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优秀报告文学主要有

2018-07-14 各类报告 阅读:

解放区的优秀报告文学主要有一: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复习资料:中国文学3


教师资格证网权威发布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复习资料:中国文学3,更多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复习资料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资格考试网。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现代文学
1.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次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重要思想武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战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宣言书。
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设立《随感录》栏目,于是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形式杂文。随感录的作家群有: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胡适等。鲁迅后来成为中国杂文大师。
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民国一二年级国文教材改用语体文(白话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陈独秀(1879--1942),安徽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18年和李大到创办《每周评论》,宣传与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着名学者、诗人、文学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丰、科学.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2.新文学社团的崛起(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主要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作家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因而这些作家被称为“人牛派”。这个作家群的主要代表是:叶绍钧(又名叶圣陶)、朱自清、冰心等。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其散文成就很高,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泽。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着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30年代出版的70万字的巨着《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专着。同时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也是我国第一本民间文学史,而且迄今尚无可以替代之书。
沈雁冰(1896--1981),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沈雁冰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和《虹》等;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等;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市人。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1930年,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
朱自清(1898--1948),浙江绍兴人,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冰心(1900--1999),女,福建福州人,原名为谢婉莹,现代着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散文被誉为“美文”的代表。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2)创造社
1921年6月,由留日爱好文艺的中国留学生组建的创造社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人。1928年以后,创造社的大部分骨干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社实质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
郭沫若(1892一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他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着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甲申三百年祭》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
(3)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此后新月社中的诗人逐渐聚拢.形成了着名的“新月诗派”,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杭州,出生于北京。现代着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版4辑。
(41语丝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人,同时创办了《语丝》周刊。语丝社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着称,并形成了“任意而谈,无所顾虑”,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着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着述颇丰。
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红学家、诗人。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寺《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
(5)南国社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匕之革命运动”。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代表人物和创始人是田汉。南国社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史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着名戏剧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田汉写过多部着名话剧,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以及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3.左翼作家联盟
1929年,面对******对革命文艺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要求创造社、太阳社成员鲁迅等作家联合起来,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经过近半年的筹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翼”)在上海宣告成立。鲁迅、田汉、沈瑞先、郑伯奇等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沦纲领和工作方针。
“左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以发展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革命斗争的一翼为宗旨。
4.鸳鸳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题材。鸳鸯蝴蝶派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
5.七月派
“七月派”是抗战爆发后涌现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胡风是“七月派”的核心人物。“七月派”小说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作品最多的是路翎,他的作品,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其着作有诗集《野花与箭》、《为祖国而歌》、《时间开始了》,文艺评论集《文艺笔谈》、《剑?文艺?人民》、《沦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等。
路翎(1923--1994),安徽无为人,中国现当代着名作家。路翎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6.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
1938年4月,张天翼发表了讽刺小说《华威先生》,以抗战以来在温煦作品中宣传抗战、颂扬英雄和打击侵略者的风气,暴露一个“抗战官僚”的丑恶嘴脸。张恨水的长篇讽刺小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以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形势和情调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张天翼(1906--1985),湖南湘乡人,中国着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是“左翼”优秀的讽刺小说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短篇集《速写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华威先生》是他讽刺小说的一部力作。
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现代小说家,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在50多年的写作生涯巾,共完成中长篇小说100多部。主要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八卜一梦》、《五子登科》、《白蛇传》、《啼笑因缘》、《孔雀东南飞》、《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纸醉金迷》等。
7.新型小说
新型小说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解放区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工农群众崭新生活面貌和农村历史性变革的小说。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代表了解放区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解放区除了土改题材的小说外,还有反映农村新生活事物的小说。如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于大》。
另外。在解放区还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中长篇章回新英雄传奇小说,中篇有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长篇有马峰、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孑1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8年发表了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丁玲一生着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翻译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1948年,发表了代表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展现了东北农村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进行土地改革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民形象.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风靡全国,曾出版过多种文字译本。
8.新歌剧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解放区兴起了群众性的新秧歌歌剧。新秧歌歌剧剔除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加工改造了它的音乐、表演等形式。
新秧歌歌剧的代表作是王大化、李波等人创作的《兄妹开荒》,周而复、苏一平的《牛永贵挂彩》和马建翎的《十二把镰刀》等。
在新秧歌歌剧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最突出的艺术在于它创作了完美的、富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歌剧的新形式,标志着中国民族新歌剧走向成熟。贺敬之(1924一),山东峰县人,现代着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二)建国后十七年至“文化大革命”的文学1.新中国十七年文学
(1)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问,小说基本上确立的是历史与现实两类题材。在历史题材方面,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长篇小说有: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孙犁的《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短篇小说有: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热情刻画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长篇的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
60年代前期问世的两部长篇是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雷》,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描写了农业、手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两条路线的对立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反映社会主义变革的尖锐性、复杂性。
梁斌(1914--1996),河北蠡县人,现代着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
欧阳山(1908--2000),湖北荆州人,现代着名小说家。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6年创作完成反映边区经济发展和农村新貌的长篇小说《高干大》。
1957年,欧阳山开始长篇巨着《一代风流》、《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的创作,作品展示了一幅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刻画了周炳、区桃等一批从“三家巷“里走出来的典型人物,通过一个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复杂而漫长的革命经历.反映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杨沫(1914--1995),祖籍湖南汨罗,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当代着名小说家。1938年后开始创作活动。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咬透铁锹》,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
浩然(1932--2008),天津人,当代着名作家。1962年底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70年底开始创作另一部多卷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些作品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8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苍生》,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农村现实和新时期农村的巨大变化。作品生活气息浓郁,乡士特色鲜明,语言朴素自然。“写农民。给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
周而复(1914--2004),生于南京,当代着名作家,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特写、剧本等。周而复的创作成就在小说方面,他的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2)诗歌
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诗人们尚在调整适应期,创造不多,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诗。1957年上半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诗坛涌现一批敢于触及时弊、勇于编写生活矛盾的诗,如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郭小川的《望星空》等,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当代诗人。193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出版了《北方》、《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9部诗集。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当代诗人。郭小川创作丰厚,主要着作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及一些政论、杂文等作品。
(3)戏剧
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刘沧浪等人的《红旗歌》、胡可的《战斗里成长》,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傅铎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天津码头工人集体创作《六号门》,陈其通的《万水千山》,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马兰花》等。
1958年到1962年间,话剧出现了一个历史剧的热潮。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质量之优都是前所未有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等历史剧的优秀之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1953年起.国家对全国360多个文工团进行整编后,成立了11个歌剧团.从此开始了歌剧专业化、正规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歌剧史上一大批精品,如《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以及《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着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话剧剧本《茶馆》以独特而又精巧的戏剧结构,“小说式”的人物刻画。鲜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现出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老舍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同时,老舍也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曹禺(1910--1996),湖北潜江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夏衍(1900--1995),河南开封人,中国着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他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他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改编创作了《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4)散文
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散文主要表现在丽个方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散文作品有: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
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散文作品有不少是知名的篇章。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卢家秀》,描绘了经过社会主义变革后的农村新气象。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以浪漫的诗意笔触描绘我国人民根治黄河的气魄和理想。杨朔的《石油城》,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萧乾的《万里赶羊》等作品,勾画出戈壁沙滩、内蒙古草原等祖国各地建设者勇敢跋涉的足迹,表现了各条战线上的情景。
魏钢焰反映纺织女工赵梦桃事迹的《红桃是怎样开的》,田流描写农民植棉能手吴吉昌事迹的《忠心耿耿》,陈广生等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郭小川等赞美南京路上好八连永葆革命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尚风格》以及巴金的《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记者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郁茹的《向秀丽》等作品反映着各条战线上的
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着重表现我国人民战胜天灾****的无畏勇气、坚韧毅力、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理想。
巴金(1904--2005),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他的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当代作家。他着有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等。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他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刘白羽(1916一),北京市人,当代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散文集《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峡》等。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着名散文家。杨朔的散文以“诗化’,为主旋律,其散文充满诤隋画意,其中散文《雪浪华》、《香山红叶》、《荔枝蜜》等影响较大。
李若冰(1926--2005),陕西泾阳县人,当代散文家。他着有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红色的道路》、《山?湖?草原》、《神泉日出》、《李若冰散文选》等。
(5)“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此流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笔下的生活、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及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现代着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作品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此流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昧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即诗歌型文体小说。
2.“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文学
(1)文学作品的“三突出”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都要突现阶级斗争这个“纲”,文学作品都要实行“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机械化、单一化、僵硬化,严重扼杀了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2)八个“样板戏”
这一时期,文艺舞台上只能上演八个“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之后又推出了现代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和《杜鹃山》。
(3)小说
这一时期,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小说是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这两部作品虽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生活积累.但由于作者受时代的影响.其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极“左”的时代印记。
在极“左”政策的统治下,张扬描写爱国知识分子爱情小说的《第二次握手》以及张宝瑞描写国共两党隐蔽战线斗争的《一只绣花鞋》等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问广为流传。
(4)******诗抄
1976年清明节期间。首都人民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四人帮“的重重禁令,写了成千上万的诗词,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童怀周(集体)将这些张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或在******广场上朗诵过的诗歌选编成《******诗抄》,收入了600余篇诗文。

点击免费试听>>>
点击免费试听>>> 点击免费试听>>>

解放区的优秀报告文学主要有二:历史今日:2008年1月3日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林默涵逝世


日历网权威发布历史今日:2008年1月3日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林默涵逝世,更多历史今日相关信息请访问日历网。
林默涵   2008年1月3日,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林默涵逝世,享年95岁。   林默涵同志1913年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福州高中师范专科。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用真名“林烈”发表白话诗,痛斥土豪劣绅,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被校方开除。不久,到上海积极从事地下工作,参加罢课、游行、讲演等革命活动。1930年,调任革命互济会福建省总会秘书长,两次被捕入狱,经营救保释后,转入共青团福州市委任秘书。1934年,到上海一家报馆工作,向《读书生活》等报刊投稿,发表文章。   1935年,林默涵同志东渡日本,入东京新闻学院学习,与进步朋友成立“哲学读书会”,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毅然回到祖国。不久去香港担任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日报》副刊编辑,开始用“默涵”的笔名发表文章。后到上海生活书店工作,参与编辑《世界知识》、《国民周刊》、《读书与出版》,并在《自修大学》上发表学习哲学的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默涵同志参加“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任宣传部部长。他满怀热情地参加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随军转战苏浙前线。不久,到武汉参加《全民周刊》编辑工作。1938年8月到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同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林默涵同志到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工作。1940年,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办的《中国文化》月刊做编辑工作。   1941 年,林默涵同志奉命调任延安华北书店总编辑。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这对他的一生文艺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后,被调到《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这期间,他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撰写大量抨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杂文、表彰先进人物的特写、普及生产知识的小品。他还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对群众创造的新型人民文艺,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出现的新的文艺形势,对艺术家深入工农群众所展示的新面貌,都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1944年,林默涵同志奉命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负责建立新的通讯科,接待读者来访,回答读者来信,建立《新华信箱》,组织和联系通讯员,组织进步青年到中原解放区工作。1945年,任《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林默涵同志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主办的《群众》周刊工作,同时参与编辑《新文化》刊物。国共和谈破裂后,《群众》周刊移到香港出版,林默涵同志任编辑,同时参与编辑《大众文艺丛刊》,联系进步报刊,开展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这时期,他除了继续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文外,还写了大量的文艺论文,后来集成杂文集《狮和龙》和文艺论文集《在激变中》。   新中国成立后,林默涵同志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1950年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1954年任处长。1959年被任命为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   1952 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林默涵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了社论《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艺理论文章和讲话,坚持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党的文艺政策、文艺规律、文艺创作方法、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研究、探讨,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55年,林默涵是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他通过《人民日报》编辑部得到了胡风先生的信件,“他最早敏感到这批信件的‘重要性’,建议立即上交毛泽东,是他想出四个题目要舒芜分类整理成了第一批材料,随后他又参与摘录、整理胡风的更多信件,编成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材料,还写了一些按语。”   随后的事,竟由最高领袖捉刀,写出了著名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材料按语”,以此作为运动的纲领性文字,“把一大批跟胡风有些来往的人都打成了‘反革命’,投进监狱,进而又在全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肃反’,千千万万个无辜者,被隔离、逮捕、关押,直到被夺去生命。”   林默涵曾是参与胡风事件全过程的领导人之一,但当人们后来问他,为什么要把胡风打成“反革命”?他的回答竟然是“谁也没有料到!”“我还想说几句话:我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我一定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但我决不向任何人‘忏悔’,因为我从来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根据当时认为符合党的利益和需要去做工作的,不是违心的,或是明知违背党的利益和需要还要那样去做的。过去如此,今天、今后也如此。这里不存在什么‘忏悔 ’或宽恕的问题。”   1961年,林默涵等同志组织文艺界集体讨论起草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文艺十条》),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功经验。他还组织领导了现代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工作,并参与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为我国的戏剧现代化革新和芭蕾舞民族化付出了心血。同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等院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他主抓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7个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全国著名的艺术学科专家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教材体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默涵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关押达十年之久。1975年到江西丰城钢铁厂监督劳动。面对残酷的迫害,他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1977 年,林默涵同志恢复工作。他以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很快投入到工作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同年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负责重新出版《鲁迅全集》并注释等工作。他带领有关专家和编辑骨干,深入研究,艰苦工作,使全集注释工作于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夕完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8年5月,林默涵同志担任恢复全国文联及各协会筹备组组长。他主持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第三次会议(扩大),成为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会议。他力主平反冤假错案,对文艺界在文化大革命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期间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1979年,他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参与起草大会报告。会议期间,他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兼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他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为文艺界的团结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林默涵同志担任文化部顾问。1983年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1985年经中央批准,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他任第一任理事长,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他倡导成立了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后来,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1989年12月,林默涵同志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促进文艺界的团结,推动全国文艺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主持召开了全国业余青年文艺工作者会议,鼓舞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新作品。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主持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他还整理发掘了大量的重要文艺史料。   林默涵同志是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顾问,他一生勤耕不辍,论著颇丰,主要有杂文集《狮和龙》、《浪花》,文艺论集《在激变中》、《林默涵文论集》、《林默涵劫后文集》、《心言散集》,专论《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等。   林默涵同志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精辟见地的文艺理论著述,在我国文艺史上留下闪光的篇章。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敦厚谦和,生活简朴。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文艺战士的优秀品德。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

解放区的优秀报告文学主要有三: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3-24课


高二网权威发布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3-24课,更多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二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3-24课》,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基础解读】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基础解读】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3)过程: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b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C 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4、实践: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础解读】一、《新青年》的诞生1、诞生的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2、过程:(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3)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1)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2、三民主义的创立:(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原因:(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基础解读】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基础解读】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2、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解读】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重大成果:(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过程:(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2、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础解读】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3、结果:(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二、曲折的年代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三、文艺的春天1、出现的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繁荣的表现:(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三、教育的复兴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一、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二、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1、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3、 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基础解读】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 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1、时间:19世纪中期。2、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3)特点:a 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四、现代主义美术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基础解读】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1)时间: 19世纪。(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2、代表人物及作品:(1) 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3、歌剧的辉煌成就:(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4、民族乐派的兴起:(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2、代表作品:(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3、影响: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产生:a 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b 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c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d 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2、成熟:(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 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2)发展:a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b 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C 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b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4、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解放区的优秀报告文学主要有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794123/

推荐访问:解放区文学

各类报告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发展报告班主任评语 下一篇:营销管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