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2016-07-27 制度 阅读: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一)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这一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之所在,对这一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三个自信”,不是来自盲目的冲动,而是具有成功实践基础、科学理论基础、人民群众基础。这种精神上的自信有着坚强的根基和支撑力量。

一、“三个自信”具有成功实践基础

“三个自信”来自于党和人民伟大的实践、成功的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塑造自信的重要根基。我们党强调的“三个自信”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创造、创新出来的,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二)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作者:张全林【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红色文化具有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的巨大能量,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只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深深扎根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文化即灵魂,文化即血脉。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谓之行尸走肉;国亦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或民族,便会失却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甚至被人唾弃,成为待宰羔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身系亿万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自信、实干的精神,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部分

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树立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红色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精髓的结晶,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战无不胜。回望历史,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在不断流血的凄惨中,在‚狼奔豕突‛的曲折中,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最终‚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路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验证和升华),更得益于毛泽东同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才大略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工作方法。

‚挨打‛是文化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愚以为,最大的教训是:仅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直至‚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然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再次给‚幼稚‛的国人上了一课,‚仅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于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浮现在我们面前:百年耻辱的根本是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于西方西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

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且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毛泽东思想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人类的文化,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东西方文化而已,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最为优秀部分的结晶,众所周知的,诸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优秀人物的思想。同时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是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优秀部分,诸如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事在人为。这充分凸显了优秀、先进文化所共有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伴随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刻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中国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悄然‛质变,

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主流逐步走向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特点是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

历史正在冷静中逐渐回归正轨。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具有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外,更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为如何在新时期继承、捍卫、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发展好红色文化,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治愈部分党员干部‚缺钙‛造成的软骨病,解决好党员干部及全体国民‚总开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发展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千百万年的探索和百年的屈辱,练就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必将永久震动五千年之后人类文明的历史罗盘,告诉世人,历史的方向在哪里?作为有幸生活在五千年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久违梦想,无愧于生命的意义,踩着先辈的血迹和足迹,我们当为宣传、弘扬、发展红色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每一位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同志,都应该清新的看到,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造就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任务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发展汲取和激发正能量,从而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摘 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及其内在关联,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论证了“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同时,从历史主体的情感认知的层面,揭示了“三个自信”必须获得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三个自信”才能变成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才能变成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变成生命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亮剑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主张,“三个自信”的提出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但同时,“三个自信”还要得到历史主体——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而这种肯定和认同是通过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知、价值认知和情感认知表现出来的。理性认知确认一种事实存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价值认知确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情感认知确认“三个自信”在每个人的心中的位置,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会变成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又明证“三种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快乐,把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历程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对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及内在逻辑

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理论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这“三个自信”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种自信最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不断开辟人类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道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体现中国社【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终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统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从历史主体的视角来看,如果说这种自信来自历史主体——中国人民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的话,那么这种肯定和认同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制定形成的。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特色则在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三位一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紧密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提出和研究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基础。【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从理论上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理论研究的序幕。总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发展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把握它的整体发展脉络。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认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不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同时也道出了在今后我们进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要坚持的原则,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当澄清了理论认识之后,坚定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力求落实如何发展中国的大问题。如何发展呢?坚持改善民生,坚持内外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创造出人民美好的社会生活。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国家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国家意志的理性化表达。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制度层面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

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

三、从认知情感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

这种亮剑精神是中国人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这种变化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成为时代主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不仅要求执政党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对国内的新问题不要回避,要知难而上,要用自信激发出来的智慧,找出办法加以解决。这需要有亮剑精从历史主体的创造活动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从而成就了历史创造者个体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信念,把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历程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每一个中国人的的聪明才智。

从历史主体自身而言,当我们建立了自信,思想上才变得乐观、豁达,从而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美好。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在心中才能升腾起无尽的希望。对此,“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从历史的经验事实中,我们收获了这份自信,它是激发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在当代中国,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增强工

制度自信是更基础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297925/

推荐访问:国企制度自信 坚持制度自信

制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医药企业研发部门 下一篇:excel,公积金公式