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2016-08-16 制度 阅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摘要: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具有深远影响。学习党的十八大,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要理解学习共同理想的先进性,并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结合,实现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梦、十八大、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勾画“中国梦”蓝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样说。而具体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国梦”,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 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人民要更加自觉地珍爱大自然,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改进生产方式和改善生活方式上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常态化的制约机制。

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索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

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四、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梦”看似宏大,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中国梦离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是那么近:每天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吃上放心的食品,安居乐业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梦”。

中国梦需要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各级政府首先应该负起责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当然,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全体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每一个公民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的觉醒,“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二)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二、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政治方面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

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社会方面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七、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经济方面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文化方面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推进“中国梦”在文化方面的进步。

结束语: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发展的目标,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同时,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三)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梦

龙源期刊网 .cn【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梦

作者:黄娟 汪宗田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02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摘 要]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D0;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064-07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汪宗田(1971—),男,湖北大悟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和“ 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以我校为例”(2011133)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Chinese Drea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our societ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inese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basic co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ly, struggle objective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rdly,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Eco-civilization; basic connotation; struggle objective; realization condition

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的梦想。①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把研究阐释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②解读中国梦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解读中国梦,充分认识中国梦的绿色底蕴将对拓展中国梦研究、促进中国梦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四)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中将“四位一体”升级为“五位一体”,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际。”①也就是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生产力不够发达,只处于初级阶段。
  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始,党和政府就不断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调整其发展路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目标,而且还涵盖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日显现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相适的目标。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大、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从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百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癌症村的出现)。“黑色GDP”背后,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成本和健康成本。生态文明建设日渐重要并且被引入到初级阶段发展目标中也就不言自喻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对中国现阶段纲领的基本概括,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实现国防、科技、工农业的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事实上,当前中国仍然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个判断,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如今的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自然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的时代。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性理论一定是不断充实的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只有立足于初级阶段理论,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或者说,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体制上的改革,而且还需要思维思路上的变革(如经济生态化)。
  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经济实力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要想保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可持续的、充裕的未来,就必须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多年的艰苦跋涉,我国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和环境保护组织,试图逐渐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我国的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并且以世界第二的姿态跃然立于世界之林,国际地位也因此而提高。经济发展无疑是带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主要进军力量。可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就会重蹈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覆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会消失殆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任务之一。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生态危机是高于经济危机之上的关乎人类生活生存的首要危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要保障人们丰衣足食,另一方面还要避免人类活动水平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一基本任务也多次体现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报告和讲话中。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蓝图设计、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式提出,到生态文明宣言的严肃面世,直到生态文明制度的详细规划,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无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从一般目标发展到核心目标,从宏大目标发展到具体目标。而生态文明的逐步具体化、丰富化和细化也正说明我们党不仅找准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而且指明了问题破解的正确方向。
  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业文明,带动了世界前进的脚步。人类通过科技利用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创造了堆山积海的财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人类大肆开采利用资源,无视大自然的资源有效性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曾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人类为此已付出惨痛代价。我们只有更好地爱护地球,爱护自然,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能是一个美丽、完整、稳定及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基于此,各国都试图通过种种可行的措施来改善环境污染局面,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明智的、根本的战略性选择。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家的一穷二白,为快速提高国民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确出现过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缺席。为增收粮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为大炼钢铁,砍伐树木、过耗煤炭。但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生态行为文明思想方面,明确提出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在生态产业文明思想方面,指出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在生态科技文明思想方面,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在生态制度文明思想方面,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需要科技、行政、道德等手段,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支撑,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同共进,重视人、自然、社会间的圆融和谐,重视环境保护法的建立健全等。虽然党中央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在诸多讲话和报告中,却高频率地出现了“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意识”、“生态农业”、“生态良好”等概念,而这无一不是对生态文明思想蕴意的阐述。20、21世纪交替之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山大”,党中央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加大环境立法力度,并且首次将破坏环境定为犯罪。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又上新台阶。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事实,在继承前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胡锦涛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②,这标志着我国自然观发生了重大的、实质性转变,由传统的征服自然转向力求与自然对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深入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恰是在秉承“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实、细化、优化了多项生态保护制度,比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完备的、具有强操作性的制度是科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有章可循才能真正约束人们对环境的各种行为,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由“副位”荣升为“主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支柱。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举足轻重。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良好形象的建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将“环境”改为“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其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位”并驾齐驱,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受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的深化认识,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如何实现美丽中国也给出了明确答案:推动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这一答案第一次被明确地写入到党代会的报告中,反映了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及降低资源能源的物耗和能耗,促进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的信心和决心。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足以显示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既是我国顺应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具体体现,又是我国提高发展目标,抢占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有力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的持续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同时也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经济发展可持续才能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长久发展,才能保证百姓生活的人寿年丰、安居乐业,而保护生态环境又是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系统动力学原理,生态―经济―国家共同形成一个正反馈,或者说是加强型反馈圈。正反馈是一种自我闭合、自我增强的因果关系链。这种反馈使得对环中任何位置任何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沿着这个因果链依次传递下去,最终在同一方向上再次改变最初发生变化的因素。显然,在生态―经济―国家这一因果关系链中,如果生态良好,经济就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了,国家自然也就会安稳恒久。反之,如果生态恶化,经济就会持续中断,经济持续中断了,国家的消亡也便指日可待。可见,生态文明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只有给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国家建设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永恒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久之计,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二选择。
  我们走出系统动力学原理,依然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既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又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政治现代化的指标离不开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衬托。虽然我国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上提升很多,但是我国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占比上还不占优势,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而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充分表明,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不偏离轨道,经济建设不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路,也能保证国家建设的持续存在。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将人、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强调损坏自然就是损坏人类本身,并对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进行过善意的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人与自然的中介是劳动实践,人不能一味地宰制自然、利用自然,认为自然只是服务人类目的的原材料和能量之源,只具有工具价值,还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看到自然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因为人类无可逃避地是以自然为根基的,就像我们无可逃避地终有一死一样。这就有效验证了我们在利用科技之剑征服特定自然物时,必须小心谨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与核心。那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只有山清水秀,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是历史的倒退;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草长云飞,那是自断后路。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不仅要看到它们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性,还要看到存在的同一性,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不断走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阳光道路。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深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诠释。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而且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脉。发展中的中国需要经济拉动发展,经济的可持续需要生态的建设,生态的建设需要生态文明的思想助力。只有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带领全国人民最终走进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博士后、北京市援疆干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
  【注释】
  ①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责编 / 王坤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中国梦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31401/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托起中国梦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

制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外国文献 下一篇:工会维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