其实,阅历了一夜暴风骤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而此时,正是与故人相约一同观花赏月的时段,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件遗憾的事呀。但是,谁又能改动得了这自然界的变化

呢?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固然没了,疮痍满目阅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丽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这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吗?虽花已飘零,“零落成泥辗作尘”,可那雨后“彩霞红日照山庭”、山清水秀、莺歌燕舞的疮痍满目,不也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的风光吗?

第二篇:《浪淘沙 夜雨赏析》

广一模诗歌阅读《浪淘沙•夜雨》赏析两篇

梁寅:明代名学者

梁寅 (1303一1390) 字孟敬,号石门,新喻县(今新余市)人。世代务农,家贫,自幼聪慧,读书刻苦,“淹贯五经百氏”,屡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弃功名。元末,征召为集庆路 (治今南京) 儒学训导,两年之后辞官归乡,隐居讲学。明洪武二年(1369)下诏,召集全国名儒修述礼乐,年已60岁的梁寅在应征之列。在礼局中,以议论精审、笔力雄健为同僚佩服。次年礼书修成,以老病辞归。洪武三年八月,受聘为明代江西首次乡试考试官。晚年在家乡石门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梁寅在理学上以孔孟“明人伦”为核心,继承程朱,认为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之“道”,即“天理”,而人之本性又属“五常备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德王道”之治。邻居之子初入仕途,请教居官之道,梁寅回答:“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又问天德、王道之要,梁寅笑言:“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著有《周易参议》12卷、《尚书纂义》10卷、《春秋考义》10卷、《石门集》4卷、《宋史略》《元史略》各4卷、《集礼》50卷、《策要》6卷,另有杂著《髦言》《论林》《辑训》《类礼》《宋论》《搜古集》《格物编》《春秋丛说》数百卷。今存其文集《石门集》。

浪淘沙•夜雨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之一:

这首小令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风格悠远。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标明天气之寒。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稠密的窗棂,四处洋溢。雨声喧哗,寒气逼人,词人不由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本人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此之前不乏佳作,如贺铸《横塘路》(《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等喻闲愁。此处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袭,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动自然。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罕救蓑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换头“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二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缘由就在于担忧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结果如何,只要等到天亮

后才干晓得。所以他急迫地盼望拂晓,盼望天色转晴。从“只待”二字中,可见词人这一夜是如何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了。夜雨过后,现象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绚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留意的是,词人关于担忧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样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结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含蕴丰厚。“曾约故人”进一步提醒了词人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缘由,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倾盆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谢,不用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绚烂,花儿谢了,还有“啼莺”,友人来了就和他一道观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结尾二句振起词意,笔法迂回,摇曳多姿,流显露一品种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神韵无量。【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

此词构造紧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待愁情产生的缘由,结句一笔宕开,另辟新境,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化,明晰地展现了词人情感活动变化的轨迹。而这一轨迹又与景物的转换相联合,景生情,情生景,巧妙自然,令人称道。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读罢此词,本人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词心”,并深深为之感染。

之二:

本词标题已点明主题,即写夜雨。

上片:今夜的雨下得特别的大,听: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不密封的门窗缝隙处侵入屋里,在这雨水哗啦、寒气逼人的夜晚啊,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发。谁会置信,在家寓居却一点也没有在家住的觉得,反倒像羁客旅居旅馆普通,睡不安枕,在勉强进入梦境时,却忽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眠。 词作者愁什么呢?是什么让他如此难以入眠呢?又是被什么惊醒了呢?是夜?还是雨呢?

下片:“花发恐飘零”,一语点破了让词人彻夜辗转反侧的缘由,一个“恐”字,就是让词人勉强进入梦境而又忽然被惊醒的真正的原由,恐什么呀?就是恐怕花儿会被大雨摧毁了,零落成泥,“只待朝晴”,只希望明日是晴天,这样花儿就不会被摧毁了。可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向往和希冀,而不是理想,理想是阅历了一夜的暴风骤雨,姹紫嫣红、百媚纵生的花儿能躲过昨晚的劫难吗?于此,作者并没有提及花儿了,那让作者“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的花儿,却为何在此只字未提呢?转笔写到“彩霞红日照山庭”,美丽的晚霞、落红照映着秀丽的山川,哦,曾经相约好一同游山玩水的故人,想此刻也应该到了吧?那就一同去观赏山上的莺歌燕舞吧。 其实,阅历了一夜暴风骤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而此时,正是与故人相约一同观花赏月的时段,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件遗憾的事呀。但是,谁又能改动得了这自然界的变化

呢?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固然没了,疮痍满目阅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丽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这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吗?虽花已飘零,“零落成泥辗作尘”,可那雨后“彩霞红日照山庭”、山清水秀、莺歌燕舞的疮痍满目,不也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的风光吗?

第三篇:《2015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意境)》【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1. 竹

陈与义 宋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译文:

在高处的枝和清风作朋友,茂密的叶子能够把雪留住变作花。昨天夜里嫦娥潇洒地把竹子的影子映在窗纱上。

赏析:

上面的“人格物化”,意在写人;而“化物为人”,则意在写物,清高的翠竹,潇洒的嫦娥(月亮),各具风情。

2.小寒食⑴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⑵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⑶。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⑷。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⑸。

云白山青万余里⑹,愁看直北是长安⑺。[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 鹖(hé),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

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

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作品鉴赏【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4]

3.浪淘沙•夜雨

梁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赏析:

这首小令写“夜雨”,抒发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景交融,格调悠远。 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表明天气之寒。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稀疏的窗棂,四处弥漫。雨声喧闹,寒气逼人,词人不禁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此之前不乏佳作,如贺铸《横塘路》(《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等喻闲愁。此处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袭,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生,妙在即景言情,情景相生,生动自然。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何因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换头“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二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原因就在于担心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结果如何,只有等到天亮后才能知道。所以他急切地盼望黎明,盼望天色转晴。从“只待”二字中,可见词人这一夜是如何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了。夜雨过后,景象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灿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对于担心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么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结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含蕴丰厚。“曾约故人”进一步揭示了词人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原因,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滂沱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零,不必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花儿谢了,还有“啼莺”,友人来了就和他一道欣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结尾二句振起词意,笔法曲折,摇曳多姿,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韵味无穷。

此词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待愁情产生的原因,结句一笔宕开,另辟新境,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入,清晰地展示了词人情感流动变化的轨迹。而这一轨迹又与景物的转换相联结,景生情,情生景,巧妙自然,令人称道。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读罢此词,我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词心”,并深深为之感染。

4.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赏析:

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 定景色。“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 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 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 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 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 这一“出”字 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 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 诗人不写枯 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 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 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 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 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 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 屋檐了。 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 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 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 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 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 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佇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因为作者没有简单 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 “景”, 因而这景 也就表达了“人” 的感受、 人的行动、 人的心情, 所谓 “景中有人”。 这正是此诗佳处。 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同为性灵派 “三大家”。从这首诗看, “性灵” 派虽主灵机活脱, 却非浅 易粗率, 同样讲究炼字、炼句, 注重炼意、 炼格。“性灵独到删常语”, 才能创造出诗美。

问题:1 、分析“寒钟过雨声”中的“过”。

2 、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过”超过,压过之意,描写了充满萧飒之气的秋天里的钟 声压过雨声,一高一低、一缓一密、一疏朗一急凑,通过钟声和声的交相辉映,展示出秋的寒、环境的凄清寂寥。

2、再看尾联——“猎猎西风劲”,西风指秋风,又喻一种势力 或倾向(多含有贬义,指没落腐朽的势力);在这个某一种势力膨胀、嚣张的时候,作者忽来一句“湖心月乍生”,颇有拨云见月,散雾观花之感,使得整首诗歌余韵缭缭,意味悠长。可以看出诗人对时事乐观的情感态度。

5.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6.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

第五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巧赏析)》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巧赏析

一、对点训练

1.(2011年广州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梁寅《浪淘沙

浪淘沙·夜雨

梁 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2.(2011年济南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3.(2011年合肥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

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炼生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2011年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影下,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影下”中的“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代、比喻。

(2)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新:暗示年复一年,强化感情。

二、规范提升

1.(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注意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并根据意象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3.(201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梁寅《浪淘沙|夜雨|赏析】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两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考生要

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①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②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①B。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第六篇:《《浪淘沙 夜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浪淘沙 夜雨》阅读答案】《浪淘沙 夜雨》阅读答案。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01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① 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②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浪淘沙 夜雨》阅读答案文章《浪淘沙 夜雨》阅读答案出自夜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赏析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87671/

推荐访问:李煜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古诗词鉴赏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赏析 下一篇: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